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胸痛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实施治疗的30例急性胸痛患者,对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分析患者临床检查结果。结果检查发现9例冠状动脉狭窄>50%、14例急性肺动脉栓塞、7例发生在胸主动脉夹层;27例患者肺动脉增强后CT均值≥200 HU,29例患者主动脉增强后CT均值≥200 HU。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在急性胸痛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MSCT)在急性胸痛患者的冠状动脉、肺动脉及胸主动脉病变的能力及应用价值.方法 25例患者进行16层MSCT心电门控冠状动脉、肺动脉及胸主动脉联合检查.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重建技术来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及胸主动脉,评价成像质量能否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结果 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优的阶段占82%,图像质量良的占12%,图像质量差的占6%;肺动脉和胸主动脉增强后CT值均≥200HU者占92%(23/25).结论 16层MSCT胸痛检查能够在1次扫描完成冠状动脉、肺动脉及主动脉检查,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在鉴别诊断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源CT诊断胸痛三联征病因的临床价值。方法 50例患者作双源CT回顾性心电门控成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VR)技术显示肺动脉、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并评价图像质量是否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结果所有患者均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肺动脉及其分支、胸主动脉及胸部其它结构。检出冠状动脉狭窄≥50%者12例,LAD闭塞1例,肺动脉栓塞10例,主动脉夹层8例,壁间血肿2例,动脉导管未闭导管破例1例,气胸2例,动脉瘤2例,12例未见异常。结论双源CT能够一次扫描完成肺动脉、胸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的检查,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在急性胸痛患者病因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64排螺旋CT在急性胸痛诊断进行探讨,观察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50例急性胸痛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检测,对患者胸部症状进行冠状动脉、肺动脉、胸主动脉成像,观察患者肺叶及胸壁情况。结果36例患者出现心血管病变,4例显示气胸,1例出现急性心包炎,4例胸椎压缩性骨折。结论64排螺旋CT能够对患者胸部进行清晰造影,显示患者胸部急症,对急性胸痛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研讨患者接受胸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时,不同速率注射对比剂的效果。方法随机从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胸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中抽取68例进行讨论,按照其对比剂注射速率不同分组,A组共23例(3.0 mL/s),B组共22例(4.0 mL/s),C组共23例(5.0 mL/s),检测记录肺主动脉达峰值时间、强化峰值时间、肺动脉Tb200等,并比较分析结果。结果 A组肺动脉强化峰值、主动脉强化峰值低于B组、C组,肺动脉达峰值时间、肺动脉Tb200、主动脉达峰值时间、主动脉Tb200高于B组、C组,B组肺动脉强化峰值、主动脉强化峰值低于C组,肺动脉达峰值时间、肺动脉Tb200、主动脉达峰值时间、主动脉Tb200高于C组,数据差异较大(P<0.05)。C组注射速率较快,会加大患者心脏负担,且CT值>200 Hu时,时间较短,对成像不利。A组注射速率下,强化CT值<200 Hu,对成像也较为不利。B组强化峰值高于A组,强化CT值>200 Hu,Tb200短,差异较大(P<0.05)。结论临床在进行胸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时,对比剂注射速率为4.0 mL/s时,比注射速率为5.0 mL/s、3.0 mL/s的成像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6.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被称为胸痛三联征,是临床急性胸痛的常见原因,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胸部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技术已经广泛于胸痛三联征的影像学诊断,其临床应用价值国内外报道较多~([1]),然而合理的扫描方案,特别是合理的对比剂的用量和注药方式有关报道较少,对此我们进行了应用研究,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急诊胸痛疑诊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采用胸部CT与D-二聚体结合的方式进行诊断,对其价值进行分析。方法辽宁省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因急性胸痛在我院就诊的患者中选择88例纳入研究对象,该88例经CT血管成像(CTA)证实均为主动脉夹层,对其进行胸部CT平扫,视为参照组,再此基础上进行D-二聚体检测,视为研究组。对比两组诊断准确度。结果其中研究组诊断出主动脉夹层的比率98.7%,参照组诊断出主动脉夹层的比率88.6%,研究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参照组,P<0.05差别具有统计学含义。结论在对急诊胸痛疑诊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采用胸部CT结合D-二聚体进行诊断,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64层螺旋CT和CTA应用于急诊胸痛疾病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240例急诊胸痛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分组,三联CTA组患者120例,冠脉组患者40例,肺动脉组患者40例患者,主动脉组患者40例,就4组的总检查时间、图像质量展开对比。结果:CTA组患者的总检查时间明显比其他3组患者都长,P0.05;4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在急诊胸痛疾病的临床诊断中行三联CTA检查可一次性实现主动脉、肺动脉、冠状动脉的检查,且图像质量符合临床诊断的需求,能有效避免多次检查、反复搬动患者而造成的治疗时机延误,也利于节约医疗资源,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断和腔内修复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我院选取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60例急重症胸痛患者,为其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判断是否是主动脉综合征。通过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等多种方法对扫描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根据原图图像分析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进行分型和诊断,确认主动脉夹层内真假腔的关系、膜破裂的部位及夹层的范围,对累及重要分支动脉进行判断其受累程度,最后根据检查出的结果选择移植物和腔内修复治疗。结果通过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后,确诊160例急重症胸痛患者中有124例患有急性主动脉夹层,在DeBakey统计中有60例I型,有28例Ii型,有36例川型。其中创伤性主动脉破裂发生5例和动脉瘤破裂6例,发生主动脉壁内血肿合并穿通性溃疡25例。判断主动脉夹层的范围及真假腔的关系,重要分支动脉的受累程度准确率为100%(160/160),通过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及横断面的处理后夹层内膜破裂的部位准确率为94%(160/151)。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断中,对夹层内膜破裂的部位的检查效果非常准确,为其提供精密且正确的影像信息,为腔内修复治疗的指导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与MR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应用分析。方法 18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观察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诊断符合率。结果本组病例经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其中DebakeyI型68例,DebakeyⅡ型22例,DebakeyIlI型99例,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主动脉夹层与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进行比较符合率100%。结论应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与磁共振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能够明确诊断;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避免了磁共振血管成像扫描时间长的缺点,并且降低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的风险度;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主动脉夹层的一种安全、快速、无创、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TIMI危险评分在急诊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中鉴别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的急性胸痛患者。按TIMI危险评分的7个变量进行计分,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或(及)冠状动脉造影作为确诊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及Youden指数评价TIMI危险评分在急性胸痛患者中NSTE-ACS的诊断价值。结果 TIMI危险评分≥4分对于急性胸痛患者的NSTE-ACS有诊断价值。结论 TIMI危险评分增高的急性胸痛患者对于急性胸痛患者的NSTEACS有较好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MSCTPA)技术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MSCTPA检查并证实为PE的患者25例,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机行肺动脉增强检查并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结果本组25例PE共行29次MSCTPA检查,中央型PE23例(92%),周围型PE2例(8%)。主肺动脉、左及右肺动脉、叶间肺动脉、叶肺动脉、舌支肺动脉的显示率均达100%,对段肺动脉的显示率达97.77%,对亚段肺动脉的显示率达68.00%。PE受累血管主要集中在叶、段肺动脉,受累率在46.58%~75.00%之间。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性成像方法,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急诊胸痛中的诊断效果。方法 120例急诊胸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实验组患者给予多层螺旋CT扫描。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心率水平及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的急性主动脉夹层、冠状动脉狭窄和肺栓塞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后,实验组患者的心率(67.63±1.42)次/min低于对照组的(72.28±1.67)次/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0.0%,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对急诊胸痛患者的检出情况相似,但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不影响患者心率,且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确诊的9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各异,以胸痛居多,部分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通过及时行心脏彩超及胸部增强CT检查,9例患者均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正确诊断。结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临床诊治过程中只要提高对此病的警惕,早期应用心脏彩超及胸部增强CT检查,有助于作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spiral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SCTPA)技术对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SCTPA检查并证实为PE的患者44例,采用单排螺旋CT扫描机行肺动脉增强检查并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表面遮盖显示(SSD)重建。结果本组25例PE行SCTPA检查,中央型PE23例(92%),周围型PE2例(8%)。主肺动脉、左及右肺动脉、叶间肺动脉、叶肺动脉、舌支肺动脉的显示率均达100%,对段肺动脉的显示率达97.77%,对亚段肺动脉的显示率达65.00%。PE受累血管主要集中在叶、段肺动脉,受累率在46.58%-75.00%之间。结论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是脉栓塞的无创、快速、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10例肺栓塞患者的诊治经验。方法分析我院2007年6月—2008年6月诊治的10例肺血栓栓塞患者的的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学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总结肺血栓栓塞诊治经验。结果10例肺血栓栓塞患者的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胸闷,胸痛、气短,憋气,呼吸困难,心悸,其次是晕厥,下肢疼痛肿胀及PTCA手术史;实验室检验:10例患者D-二聚体监测全部阳性,阳性率为100%;血气分析,主要表现低PaCO2和低氧血症;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四肢血管彩超检查提示都有一定的异常;9例患者行胸部增强CT扫描,全部明确诊断为肺动脉栓塞;10例患者经溶栓及抗凝治疗,9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对重症,危重患者及高危险患者常规行血气分析、D-二聚体、心电图、DVT、超声心动图、X线检查等全面综合分析能有效提高肺栓塞诊断率,胸部增强CT检查能明确诊断,早期溶栓及抗凝治疗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平扫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5月间收治的40例疑似PE患者,所有就诊2h内行胸部HRCT平扫,7d内完成肺动脉CTA检查并经临床诊治证实,记为实验组,另选同期就诊即时行胸部HRCT检查的病例40例记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胸部高分辨率平扫(HRCT)及肺动脉增强扫描,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评分。结果经过ROC曲线分析肺动脉栓塞的CT最佳诊断界值为66HU,对照组肺动脉区域的CT值为53HU,而实验组为69HU,实验组C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CT值大于最佳诊断界值,这表明CT平扫在实验组中具有诊断价值。高分辨率CT平扫诊断肺动脉栓塞的特异性为100%,敏感度为92.5%,可靠性为96.3%。结论高分辨率CT平扫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度和可靠性,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左心室室壁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经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的48例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并与彩色多普勒超声(RT-3DE)、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对照。结果本组48例中,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左心室室壁瘤准确率为96%,检出率为10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左心室室壁瘤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以其独特的优势,可作为本病影像学检查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中应用64排128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某院2011年6月~2012年8月收治的86例接受肺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应用128层40mm容积层数据采集,z轴方向以0.312mm重建间隔得到128层/转轴位图像;对照组应用64层40mm容积数据采集,z轴方向以0.625mm重建间隔得到64层轴位图像。结果:观察组43例,图像质量评分为3.47±0.48,血管噪声值为10.43±0.57,软组织噪声值20.79±1.01,ED值为(4.02±0.58)m Sv;对照组43例,图像质量评分为3.07±0.56,血管噪声值为14.06±1.03,软组织噪声值24.26±1.79,ED值为(4.09±0.60)m Sv,观察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过程中,应用64排128层螺旋CT检查,具有较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4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术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28例临床诊断为肺动脉栓塞(肺栓塞)的患者应用4层螺旋CT行肺动脉成像。CT后重建技术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结果 28例患者共发现肺动脉及其分支栓子172支,包括肺动脉完全闭塞29支(占16.9%),肺动脉不规则充盈缺损116支(67.4%),肺动脉中心性充盈缺损(轨道征)27支(15.7%)。结论 4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是基层医院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