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骨科围术期可造成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高,严重者会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是骨科围术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骨科围术患者,有效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尤为重要,可明显降低骨科手术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三个方面。基本预防是根本,单纯药物预防或物理预防常常达不到满意的效果。因此,建议在基本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禁忌联合药物预防和(或)物理预防,在疗效和出血风险间寻找最佳平衡点,争取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2.
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围术期静脉血栓形成是导致患者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原因之一。围术期VTE的预防,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但须考虑患者的风险和获益之间的平衡。为指导妇科医生在妇科手术中血栓预防,2021年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Canada发表了《Guideline No.417:Preventionof Venous Thromboembolic Disease in Gynaecological Surgery》一文,为医生进行围术期血栓预防提供标准流程。本文就指南中妇科手术患者VTE的预防16条推荐建议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邱旭升  谢晓肖 《医学综述》2013,(23):4290-4293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骨科围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骨科患者种类繁多,VTE的发生率差异明显.目前,对于骨科大手术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全膝关节置换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的VTE研究较多,国内外都有相关的VTE预防指南.而对于其他骨科患者,特别是一些VTE高危的创伤骨科患者,如骨盆髋臼骨折、股骨干骨折、膝周骨折,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明确的VTE预防指南.  相似文献   

4.
朱鹏程  李金明  崔龙 《医学综述》2012,(18):3012-3014
目前,腹部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VTE)的发病率逐年升高,VTE可导致静脉栓塞,严重者可引起致死性的肺栓塞。与其他腹部外科手术相比,结直肠手术患者术后发生VTE的风险更高,很多临床医师经常忽视这类患者术后血栓的预防。研究表明,使用低分子肝素或未分级肝素对结直肠患者进行术后的血栓预防,均能有效预防结VTE形成。低分子肝素因其使用次数少,不良反应少的特点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5.
叶志方  叶一  蒋国强 《浙江医学》2018,40(22):2500-2504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为骨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并且是患者围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领域新技术的发展,复杂性及困难性手术增加,手术创伤加大,特别是老龄患者增多,使得脊柱手术后VTE发生的风险明显增加,现在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师开始重视脊柱围术期VTE的预防。本文对脊柱手术后VTE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及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骨科手术后灾难性的并发症,有较高的致死率,是患者围术期死亡以及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膝髋关节置换和髋部骨折手术后,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已经成为临床实践的常规。但脊柱疾病术后使用抗凝药物的意见不统一,并且脊柱术后所特有的出血并发症——硬膜外血肿,也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存在血栓高危因素的脊柱手术患者中,术后VTE的发生率很高。目前已开始尝试在脊柱术后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综述了近年来脊柱疾病术后VTE的发生率、危险因素、风险评估与诊断、预防措施、药物预防的作用以及并发症等研究的进展,以期能够给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余鹏  吴思荣 《中华全科医学》2020,18(12):2082-2085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导致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因受意识障碍、手术、深静脉置管、脱水治疗、全身性感染、长期卧床以及肢体功能障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发生VTE的高危人群,但VTE是可以预防的。目前TBI患者VTE的预防措施包括基础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预防等。由于不会增加出血的风险,VTE的物理预防措施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和安全,已成为标准化预防血栓的重要组成部分。抗凝治疗作为预防VTE的基础治疗是相对安全且有效的。但针对TBI患者,由于担心抗凝药物会导致新的出血过程或最初出现的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进展,大多数创伤外科医生更倾向于延迟TBI患者的VTE药物预防。正确评估患者VTE风险并及时给予有效的抗栓治疗,力求“抗栓获益/出血风险”最大化,是临床医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对TBI后VTE的发病率、危险因素、诊断及防治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要跟东  石建平 《医学综述》2013,19(18):3341-3343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妊娠期间的一种常见疾病,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孕妇VTE的发生率约为0.1%,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肺栓塞。对妊娠VTE患者给予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并可减少再发VTE。妊娠时VTE的治疗和预防应使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这两种药物不透过胎盘,因而避免了华法林的致畸风险。虽然在妊娠VTE患者中给予溶栓治疗的经验非常有限,但对大块肺栓塞和血流动力学严重受损的妊娠VTE患者给予溶栓治疗很可能起到挽救生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 年1 月— 2017 年12 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骨科大手术的患者220 例。其中术后3 个月内并发VTE 的102 例 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未发生VTE 的118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的各种危险因素,并采用Caprini 血栓风险评估模型进行评分,分析危险因素与VTE 之间的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既往病史、纤维蛋 白原、D- 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手术体位、手术时间、输血史及输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Caprini 血栓风险因素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既往病史、纤维 蛋白原、D- 二聚体、手术体位和手术时间是骨科大手术患者易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骨科 大手术患者术后发生VTE 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aprini 评分可较好地评估骨科大手术患者VTE 发病的危险程度,而患者的既往病史、纤维蛋白原、D- 二聚体、手术体位和手术时间是骨科大手术患者易 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0.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全球有1500万人死于血栓栓塞性疾病.而我国每年发病人数为1000万,病死人数100万.目前,国内在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动脉血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上,各种药物和介入治疗的开展较为广泛,人们对此类疾病的认识相对成熟.但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病率较高的骨科,人们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远低于国外.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骨科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对此类患者采用有效方法预防VTE不但可以明显降低其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且大量医药经济学研究证实预防VTE还可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从而减轻社会的负担.所以VTE的防治是骨科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