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恶性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例恶性脑膜瘤、15例脑胶质瘤、30例转移瘤行常规头颅平扫及增强,三维成像(AX3DFSPGR)、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利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进行后处理重建,测量肿瘤实质区、水肿区和瘤周白质区的白质纤维束走行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恶性脑肿瘤周水肿区、瘤周白质纤维束均发生破坏、中断,肿瘤周围白质纤维束的破坏发生率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成正比。结论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鉴别颅内恶性肿瘤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脑白质纤维解剖技术及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视放射的结构进行观察与测量,为眼科、神经外科疾病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 5例成人大脑标本,用脑白质纤维剥离技术对视放射及其毗邻白质结构进行剥离、观察、测量及分析;DTI技术对10名健康志愿者行视放射纤维极其毗邻白质结构成像,并进行重建.结果:脑白质纤维剥离技术和DTI技术可清晰显示视放射的Meyer袢其毗邻白质纤维结构.Meyer袢距颞角前方、颞极后方、枕极分别为(4.44±0.55),(25.40±2.19),(105.1±4.10) mm,外矢状层距侧脑室外侧壁距离为(3.35±0.45) mm.DTI技术显示Meyer袢距颞角前方、颞极后方、枕极分别为(4.89±0.93),(26.67±2.27),(101.8±2.89)mm,外矢状层距侧脑室外侧壁距离为(3.38±0.47) mm; Meyer袢距颞角前方、颞极后方、枕极的距离,外矢状层距侧脑室外侧壁距离,分别用脑白质纤维剥离技术与DTI技术测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072,0.054,0.874).结论:DTI技术可显示正常人的视放射纤维,与解剖学标本研究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为颞叶手术术前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小儿偏瘫型脑瘫白质纤维束中改变及对疾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4例脑瘫偏瘫患儿作为偏瘫组,24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其行头部MRI和DTI检查。观察患侧及健侧脑白质纤维束成像的改变,并比较各向异性图。结果偏瘫患儿患侧脑白质纤维束DTI异常,与患儿健侧相比白质纤维束明显减少、稀疏,FA值与健侧比,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TI有助于临床对小儿脑瘫偏瘫型做出早期诊断,定期复查DTI对康复疗效可做出客观影像学评价,DTI比MRI对脑瘫的病变评估更直观。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及FA值对脑膜瘤术前手术路径和范围的指导和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变的评价作用。[方法]对25例(1例多发)确诊良性脑膜瘤患者行术前常规MRI、DTI检查和术后二月余行常规MRI、DTI检查,原始数据用GE-funtool软件进行后处理,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图及重建弥散张量3D纤维束(DTT)图,分析术前脑膜瘤与白质纤维束关系和术后白质纤维束破坏程度和患者临床表现改变程度。结果根据3D纤维素图像对其中13例患者术前颅骨切口位置重做修订,皮质切口范围缩小处理;8例患者肿瘤切除范围进行了重新设定,并最大程度避开功能区。手术区白质纤维束术前表现为受压变形、移位、稀疏及中断,术后25例白质纤维束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其中23例1、2级患者临床基本无症状,1例3级患者肌力有不同程度下降,白质纤维束受损明显;1例4级白质纤维束受损程度严重较稀疏,伴有较大范围完全中断;白质纤维束损伤严重程度与肌力级别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手术区所测FA值有不同程度下降,与患者临床症状相关关系不确定。结论 DTI可为脑膜瘤变术前制订安全手术计划,提高病变的切除率,术中更好保护正常脑组织,减少患者术后运动功能障碍;DTI和DTT对观察脑组织的损害程度、预测术后恢复程度和对指导临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对脑肿瘤性病变与相邻白质纤维束的位置关系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手术且经病理确诊的35例脑肿瘤患者(其中星形细胞瘤17例,脑膜瘤7例,转移瘤11例)所行术前磁共振DTI及DTT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脑肿瘤的实性区域FA值均变低,呈现等信号或低信号;肿瘤的水肿区域的各向异性分数(FA)略减低,呈低信号或略低信号;脑膜瘤、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在DTT图上可见对周围白质束有不同程度的压迫,表现为白质纤维束的变形、异位,而恶性病变、转移瘤表现有对相邻脑白质的浸润及破坏,在DTT图像上相应脑白质纤维束出现中断、缺如的征象。结论磁共振DTI、DTT成像结合全脑T1解剖图像可显示脑部肿瘤与相邻白质纤维束的关系,了解肿瘤周围是否有功能性神经纤维束通过,对肿瘤切除手术方案的制定,避免手术中对功能性神经束的损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颅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iemens 1.5T MRI成像系统对6名健康志愿者以及6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部进行常规T1WI、T2WI MRI检查及扩散张量成像,采用DtiStudio软件对DTI图像进行分析处理,显示脑白质纤维,并测量肿瘤周围白质及健侧对应区域的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结果扩散张量FA图可清楚显示脑白质内大部分主要的白质纤维束.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观察到锥体束不同程度的中断.3例脑肿瘤患者可以观察到锥体束、胼胝体或内囊、外囊受压、移位及浸润破坏,周围白质纤维被浸润破坏后FA值较健侧明显降低.结论扩散张量成像可在活体内清楚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受损和移位,有利于临床制订手术方案和对预后功能恢复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多参数综合分析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星形细胞瘤临床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星形细胞瘤的患者33例,术前均行常规T1WI、T2WI、T1wI增强、DTI检查,其中5例患者术后再次行常规T1WI、T2WI、增强扫描、DTI检查.测量病灶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囊变坏死区、水肿临近正常白质区及对侧正常白质区的DCavg值、FA值、1-VR值及RA值,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个值在星形细胞瘤分级中的应用.利用DTI原始数据进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重建病变周围脑白质纤维柬.结果 FA图、FA彩色编码图、DTT图均能显示脑白质纤维受累情况,而常规MRI难以显示;各组中的肿瘤实质区、囊变坏死区、瘤周水肿区及水肿临近正常白质区的DCavg值、FA值、1-VR值及RA值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低级别星形细胞瘤肿瘤周围的白质纤维束多呈推挤水肿改变,2例患者术后白质纤维束移位水肿减轻,预后良好,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肿瘤周围的白质纤维束多表现为以浸润破坏为主,3例患者术后无改善.结论 结合常规MR图像,DCavg值、FA值、1-VR值及RA值均有助于区分肿瘤的实质区、囊变坏死区、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结合肿瘤实体、瘤周水肿区及水肿邻近正常自质区的FA值、1-VR值及RA值有助于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鉴别;DTI及DTT可无创的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受累情况,显示重要的脑白质纤维束与脑肿瘤的位置关系,有助于患者术前计划的制定和手术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正常成人视放射的部分各向异性和视放射纤维束构象特征.方法 对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常规磁先振成像(MRI)及DTI序列检查,重建各向异性(FA)图和DEC图,分别测量双侧视放射区的FA值和平均扩散率(MD)值.采用扩散张量纤维束跟踪软件对视放射纤维束进行追踪.结果 方向编码彩色图能清晰显示视放射,正常视放射的FA值分别为左侧0.509±0.029、右侧0.502±0.026,MD值分别为左侧(0.763±0.050)×10-3mm2/s、右侧(0.748±0.052)×10-3mm2/s.双侧视放射的FA值和MD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可显示视放射纤维束起自丘脑的外侧膝状体,位于侧脑室三角区旁的矢状层,分为3束投射到原始视皮质.背侧束和外侧束向后到达距状裂的上缘,腹侧束先向前形成Meyer环.再向后终止于距状裂的下缘.符合经典解剖学的研究.结论 DTI和DTT可清晰显示视放射纤维柬的各向异性和构象特征,为了解视功能与视觉通路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鹏 《医学综述》2008,14(8):1259-1261
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可用于评估各向同性及各向异性扩散,应用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可以特异性地评估白质纤维,主要用于对影响脑白质尤其是白质纤维束完整性的疾病的诊断。在常规磁共振成像显示正常时,通过分析FA图即可发现白质损伤早期的细微病理改变。在诊断多发性硬化、阿尔茨海默病、感染以及癫痫持续状态等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对肿瘤鉴别和治疗后随访有辅助作用并可清楚显示肿瘤与周围白质纤维的解剖关系,指导临床制订手术方案。文章对DTI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多参数值在脑肿瘤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评价扩散张量纤维不走过场束成像(DTT)在显示脑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纤维束关系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低级别、高级别)、脑膜瘤、转移瘤共44例.行常规T1WI、T2WI、增强T1WI及扩散张量成像.测量病灶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囊变坏死区、水肿临近正常白质区及对侧正常白质区的DCavg值、FA值、1-VR值及RA值,分析各测量值与肿瘤的相关性.利用DTI数据进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重建病变周围脑白质纤维束,观察肿瘤与脑白质纤维束的关系.结果 低级别、高级别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及转移瘤的肿瘤实体、瘤周水肿区的FA值、1-VR值及RA值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FA图、FA彩色编码图、DTT图均能显示脑白质纤维受累情况.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及脑膜瘤良性肿瘤周围的白质纤维束多呈推挤水肿改变,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及转移瘤恶性肿瘤周围的白质纤维束多表现为以浸润破坏为主.结论 DTI较常规MRI能更确切、直观地显示脑内肿瘤与周围脑白质的关系,结合FA值、1-VR值及RA值能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