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传播一直是活跃的研究领域,而大众媒体一直被视为科学传播的主要渠道,连接着科学与大众。在今天的新媒体时代里,新媒体影响着科学传播的范围、受众及效果,更重要的是,科学传播本身对媒介领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文章从新媒体发展出发,研究新媒体对科学传播的影响和在新媒体影响下产生的当代科学传播对媒介领域的影响,重点研究了当代科学传播带给媒介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颜维君 《今传媒》2016,(10):42-43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已经呈现出终端融合、渠道融合和行业融合的趋势,但传统的大众传播研究视角对于媒体在这一大融合背景下呈现的困境解释仍有不足。本文通过分析媒介融合中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大众媒体的变革与人际传播研究之间的紧密联系,以期对人际传播研究在媒介融合研究中的应有价值与重要意义进行探讨,并试图从人际传播的视角来对大众媒体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张恕  于淑华 《新闻界》2012,(3):50-53
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和变迁,使人际传播的形式、功能、意义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人际传播与大众媒介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而人际传播的参与感、亲近感也正在被大众媒介所应用,以达到大众媒介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的。本文从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互动关系、互动过程和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周立春 《东南传播》2012,(11):75-76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状态使公众的信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大众媒体。当草根媒介在网络上自由发布信息时,引发媒介恐慌的信源就不再局限于大众媒介。本文主要从信源上探讨引发媒介恐慌的中介因素,旨在证明在去中心化传播时代,媒介恐慌的引发者从单一的大众媒介发展为大众媒介与草根媒介,以期丰富对媒介恐慌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互联网时代,跨媒介叙事作为新型媒介生产方式在文化产业领域普遍兴起,它既是一种全新的内容创作方式,也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生产体验。自2003年亨利·詹金斯提出这一概念以来,中国本土IP市场发展愈发成熟,不少优秀的科普类IP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电视一直是科学科普的重要媒介,一些影视作品也不再只有娱乐的功能,也承担着科学传播的作用。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影视作品中的科学传播,得出新媒体环境下科学传播新发展方向,以此来更好地提升公众媒介素养与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6.
大众媒介在农村科技传播中的作用与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欧  江昀 《新闻世界》2011,(4):128-129,160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现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农村科技传播。大众媒介是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担负着农村科技传播的重要责任。本文主要阐述大众媒介在农村科技传播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以期探索出一条大众媒介在农村科技传播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受众媒介接触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作为一个拥有将近70%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国,只有实现农村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在农村变革的进程中,大众媒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勒纳在其著作《传统社会的消逝》中,阐述了传播与国家发展的理论,他把大众传媒比喻为“奇妙的放大器”,即大众媒介因其特有的快速大量传递信息的作用,可以把社会流动和变革思想传播给其他成员,因而,大众媒介也成为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今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继续推进,中国的农村和媒介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农村受众接触、使用大众媒介的行为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有哪些新的特点?这…  相似文献   

8.
孔玮 《传媒观察》2012,(1):28-29
正二十一世纪,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崭新一页。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媒介技术的进步,新的传播手段、传播方式、传播形态不断出现,大众媒介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手段源源不断地将发生在全球各地的信息展示给人们,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便捷。整个地球犹如一个"地球村",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在全球化时代,大众媒介的发展突飞猛进,影响力与日俱增,社会生活的领域几乎都无法摆脱媒介的  相似文献   

9.
钟楠  陈世华 《新闻窗》2007,(5):104-105
在现代传媒的运作过程中,广告与媒介一直处于互动的发展过程,大众媒介为广告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最有效的传播途径,广告也有效地利用大众媒介,成为媒介内容和媒介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告属经济的范畴,主要作用于社会的经济,并不直接担负太多的社会责任,但是,它却以其特殊的方式参与着社会文化的建设与塑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一专多能,具备互联网思维才能占领主阵地,更好地服务大众。较高的媒介素养有利于塑造全能型记者,记者在新时代仍需要专业精神。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进步,记者要能够与时俱进,创新性地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未来我们需要更专业素养高的新闻人,坚守专业精神的新闻人,坚持举旗帜、坚持聚民心、坚持育新人、坚持兴文化,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1.
石焱 《青年记者》2020,(5):82-83
媒介与技术的融合一直是媒介史上最本质的发展规律。在技术发展相对迟缓的第一媒介时代,少数精英和意见领袖操纵传播链条,普通大众作为纯粹的信息接收者而存在,形成自上而下、人在“媒介外”的一对多传播格局。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介生态系统呈现出崭新面貌:不存在权威性的传播中心,普通大众成为掌握主流话语权的社会阶层,“自媒体”“大众媒体”等新词汇迭代更新,人由“媒介外”侵入“媒介内”。美国学者马克•斯波特将这种媒介系统称为第二媒介时代。在多数人的思维还停留在第二媒介时代之时,以浸媒体作为主流媒介的第三媒介时代已经悄然来临①。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9,(11):40-51
在西方学术语境中,"媒介仪式"和"媒介事件"是两个不同的理论概念。媒介事件着重阐释大众媒介在特殊时刻整合社会的功能,取向于功能主义的、新涂尔干主义的学术理路。媒介仪式着重揭示大众媒介建构社会中心的神话,取向于反功能主义的、后涂尔干主义的学术理路。同时,二者又存在一些共性,它们都以电视传播为范例探究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都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媒介(传播)的仪式性特征。媒介事件理论的动态发展,尤其是仪式性的消退,使它与媒介仪式的共性相应减弱。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平台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对科学传播的生态格局进行了再造与重塑,同时也引发了科学传播主体泛化、内容泛化和渠道泛化等问题。科学传播的泛化虽然激活了科学文化的创新活力,但也迫使科学传播面临科学权威边缘化、知识供需失衡以及科学精神异化的困境。在平台化时代有必要重建科学传播的路径,基于平台化思维打造科学生产模式、构建“制度—平台—用户”多元协同的内容监管模式、制定科学素养与媒介素养的共生发展计划,或可进一步助力科学传播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卢媛 《新闻世界》2014,(12):206-207
大众媒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对都市文化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对婚恋观的变迁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结合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买房”与“结婚”之间的矛盾,来分析和考察大众媒介对都市婚恋观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在广告活动中,大众媒介在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之间充当媒介,将产品、企业、服务信息传播给消费者,从而沟通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起着  相似文献   

16.
任鸿雁 《新闻世界》2013,(9):279-280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发挥了记者的作用,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发声,人人都可以传播的时代,更需要大众媒体发挥公信力的优势、加强媒介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的媒介环境。  相似文献   

17.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电视新闻的传播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一方面媒介融合的定义出现改变,不再单纯的指新闻传播领域,而是逐渐面向大众,成为了信息社会发展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电视新闻传播受众群体发生转变,增加了受众和媒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为此,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调整行业标准,健全产业结构、新闻渠道多样化,朝着传播力度强大化、科技发展迅速化、传播途径复杂化三个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勇 《现代视听》2011,(8):26-29
大众媒介广告在信息传播上具有搭播的特性。搭播特性决定大众媒介广告一般难以引起受众的有意注意。认识大众媒介广告传播的搭播特性,对于理解大众媒介广告传播的内在机制,认识大众媒介广告传播效果评估的复杂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广告实践,特别是对于广告媒体的选择和运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广告活动中,大众媒介在广告主与广告对象之间充当媒介,将产品、企业、服务信息传播给消费者,从而沟通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起着广告媒介的作用。除了一些大众媒介、日益兴起的网络媒介外,还有着包括楼宇液晶电视、卖场终端电视、手机电视等更为分众化的媒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伴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日趋成熟,这一技术手段以其沉浸式的体验、丰富的交互为影像视频、游戏竞技等领域带来了全新的人机交互方案。本文从虚拟现实技术在科技馆中的现实应用与意义出发,探求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沉浸式媒介在科技馆科学传播活动中的应用。本文界定了基于沉浸式媒介的科技馆科学传播过程中的各要素,并形成基于沉浸式媒介的科技馆科学传播模型。基于以上研究,为科技馆使用沉浸式媒介进行科学传播提出建议与对策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