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莲必治注射液的临床安全性,并为其实施风险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总结莲必治注射液上市后的临床应用概况和过敏反应及肾毒性反应的特征,分析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藉此提出该药的风险管理措施。结果:莲必治注射液临床主要用于感染性疾病(如小儿肺炎、放射性肺炎、急性扁桃体炎、病毒性肠炎等)和恶性肿瘤(如晚期肺癌等);上市应用后发生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包括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等;多数轻型过敏反应发生在给药30min内;其与年龄和给药方式有关)和肾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多数发生于首次用药后0.5~12h;其与年龄有关)为主;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包括药物因素、用药不当、个体差异等。该药风险管理应注重改进药品质量,加强处方管理,加强临床宣教,开展集中监测等。结论:莲必治注射液临床效果已受到广泛认可,但对其临床安全性应加以重视,加强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2.
莲必治注射液上市后安全性评价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5年4月《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八期)通报了莲必治注射液有引起急性肾功能损害的风险,并要求生产企业必须加强对该品种安全性研究及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莲必治是无锡山禾药业的主要品种,通报引起了企业的高度关注,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在协助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工作的过程中,向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并对检索的文献及企业上报的资料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些工作,笔者对我国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评价有以下认识。  相似文献   

3.
70例莲必治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莲必治注射液即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注射液,是从中药穿心莲中提取制成的有效单体注射剂,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等功效,临床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肺炎、急性扁桃腺炎。2005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8期)曾对此药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了通报。为了进一步跟踪和监测该药的不良反应,我们对70例由莲必治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事件进行汇总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 《中国药房》2005,16(8):631-631
2005年4月2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药品不良反应通报,提醒患者,有3种药品可能损害患者的肝肾功能。这3种药品分别是莲必治注射液,羟乙基淀粉40、20氯化钠注射液和克银丸。  相似文献   

5.
2005年4月2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药品不良反应通报,提醒患者,有3种药品可能损害患者的肝肾功能。这3种药品分别是莲必治注射液、羟乙基淀粉40.20氯化钠注射液和克银丸。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莲必治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万方医药数据镜像系统和中国知网检索1999~2010年国内医学期刊,搜集莲必治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检索获得莲必治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20篇,病例148例,因累及多个系统,不良反应194例次,其中严重不良反应8例次。泌尿系统损害73例次,占37.63%;过敏反应86例次,占44.33%。过敏反应多发生在给药后2~90min,泌尿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用药后30min~5d。148例不良反应中联合用药102例,占68.9%,单用莲必治注射液46例,占31.1%。结论:莲必治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急性肾损害和过敏反应,临床应用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以及个人和家族疾病史,严格掌握适应证,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规定,严格控制药物输液的浓度和速度。应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7.
克林霉素磷酸酯对革兰阳性球菌及厌氧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莲必治注射液用于细菌性痢疾、肺炎及急性扁桃体炎。医院儿科常用克林霉素磷酸酯与莲必治注射液配伍使用,因此对二者在葡萄糖氯化钠钾(GNK)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进行考察,报告如下。1仪器与药品HP1100系列高效液相色谱仪  相似文献   

8.
报道患者注射莲必治注射液致严重肾功能衰竭1例,莲必治注射液使用过程中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的不良反应希望广大医务人员引起警戒。  相似文献   

9.
莲必治注射液成分为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功效,临床上用于细菌性痢疾、肺炎、急性扁桃体炎的治疗。1998年至2005年3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中有关莲必治注射液的病例报告共50例,不良反应表现为急性肾功能损害、皮疹、头晕、胃肠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莲必治注射液A和B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方法上下法观察2种莲必治注射液对SD大鼠的急性毒性;连续30 d重复静脉给药观察其对SD大鼠的长期毒性,设置2种莲必治注射液高、中、低各3个剂量组(莲必治注射液A,450,150和50 mg/kg;B,150,50和25 mg/kg)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对一般生理指标、尿常规和尿酶、血液学、血液生化和组织病理进行学检查。结果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莲必治A注射液的LD50=2 101 mg/kg,莲必治B注射液的LD50=612.4 mg/kg;连续30 d重复静脉给药后结果,莲必治A和B高剂量组能够引起动物摄食量减少和体重降低,同时给药结束后莲必治A和B高剂量组尿素氮(BUN)、肌酐(CRE)有升高趋势,尿酶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升高,尿血红蛋白(ERY)增加,其他血液学、血液生化学、脏器系数及病理学检查均未见显著性变化。结论莲必治注射液对SD大鼠具有潜在肾毒性,推测可能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功能,毒性作用与其纯度和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患者使用莲必治注射液致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数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使用莲必治注射液的1876例儿童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AKI诊断标准分为AKI组85例和非AKI组1791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原患疾病、合并用药、莲必治注射液用药情况等多种因素,分析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结果:我院使用莲必治注射液的患儿AKI发生率为4.53%(85/1876)。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儿在年龄、入住ICU比例、血清肌酐水平、内生肌酐清除率、合并用药(氨基糖苷类、阿昔洛韦、利巴韦林、血管升压药、安痛定)、日给药剂量和输液浓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输液浓度、高日给药剂量、低内生肌酐清除率、合并用药(氨基糖苷类、阿昔洛韦、利巴韦林)、年龄≤3岁和入住ICU是莲必治注射液致儿童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所有AKI患儿经停药等处理,转归较好,无继发尿毒症发生。结论:高输液浓度、高日给药剂量、低内生肌酐清除率、合并用药(氨基糖苷类、阿昔洛韦、利巴韦林)、年龄≤3岁和入住ICU是莲必治注射液致儿童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使用莲必治注射液应重点关注有独立危险因素的患者,以保证莲必治注射液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莲必治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事件(ADR/AE)发生的发生类型、特点及相关风险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维普医药信息资源系统等期刊数据库(1978年1月~2012年3月),以"莲必治注射液"、"不良反应"、"治疗"、"病例报道"等为检索词,检索文献全文136篇,纳入分析的文献36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该药不良反应可累积多个系统-器官,以皮肤损害、过敏反应、胃肠道损害最为常见,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男女比例各占53.23%、41.94%,19~60岁占比为43.48%,不良反应发生在30分钟以内的占45.05%,1小时内占51.37%,联合用药时占70.36%,结论莲必治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以速发型为主兼具迟发型,多发于青壮年,并且联合用药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莲必治注射液在儿童患者中的应用合理性以及中药注射剂在儿童患者中的药物利用研究。方法:对2018年某儿童医院应用莲必治注射液的住院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药品说明书以及患儿年龄、体质量,对给药剂量、给药浓度、用药频次及溶剂选择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儿童药物利用指数,初步探讨中药注射剂在儿童患者中的合理评价方法。结果:最终纳入1549例患儿,合理性评分均值为5.43分;适应证合理率最低,仅为45.32%(702/1549);给药浓度均值超过规定范围(0.8~1.5 g/L),最小浓度为0.2 g/L,最大浓度达6.25 g/L。年龄方面,≤1岁患儿的儿童药物利用指数-剂量(cdDUI)>1.1,而>4岁患儿的cdDUI<0.9,不同年龄段患儿的儿童药物利用指数-浓度(ccDUI)均>1,尤以≤6个月为著。体质量方面,≤30 kg患儿的儿童药物利用指数(cDUI)均>1.1,而>30 kg患儿的cDUI均<0.9。结论:从年龄、体质量和平均给药剂量、药物利用指数可见,均存在低年龄或低体重患儿莲必治注射液用药量大,而高年龄或高体质量患儿用药量不足的现象,且均存在给药浓度过高的现象。因此,应加强中药注射剂在儿童中应用的合理性评价。  相似文献   

14.
李静  韩勇 《中国药房》2012,(4):341-343
目的:探讨莲必治注射液致肾损害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0-2011年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莲必治注射液致56例肾损害病例的性别与分布,既往过敏史,出现时间、原患疾病、用药情况、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6例莲必治注射液致肾功能受损事件中,男性、女性患者分别占73.21%和26.79%,年龄为14~66岁,大多在用药1~2次后出现,及时停药并给予治疗,预后一般良好,单独或联合用药均可发生。结论:临床应重视莲必治注射液致肾功能损害事件的发生。尽量做到用药全程监护,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莲必治注射液致药源性肾损害12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盛 《广东药学》2014,(6):444-446
目的分析莲必治注射液致药源性肾损害发生的原因与发生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0~2013年国内医学期刊报道应用莲必治注射液致药源性肾损害案例126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莲必治注射液致药源性肾损害的发生存在性别差异,男性(90例)显著多于女性(36例);年龄段以21~50 a的青壮年发生率为最高,占76.19%;所致肾损害中以引发肾功能衰竭为最多(104例);出现ADR时间呈多样性,以1~2 d为多;出现ADR停药后并做应对处理,预后均良好。结论临床应用莲必治注射液时应密切观察患者身体状况,注意用药前后患者尿常规和肾功能的监测,尽量避免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一旦发生ADR及时停药,并进行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醒脑静注射液与柴胡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并高热病人的疗效对比.方法 对98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并高热病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对症治疗,与96例加用柴胡注射液作对照分析,观察其药物疗效.结果 应用醒脑静可减少患者发热持续时间,缩短病程,4小时退热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全部患者均未出现大汗虚脱现象、惊厥发作以及发热反弹,且未见副作用.结论 醒脑静注射液对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的退热作用迅速而持久,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我院使用注射剂的辅料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查阅我院注射剂说明书,对辅料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并分析辅料的类型、作用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我院有注射剂387种,其中188种在药品说明书中标注了辅料一项。常用辅料包括磷酸及磷酸盐、氢氧化钠、甘露醇等。结论临床用药在考虑活性成分的同时,还要关注药物所用辅料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代谢组学方法观察莲必治注射液单次静脉注射对SD大鼠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质的影响,探讨莲必治注射液致肾损伤的机制。方法:2种莲必治注射液供实验用:莲必治注射液A(含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98.7%,其他相关物质1.3%),莲必治注射液B(含亚硫酸氢钠穿心莲内酯49.1%,其他相关物质50.9%)。SPF级雄性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莲必治A高剂量组(1600mg/kg)、低剂量组(400mg/kg);莲必治B高剂量组(400mg/kg)、低剂量组(100mg/kg)和对照组(生理盐水),每组5只。各组动物均按10mL/kg单次尾静脉给药。收集各组大鼠给药前12h及给药后0~6、7~12、13~24和25~48h各时间段尿液,测定其磁共振氢谱(1HNMR);给药48h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莲必治A高剂量组、莲必治B高剂量组和对照组的ALP分别为(306±13)、(294±45)和(207±47)U/L;ALB分别为(28.26±1.07)、(27.34±1.01)和(25.70±0.37)U/L,TP分别为(51.32±3.36)、(50.10±2.36)和(45.76±1.73)g/L,莲必治A高剂量组、莲必治B高剂量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莲必治A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莲必治B高剂量组的BUN分别为(6.94±0.49)、(6.69±0.31)和(6.81±0.38)mmol/L,与对照组[(5.90±0.45)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莲必治B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TG分别为(1.13±0.36)、(0.84±0.18)mmol/L,与对照组[(0.57±0.10)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血液生化指标未见明显改变。尿液^1H NMR的时间轨迹图显示,给药后各给药组大鼠尿液代谢谱均出现先偏离、后回归对照组轨迹的过程。对不同时间段的^1H NMR主成分分析(PCA)表明,给药前各组大鼠尿液代谢图谱无明显差异;给药后0~6h,各给药组与对照组大鼠尿液代谢谱能被区分开,其中莲必治B高剂量组的代谢谱偏离对照组最远;各给药组尿液中三甲胺(TMA,δ2.70)和二甲基甘氨酸(DMG,δ2.94)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而柠檬酸(δ2.54,δ2.66)和α-酮戊二酸(δ2.46,δ3.02)含量下降。给药后7~12h,各给药组与对照组的代谢谱仍可以区分开,各给药组尿液中柠檬酸和α-酮戊二酸含量均较对照组下降,莲必治A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莲必治B高剂量组尿液中TMA和DMG含量上升。给药后13~48h,各给药组与对照组大鼠尿液的代谢谱不能区分,各给药组的代谢谱均逐渐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莲必治注射液中其他相关物质的含量与大鼠尿液内源性代谢物质水平的变化有关,而柠檬酸和α-酮戊二酸含量的下降以及三甲胺和二甲基甘氨酸含量的上升提示莲必治注射液致肾损伤的机制可能与其影响线粒体能量代谢和肾髓质间渗透压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莲必治注射液相关急性肾损害3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男1例,女2例,年龄18~45岁)给予莲必治注射液0.5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1次/d静脉滴注。第2~3天均出现腰痛。肾功能检查:BUN9.6~15.3mmol/L,SCr233.0~550.0μmol/L,血尿酸553.0~722.0μmol/L。立即停用莲必治注射液,行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消失,肾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