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脐入路内镜胆囊切除术在治疗≥60岁老年患者术后的创伤反应。方法将60例60岁以上患慢性胆囊疾病行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经脐入路内镜胆囊切除术组(TUEC,30例),与三孔腹腔镜胆囊切除组(LC,30例)。术后即刻、术后6 h、术后24 h 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 IL-6和 CRP 的浓度;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止痛药的使用、恢复饮食的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等常规项目。结果 LC 组的 IL-6和 CRP 水平略高于 TUEC 组,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恢复饮食的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等项目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止痛药的使用 TUEC 组明显小于 LC 组,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经脐入路内镜胆囊切除术与多孔 LC 一样,创伤反应小,安全、可行;同时美容效果好、切口疼痛轻,可应用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2.
经脐单孔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现阶段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 ic cholecystectomy,LC)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优势。方法:回顾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开展的经脐单孔LC(A组,n=12)及同期完成的传统LC(B组,n=23)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总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35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无并发症发生。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脐单孔LC组术后住院时间及总住院费用明显优于传统LC组(P〈0.01),而传统组手术时间则优于经脐单孔组(P〈0.01)。在经脐单孔组组内对比发现,手术时间随手术量的增加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后4例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前4例(P〈0.01)。结论:目前经脐单孔LC是安全可行的,术后住院时间及总住院费用明显优于传统LC,具有成为一定时期内主流LC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左肝外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02年11月至2009年10月实施的25例腹腔镜下行左肝外叶切除的肝胆管结石患者作为实验组(腹腔镜组),同时期39例满足腹腔镜治疗但自愿选择开腹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开腹组).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术后生化指标(T-BIL、ALT和ALT)及术后住院天数.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结石类型及生化指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有1例并发肝创面胆漏,开腹组切口感染3例,肺部感染1例.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270.4±125.9)min与(156.1±76.2)min(P<0.001)];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在术后住院天数[(8.4±2.5)d与(14.0±3.7)d(P<0.001)]、术后血清T-BIL[(14.1±3.8)IU/L与(16.7±1.5)IU/L(P=0.003)],ALT[(128.1±71.7)IU/L与(185.5±85.9)IU/L(P=0.007)]和AST[(143.2±67.1)IU/L与(187.7±93.3)IU/L(P=0.043)]变化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下左肝外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是一项有前途的微创外科技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术(MWA)治疗特殊部位原发性小肝癌(PHC)的远近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62例PH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两组,各31例。对照组腹腔镜手术切除治疗,观察组以MWA治疗。术后1个月比较治疗效果、复发率,记录患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住院时间,并统计患者无瘤生存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肿瘤完全消除率及复发率分别为90.32%、16.13%,对照组分别为100.00%、12.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肝功能指标ALT、AST的水平分别为[(144.98±21.87) IU/L、(178.34±20.94) IU/L]低于对照组[(317.37±22.01) IU/L、(301.64±21.23) IU/L],而观察组的ALB水平为[(36.01±4.93) g/L]高于对照组[(30.16±5.01) g/L],住院时间为[(6.18±1.27) d]短于对照组[(15.96±1.32)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 种腹腔镜胆囊切除(LC)手术入路的适用范围。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 年1 月—12 月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150 例胆囊良性疾病行LC 的临床 资料。 结果:150 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三孔法46 例,二孔法54 例,经脐入路50 例,3 组患者的手术 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岀血、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无差异(均P>0.05);在术后疼痛、术后住 院天数方面,经脐入路组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均P<0.05)。3 组患者出院后随访均无腹痛、黄疸、 胆瘘、岀血、腹壁切口疝等并发症。 结论:3 种手术入路均能安全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不同患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入路, 以手术安全为选择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用普通腹腔镜器械完成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优势.方法 2011年6月至2012年11月间100例胆囊良性疾病按手术日分为两组,由同一手术组医师分别施行经脐单孔LC与三孔LC,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腹壁美容满意度评分.结果 两组手术均获成功.单孔组与三孔组相比,虽然手术时间比较长[(69.1±17.2)min 与(49.8±13.6) min,P<0.05],但术后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1.2±1.0与2.5±1.2,P<0.05),腹壁美容满意度评分高[(4.3±0.7)分与(3.6±0.6)分,P<0.05];而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0.8±10.5) h 与(21.3±10.6) h,P>0.05 ]、术中出血量[(20.5±13.2) ml与(18.9±14.2) ml,P>0.05]、术后住院天数[(2.7±1.2) d 与(2.8±1.0)d,P>0.05]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脐单孔LC可取得与三孔LC相同的临床结果,此术式安全可行,并且术后切口疼痛明显减轻,腹壁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改良式经脐入路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transumbilical single-port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TSPLC)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改良式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优越性及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行LC的98例患者(经脐单孔LC组为50例,传统三孔LC组为48例)的临床资料,分别观察并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止痛药物的使用率、住院时间、切口并发症及切口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经脐单孔组手术时间(65.7±13.6)min,传统三孔组(40.2±9.8)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脐单孔组术后6 h疼痛评分(3.83±1.73)及术后止痛药物使用率(8%)均明显低于传统三孔组[术后6 h疼痛评分(4.02±7.5),P=0.025;止痛药物应用率(31.25%),P0.01]。术后患者对切口的满意度,经脐单孔组(95.3±10.78)明显高于传统三孔组(78.57±12.65)(P0.01)。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疼痛评分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随访2~3个月,无胆漏、出血、腹腔积液、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改良式经脐入路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安全可行,与传统LC相比具有更加美观、微创,术后恢复快,术后疼痛轻等诸多优势,且不增加手术风险;但该手术操作难度较大,学习曲线相对较长,有一定腹腔镜手术经验的外科医师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胆囊后三角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收治的88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展开研究,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两组,44例行经胆囊前三角入路LC(前入路组),另44例行经胆囊后三角入路LC(后入路组)。记录两组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住院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中转开腹率等;检测术前1 h和术后24 h患者血压和心率变化以及血清皮质醇(Cor)水平;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3个月,评估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消化疾病生活质量指数(GIQLI)。结果 后入路组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住院时间和肠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前入路组(P<0.05)。两组中转开腹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后入路组心率、血压和Cor水平均明显低于前入路组(P<0.05)。手术前后,前入路组和后入路组患者GIQL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入路组和前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囊后三角入路能够缩短LC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基于APR三角入路,腹腔镜超声辅助定位的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右前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2018年1月~2022年8月我院行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右前叶切除术治疗的病人28例,其中基于APR三角入路14例,为实验组;传统前入路14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的基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术后并发症、术后肝功能、术后住院时间等资料。结果 两种方式均顺利完成,实验组手术时间(340.71±45.82)分钟、肝门阻断时间(56.07±11.47)分钟,均短于对照组的(428.92±90.00)分钟和(68.36±15.96)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1天ALT(236.51±78.65)U/L、术后1天AST(216.82±95.66)U/L、术后3天ALT(177.23±84.76)U/L、术后3天AST(125.63±55.48)U/L、术后3天TBil(23.57±7.58)μ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658.73±361.55)U/L、(688.88±241.52)U/L、(383.42±199.01)U/L、(232.59±168.5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微型腔镜下经脐单切口胆囊切除术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临床效果,探讨应用常规器械行经脐单切口微型腔镜胆囊切除的可行性。方法 2010年6~11月60例胆囊良性疾病按手术日分为2组,由同一手术组医师分别施行经脐单切口微型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LC,前者除换用3 mm尿道镜外,余均使用同样的设备和操作器械,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总住院费用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2组均完成胆囊切除,无中转开腹手术,术后无并发症发生。传统组手术时间(47.7±21.6)min明显短于单切口组(62.6±30.6)min(t=2.179,P=0.033),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总住院费用及术后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微型腔镜下单切口胆囊切除术可行,不仅具有传统LC的优点,还具有切口隐蔽性好,更好的美容效果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40例接受经脐单孔L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完成的40例传统四孔法L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观察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使用镇痛药的患者例数、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全部80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经脐单孔LC组与传统四孔法LC组相比,手术时间较长[(50.3±24.9)min vs.(35.1±17.6)min, P<0.05],但术后使用镇痛药者少(5% vs. 27.5%,P<0.05)、术后住院时间短[(3.9±0.7)d vs.(6.2±0.9)d,P<0.05];而两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3.7±4.6)mL vs.(22.1±4.3)mL,P>0.05]和[(23.6±6.5)h vs.(24.9±7.7)h,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和更微创的术式,与传统术式相比,它具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腹部疤痕不明显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辛海贝  黄河 《腹部外科》2014,27(5):370-372
目的探讨应用常规器械行经脐周三通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transumbilical three-channel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TUT-LC)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78例因胆囊良性疾病需行胆囊切除术且对美容效果要求较高的病人施行TUT-LC,取同一时期80例年龄、胆囊病变等一般情况相似行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病人作为对照组,随访2~14个月,回顾性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总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及病人外观满意度情况。结果LC组手术时间为(35.2±8.2)nfin,明显短于TUT-LC组的(45.4±8.0)min,P〈0.01;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总住院费用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UT-LC组无中转传统LC的情况发生,两组均无中转开腹手术病例;均无胆漏等并发症发生;与传统LC比较,TUT-LC能获得更好的病人外观满意度(P〈0.01)。结论应用常规腹腔镜器械行TUT-LC安全可行,较传统LC能取得更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Objective〓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in treatment of the obstructive jaundice by preoperative percutaneous puncture of liver bile duct drainage. Methods〓Eight-six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 were includ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operation procedure, 44 cases were given preoperative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n,.underwent internal or external drainage or radical operation,.42 cases were served as control group without preoperative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operative time,..hospital stay and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The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liver function tests,such as total bilirubin(TB),.serum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in two groups. Results〓The operation time,.blood loss,.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complication rates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P<0.05). The levels of TB, ALT, AST in 14 days after operation reduced in two groups, but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observation group,.as compared to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For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 preoperative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would shorten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reduce complications occurrence,.and improve liver funct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与外周血管(冠状动脉以外的血管)支架置入杂交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全麻后外周血管造影及支架置入,支架置入完后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5例术后心脏和外周血管症状消失,早期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ALT为(38.4±6.9)U/L,AST为(28.0±8.2)U/L,与术前ALT(36.6±7.5)U/L,AST(26.4±7.2)U/L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3例术前术后肾功能均正常,2例合并肾动脉狭窄的术后血尿素氮分别为7.3、6.8mmol/L,术后血肌酐分别61、82μmol/L;术后24h胸液量(842±180)ml,ICU时间(75.4±25.2)h,呼吸机使用时间(24.2±17.4)h,术后住院时间(9.8±2.9)d。5例术后随访2~8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杂交手术早期临床效果明确,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患者术后肝肾功能较术前无明显改变,胸液量、ICU使用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与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似,中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术前胆道引流对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术前胆道引流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免疫、炎症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3月至10月我科住院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手术患者22例,按照术前胆道引流与否分为减黄组(PBD)和未减黄组(NPBD),另取10例胆囊结石或肝血管瘤手术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引流前、引流后、术后1d、7d指标,包括肝功能指标ALT、AST、TB、DB、ALP、GGT以及免疫、炎症反应指标IL-6、IL-8、TNF-α、CD4+、CD8+、CRP。结果术前胆道引流使13例患者的ALT、AST、GGT、TB下降。恶性阻黄组的IL-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的高[(1.330±0.334)μg/Lvs(0.331±0.095)μg/L,P0.05];恶性阻黄组的TNF-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的高([1.450±0.270)μg/Lvs(0.644±0.112)μg/L,P0.05]。引流后TNF-α水平较引流前显著降低,为(1.060±0.212)μg/L;术后7d时PBD组TNF-α水平为(0.793±0.251)μg/L,较术前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非引流组术后7d时TNF-α水平为(1.180±0.205)μg/L,较术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阻黄患者胆道引流前后CD4+、CD8+、CD4+/CD8+、CRP水平无差别,是否行胆道引流差别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胆道引流可降低恶性阻塞性黄疸的血清TNF-α水平;血清TNF-α水平可作为反应恶性阻塞性黄疸免疫、炎症反应状态较为敏感的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术中联合应用十二指肠镜对接技术(LER)与十二指肠镜、腹腔镜分步处理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两种术式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51例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其中一期处理组25例实施LER进行一期处理,分期处理组26例实施分期处理,先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出胆总管结石,5 d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胆总管结石取净率、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总体住院天数。结果两组胆总管结石成功取净,术中各有1例因胆囊三角严重粘连中转开腹,一期处理组与分期处理组的手术成功率96.0%vs 96.2%(χ2=0.481,P=0.509),平均手术时间为(85±20)min vs(120±18)min(t=-0.613,P<0.01),术后胰腺炎并发症发生率为4%vs 11%(χ2=5.063,P=0.020),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5.0±1.2)d vs (11±1.6)d(Z=-6.230,P<0.0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出血、穿孔等与十二指肠镜检操作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LER手术一期治疗胆囊胆管结石安全、有效,与分期治疗相比,术后胰腺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总体住院时间大为缩短,但其推广应用,尚需待大样本临床研究和长期随访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3年1月间,402例急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病例资料;按发病到施行手术时间分为4组:72h内为A组(262例),72h ~ 96h为B组(28例),96h ~1周为C组(72例),1周~2周为D组(40例);通过比较4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中转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分析最佳手术时机.统计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分析、Pearson Chi-Square检验或连续校正或Fisher确切概率.结果 成功施行LC340例,中转开腹62例;发生并发症20例.A、B、C、D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0.2±10.3)、(44.1 ±11.7)、(75.4±12.4)、(112±11.9) min,A、B组无统计学差异(P=0.331),与C、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0);出血量分别为(21.8 ±10.4)、(22.7±10.8)、(55.6±13.2)、(108.9±21.5)ml,A、B组无统计学差异(P=0.423),与C、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0);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1±1.3)、(4.4±1.6)、(4.8±2.1)、(4.8±2.3)d,无统计学差异(P=0.873);总住院时间分别为(7.1±1.4)、(7.5±1.9)、(11.2±1.9)、(16.7 ±2.1)d,A、B组无统计学差异(P =0.416),与C、D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0);中转率分别为15.3%、17.9%、15.3%、15.0%,无统计学差异(P=0.987);并发症发生率3.1%、7.1%、6.9%、12.5%,无统计学差异(P=0.261).结论 急性胆囊炎发病96h内施行LC为最佳时机,手术时间及总住院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内镜下胆汁内引流术(ERBD)治疗胰头癌胆道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46例胰头癌胆道梗阻患者进行ERBD治疗(塑料支架或金属支架).结果 46例患者置入支架39例成功.术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104.67±15.49)μmol/L较术前(371.37±49.23)μmol/L明显降低(P<0.01),肝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前单次他汀强化负荷的安全性及其对术后心肌保护的作用。方法纳入江苏省人民医院2010年2月至2011年8月期间140例择期行OPCAB的患者,于术前12 h用统计软件产生随机序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单次负荷80 mg阿托伐他汀的他汀负荷组,每组70例。检测入院时、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2 h、术后96 h和术后120 h 8个时间点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T(Tn T)、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以及术前2 d、术后1 d、术后4 d、术后7 d和出院前等5个时间点的肝脏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康复出院。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及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两组ALT和AS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术后ALT(4.29%vs.5.71%,P=1.000)和AST(4.29%vs.0%,P=0.245)大于3倍正常值上限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他汀负荷组术后Tn T[(0.23±0.27)ng/ml vs.(0.16±0.24)ng/ml,P=0.011]、CK-MB[(29.57±30.04)U/L vs.(17.73±14.07)U/L,P=0.001]、hs CRP[(31.85±22.89)mg/L vs.(20.81±10.96)mg/L,P=0.001)峰值显著降低。他汀负荷组Tn T大于正常值上限的发生率(47.1%vs.65.7%,P=0.041)及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的发生率(8.6%vs.22.9%,P=0.037)均低于对照组。他汀负荷组CK-MB大于正常值上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0%vs.54.3%,P=0.000)。结论 OPCAB术前单次他汀强化负荷安全,且有减轻术后心肌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