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检测血浆凝血因子Ⅶ(FⅦ)并建立广州地区成人的参考值.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因子Ⅶ抗原(FⅦ:Ag),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测定活化凝血因子Ⅶ (FⅦa),用一阶段凝固法测定因子Ⅶ活性(FⅦ:C).结果,广州地区献血员血浆中FⅦa为1 .8±0.6 μg/L,FⅦ:C为71±13%,FⅦ:A g为68±16%.广州地区老年人FⅦa为2.2±0.7 μg/L,FⅦ:C为86±22%,FⅦ:Ag为8 4±1 9%.老年人组高于献血员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显示,老年人FⅦ功能亢进, 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2.
检测血浆凝血因子Ⅶ (FⅦ )并建立广州地区成人的参考值。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因子Ⅶ抗原 (FⅦ :Ag) ,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测定活化凝血因子Ⅶ (FⅦa) ,用一阶段凝固法测定因子Ⅶ活性 (FⅦ :C)。结果 ,广州地区献血员血浆中FⅦa为 1 8± 0 6 μg/L,FⅦ :C为 71± 1 3% ,FⅦ :Ag为 6 8± 1 6 %。广州地区老年人FⅦa为 2 2± 0 7μg/L,FⅦ :C为 86± 2 2 % ,FⅦ :Ag为 84± 1 9%。老年人组高于献血员组 ,差异显著 (P <0 0 5 ) ,结果显示 ,老年人FⅦ功能亢进 ,处于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缺凝血因子Ⅶ血浆(FⅦDP)并初步评价该FⅦDP的性能。方法利用本实验室建立的抗人凝血因子Ⅶ单克隆抗体(FⅦMcAb)杂交瘤细胞株,采用小鼠体内诱生腹水法和亲和层析法制备高亲和力的FⅦMcAb,并将其偶联至CNBr-Activated Sepharose 4B上,制成FⅦMcAb免疫亲和层析柱,制备FⅦDP;采用凝血一期法检测自制FⅦDP中各凝血因子促凝活性并考察自制FⅦDP的精密度,对比自制FⅦDP和同类进口FⅦDP制品的测定线性范围、比较二者检测不同FⅦ水平样品的效果。结果所制备的FⅦMcAb亚类均被鉴定为IgG1型,利用该FⅦMcAb制备的FⅦDP中FⅦ促凝活性(FⅦ∶C)<1%,而FⅡ∶C、FⅤ∶C、FⅧ∶C、FⅨ∶C及FⅩ∶C都>70%,均满足正常凝血所需水平;该FⅦDP线性范围在1.625%—200%,3批次自制FⅦDP批内精密度(Sr)分别为3.30、3.36和3.30,批内变异系数分别为4.12%,4.11%,3.98%;批间精密度(Srr)4.20,批间变异系数4.99%,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8、-0.996和-0.996与同类进口制品(r=-0.998)基本一致;经相关分析,该FⅦDP对于不同FⅦ水平的样品的检测效果与同类进口产品一致,r分别为0.97、0.96和0.97。结论初步评价显示FⅦMcAb免疫亲和层析柱研制出FⅦDP性能良好,可作为FⅦ检测试剂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血浆凝血因子 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u PA)及其特异性受体 ( u PAR)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 1 ( PAI- 1 )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方法 F a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 r STF)一期法 ,F ∶ C采用经典一期法 ,F ∶ Ag,u PA和 PAI- 1采用 ELISA法测定。结果  1肿瘤组较对照组 F a,F Ag,F a/F Ag,u PA,u PAR和 PAI- 1升高 ( P<0 .0 5~ 0 .0 1 )。 2组间比较 :合并感染 F ∶ Ag升高 ( P<0 .0 5 ) ;已转移 F a,F Ag,u PA,u PAR和 PAI- 1升高 ( P<0 .0 5~ 0 .0 1 ) ;手术后F a,F ∶ Ag,u PA和 PAI- 1降低 ( P<0 .0 5~ 0 .0 1 ) ;二周内死亡者全部指标升高 ( P<0 .0 5~ 0 .0 1 )。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和纤溶过度激活 ,后者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5.
不同温度和时间对凝血因子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温度、时间条件下血浆凝血因子Ⅶ (FⅦ )活性的变化 ,以探寻检测FⅦ活性的最适条件。方法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采用一步法检测血浆FⅦ :C活性水平及相应的凝血酶元时间 (PT)。将标本分别置于 0℃、2 2℃环境中 ,1、2、4小时上机检测。结果  0℃ 4小时与 0℃ 1小时、2小时 ,检测FⅦ :C活性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2 2℃ 1、2、4小时检测FⅦ :C活性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2 2℃ 1小时与 0℃ 2小时检测FⅦ :C活性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0℃条件下血浆FⅦ可被激活 ,但在 2小时内对凝血时间测定影响不大 ,故不能及时检测的患者血样应在 2小时内用冰水保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V、Ⅶ、Ⅷ、X、Ⅺ的活性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一期法测定AMI组(80例)和对照组(80名)因子V促凝活性(factor V coagulant activity,FV:C)、因子Ⅶ促凝活性(factorⅦcoagulant activity,FⅦ:C)、因子Ⅷ促凝活性(factor Ⅷ coagulant activity,FⅧ:C)、因子X促凝活性(factor X coagulant activity,FX:C)、因子Ⅺ促凝活性(factorⅪcoagulant activity,FⅪ:C).结果:①AMI组血浆FV:C、FⅦ:C、FⅧ:C、FX:C、FⅪ:C分别为(134±25)%、(187±32)%、(212±64)%、(140±29)%和(193±64)%,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为P<0.01),而AMI组凝血因子超过其临界值的发生率分别为63%、77%、90%、64%、81%;②AMI组中再发病例各凝血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初发组(均为P<0.01);③不同年龄患者各凝血因子促凝活性有差异.结论:AMI患者存在多个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增高,其中以FV:C、FⅦ:C、FⅧ:C、FX:C、FⅪ:C增高明显,存在着高凝状态,可能与AMI的发病相关,因此定期检查凝血因子活性对于及早发现高凝倾向,并加以预防和治疗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蛋白C活性依赖凝固时间标准化比值(PCAT-NR)与相关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C)、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的相关性。方法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病例组,选取75例体检健康者为健康人对照组,检测Fib、FⅦ:C、FⅧ:C、AT、PCAT-NR、DD并比较两组间差异;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PCAT-NR下降组与PCAT-NR正常组Fib、FⅦ:C、FⅧ:C、DD、AT结果差异;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PCAT-NR与其他凝血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Fib(3.38±1.25)g/L、FⅦ:C(130.5±15.9)%、FⅧ:C(135.8±43.1)%、DD(2.12±3.01)mg/L均高于健康人对照组,而AT(83.94±14.95)%、PCAT-NR(0.87±0.23)结果均低于健康人对照组,P均0.05;急性脑梗死组患者PCAT-NR下降组Fib(4.03±1.25)g/L、FⅦ:C(138.2±6.9)%和FⅧ:C(151.5±54.9)%结果均高于正常组(P均0.05),而DD、A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性脑梗死患者PCAT-NR与Fib、FⅧ:C、DD呈负相关(r分别为-0.484、-0.356、-0.473,P均0.05),与FⅦ:C、AT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PCAT-NR水平下降与高凝状态有关,与Fib和凝血因子Ⅷ活性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36例老年2型糖尿病(2型DM)患者进行血浆凝血因子Ⅶ水平检测,探讨临床意义.方法FⅦa测定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FⅦAg测定采用ELISA法;FⅦc采用一阶段凝固法.并计算FⅦa/FⅦAg与FⅦc/FⅦAg比值.结果FⅦa为2.9±0.9ng/ml,FⅦc为107±25%,FⅦAg为76±19%,FⅦa/FⅦAg为3.28,FⅦc/FⅦAg为1.41,与对照组相比除FⅦAg外,其余数据均有增高,呈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2型DM患者血液具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可能,应采取防止血栓形成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B-P)灭活处理新鲜血浆后对1年保存期内部分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30(人)份全血(400 ml/份),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将每份制备成新鲜血浆和病毒灭活新鲜血浆(100ml/份),分成未灭活组和灭活组,分别检测保存0(制备期<1个月检测)、6、8、10、12个月后的2组各自的FⅡ∶C、FⅤ:C、FⅦ∶C、FⅧ∶C、FⅨ∶C、FⅩ:C及Fg含量变化.结果 与未灭活组相比,灭活组除FⅦ∶C含量无明显变化外,其他6种凝血因子含量在保存期内均明显下降(尤其FⅧ∶C和Fg下降最为明显);0、6、8、10、12个月保存时间的FⅧ∶C含量(%)分别为灭活前58.7±20.1、59.6±34.0、52.0±35.3、57.5±34.7、54.1±31.2和灭活后45.8±13.9、49.3±23.5、44.6±21.7、49.7±22.9、43.9±20.7(均为P<0.05),Fg含量(mg/dl)分别为灭活前225.3±72.3、277.9±64.2、272.3±74.9、262.6±70.8、287.55±83.0)和灭活后188.8±54.7、205.8±54.0、205.8±54.0、220.2±66.7、202.2±56.8(均为P<0.05).保存0和12个月相比,FⅩ:C含量(%)分别为93.0±30.5 vs 83.1±18.0(P <0.05).结论 新鲜血浆经MB-P病毒灭活处理后,1年冰冻保存期内起7种凝血因子含量相对稳定;MBP对凝血因子活性造成了一定损伤(尤其是Fg和FⅧ:C),但除FⅧ∶C外,其他凝血因子含量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9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征。方法采用一期法检测患者的FⅦ活性(FⅦ:C),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FⅦ抗原(FⅦ:Ag)水平,并抽提患者的外周血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FⅦ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采用DNA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析。结果在9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中发现10种基因突变,包括3种剪切位点突变和7种错义突变。1例患者为p.Tyr128(68)Cys纯合突变,其FⅦ:C为0.8%,FⅦ:Ag为2.5%,临床表型为反复重度出血;5例患者携带FⅦ基因双杂合突变,分别为p.Thr241(181)Asn和p.Gly406(346)Asn、IVS1a+5GA和p.His408(348)Gln、IVS5-1GA和p.His408(348)Gln、c.*64GA合并p.Ile213(153)Asn、p.Cys389(329)Gly和p.His408(348)Gln的双杂合突变,其相应的FⅦ:C分别为1.2%、4.4%、1.0%、0.5%和1.2%,患者临床出血症状轻重不一;3例患者携带杂合突变,分别为p.Cys389(329)Gly、p.His408(348)Gln和p.Thr419(359)Met,其FⅦ:C分别为0.5%、8.3%和9.4%,第1位有出血史,后2位无明显出血。结论在9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中发现了10种基因突变,其中p.Gly406(346)Asn、c.*64GA、p.Ile213(153)Asn为新发现突变。p.His408(348)Gln突变较常见,而FⅦ:C与患者的临床表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患者进行表型与基因型分析,探讨其致病机制。方法:检测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对其FⅦ促凝活性(FⅦ:C)、FⅦ抗原(FⅦ:Ag)等进行表型诊断;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患者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启动子区进行分析,寻找基因突变,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现的突变。结果:患者的PT、FⅦ:C和FⅦ:Ag明显异常,分别为26.5s、6.0%和2.1%。患者FⅦ基因外显子1a存在27delCT杂合突变,引起读码框移位,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产生截短蛋白。结论:27delCT突变是影响该患者表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体外循环围术期凝血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体外循环 (Cardiopulmonarybypass,CPB)围术期间凝血因子变化及抑肽酶对其影响。方法 :4 5例患者分非抑肽酶治疗组 (nonaprotininadministrationgroup ,NAPR ,15例 )和抑肽酶治疗组 (aprotininadministrationgroup,APR ,30例 )。取围术期六个时段 ,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凝血酶凝固时间 (thrombintime,TT)、凝血因子促凝活性 (F∶C包括FⅡ∶C、FⅤ∶C、FⅦ∶C、FⅧ∶C、FⅨ∶C、FⅩ∶C、FⅪ∶C和FⅫ∶C)和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Fg)、血小板计数 (plateletcount,Plt)、血小板活化依赖a颗粒膜蛋白 14 0(GMP 14 0orCD62 p)、D 二聚体 (D dimer,DD)、术后 6h及术后 3天的心包纵隔引流量。结果 :APR除Plt外 ,各指标在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 ,变化程度均小于NAPR(P均 <0 0 5 )。APR术后 6h及第 3天心包纵隔引流量显著性地小于NAPR(P <0 0 1)。结论 :抑肽酶可明显改善CPB期间凝血功能的障碍 ,提高术后凝血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分析去冷沉淀血浆(CRP)中部分凝血因子及总蛋白的实际含量,为临床输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抽取40份新鲜全血,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制备新鲜冰冻血浆(FFP)和CRP,同一人份制备的血浆分为FFP组(n=40)和CRP(n =40)留样,检测2组标本的FⅤ∶C、FⅦ∶C、FⅤⅢ∶C、FⅨ∶C、Fg和总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 CRP组和FFP组的FⅦ∶C、FⅧ∶C、FⅨ∶C、Fg、总蛋白含量比较:(88.8±27.1)%vs(93.2±29.7)%、(23.0±17.4)%vs(83.4±25.8)%、(57.3±12.6)%vs(66.9±12.2)%、(157.7±52.5) 1mg/dLvs(212.6±50.0) mg/dL、(58.5±6.3) g/L vs (67.0±3.5) g/L(均为P<0.05);FⅤ∶C(%)比较,131.0±49.4 vs 134.7±41.7(P >0.05).结论 CRP中的大部分凝血因子活性和总蛋白含量均下降,故临床输注不能等同于FFP和普通血浆.  相似文献   

14.
凝血因子活性增高所导致的高凝状态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1 ] 。目前研究表明凝血因子Ⅶ活性 (FⅦ∶C)增高为血栓性疾病的危险因子之一 ,但对凝血因子Ⅷ、Ⅴ、Ⅹ、Ⅺ活性水平在血栓性疾病中的意义尚未阐明。我们对16 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AIS)患者进行FⅤ∶C、FⅦ∶C、FⅧ∶C、FⅩ∶C、FⅪ∶C的测定 ,以探讨这些凝血因子活性升高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 ,为诊断、治疗血栓性疾病提供临床依据 ,为了解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帮助。对象和方法1 对象 所有AIS病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 ,共 16 0例 ,男 85例 ,女 75例 ,平均年龄 6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与因子X(FX)联合缺陷患者进行基因分析和家系调查,鉴定导致FⅦ与FX联合缺陷症的基因突变.方法 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Ⅶ促凝活性(FⅦ:C)、FX:C及FⅦ抗原(FⅦ:Ag)、FX:Ag等进行表型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Ⅶ、FX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选择106名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 先证者PT、APTT延长,分别为84.5 s和63.4 s,FⅦ:C、FⅦ:Ag和FX:C、FX:Ag分别为6%、7%和4%、30%;先证者父亲、母亲、姐姐的PT稍延长,FⅦ:C分别为72%、47%、42%,FX:C分别为76%、54%、47%,FX:Ag分别为100%、69%、58%,其APTT、FⅦ:Ag均无明显异常.先证者FⅦ基因外显子8的g.11267C→T纯合突变导致Arg277Cys,FX基因外显子8的g.28139G→T纯合突变导致Val384Phe;其父亲、母亲、姐姐均存在FⅦ基因g.11267C→T和FX基因g.28139G→T杂合子.结论 FⅦ和FX基因分别存在的Arg277Cys、VM384Phe纯合突变是导致先证者FⅦ与FX联合缺陷的分子机制;Val384Phe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推测可能影响FX蛋白合成或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肝硬化(HC)患者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的变化情况及与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的变化关系.方法确诊的92例不同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为A级22例(A组)、B级47例(B组)、C级23例(C组).30例体检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一期凝固法测定凝血因子Ⅱ、Ⅴ、Ⅶ、X活性(FⅡ:C、FⅤ:C、FⅦ:C、FⅩ:C)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固法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并将各组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硬化各组与对照组比较,FⅡ:C、FⅤ:C、FⅦ:C、FⅩ:C、FIB含量和PTA均明显下降,PT、APTT明显延长;肝硬化各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所研究的参数各组间均有明显差异,F值分别为31.99、3.49、21.08、6.75、5.69、18.76、9.63、10.26(P均<0.05).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FⅡ:C和FⅦ:C水平与PTA有中度的相关性r分别为0.5438和0.4373(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病情越严重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活性越低,其中FⅡ:C和FⅦ:C与PT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PTA可间接反应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的活性.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冠心病(CHD)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FⅦ)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方法:对60例CHD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3例]及正常对照者149名的血浆活化因子Ⅶ(FⅦa)、FⅦ活性(FⅦc)与FⅦ抗原(FⅦ:Ag)进行测定。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及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方法鉴定Ⅶ基因中的5个可能与血栓有关的多态性位点:-401G/T、-402G/A、5′F7 A1/A2、IVS7 H5/H6/H7/H8和R335Q M1/M2。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HD组的FⅦa、FⅦc与FⅦAg平均值均有升高,但仅AMI组FⅦa与FⅦc的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IVS7基因型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各组间各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402A纯合子与-402G纯合子相比,血浆FⅦ:Ag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血浆FⅦa与FⅦc增高,可能对AMI时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有促进作用;AMI组IVS7基因型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且-402A纯合子血浆FⅦ:Ag水平显著高于-402G纯合子,故-402G/A多态性可能主要是影响血浆FⅦ:Ag水平,进而影响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与血浆凝血因子Ⅶ(coagu lation factorⅦ,F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本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34例,测定其血清sICAM-1水平及血浆活化的FⅦ(FⅦa)、FⅦ抗原(FⅦAg)、FⅦ活性(FⅦc)水平;另取同期脑动脉供血不足患者28例、健康体检者30名进行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的血清sICAM-1水平显著高于脑供血不足患者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梗死灶的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显著低于大、中梗死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的血浆FⅦc、FⅦAg及FⅦ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sICAM-1、FⅦc、FⅦAg、FⅦa水平升高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及梗死程度有关,可作为脑梗死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ABO血型血液透析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水平和凝血因子Ⅷ活性变化与动静脉内瘘(AVF)血栓首次形成的关系。方法 选取364例AVF血液透析患者为观察对象,检测其ABO血型,观察O型血患者和非O型血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因子Ⅷ水平和3个月内初次内瘘血栓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O型血患者和非O型血患者AVF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2.50%(14/112)和22.62%(57/2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型血患者vWF:Ag水平和凝血因子Ⅷ活性分别为(125.98±32.79)%和(131.52±32.97)%,非O型血患者分别为(158.29±32.97)%和(147.10±36.6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O血型与血液透析患者AVF血栓首次形成密切相关,非O型血AVF患者存在vWF:Ag水平和凝血因子Ⅷ活性表达明显增加,较O型血患者更容易形成内瘘血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及其临床特征。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FⅦ活性(FⅦ:C)及FⅦ抗原(FⅦ:Ag)等进行表型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F7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侧翼、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用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生的突变。结果:在3例患者及其家系成员中发现5种基因突变,包括4种错义突变和1种剪切位点突变。在3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中有2例为双杂合突变、1例为纯合突变。患者1为p.His408Gln和p.Arg413Gln双杂合突变,其家系成员中有一位为p.His408Gln和p.Arg413Gln双杂合突变,1例为His408Gln突变的杂合子,其相应FⅦ:C分别为5.0%、3.0%和75.0%。;患者2为p.Arg364Gln和p.His408Gln双杂合突变,其家系成员为p.Arg364Gln和IVS6-1G A双杂合突变,其相应FⅦ:C分别为2.0%、2.0%;患者3为p.Arg337Cys纯合突变, FⅦ:C为3%。结论:在3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中发现5种基因突变,其中p.His408Gln突变较为常见,而临床表现及出血程度与FⅦ:C及FⅦ:Ag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