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 浅成热液矿床是由近地表环境中古热泉系统形成的(图1、2)。具经济价值的贵金属矿床一般形成于古热泉露头以下100—1000m的深度段。为了评价和勘探这类矿床,可将热泉系统分作六个部分来叙述:泉华;硅帽;交代(碳酸岩型)矿石(图2);角砾状和网脉状富矿石;碎屑胶结(层状)矿石(图1);贱金属  相似文献   

2.
<正> 穆特诺夫斯基地热矿床属于硫质热液喷气型,类似于加利福尼亚的盖捷尔斯(Γейэерс)、日本的玛楚卡瓦(Мацукава)、堪察加的下科舍列夫斯基(Нижнекошелевский)等地热矿床。该矿床的天然热液露头为沸腾的硫化铵热泉和蒸汽流,形成于硫质喷气田内。钻探结果表明,在深部蒸气相很丰富;因此,这类热液系统称为以蒸汽为主的热液系统。在与此成鲜明对照的系统——以高温热水为主的系统(通  相似文献   

3.
1991年4月,美国海洋生态科学家乘坐“阿尔文”号潜水艇深入水下2400米沿东太平洋海丘调查时,突然发现了一处充满生命的海底温泉口。这些奇怪的热泉高耸在几千米深的海底,向外喷吐着一股股的热液,热液的温度竟高达400℃。更奇怪的是,在温泉口附近竟浮游着各种各样前所未见的奇异生物——大得出奇的红蛤和海蟹、血红色的管状蠕虫、大量的牡蛎和贻贝,还有一些类似蒲公英的生物,其放射状的细丝附着在海底岩石上。于是科学家们把这里  相似文献   

4.
热液喷发机制与热泉金矿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引言近年来,现代的和古代的热泉环境中的热液喷发产物,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最先描述这类沉淀物的学者有White(1955,科罗拉多州莱克城)和Lloyd(1959,新西兰怀奥塔普)。最近,Muffler等(1971,黄石公园)、Llyod和Keam(1976,新西兰怀曼库)、Nairn和Wiradiradja(1980,新西兰卡韦劳)均报道过热液喷发产物。几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实例也已搬上了银幕,其中包括新西兰卡拉皮蒂(1981)和新西兰怀曼库(1904)的热液喷发产  相似文献   

5.
<正> 本文根据海洋学者和矿床学者现有的工作,力求发现一些指导大洋壳热液矿床勘查的标志。所探讨的矿床包括金属沉积物、金属结壳和块状硫化物体,它们是从火山作用和大洋扩张中心高热流区的热水溶液中沉淀  相似文献   

6.
<正> 过去的四年中,在成矿作用方面取得了两个主要进展:海底“黑烟囱”(smoker)的发现和矿床模式概念的形成。第一个进展的取得是意想不到的。1978年,由法国、墨西哥和美国科学家联合组成的海洋考察队,在下加利福尼亚南面北纬21°海域勘探东太平洋隆起时发现了不活动的深海热液喷口,在其周围有Zn、Cu和Fe的硫化物沉积物,不久又首次发现了  相似文献   

7.
<正> 据查明,在以云英岩和石英脉热液稀有金属-钨矿化为特征的地区岩石中,出现铍异常。在地壳和“花岗岩”壳层,铍基本上赋存于花岗岩类和沉积岩(包括变质岩)中。在所研究的地区,即使是变质的基性喷出岩,亦属于铍载体之列。铍在岩石中的异常  相似文献   

8.
本文较详细地描述了产于浙江松阳峰洞岩迪开石矿床中的6个迪开石样品的矿物学特征;同时,发现部分样品中存在迪开石-高岭石无序混层,偏光显微镜下呈扇形蠕虫状,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呈似香蕉状,波谱曲线上也有一定的显示,认为该混层是高岭石向迪开石转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 峰洞岩迪开石的结晶度(HI)值与结构内全铁含量(x)间呈良好的负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HI=1.811-5.787X,相关系数r=-0.9731,表明迪开石的结晶程度明显受控于其结构内类质同象置换的全铁含量。峰洞岩迪开石系热液蚀变而成,形成温度在110~140℃之间,不超过160℃。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硒的物理、化学性质 ,形态和存在形式以及硒的地球化学循环和富集作用。硒呈四种主要的无机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硒化物 ( -2价 )、元素硒 ( 0价 )、亚硒酸盐 ( +4价 )和硒酸盐 ( +6价 )。不同硒形态的存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pH和Eh条件。硒的天然的、总的地球化学循环主要涉及壳岩源和海洋沉积物。次一级的循环涉及其它无机源和沉积物。另外 ,整个硒的壳循环 (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 )也强烈受到生物化学反应的影响 ,这些反应使硒在有机组分中固定或迁移。人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的硒极大地改变了硒天然的地球化学循环 ,主要是煤的燃烧、硫化物矿床的开采及工业上利用硒所产生的废料。岩浆期后热液活动阶段是硒最主要的活动、富集阶段 ,硒能大量地呈分散形式 (类质同像 )或独立矿物形式存在于这一阶段中 ;在火山及喷气活动产物 (有关热泉 )中硒的富集程度也很高。另外 ,硒在页岩特别是海相黑色页岩中的富集作用与生物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弗雷斯尼约矿区是世界上主要白银产地之一,产出有从矽卡岩和交代型铅-锌矿体到低温热液型矿脉和古热泉矿床的完整的热液成矿组合系列。钾-氩年龄研究的目的是旨在解释岩浆与热液事件之间的时间关系。这个地区最古老的岩性地层单位是中生界海相沉积岩和镁铁质火山岩,它们被花岗闪长岩-二长岩质成分的小侵入体所切割,与上覆中第三系长英质火山岩呈不整合接触。后者是弗雷斯尼约矿区一些比较重要矿体的直接围岩。钾-氩年龄的测定,证实了由原始长英质火山作用(38.4±0.8Ma),到岩浆侵入(32—33Ma),再到热液活动(29—31Ma),最后到成矿期后长英质火山作用(27—28Ma)的演化模式。这些数据与从本区地质关系推断出来的各种事件的次序是一致的。这些钾-氩年龄还强调了弗雷斯尼约矿区侵入岩浆活动与矿化之间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东南大陆的地质构造模型,具有欧亚大陆边缘向洋增生的独特形式。除外来地体之外,或以扩张、地幔上涌,洋壳向大陆地壳转化,并不断向洋增生;或是大陆分裂,地幔柱——热点物质不断注入变薄和破裂了的地壳,形成区域性新的生长构造层,构造岩浆地质体表现为有独特属性的“A型”花岗岩和流纹岩链。这些高DI值的富硅富碱富钠质岩石,出现在欧亚大陆边缘的重力梯度带上。裂解带的地壳结构模式是上地壳存在着重力不稳定的硅铝低速带;中地壳有洋——陆过渡型地壳的“类裂谷型”结构,P波速度为6.3~6.4km/s的中间壳层;在下地壳下部有速度为7.0~7.4km/s的壳——幔混合型高速层;随着“异常”的上地幔的形成,有大范围的热活动和壳——幔边界穹窿,穹窿的地盖比正常区为为薄。由于化学库和化学边界层的横向不连续,可划分出古老基底和后期地质发展史完全迥异的两个亚板块;和以壳层(或幔层)断裂为边界特点的八个地体;一个以分裂为主,并具热点径迹的最新生长构造层的扩张——裂解构造岩浆地体。  相似文献   

12.
<正> 1.矿物地质背景和基本特征白云鄂博是举世无双的特大型铌稀土铁综合性矿床。矿床的围岩是元古界下部的硅质、泥质和碳酸盐地层。矿床的形成过程包括沉积、变质(1400—1500Ma)和热液交代(230—270Ma)两个阶段,主要与海西期壳幔源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海西期成矿流体活动分四个成矿阶段:矽卡岩化阶段(东接触带镁矽卡  相似文献   

13.
1987年在西南太平洋瓦卢法(Valu Fa)弧后海岭采集的抓样包括:含硫化物玄武安山岩和安山质捕虏体,块状硫化物-重晶石-二氧化硅矿化,自然硫以及大量Fe-Mn结壳。这个组合和在1984年采集的一套样品是劳海盆南部有热液活动的第一批直接证据。 闪锌矿、黄铁矿、白铁矿,重晶石和无定形二氧化硅是块状样品中的主要矿物。还鉴定出少量的黄铜矿、方铅矿,砷黝铜矿和铜蓝。该组合是在海底由烟囱型热液流体(<300℃,还原硫浓度很高)形成的。总化学组成表明,其As,Pb和Ba含量高,类似于其它弧后热液组合和某些洋中脊型矿床的化学组成。Au富集到1.5~9.7ppm,是富硫的低温热液流体的成矿作用后来发生活化和再富集的典型特征。 玄武安山岩中的硫化物矿化由浸染状黄铁矿和白铁矿组成。缺少磁黄铁矿表明,硫化物是在高硫逸度和高氧逸度,温度可能低至150℃的条件下沉淀的。矿化流体被认为是高孔隙度火山柱中高温溶液与海水在地下混合的产物。这种作用可能已经在海底下面形成了大量的硫化物沉淀。 在瓦卢法海岭,以Fe或Mn为主的热液结壳的大量沉淀是在相当低的温度(≤20℃)下形成的。它们可能是浅层位流体循环,晚期活动的产物,或者可能是混合后溶液中保留有Mn和Fe的热液流体形成的。 左次火山层位的一个矿化捕虏体中,发现了一些高?  相似文献   

14.
<正> 自从1977年贵州省区调队(108队)发现板其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点以来,在滇桂黔接壤地区的找金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相继找到该类型金矿床(点)不下30个,它们多集中在北至晴隆、南至开远-田阳一线的三角形地区内,即所谓的“金三角”成矿区。前人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该成矿区主要受矿源层、几组交叉大断裂和深部热水或岩浆热液所控制,其代表性作者有李文亢、陶长贵、刘觉生、郭振春等。  相似文献   

15.
针对聚丙烯(PP)冲击韧性和热稳定性差的缺点,文章采用表面改性牡蛎壳粉填充聚丙烯。实验发现庚二酸改性后的牡蛎壳粉(OSP2)对聚丙烯的改性效果最好,当OSP2的质量分数为8%时,PP的冲击强度由3.56 kJ/m~2提高到了7.19 kJ/m~2,提高了102%;热变形温度由70.4℃提高到了80.7℃,同时PP的结晶温度、速度和结晶度都有显著提高。聚丙烯的热稳定性和冲击韧性均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正> 从地质学、矿物学和溶液化学的不同角度对黑矿型矿体进行过许多野外研究,发现在矿体周围一般都分布有呈带状排列的热液蚀变的自生矿物。Na-沸石、特别是方沸石、发光沸石和斜发沸石产在蚀变晕圈的边部,它们常具两种不同的分带:(1)斜发沸石-发光沸石-方沸石系列和(2)无方沸石的斜发沸石-发  相似文献   

17.
广东潮安四望坪铜矿以岩浆期后热液交代充填成矿为特征,在其三位一体(岩浆岩、断裂/层间滑动破碎带、围岩)的控矿组合中,以流纹斑岩、晶屑凝灰岩的层间滑动破碎带为最佳.本文从矿区资料的综合研究入手,深入剖析了岩浆岩、断裂、围岩圈闭条件与矿体规模、富集程度的关系;旨在通过对矿区地质环境与矿床成因的深入分析,建立火山期后热液矿床的断裂控矿模式,为粤东火山岩地区该类矿床的发现提供理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徐井芳 《环境》2002,(5):26-26
温泉其实就是一种温热的地下水,当降水渗入地下深处,受到地下高温、高压的长期作用,逐渐溶解了岩层中的化学成分,而后遇到地层裂缝并涌出地表时,就形成了温泉。当地下热水能经常得到地表水的补充时,温泉水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出来。温泉一般根据水温可分为:温泉(水温为25~37℃)、热泉(水温在38~42℃)和高热泉(水温为42℃以上)几类。根据水质所含的化学成分不同,温泉又可分为碳酸泉、重碳酸泉、硫酸盐泉、硫黄泉、硫化氢泉、碘泉、氡泉等类型。温泉的医疗作用,在我国的许多古籍中早有记载,如汉代张衡《温泉碑》中即提到:“有疾厉兮,温泉泊焉。”郦道元《水经注》里曾提到:“大融山石出温场,沐浴可治病。”根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南沿海的金、银(银铅锌)矿床平行东海岸线分带,东带以银矿化为主,西带以金矿化为主。金、银矿床(点)明显地受断裂构造和火山构造所控制,矿床类型主要有变质热液型、火山(含次火山)热液型、地热水溶滤型和岩浆—热液型。成矿物质是多来源的,主要来自前寒武纪基底变质岩系或古大陆壳。成矿水介质除变质热液型金矿床以变质水为主外,其他类型矿床大气降水起着重要作用。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探讨区域金、银矿床的成矿作用,提出成矿作用图式。  相似文献   

20.
采用溶胶-凝胶法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制备以纳米零价铁(nZVI)为核,SiO2为壳层的nZVI@SiO2核壳复合材料,通过SEM、TEM、XRD和BET对材料进行表征,并对nZVI@SiO2活化过硫酸盐(PDS)去除氯苯(MCB)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ZVI@SiO2-1材料为均匀的核壳结构;比表面积达到了212.67 m2·g-1,壳层厚度为7 nm左右,Fe含量达到了38.92%.在MCB初始浓度为20 mg·L-1、温度(20±2)℃、nZVI@SiO2-1投加量为0.5 g·L-1、PDS投加量为3 mmol·L-1条件下MCB去除率为83.81%.低浓度HA和Cl-对nZVI@SiO2-1/PDS体系去除MCB呈促进作用.而HCO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