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仲辛基苯氧乙酸萃取Zn(II)的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一种新型萃取剂仲辛基苯氧乙酸(CA–12)的皂化以及从盐酸介质中萃取Zn(II)的性能. 考察了萃取温度、平衡水相酸度、萃取剂浓度等因素对萃取的影响. 氨水皂化CA–12的最佳条件是使用含有1.0 mol/L NaCl的稀氨水制皂、皂化率为80%;分配比随平衡水相酸度的增加而减小,且lgD与pH呈线性关系,其斜率约为2;分配比随萃取剂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初始酸度pH=6.0~6.5、萃取剂初始浓度CHA>0.10 mol/L时,水相中0.01 mol/L Zn(II)几乎被定量萃取. 计算得到了CA–12从盐酸介质中萃取Zn(II)的过程热效应DH=3.28 kJ/mol.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2种离子液体[Omim]PF6(1-辛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和Aliquat 336(甲基三辛基季铵盐)对Cd(Ⅱ)的萃取性能,考察了离子液体种类、初始浓度、萃取时间、离子液体相与水相体积比(相比)及酸浓度对萃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Omim]PF6对Cd(Ⅱ)的萃取率很低,而Aliquat 336对Cd(Ⅱ)的萃取率可以高达97%。随着废水中Cd(Ⅱ)初始浓度的增大,萃取率呈先略微升高,然后急剧下降的变化趋势。以Aliquat 336作为萃取剂,优化萃取时间为10 min,相比为1∶5,酸浓度为0.5 mol/L。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络合剂EDTA辅助室温疏水性离子液体Aliquat 336(三辛基甲基氯化铵)对模拟废水中Cu(Ⅱ)的萃取性能。结果表明,当Aliquat 336与水溶液的体积比(VILs∶Vaq)为1∶5,Cu(Ⅱ)初始质量浓度为600 mg/L,pH值为4时,加入等浓度的EDTA可以使水中Cu(Ⅱ)的萃取率从未用EDTA时的5.0%提高到88.7%,说明络合剂EDTA的存在能够显著提高Aliquat 336对模拟废水中Cu(Ⅱ)的萃取率。最优萃取条件为:EDTA与Cu(Ⅱ)的浓度比为1.0,VILs∶Vaq为1∶5,pH值为4,温度为25℃,该条件下废水中Cu(Ⅱ)的去除率达到88.7%。Aliquat 336可多次循环回用,循环回用4次后其萃取率仍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4.
叔胺萃取分离钴(Ⅱ)、铁(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必预先氧化二价铁,直接用叔胺从氯化物溶液中萃取分离钴(Ⅱ)、铁(Ⅱ)的新方法.考察了不同改性剂对叔胺萃取钴(Ⅱ)、铁(Ⅱ)的影响以及各种因素对钴(Ⅱ)、铁(Ⅱ)萃取、洗涤及反萃的影响.提出了用叔胺萃取分离钴(Ⅱ)、铁(Ⅱ)的最佳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5.
离子液体三辛基甲基氯化铵(Aliquat 336)作为一种绿色溶剂,萃取完成后的回用十分重要。开展了Aliquat 336中Cu(Ⅱ)的高效反萃技术研究。通过实验筛选确定NaCl是从Aliquat 336中反萃除Cu(Ⅱ)最有效的反萃剂,并着重考察了反萃剂NaCl浓度、反萃时间、温度对Aliquat 336中Cu(Ⅱ)反萃效率的影响;当Aliquat 336中Cu(Ⅱ)的负载质量浓度为14 g/L、有机相和反萃液的体积比(Vo∶Vaq)为1∶5时,常温下1 mol/L NaCl对Aliquat 336中Cu(Ⅱ)的反萃率可达97.2%;Aliquat 336可多次循环回用,循环回用4次后其萃取率仍可达80%以上。以NaCl作为反萃剂,不仅提高了Aliquat 336的回用效率,同时有利于Cu(Ⅱ)在反萃液中的富集和进一步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6.
以二苯并-18-冠醚-6(DCH-18-C-6)作为萃取剂,采用溶剂萃取法萃取分离溶液中的铀(Ⅵ),研究了稀释剂、盐析剂、介质酸度等条件对萃取率的影响,确定了乙酸乙酯为稀释剂,0.1 mol/L的KH2PO4为盐析剂、水杨酸为酸性介质的溶剂萃取体系。该萃取体系在选定的条件下,对1×10-4mol/L的铀酰离子一次萃取率可达82.5%。  相似文献   

7.
以CO2为活化剂制备羊骨炭,在不同溶液pH、初始浓度、活性炭投加量等条件下,通过动态吸附试验考察羊骨炭对Pb(Ⅱ)、Cr(Ⅵ)和Cd(Ⅱ)的吸附规律,并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对其吸附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羊骨炭对Pb(Ⅱ)、Cr(Ⅵ)和Cd(Ⅱ)的最佳吸附量分别为:4.2 mg/g、0.07 mg/g和2.7 mg/g时,吸附液的pH值Pb(Ⅱ)、Cd(Ⅱ)为7~8、Cr(Ⅵ)为酸性pH<6;羊骨炭的投加量分别为:0.2、0.7、0.03 g;最佳初始浓度分别为:60 mg/L、15 mg/L、30 mg/L。羊骨炭对3种离子的吸附行为基本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计算得四种离子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854、1.247、0.402 mg/g。  相似文献   

8.
《应用化工》2016,(8):1492-1495
利用脐橙皮渣为原料制备的活性炭吸附水中低浓度的Cu(Ⅱ),从pH值、吸附时间、活性炭投入量、Cu(Ⅱ)初始质量浓度等因素探讨了活性炭对低浓度含铜废水的吸附性能,并分析了其吸附等温模型。结果表明,脐橙皮渣活性炭以中孔为主,对吸附低浓度含Cu(Ⅱ)废水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有pH条件环境友好、吸附速度快、活性炭用量少等优点。在pH 6.0,活性炭投入量0.2 g/L,吸附时间25 min条件下,浓度5.0 mg/L以下的含Cu(Ⅱ)水体都可以被处理至低于1.0 mg/L。  相似文献   

9.
《应用化工》2022,(8):1492-1495
利用脐橙皮渣为原料制备的活性炭吸附水中低浓度的Cu(Ⅱ),从pH值、吸附时间、活性炭投入量、Cu(Ⅱ)初始质量浓度等因素探讨了活性炭对低浓度含铜废水的吸附性能,并分析了其吸附等温模型。结果表明,脐橙皮渣活性炭以中孔为主,对吸附低浓度含Cu(Ⅱ)废水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有pH条件环境友好、吸附速度快、活性炭用量少等优点。在pH 6.0,活性炭投入量0.2 g/L,吸附时间25 min条件下,浓度5.0 mg/L以下的含Cu(Ⅱ)水体都可以被处理至低于1.0 mg/L。  相似文献   

10.
以分别含有单一的U(Ⅵ)、Cu(Ⅱ)溶液以及U(Ⅵ)、Cu(Ⅱ)混合溶液为吸附质,系统探讨了pH值、吸附剂量、温度、时间和初始离子浓度对向日葵秸秆吸附效果的影响。采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Freundlich和Langmuir-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从分配系数和分离因子角度对吸附选择性进行分析,并对吸附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向日葵秸秆对U(Ⅵ)和Cu(Ⅱ)的吸附分别是自发的吸热和放热反应;吸附动力学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即化学吸附为控速步骤;单离子体系下U(Ⅵ)和Cu(Ⅱ)的吸附等温线分别符合Langmuir-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复配体系下,当干扰Cu(Ⅱ)浓度≥60 mg·L-1时,U(Ⅵ)的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Freundlich模型描述;而当干扰U(Ⅵ)浓度≥200 mg·L-1时,Cu(Ⅱ)的吸附等温线可用Langmuir模型描述。当溶液中同时存在U(Ⅵ)和Cu(Ⅱ)两种离子时,离子间存在竞争吸附,且向日葵秸秆对U(Ⅵ)具有更高的选择性,这与金属本身的特性有关。向日葵秸秆吸附前后的SEM、EDX和FT-IR图谱表明,吸附U(Ⅵ)和Cu(Ⅱ)的主要方式为络合和离子交换。  相似文献   

11.
用正交实验考察了pH、Cu(Ⅱ)初始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壳聚糖吸附废水中Cu(Ⅱ)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壳聚糖吸附Cu(Ⅱ)的影响关系为:pH>Cu(Ⅱ)初始浓度>温度,其最佳组合为pH为7,Cu(Ⅱ)初始浓度5mg·L-1,温度为15℃,Cu(Ⅱ)最高吸附率达98.85%;等温吸附曲线拟合表明,Langmuir模型、...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膨润土对Cu(Ⅱ)和Zn(Ⅱ)的吸附性能,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SCMC)和壳聚糖(CS)通过席夫碱反应形成的复合物(SCMC/CS)对磁性膨润土(MB)进行改性,制备SCMC/CS修饰的磁性膨润土(SC/MB),研究改性膨润土吸附Cu(Ⅱ)和Zn(Ⅱ)的性能并分析吸附机理.结果表明,SC/MB对Cu(Ⅱ)和Zn...  相似文献   

13.
以花生壳对Cu(II)的去除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结合正交试验的方法优化了花生壳吸附Cu(Ⅱ)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花生壳吸附Cu(Ⅱ)的最佳工艺条件为:0.15g花生壳,20mLρ[Cu(Ⅱ)]为20mg/L溶液,pH为4.4,吸附t为60min。此工艺条件下,对Cu(Ⅱ)的去除率可达93.52%。  相似文献   

14.
采用B3LYP/6-31++G**方法研究了Cu(Ⅱ)对甘二肽分子的作用。优化得到16种稳定的配合物构型,探讨了配位型式和配位原子的相对活性,阐述了Cu(Ⅱ)对甘二肽性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Cu(Ⅱ)与甘二肽之间的作用很强,结合能达到-1 154.45 kJ/mol;最稳定配合物是三齿配位的平面四边形结构,配位原子是两个N原子和羧基O原子;甘二肽中配位点的活性次序为:羧基O>氨基N>羟基O>亚氨基N>羰基O;Cu(Ⅱ)作用于甘二肽后,既利于羧基H的解离;又有利于亚氨基H的解离。  相似文献   

15.
采用Cu(Ⅱ)离子为印迹离子,以壳聚糖为原料,甲醛为预交联剂,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通过微波法制备出改性壳聚糖吸附剂。考察了合成过程中操作条件对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壳聚糖质量分数为6%、17.4 m L甲醛、8.76 m L环氧氯丙烷、酸化t为10 h、θ为70℃时,所得Cu(Ⅱ)印迹交联壳聚糖吸附剂对Cu(Ⅱ)的吸附容量高达3.466 mmol/g;在混合金属离子溶液中,该吸附剂对Cu(Ⅱ)表现出较强的吸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6.
以氢键组装的铜(Ⅱ)、锌(Ⅱ)卟啉超分子构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 5 -对 - (间羰基苯甲酸 ) -氨基苯基 - 1 0 ,1 5 ,2 0 -三苯基卟啉锌 ( )配合物 ( Zn( m-CPTPP) )、铜 ( )配合物 ( Cu( m- CPTPP) )及 ( Zn( m- CPTPP) )与 5 -对 - (对羰基苯甲酸 ) -氨基苯基 -1 0 ,1 5 ,2 0 -三苯基卟啉铜 ( ) ( Cu( p- CPTPP) )通过氢键的超分子自组装行为。上述两体系都通过氢键自组装成超分子。 Zn( m- CPTPP) - Cu( m- CPTPP)体系存在卟啉环间的π-π堆积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制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并能应用于人体的类人胶原蛋白-钙螯合物,采用荧光猝灭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不同温度下类人胶原蛋白(HLC)分子与无机金属Ca(Ⅱ)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其中Ca(Ⅱ)离子的浓度为1.0×10-5—1.0×10-4mol/L。实验结果表明:无机Ca(Ⅱ)离子能够猝灭类人胶原蛋白分子的内源荧光,并形成HLC-Ca(Ⅱ)复合物;依据Stern-Volmer方程可知在类人胶原蛋白与Ca(Ⅱ)的结合过程中,动态猝灭和静态猝灭这2种猝灭机制同时存在;类人胶原蛋白分子与Ca(Ⅱ)离子以摩尔比1∶1形成蛋白-金属螯合物;根据273 K和298 K时Ca(Ⅱ)与HLC分子之间的结合常数以及相应的热力学参数可确定二者间的结合是自发反应过程,其中疏水作用力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本研究为类人胶原蛋白-Ca(Ⅱ)复合物的大规模制备和进一步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指导。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标题化合物体系浮选分离测定汞(Ⅱ)的行为及其与常见离子分离的条件.结果表明,控制pH 7.0,在1.0 g(NH4)2SO4存在下,当0.1 mol/L KI溶液和0.01 mol/L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溶液的用量分别为1.0、0.5 mL时,体系中形成的不溶于水的KI-CTMAB-Hg三元缔合物可浮于盐水相上形成界面清晰的液-固两相,从而使Hg2+ 被定量浮选,而Zn2+、Mn2+、Ni2+、Co2+、Fe2+、Al3+等在此条件下不被浮选,实现了Hg2+与这些离子之间的定量分离,据此建立了浮选分离测定微量汞(Ⅱ)的方法.该方法对合成水样和工业废水中微量汞(Ⅱ)进行的定量分离测定,结果与双硫腙法相符,样品标准加入回收率为94.0%~106.7%,RSD为2.1%~2.8%.  相似文献   

19.
电渗析与萃取耦合技术分离Ni(Ⅱ)与Co(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混合溶液中Ni(Ⅱ)与Co(Ⅱ)的分离,设计了电渗析与萃取耦合的集成分离技术,借助自行设计的设备,在选P507为萃取剂后,考察了电流密度、酸用量、体积流量、萃取剂皂化率、原料与萃取剂摩尔比、萃取方式等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电流密度3.8 mA/cm2,酸用量为理论用量的1.3倍,体积流量60 L/h、皂化率60%,原料与萃取剂摩尔比1∶1.7为优取的操作条件;料液循环重复萃取,能显著提高分离效果。由此表明,电渗析与萃取耦合的分离技术,可分离混合体系中的Ni(Ⅱ)、Co(Ⅱ),且无需溶剂参与。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微晶吸附体系浮选分离锌(Ⅱ)的行为及其与Fe~(3+)、Co~(2+)、Al~(3+)、Mn~(2+)、Ni~(2+)等离子分离的条件。探讨了浮选分离锌(Ⅱ)的各种影响因素,讨论了锌(Ⅱ)的浮选分离机理。结果表明,控制pH=4.0,在1.0g NaCl存在下,当0.050mol/L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ODAC)溶液1.00mL,0.10mol/L硫氰酸铵溶液3.50mL时,由Zn~(2+)、SCN-和ODAC+形成的不溶于水的三元缔合物(ODAC)2[Zn(SCN)4]被体系中生成的微晶物质ODAC+·SCN-定量吸附并被浮选于盐水相上,实现了Zn~(2+)与Fe~(3+)、Co~(2+)、Al~(3+)、Mn~(2+)、Ni~(2+)等离子的定量分离,据此建立了微晶吸附体系浮选分离微量锌(Ⅱ)的新方法。方法用于环境水样中微量Zn~(2+)的定量浮选分离测定,回收率为96.2%~9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