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进行评估,以选择最佳的治疗策略.是缺血性卒中一级预防关注的问题。本文综述近几年来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自然史研究的文献,结合循证医学的证据,分析对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评估手段,提出以斑块的性质,脑血流动力储备能力和细胞氧代谢储备能力的评估,作为区别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的分界点。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本研究对左心房心电图异常(ECG-LA A)和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进行评估,尤其是ECG-LA A能否为超声心动图提供更多的预后信息。方法:一项基于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纳入146例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和195例年龄、性别、人种/种族相匹配的社区对照者。ECG-LA A被定义为P波时限>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分析和研究关于利用超声在诊断高危人群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应用价值,以此为今后的临床治疗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本文资料选自在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之间进行住院和体检的患者病例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50例。之后对高危人群利用高频彩超进行检查颈动脉,来观察和分析颈动脉结构和功能,并对粥样硬化的程度、发生因素进行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发生颈动脉硬化的程度和是和患者的年龄、性别、高发生因素等方面是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的。结论: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是一项检测手段,其可以直接显示患者颈动脉内管比病变的,是安全、有效的,对于在高危人群中防治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估等方面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值得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对于颈动脉易损性斑块与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评估价值,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接受治疗的52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出现缺血性卒中,将其分成症状性卒中组(207例)与无症状卒中组(313例),并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并测量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体积、性状以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结果 520例患者中共检出756支颈动脉狭窄以及841个粥样硬化斑块。症状性卒中组中有98例出现易损性斑块患者,易损性斑块的发生率为47.34%,无症状性卒中组有42例出现易损性斑块患者,易损性斑块的发生率为13.42%,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类的斑块之间其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也存在差异,钙化斑块CT值纤维斑块脂质斑块。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症状性缺血性患者出现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概率相对较高,通过CT血管造影检查可以实现对于斑块的成分以及其易损性的辨别。在临床诊疗中也可以根据这一检查方式对缺血性血管病患者进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超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患者及临床正常体检者300例,采用高频彩超对高危人群颈动脉进行检查,观察颈动脉结构及功能,评价粥样硬化程度,并做年龄、性别及高危因素情况对比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因年龄、性别有明显差异,女性患病与年龄呈正相关性.结论:高频彩超是非侵入性评价临床及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首选方法,提高对颈动脉超声检查的重视程度对防治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和预防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技术评估缺血性脑卒中和无症状患者的颈动脉斑块位置分布、内部成分及其稳定性,分析这些特征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10月01日至2017年6月01日,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神内一14例行颈部超声或CTA检查发现存在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其中8例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例为无症状患者,知情同意后行颈部斑块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检查,分析斑块的位置、内部成分及分型,揭示这些特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4例有效病例,其中缺血性卒中组8例,无症状组6例,两组患者年龄构成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患者共获得23个颈动脉斑块。缺血性卒中组共检出不稳定斑块10个(71.4%),无症状组共检出不稳定斑块2个(22.2%),两组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比例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x~2=5.316;P=0.021)。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分布无明显差异,均以颈内动脉起始部最为常见。结论颈动脉斑块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因素不取决于其位置分布,而取决于其内部成分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IMT及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为今后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另外再选择84例非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为对照组进行研究,探讨颈动脉IMT及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卒中组患者IMT增厚、斑块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卒中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及吸烟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动脉斑块以及狭窄主要发生于高龄人群中,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无创的优势,能够清楚的显示颈动脉中的斑块位置以及范围,对于防控高龄人群脑卒中的发生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超声检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对无症状人群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方法:2013年对南京城乡江宁、建邺两个区6个社区服务中心40岁以上脑卒中高危人群1 807例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测定并记录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峰值流速(EDV)、平均流速(Vm)以及阻力指数(RI)相关参数,对于狭窄段则需要评估狭窄率。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检出率为55.4%。其中单纯IMT增厚检出率17.8%;硬化斑块检出率37.6%;轻度狭窄32.3%;中度狭窄4.5%;重度或闭塞病变约0.8%。结论:颈动脉超声是脑卒中筛查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早期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并正确评估血管狭窄程度,为脑卒中防治的发生提供重要的指导信息,减少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在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 IS)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病例组)15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组患者在发病1周内完成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按年龄和性别匹配15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 所有对照组患者经CT或MRI排除缺血性卒中,并完成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超声评价包括斑块的大小、部位、回声、质地及其表面是否规则;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评价包括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数量及斑块评价。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IMT分别为(0.946±0.185) mm和(0.863±0.14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颈动脉斑块参数中,与缺血性卒中相关的参数有斑块回声、斑块质地以及表面是否规则,而与斑块大小、斑块部位无相关性;病例组患者颈动脉斑块评分的中位数与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3和2,对照组分别为1和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参数中,与缺血性卒中发生相关的指标是颈动脉斑块评分、颈动脉狭窄程度及IMT,而与斑块数量无相关性。病例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的中位数与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5和4,对照组分别为2和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MT、颈动脉斑块数量、颈动脉斑块评分及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对诊断缺血性卒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9、0.677、0.704和0.805(P<0.001),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准确性最高。结论: 颈动脉斑块评分及颈动脉粥样硬化评分是缺血性卒中的诊断客观指标,且后者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和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8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和88例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测定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根据颈总IMT将所有患者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水平,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1) 缺血性卒中组的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颈总IMT明显高于对照组.(2)斑块组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和hs 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结论 颈总IMT、hs-CRP、LDL与缺血性卒中发生有关; hs-CRP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因子,它可能通过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就进展型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方法:患者选自2006年4月~2012年4月在本院内科住院缺血性卒中患者,经头颅CT证实为颈内动脉系统ICVD患者60例.在调查全部研究对象的时候,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包括:体育锻炼情况、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卒中家族史、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病史、体重超重情况、入院首次血压,然后结合情况计算各因素所占比例,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其中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史、高血脂病史、卒中家族史、体重超重与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易损斑块形成呈正相关(P<0.05),高血脂病史、高血压、饮酒史、吸烟史及超体重占易损斑块组的前五位.结论:颈动脉彩色血管超声能够有效地术后评估或者术前评估颈动脉介入治疗情况,还可以进行病因诊断及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对于治疗和预防卒中事件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deCO DE小组在发现磷酸二酯酶4D(PDE4D)基因与缺血性卒中强相关后,又证实STRK1基因位点的存在,这将有助于深入认识缺血性卒中的遗传病因学。本研究旨在探讨巴基斯坦人群中PDE4D基因的3种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巴基斯坦裔的20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和250例对照者PDE4D基因的3种多态性进行分析。对资料编码后输入SPSS分析系统(版本12.0)。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优势比和95%可信区间。结果: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发现,标记物SNP83(rs966221)和缺血性卒中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的评估作用。方法: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接收的脑卒中高危人群500例作为研究对象,了解患者一般病史,均采取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进行检查,分析脑卒中高危人群形成颈动脉斑块或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年龄对患者颈动脉斑块、狭窄发生率的影响。结果:①500例脑卒中高危风险患者的颈动脉超声结果显示,出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以及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患者分别180例和141例,分别占总高危人群的36.00%和28.20%。②随着年龄的增长,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动脉斑块成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占比明显升高(P<0.05)。③男女患者颈动脉形成斑块的比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logistic回归显示,高血压、高血脂、缺乏运动、脑卒中家族史4项指标是导致脑卒中高危状态/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影响因素。结论:卒中高危人群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均有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卒中风险评估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关于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和缺血性卒中关系的报道不一致,本试验在社区人群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研究(AR IC)中探讨二者的关系。方法:A RIC队列研究共纳入15792例受试者,基线年龄为45~64岁,所有样本来自4个美国社区。在1987—2001年间,共发生498次偶发性缺血性卒中。结果:根据人种和性别进行分层以及对其他非脂类危险因素进行校正后发现,除黑人女性外,apoE基因型与偶发性缺血性卒中无明显相关性(∈2基因型相对于∈3/∈3的H R为0.53,95%CI0.28~0.99)。结论:对于本研究中年样本的大多数受试者而言,apoE不是偶发性缺血性卒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TEE)及经胸壁超声心动图 (TTE)在探查心脏及主动脉弓潜在性栓塞源(PES)中的相对价值 ,并进一步了解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 (AAA)在缺血性中风中的作用。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了TTE及TEE检查 ;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了颈动脉实时超声 ,TCD和CT检查 ,部分患者进行了DSA及MRI等检查。结果 :TTE不能发现主动脉弓病变 ;在TEE检查中 :31例 (63 % )在主动脉弓发现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两者比较 ,TEE对心脏及主动脉弓的PES的发现率为 48.98% ,而TTE仅为 1 8.4%。结论 :TEE是目前探查主动脉弓及心脏PES的一个较好的检查手段。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在缺血性中风中非常常见 ,AA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学中是一个应该值得重视的潜在性栓塞源  相似文献   

16.
64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将64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与同期64例非进展性卒中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4例PIS患者24h发热3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0例)(P〈0.01),有糖尿病史28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4例)(P〈0.01),有高血压病史46例,高于对照组(36例)(P〈0.05)。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2例)和对照组患者(43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有斑块伴有狭窄〉60%者,治疗组20例,对照组16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影像学检查显示分水岭梗死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类型。结论:发热、糖尿病、高血压、颈内动脉大血管斑块形成成并狭窄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人缺血性脑病的价值分意义.方法使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00例老年缺血性脑病患者进行颈部动脉检测,其中130例经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70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组TIA),140例为同期非心、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对照组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作对照.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双侧颈总动脉内径、内膜增厚率、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的部位,数目、性质、检出率、动脉狭窄发生率及患者的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均有较明显的差异.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对临床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差异。方法:对2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0例,脑梗死170例)行全脑DSA检查,并与术前颈部血管彩超结果做对比分析。结果:颈动脉超声对颅外颈动脉狭窄及闭塞的诊断与DSA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增厚的检查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SA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在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的评价中互有优势,颈动脉超声检查适用于高危人群的初筛。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和颅外颈动脉CTA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颈动脉超声和颅外颈动脉CTA检查在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发现颈动脉斑块中的作用。方法 对2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DUS、CTA及DSA检查,以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研究协作组狭窄测量标准计算狭窄率。结果 超声对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CTA和DSA,但对颈动脉狭窄尤其是轻度狭窄敏感性较CTA低。结论 DUS和CTA结合使用在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发现颈动脉斑块中具有互补作用,可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情况,分析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2006年3月-2007年5月对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其异常所占比率。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狭窄和(或)粥样斑块形成者占81.8%,支持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结论早期发现和干预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可能对于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及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