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常见麻蝇早期幼虫的形态观察研究有助于蝇类早期幼虫的分类及其所致蝇蛆病的诊断。有关蝇类早期幼虫形态的扫描电镜研究报道很少。菊池滋(1972,1974)及作者先后对肠胃蝇(Gasterophilus intestinalis)、牛皮蝇(Hypoderma bovis)、纹皮蝇(H.1ineatum)、羊狂蝇(Oestrus ovis)及7种丽蝇与绿蝇(景涛1985)的早期幼虫与三龄幼虫用扫描电镜作过观察研究。但对麻蝇幼虫的观察至今尚未见详细报道。为此,1981年至1983年对常见4种麻蝇早期幼虫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材料与方法标本来源从野外采到怀孕的雌性麻蝇,或用诱蝇笼在旁边开一12×12cm的口,缝…  相似文献   

2.
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 walker)是膜翅目的一种寄生性昆虫,其幼期阶段寄生于蝇蛹体内,取食蛹内组织,起到灭蝇作用。该蜂在寄主蝇蛹内进行胚胎期、幼虫期和蛹期各阶段的发育。蜂卵孵化出幼虫,经过三个龄期、预蛹与蛹再羽化出成蜂啮破蝇蛹壳而出,整个过程都是在寄主蝇蛹内进行。羽化出的成蜂再交配、寻找寄主、产卵寄生。因此,作者认为丽蝇蛹集金小蜂的寄主蝇蛹就是该蜂生长发育的微生态环境(Microen vironment)。蜂幼并在寄主蝇蛹内越冬,所以,蝇蛹自然成为蜂幼虫越冬的微生态环境。关于丽蝇蛹集金小蜂的生物学与生态习性的研究报告很多,但对该蜂的微生态环境及其对个体发育的影响报告很少。对该蜂微生态环境及其对个体发育的影响研究有助于其生物学与生产实践利用的探讨。作者于1984年4月至1985年12月对该蜂的微生态环境及其对个体发育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害虫的天敌,从1972年开始,我们对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苞虫的寄生性天敌进行了调查。三年来在大田共发现寄生性天敌昆虫共12种(寄生蜂10种,寄生蝇2种)。已知学名的五种:①寄生于三化螟幼虫的爪哇沟姬蜂Isotimajavensis;②寄生于三化螟幼虫的三化螟茧蜂Tropo-bracon schoenobii;③寄生于三化螟卵的等腹黑卵蜂Telenomus dignus;④寄生于稻纵卷叶螟幼虫的螟蛉绒茧蜂Apanteles ruficrus;⑤寄生于稻纵卷叶螟幼虫和蛹的广大腿蜂 Brachymeria obscurata。  相似文献   

4.
1.据1954年考查,东安马尾松毛虫的天敌很多,尤其是寄生天敌,它是限制或抑制松毛虫大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2.卵期的寄生天敌有:松毛虫黑卵蜂,赤眼蜂,平腹小蜂,白角小蜂,名和小蜂及金小蜂等六种,其中以前三种较为重要。 3.第一代松毛虫的卵寄生率为12.76%,其中黑卵峰的寄生率达5.83%,第二代松毛虫的卵寄生率为40.61%,其中黑卵蜂的寄生率达33.45%。 4.松毛虫各种卵蜂羽化时期及数量的观察,使我们初步了解卵蜂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对于今后饲放卵寄生蜂防治松毛虫的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5.幼虫期的寄生天敌有:两色瘦姬蜂,黑胸姬蜂,红头小茧蜂,黄甲腹小茧蜂,毒蛾绒茧蜂,寄生蝇类及白僵病菌等,其中以白僵病菌及寄生蝇类较为重要。 6.三次幼虫期寄生天敌的考查可以看出:越冬代老熟幼虫的死亡率(包括寄生率)达56.62%,第一代幼虫的死亡率(包括寄生率)达82.83%,第二代幼龄幼虫的死亡率(包括寄生率)达40.83%,幼虫期的死亡率(主要是寄生率)相当高。 7.蛹期的寄生天敌有:日本黑点姬蜂,大腿蜂,花胸姬蜂,黑瘤姬蜂,松毛虫瘤姬蜂,寄生蝇类及白僵病菌等,其中以日本黑点姬蜂、寄生蝇类及白僵病菌等较为重要,但需指出,可能是因为病菌寄生的原因,未羽化蛹的比例很大,如在越冬代占36.68%,第一代占40.11%,这是值得今后深  相似文献   

5.
布氏潜蝇茧蜂对橘小实蝇幼虫寄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试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布氏潜蝇茧蜂Fopius vandenboschi(Fullaway)的寄生习性。结果表明:该寄生蜂嗜好寄生低龄的橘小实蝇幼虫;橘小实蝇幼虫的密度对布氏潜蝇茧蜂的寄生有明显的影响;被寄生的幼虫数随寄主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寄主幼虫密度达每果片30只以上时,寄生数量的增加幅度就趋于下降,用Holling圆盘方程模拟为Na=0.9051N/(1 0.0163N)。此外,布氏潜蝇茧蜂的自身密度对寄生作用也有影响,随着寄生蜂数量的增加,寄生蜂的发现域逐渐变小,用Hassell-Varley方程表示为α=0.4655P-0.5807。  相似文献   

6.
黄色潜蝇茧蜂寄生功能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实验结果表明,南美斑潜蝇幼虫的密度,对黄色潜蝇茧蜂的寄生作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随寄主幼虫密度的增加,被寄生的幼虫数量相对变少。黄色潜蝇茧蜂对南美斑潜蝇幼虫的瞬时攻击率为0.3886,寄生一头寄主幼虫需要0.624小时,在24小时内寄生量的最大理论值为38.46头。黄色潜蝇茧蜂成虫自身密度,对寄生作用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随着黄色潜蝇茧蜂数量的逐渐增加,寄生蜂的发现域逐渐变小,说明寄生蜂之间存在相互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7.
折蜂麻蝇属Oebalia Robineau-Desvoidy,1863隶麻蝇科蜂麻蝇亚科,由于雄性尾器形态特殊而极易辨认;过去仅知分布于欧洲及亚洲北部。本属长期以来以Ptychoneura Brauer et Bergenstamm,1889为属名,后经(1963)订正,确认Ptychoneura仅为本属的一个亚属。本文就青海省蝇类调查中发现的一新种进行描述,这也是本属在我国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邱式邦 《昆虫学报》1955,(2):181-190
1936—37年在南京地区观察松毛虫寄生天敌所得的初步结果可简述如下: (一)南京地区业经发现的松毛虫天敌有卵寄生蜂3种:赤眼卵蜂、松毛虫长腹卵蜂、平腹小蜂;幼虫寄生蜂4种:松毛虫瘦姬蜂、松与虫红头小茧蜂、花胸姬蜂、黑基瘤姬蜂;幼虫寄生蝇3种:家蚕寄生蝇、大寄生蝇、小寄生蝇;蛹寄生蜂4种;日本黑点姬蜂、黑瘤姬蜂、大腿蜂、费氏大腿蜂;另重寄生8种。 (二)卵寄生蜂在防治松毛虫上起了适当大的作用,有时减低寄主虫口达61.24%。3种寄生蜂中以松与虫长腹卵蜂及平腹小峰为较重要。 (三)松毛虫初龄幼虫寄生率最高时可达26%。寄生率的高低及各种天敌的比较重要性与采集寄主材料的时期有密切的关系,往往数日之差,寄生率可截然不同。 (四)松与虫的后龄幼虫遭3种寄生蝇的寄生。寄生率最高可达42%。 (五)松毛虫茧期的寄生率可达38.4%,天敌中以大寄生蝇及日本黑点姬蜂为 最主要。 (六)无论在卵期、幼虫期或蛹期,第2化松毛虫的寄生率均比第1化的为高。此点似说明越冬问题是松毛虫天敌繁殖中的一个关系问题。 (七)几种比较重要的寄生天敌的发生时期和生活习性,本文中根据观察所及,加以记载。 (八)本文中将几个影响松毛虫寄生天敌虫口的因子提出讨论,这些因子包括;重寄生的严重、天敌发生时期与寄主生活史的不相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1980年3月至1982年5月对太原市常见麻蝇的生态学调查研究结果,共获麻蝇科35种,其中以棕尾别麻蝇、白头亚麻蝇、红尾粪麻蝇、红尾拉蝇、黑尾黑麻蝇及酱亚麻蝇等为当地优势种群。并对优势种群的季节消长、越冬及其幼虫孳生习性分别作了介绍。太原市常见麻蝇活动期限在3月中旬至11月中旬,7、8月份多数种类出现高峰,高峰季节与当地肠道流行病的高峰有关。优势种类主要以蛹期越冬,但急钩亚麻蝇也有幼虫越冬的现象。发现幼虫孳生场所5类:人粪便类、畜粪便类、腐败动物质、腐败植物质及垃圾。文中并对防蝇灭蝇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0.
长尾潜蝇茧蜂对橘小实蝇幼虫的寄生效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橘小实蝇幼虫为寄主,在(25±1)℃,RH(70±10)%,光照周期14L∶10D的条件下,研究了在不同密度的寄生蜂与寄主条件下的长尾潜蝇茧蜂寄生效能。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的橘小实蝇幼虫对长尾潜蝇茧蜂的寄生作用有明显的影响,其寄生效应符合功能反应模型HollingⅡ型,方程为Na=0.7291No/(1 0.02362No)。长尾潜蝇茧蜂自身密度对寄生作用也存在干扰效应,用Hassell-Varley模型可表示为a=0.1993P-0.2966。  相似文献   

11.
1988年至1989年,作者对雅安地区蝇类在年周期中室内数量变化用目测法在100间不同类型的房屋内进行了监测。共监测成蝇标本6714只,隶属3科7属8种。简报如下。1蝇类群落组成所观察6714只标本中,其群落组成(%)从大到小序列依次为:家蝇(84.56)、巨尾阿丽蝇(9.28)、丝光绿蝇(2.98)、大头金蝇(2.28)、厩腐蝇(0.31)、麻蝇(含棕尾别麻蝇、白头亚麻蝇与黑尾黑麻蝇,0.28)、斑蹠黑蝇(0.71)及巴浦绿蝇(0.14)。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家蝇为当地室内绝对优势种。2阳房率及其密度指数所监测7200间住房中,有蝇房间465间,阳房率6.46%,成蝇密度指数为0.93。各该…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金蝇亚科幼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运兴 《动物学研究》1980,1(2):179-196
一、前言 作者(1958)及范滋德(1965)曾先后对我国的金蝇亚科成蝇作过研究,已知有8种;通过近年来的调查,得知维氏裸金蝇、乌足锡蝇以及安定金蝇等均为华南、西南等部分地区颇为习见的蝇种。至于本亚科幼虫,作者通过采集与饲养的方法获得3属7种,对该类幼虫的描述,虽散见于国内、外文献,但每有描述方法不一,或各龄期不全等不足之处,故本文对该亚科幼虫有重作系统描述的必要,且其中安定金蝇与乌足锡蝇的幼虫尚属首次报导。  相似文献   

13.
金蝇属在河北省主要发现大头金蝇Chrysomyia megacephala(Fab.)及广额金蝇Ch.phaonis(Seg.)两种。据范滋德(1965)中国常见蝇类检索表载,肥躯金蝇Ch.pinguis(Walk.)亦见于北京。大头金蝇为该省蝇类优势种之一,幼虫孳生在稀人粪中,夏秋季节虫口密度最大,为肠道传染病主要媒介之一;而广额金蝇的习性尚不太了解,在石家庄于11月中旬到12月中旬出现,季节很短,数量也少。该两种幼虫在形态上很近似,大头金蝇幼虫过去在文献上虽有所记载,但不详尽;至于广额金蝇的幼虫则尚无记载。鉴于此,本文将这两种的三龄幼虫作一形态描述,以资鉴别。  相似文献   

14.
周德文 《昆虫学报》1963,(2):233-242
本文记述了1960年5月至1961年4月在济南市市区及郊区采用臭鱼诱捕及人工不定期采集对蝇类的种类及季节消长的调查结果。济南市蝇类的种类前人先后报告共有22种, 此次调查共发现42种, 其中21种为本地区的首次记录。蝇类季节消长总的情况是:自3—11月份在室外均可捕获到蝇类, 8月为其高峰:最常见种类的高峰如下:大头金蝇、银绿蝇均在8月, 舍蝇在10月, 市蝇为8、10两个月, 格氏丽蝇则在5月。全年诱得的蝇类总数中以大头金蝇为最多(18.06%):银绿蝇次之(16.64%):再次之为舍蝇(15.49%)及市蝇(15.06%)等。不同场所诱得的蝇类中占比例最高的蝇种则各不相同;北郊厕所以大头金蝇为最多(34.6%), 北郊马厩则以舍蝇(30.94%)、市蝇(30.06%)居首位, 市区食堂、酱园及南郊垃圾堆则以银绿蝇为最多(分别为37.54%、27.11%及19.36%)。此外, 对不同场所常见蝇类组成的季节变化本文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金蝇     
甘运兴 《昆虫学报》1958,(4):340-350
金蝇属(Chrysomyia R.-D.或Chrysomya R.-D.)分布在古北区南部、东洋区、澳洲区和非洲区,是丽蝇科(Calliphoridae)中的金蝇亚科(Chrysomyiinae)分布在我国境内唯一的属。 本属的某些种类是危害人畜的重要蝇种。如大头金蝇,是我国重要的粪生蝇类之一。幼虫主要孳生在稀人类中,成蝇出现于厕所、粪堆,同时亦常飞集到我们的食物和餐具上,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蝇类初步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是作1989-1998年对安徽省蝇类调查记录和献资料的共同结果。共记录蝇科、丽蝇科、花蝇科、麻蝇科的蝇类4科、31属、61种和亚种及分布。附带记录粪蝇科、狂蝇科、皮蝇科、寄蝇科各1种,胃蝇科(幼虫)4种,果蝇科2种,食蚜蝇科1种。  相似文献   

17.
前 言 我们于1961—1963年在河北省代表地区进行蝇种调查时,根据采集的地点和蝇类的活动情况,对栖息习性作了初步的观察(表1)。在石家庄于1962年1-12月每月作了采集,以了解其季节分布(表2)。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结 果 一、丽蝇属 各种丽蝇皆有嗜寒性,适应于低温高湿的环境,故其活动季节与多数蝇类相反,在春季和初冬出现的数  相似文献   

18.
斑翅果蝇作为危害蓝莓、杨梅、葡萄、樱桃等软皮水果的重要害虫之一,已经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明确斑翅果蝇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分布和自然寄生状况,可以为斑翅果蝇天敌的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在云南省斑翅果蝇适生区采集斑翅果蝇的栽培寄主和野生浆果果实,带回实验室培养5~8d,解剖果实并挑出斑翅果蝇蛹,收集其中羽化的斑翅果蝇寄生性天敌昆虫,并记录其种类和数量,计算寄生率。本研究共采集调查了45种植物果实,有15种植物果实可被斑翅果蝇危害,其中杨梅中的斑翅果蝇种群数量最大,达到96.03头/百果;共收集到5种斑翅果蝇的寄生蜂,其中幼虫寄生蜂有丽盾瘿蜂Ganaspis brasiliensis、细毛瘿蜂Leptopilina japonica和反颚茧蜂Asobara sp.,蛹寄生蜂有果蝇锤角细蜂Trichopria drosophilae和蝇蛹金小蜂Pachycrepoideus vindemmiae,寄生蜂的自然寄生率最高可达27.81%。结果表明,丽盾瘿蜂的虫口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为斑翅果蝇的田间优势种寄生蜂。斑翅果蝇的寄生性天敌昆虫在斑翅果蝇化蛹后的1~2周达到羽化高峰期,对斑翅果蝇具有较好的自然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阳惠霖 《昆虫学报》1958,(2):189-190
稻虫寄生蝇Zenillia roseanae B.B.能寄生多种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湘西花垣县调查该蝇寄生的主要害虫有稻苞虫、稻螟蛉、稻大螟、玉米螟等。1956年由于笔者研究稻苞虫 Parnaraguttata,Brem.的发生规律,鉴于该蝇寄生稻苞虫幼虫的寄生率很高,因此进行了该蝇生活史观察,后在饲养中偶尔发现该蝇也能在牛肉上产卵,故在1957年又作了培养基繁殖试验,企图得出大量繁殖的方法,爰将初步结果报告于次。  相似文献   

20.
在进行家蝇MuscadomesticavicinaMa-cquart的人工饲养时,发现一种有趣的共栖现象,即麻蝇Sarcopohagesp.与家蝇的共栖。笔者于1992年在华中农业大学植保系期间,曾用罐头瓶装麦麸饲养家蝇幼虫。由于罐头瓶的纱网盖上缝隙较大,发现常有麻蝇飞到罐头瓶中的麦麸内产卵。于是,在同一罐头瓶中同时生活着麻蝇幼虫和家蝇幼虫。当麻蝇卵与家蝇共栖于同一瓶中时,麻蝇卵能正常孵化,幼虫生长良好,幼虫百头重及百头蛹重都为家蝇的2倍多,成虫比家蝇成虫大,所产的卵也比家蝇卵大。将麻蝇与家蝇分开单独饲养时,饲养家蝇幼虫的罐头瓶中的麦茨,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