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大豆原产于我国,据推算,我国种植大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欧美各国栽培大豆的历史很短,大约在19世纪后期才从我国传去。本世纪30年代,大豆栽培已遍及世界各国。我国大豆主要生长在北方地区,黑龙江和山东省是我国大豆最大的产区。而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目前应用面积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的一项先进的栽培技术,是通过选用矮秆、半矮秆抗倒伏品种,缩小行距、增大播种密度的综合栽培技术。经过多年试验、示范、嫁接、创新而形成大垄  相似文献   

2.
<正>庆安县的大豆生产目前主要有两种栽培模式,一种是已经推广多年,目前大面积应用的"垄三"栽培技术;另一种是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已经在我县示范三年,表现较好,还在逐步推广。一、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大豆栽培应用面积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的一项先进的栽培技术。该项技术是我国通过外国专家局引进的,在同乐乡已示范三年,取得了较高经济效益和栽培经验。结合庆安县的自然特点、生产条件、探索出的适合  相似文献   

3.
大豆属于蝶形花科,大豆属.别名黄豆.我国许多古书上曾称大豆为菽,<诗经>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记载;西晋杜预对菽字注释:"菽,大豆也";秦汉以后就以豆字代替菽字了.大豆原产于我国,据推算,我国种植大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欧美各国栽培大豆的历史很短,大约在19世纪后期才从我国传去.本世纪30年代,大豆栽培已遍及世界各国.我国大豆主要生长在北方地区,黑龙江和山东省是我国大豆最大的产区.而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目前应用面积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的一项先进的栽培技术,经过多年试验、示范、嫁接、创新而形成大垄密、平窄密和双条密植栽培技术,在生产上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有力推动了大豆生产的科技进步,使农技和农艺有效结合,从而改变了大豆产业栽培技术差、生产成本高、单产低、效益差的局面,提高单产和总产,增强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大豆是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经多年的种植实践,在大豆种植栽培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各地区根据不同的地区特点,也总结出多种栽培方法,技术相对成熟,确保了大豆的高产稳产。基于此,主要针对适合东北地区的大豆"大垄密"栽培技术要点进行分析,以期对大豆生产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5.
大豆属于一年生草本作物,原产于我国,已有五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大豆在全国各地都有栽培,在我国以东北大豆最为出名。大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豆类之一,也是是重要的粮油作物之一,其营养丰富,有益于人体健康,因此豆浆成了我们生活中必备的饮品之一。对于农户来讲,如何保证大豆的质量和产量成了最为关注的话题,在栽培大豆的过程中,栽培技术固然重要,但是大豆后期的病虫害防治也不可小视,以保证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大豆高产栽培领域的新技术,与传统密植、垄作大豆栽培技术的差异性较大,是我国农业科学家在引进的美国大豆平作密植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更适合我国大豆高产栽培的技术,在我国大豆种植区域内发展较快。一、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品种选择(1)品种选择要点传统大豆栽培过程中,一直采用高秆品种,进行宽行种植,然而高杆品种大豆并不适合窄行密植栽培技术使用,当种植户根据固定思维选择了高杆品种大豆进行栽培时,会导致大豆田倒伏严重,大幅度减产,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收入,也影响大豆窄  相似文献   

7.
大豆别名黄豆,是豆科植物中最富有营养而且又易于消化的食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类。自栽培至今,在我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东北、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种植,其中以东北大豆最为出名,质量最优。鉴于此,本研究主要针对东北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特点,从播种前准备、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大豆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进行讨论,以摸索出合适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大豆平作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美国俄亥俄州大豆专家R.L.Cooper(理查德.L.库珀)教授经过十多年研究成功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已在美国大豆主产区的6个州大面积推广,推广应用面积超过当地大豆种植面积的20%.该技术已在我国的黑龙江省推广应用,一般可增产17.2%~25.8%.山东省多为麦茬后夏播大豆,小麦多为平作,为适应小麦传统的栽培方式,山东大豆也以平作为主.但由于栽培技术不配套,产量较低.经过多年研究,我们认为山东省大豆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密度不足.通过推广大豆平作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既可适应山东省夏大豆平作的栽培习惯,又可克服其密度不足的缺点,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9.
大豆作为黑龙江省的传统种植作物之一,具有较长的栽培历史。近年来,受到大豆市场价格的影响,大豆生产面积逐年缩减。为提高大豆单位面积产量,稳定大豆种植面积,推广应用大豆45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可以显著增加大豆产量,提高大豆生产经济效益。大豆45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是指在65—70cm常规“垄三”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缩小行距至45cm,采用双条密植的栽培方法。这项栽培技术是大豆“垄三”栽培技术和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综合发展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大豆属蝶形花科,别名黄豆。我国许多古书上曾称大豆为菽,《诗经》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记载;西晋杜预对菽字注释:"菽,大豆也";秦汉以后就以豆字代替菽字了。大豆原产于我国,据推算,我国种植大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欧美各国栽培大豆的历史很短,大约在19世纪后期才从我国传去。本世纪30年代,大豆栽培已遍及世界各国。我国大豆主要生长在北方地区,黑龙江和山东省是我国  相似文献   

11.
大豆属于蝶形花科,大豆属。别名黄豆。我国许多古书上曾称大豆为菽,《诗经》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记载;西晋杜预对菽字注释:"菽,大豆也";秦汉以后就以豆字代替菽字了。大豆原产于我国,据推算,我国种植大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欧美各国栽培大豆的历史很短,大约在19世纪后期才从我国传去。本世纪30年代,大豆栽培已遍及世界各国。我国大豆主要生长在北方地区,黑龙江和山东省是我国大豆最大的产区。而大豆窄  相似文献   

12.
大豆在我国有很大的产量和种植面积.但由于我国经济水平和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对大豆的产出和质量也有更高的要求,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已经成为我们一个亟待解决问题。接下来,本文将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包括栽培理念与栽培方法等等,从而支持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秦红英 《农民致富之友》2014,(2):172-172,213
大豆在我国有很大的产量和种植面积,但由于我国经济水平和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对大豆的产出和质量也有更高的要求,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已经成为我们一个亟待解决问题。接下来,本文将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包括栽培理念与栽培方法等等,从而支持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金鑫 《农业与技术》2015,(6):134+147
我国地域辽阔,有着悠久的农作物种植历史,大豆就是其中之一。多年的大豆种植经验告诉表明:要想让大豆有一个高的产量,在不同的地域要采用不同的种植栽培方法,讲求因地制宜。对于大豆的种植,主要做到:针对不同地域的气候、水分、地质选好大豆种子、合理灌溉、及时排涝、正确施肥、注意大豆的光合作用。针对这一系列正确种植大豆的要求,专业人员研发出了可以提高大豆产量的"大垄密"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黑龙江垦区大豆生产现状,结合多年大豆栽培技术研究成果,提出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模式选择原则与技术要点,为垦区大豆生产的区域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正>大豆45㎝双条密植栽培技术是指在60~70cm常规垄双条"垄三"栽培的基础上,缩小行距至45cm,采用双条密植的栽培方法。这项栽培技术是大豆"垄三"栽培技术和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发展,符合世界大豆栽培技术的发展趋势,可以解决我省大豆生产的实际问题,是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1大豆45㎝双条密植栽培技术的特点通过试验研究及大面积推广,可以看出大豆45公分双条密植缩小了行距、增大了单位面积株数,虽然达不到株行  相似文献   

17.
<正>滑子菇在我国已有二十多年的栽培历史,成功的栽培技术使面积和单产均有增加。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大,近几年出现了滑子菇反季节栽培,但面积不大。现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供广大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沙湾县有着多年种植大豆的历史,主产区主要在安集海镇元兴宫,所生产的大豆品质好、蛋白质含量高,制做豆腐出货率高。但由于连年种植,重茬现象严重,造成大豆大片死亡,栽培面积逐年萎缩,2000年种植面积下降到66公顷左右。近年来,沙湾县大力推广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全县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在533公顷以上。  相似文献   

19.
我国栽培稻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发端,到今天已经有7 000多年的历史。综合整理各种关于中国稻作的文献资料,以水稻栽培的历史为线索,综述我国水稻起源的各个学说;探索稻作栽培的传播;列表说明我国野生稻资源的分布;记录我国国内种植的主要优良品种以及近、现代水稻引种概况;比较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稻作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鲜食大豆近年来得到欧美市场的认可和支持,成为我国大豆产业重要黑马。文章以鲜食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鲜食大豆的科学栽培进行多角度、多内容、多路径的分析和探索,结合笔者多年从事鲜食大豆栽培种植领域的科研经验,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举措和发展建议,助力相关从业人员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