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技术要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庆油田长垣二类油层与葡I组主力油层地质特点差别较大,平面非均质和纵向非均质相当严重。在考虑井网对油层的控制程度和聚合物分子与油层的配伍性的基础上,引入聚驱控制程度这一重要概念,确定了二类油层注聚对象、渗透率下限、渗透率级差等技术标准,提出了二类油层注聚必须缩小井距、细分层系的观点;介绍了应用聚驱控制程度确定聚合物驱分子量和注入速度的方法;研究了油层渗透率级差和差油层厚度比例对最佳分层配注量的影响规律;对主力油层应用的聚合物驱分层配注方法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2.
萨中开发区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试验效果及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庆油田随着主力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潜力的减小,需要在二类油层开展注聚和三元复合驱以实现产量接替。在矿场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萨中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井网井距、注入参数,对其见效特征有了明确认识,并形成了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配套的增产、增注措施技术。实践表明,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是可行的,可提高采收率20个百分点以上,为油田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接替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相对主力油层而言,非主力层因其含油面积小、厚度薄、产能低,在油田开发初期未被列为重点开发对象。但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主力油层进入高含水开发期,非主力油层逐渐转变为稳产的接替油层。以大情字井油田A区南部非主力层为研究对象,在分类评价的基础上,开展非主力层单独动用试验,落实非主力层产能及单独开发的可行性,通过充分挖掘非主力层的储量资源,取得了很好的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二类油层开发中,调剖是对改善层间非均质性、调整吸水剖面、改善油层动用状况的一项有效措施。通过对北一二排东二类油层调剖工作中应用试井与测试资料进行选井、选层,并在调剖后应用其验证效果,论述了试井及测试资料在二类油层调剖中的重要性。实际应用表明,只有把注入井、采出井的吸水剖面、压力资料与油层连通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优选出准确合理的调剖井和调剖层位,从而有效地提高油层的开采效果。  相似文献   

5.
二类油层与主力油层相比,总体上呈现河道砂发育,规模明显变小,小层数增多,单层厚度变薄,渗透率降低,平面及纵向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一类油层井组分类分析主要考虑:单采中心井、边井、角井、断层井及合采井,只是考虑井网上注采方向完善关系,没有充分考虑井组河道砂连通厚度比例、井组完善程度以及井组对应关系。因此,不能用主力油层井组的动态分析方法来分析二类油层井组见效状况,必须建立适合于二类油层不同井组的动态分析方法,同时根据井组分类动态分析方法制定油水井井组措施优化设计图板,进而制定相应跟踪调整措施,提高区块整体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改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途径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通过对已开展的二类油层注聚试验区和工业化区块的动态反映特征分析,指出二类油层在聚驱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注入能力差、产液能力低、见效含水低值期短、聚驱平面矛盾突出等问题。从实践的角度总结了改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主要途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通过严格控制注聚对象,可以减少层间差异;通过采取细分层系、缩小井距、完善注采系统以及优化注聚方案等技术措施,可以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萨中油田非主力油层合理驱动压力梯度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萨中开发区层间非均质性突出,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面临着非主力油层动用难度大等问题.为实现二类油层及三类油层的有效动用,改善其开发状况,必须认清非主力油层的合理驱动压力梯度,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非主力油层的动用程度.应用驱动压力梯度与注采压差的关系公式和数值模拟计算,推算出二类油层及三类油层的合理驱动压力梯度.研究结果表明:在井距为200 m时,二类油层的合理驱动压力梯度为0.025 0~0.025 8 MPa/m,三类油层的合理驱动压力梯度为0.026 9~0.029 1 MPa/m.考虑到所建模型为均质模型,所以实际二类油层和三类油层的驱动压力梯度略高于此值.该研究为油田后期精细开发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2012年萨中油田中区东部、东区采用高浓度聚驱进行二类油层上返,地面需相应建设配套注入设施,以满足该区块注入高浓度聚合物的需要。为满足上述区块的注入需求,同时尽量节约投资,原则上将管廊带宽度不够或者穿越主干道路时无作业面的地区,采用配水间分配或混配流程。按照上述原则,共涉及二类油层注入井35口,高台子及三类油层注水井53口,高台子及三类油层井的配水间与二类油层合建,以便后期注聚时充分利用二类油层配水间位置及管道。  相似文献   

9.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复合驱注入方式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广宇  田燕春  赵新  李星 《石油学报》2012,33(3):459-464
三元复合驱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应用对象将主要集中于剩余地质储量相对较大的二类油层。与主力油层相比,二类油层储层物性条件明显变差,平面、纵向非均质性更为严重。针对二类油层非均质性更为严重的特点,系统地开展了二类油层复合驱注入方式优化研究,并找到了一种更适合于二类油层的复合驱注入方式,即不同分子量聚合物组合的高黏度聚合物段塞与低黏度三元体系交替注入方式,并对该注入方式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注入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复合驱波及效率,提高了复合体系在低渗层的吸液量,有效改善了3种化学剂的利用率。与三元体系笼统注入方式相比,采用该注入方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5%(OOIP),同时化学剂费用降低近20%。  相似文献   

10.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聚水同驱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针对大庆油田二类油层聚驱过程中出现的同层段平面上聚驱和水驱共存的开发格局进行聚水同驱可行性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手段研究不同注入方式、不同接触关系、不同注入速度比等因素对聚水驱接触带开发效果的影响.采用萨北开发区北二西块二类油层聚水同驱单元建立实际模型,结果表明聚水同驱为最佳开发方式,在保证压力平衡的前提下聚水同驱不会影响聚驱效果,利用水驱井还可完善部分聚驱井点注采关系,改善区块的整体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1.
显微组分荧光机理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分子轨道理论并引入能带理论,从分子统计学角度,提出了显微组分的荧光机理。指出分子游离相内生荧团与生荧团之间的能量转换效率,及生荧团与大分子网络相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决定了显微组分的荧光性质;显微组分荧光变异机理则受3个因素的制约,即温度效应,光氧化效应及“游离”效应。进而从显微组分荧光机理出发,对吐哈盆地煤成烃显微组分生油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基质镜质体、木栓质体和角质体是吐哈盆地煤成烃主要贡献组分  相似文献   

12.
合肥盆地重磁资料处理及重磁震联合反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肥盆地自1958年开始历经3次区域普查,近年来胜利油田又加大了对该盆地的投资力度,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地震、非地震勘探——覆盖全盆地的高精度重磁、化探及纵横贯穿全区的8km×8km二维地震测网与8条电法剖面。作者针对该盆地的勘探现状,利用丰富的重磁电资料,打破以往常规处理的模式,重点进行了重磁资料的目标处理,快速准确地提取了该区区域构造、局部构造及断裂的重磁异常信息和电性特征,并绘制了相关图件,为合肥盆地的油气综合评价提供了可靠而翔实的依据,并总结归纳了一套适合新区勘探的重磁处理新思路;同时,针对合肥盆地物性数据欠缺但物探资料丰富的特点,创立了不依赖物性参数的统计推断反演方法,综合全区31条地震测线资料和全区重磁数据建立起统计关系式,反演计算出其印支面埋藏深度,成功地绘制了重磁震联合反演印支面构造图,细致刻画了地震测网未涉及区域的构造分布形态;另外,应用LCT软件对HF-700、HF-340进行了重磁电震的联合解释,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3.
页眉和页脚在WORD中使用不少,很好地正确设置可以使文章增色,本文就如何设置页眉和页脚中的文字、图形、页码及其奇偶页页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对办公自动化水平提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莺歌海盆地北部斜坡带油气苗分布与油气勘探前景剖析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莺歌海盆地北部斜坡带具有多种油气勘探领域和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百余年经久不衰的油气苗显示及海底广布的“麻坑”和地震剖面上的气烟囱模糊反射等,均充分地表明本区烃源丰富且油气至今尚处在生、运、聚、散的动平衡状态之中,具备了良好的油气运聚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15.
搅拌器的选择和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搅拌器选择和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用于各种粘度的搅拌器叶轮在设计和放大时各参数的选择,为搅拌器的选型和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微古生物化石丰度与油气藏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神照 《石油学报》1992,13(2):83-91
本文总结了孢粉、沟鞭藻等六个门类的化石在东濮凹陷下第三系地层纵向上各段的丰度,研究了沟鞭藻横向上的分布趋势,认为微古生物群的两个繁盛期与该地区两套主力生油层及两个油气藏具有一致性.从不同地区、不同层位研究了500多块干酪根样品的类型、丰度,认为富含沟鞭藻、绿藻,则其母质类型为Ⅰ和Ⅱ1类,在砂泥岩间互沉积层,若具有储油条件,并达到成熟阶段,便可找到油气藏.  相似文献   

17.
白马松华地区岩石动静参数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立新 《钻采工艺》2001,24(2):22-24
岩石的力学参数中,弹性模量和泊松比为独立参数、岩石弹性模量、泊松比的测定方法有动态法和静态法两种。文中通过对四川白马、松华地区部分施工井动、静弹性参数的对比,探讨动、静态法在上述地区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8.
天然气成藏过程有效性的主控因素与评价方法   总被引:52,自引:8,他引:44  
天然气的成藏过程是指天然气从源岩排出后的运移、聚集和散失过程,这一过程的有效性可以用气藏成藏保存阶段单位圈闭面积内的充注速率与散失速率的差值,即天然气净聚集速率定量表征。根据净聚集速率的高低,可将天然气成藏过程的有效性划分为高效、中效和低效3个级别。根据对典型气藏的解剖和大量气田的统计,天然气成藏过程的有效性主要受气藏成藏期源储剩余压力差、输导体系的类型和输导效率、盖层的厚度和排替压力3方面因素的控制。在我国含油气盆地的地质条件下,中、高效成藏过程的的主要地质条件是天然气成藏期的源储剩余压力差大于25MPa,具有汇聚型输导体系,气藏盖层厚度大于40m和排替压力大于15MPa。利用上述指标可以对盆地范围内天然气成藏过程的有效性进行定量或半定量评价和预测高效气藏的分布。  相似文献   

19.
南海珠江口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和含油气远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珠江口盆地是我国广东陆架上的大型含油气盆地,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新生代沉积厚度超过6000米。自从1979年珠五井试获工业油流后,对今后的石油勘探开发工作展现了可喜的前景,已为国内外石油地质界所瞩目的海域之一。近几年来,在加强了海洋地质调查工作部署以后,对南海北部约30万平方公里的海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进行大量宏、微观构造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小构造的分区研究和变形温度的测定,结合区域有机地化和油气分布特征,将浙皖下扬子区从浅至深分为挠曲区、破-流劈理区和叶理-流动区三个构造区(变形温度主值分别为350℃、420℃、>500℃),它们形成于印支-早燕山期的强烈的陆内造山运动.各小构造区处在不同的油气演化阶段,即叶理-流动区为干气后阶段,破-流劈理区为过成熟阶段,挠曲区为成熟或高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