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否改善危重患者的预后。方法:将84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CT组)和胰岛素强化治疗组(IT组),予胰岛素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泵人,使两组血糖分别控制于10.0-11.1mmol/L和4.4—6.1mmol/L。结果:CT组患者病死率、肾功能损害、发热例数、ICU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气管插管留置时间、日平均血糖均明显高于IT组,日胰岛素用量明显小于IT组。结论:危重病患者治疗中实施胰岛素强化治疗控制血糖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强化胰岛素治疗在危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中的临床研究。方法截取本院ICU2010年2月~2012年10月100例高血糖危重症患者,按照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来控制血糖,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其强化治疗组(50例)给予强化胰岛素治疗,强化治疗组血糖维持在4.4~6.1mmol/L;常规治疗组(50例)给予常规胰岛素治疗,常规治疗组血糖控制在10.0—11.1mmol/L。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使用呼吸机的天数、使用抗生素的天数、住院时间、院内感染发生率、病死率。结果强化治疗组中使用呼吸机的天数为(9.4±3.8)d,使用抗生素天数为(13.0±2.5)d,住院时间为(15.0±3.2)d,院内感染率(18.0%)、病死率(15.0%)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危重症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时,强化胰岛素治疗可控制高血糖并改善危重症患者的预后,降低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卢博 《淮海医药》2008,26(4):316-317
目的研究强化胰岛素治疗在危重病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危重病患者被分为传统胰岛素治疗纽(n=40例)给予常规胰岛素治疗,使血糖控制在9.0—11.7mmol/L。强化胰岛素治疗纽(n=40例),使血糖控制在4.4~6.1 mmol/L,观察2组患者静滴胰岛素天数、使用抗生素天数、入住ICU天数,出现死亡天数、院内感染发生例数、净功能不全发生例数、死亡率等反应病情疗效的参数。结果强化胰岛素治疗组中上述数据均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危重病患者即使无糖尿病,当出现血糖水平持续升高时,强化胰岛素治疗,可改善危重病患者的病情,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Van  den  Berghe  G  Wilmer  A  Hermans  G  谭志学 《药品评价》2008,5(6):283-283
一项对内科重症监护室(ICU)成年住院患者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了预计需要监护天数≥3天的患者。入院时患者被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通过输注胰岛素使血糖水平严格达标(4.4~6.1mmol/L)]或常规治疗组(当血糖水平〉12mmol/L时给予胰岛素,血糖水平〈10mmol/L时胰岛素用量逐渐减少)。其中,16.9%的患者有糖尿病史。通过对1200例患者进行的意向治疗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速效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入我院住院的20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取速效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药物治疗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糖尿病治疗效果、对糖尿病的知晓度以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均优于治疗前[(5.8±1.9)mmol/L〈(13.0±4.2)mmol/L、(9.9±2.2)mmol/L〈(12.8±4.1)mmol/L;(6.9±1.6)mmol/L〈(18.4±6.3)mmol/L、(13.7±1.8)mmol/L〈(183±6.0)mmol/L],且观察组采用速效胰岛素治疗后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糖尿病的知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2.0%vs.69.0%);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远大于对照组(94.0%vs.71.0%)。结论临床上应用速效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同时强化了患者对糖尿病的知晓度,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增强患者治疗疾病信心,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患者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控制血糖相比于传统疗法的安全性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4年2月我院ICU病人68例,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n=34)。强化治疗组采用胰岛素持续泵入控制血糖,传统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案(早、中、晚定时静脉推注胰岛素)。观察患者血糖控制水平、死亡率、新器官衰竭发生率及严重低血糖发生率以评估其安全性及效果。结果胰岛素强化治疗组血糖控制平均值为(7.3±1.8)mmol/L,明显好于传统组血糖控制水平(12.8±1.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9,4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患者死亡率(5.9%)、新器官衰竭发生率(23.5%)及严重低血糖发生率(2.9%)均优于传统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胰岛索强化治疗方案能够较好控制患者血糖水平,降低患者死亡率、减少新器官衰竭并能减少严重低血糖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高血糖危重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危重症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照组采用胰岛素常规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ICU停留时间、死亡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胰岛素强化治疗组的血糖(4.68±0.93mmol/L)、死亡率(20%)均较常规组降低[血糖为(10.68±1.47)mmol/L、死亡率为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的ICU停留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呼吸机使用天数、血WBC升高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能降低高血糖危重症患者死亡率,减少抗生素使用时间、呼吸机使用天数、缩短ICU停留时间,进而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8.
李林 《天津医药》2014,42(4):356
[摘要]目的探讨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危重创伤患者应激性高血糖,不同水平目标血糖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O10年1月一2O12年7月入住我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危重创伤患者153例,且入ICU即时及30分钟血糖均〉11.1mmol/L,既往无糖尿病史(糖化血红蛋白<6%),随机分为强化组(IIT)严格血糖控制在4.0-6.1mmol/L、优化组NICE SUGAR(NST)血糖控制在6.2-8.3mmol/L和对照组传统胰岛素治疗方案(CIT)将血糖控制在9.9-11.1mmol/l,每组各51例,收集三组患者每日胰岛素用量、低血糖、终点血糖、每日APACHEII评分、出ICU时APACHEII评分、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三组SICU危重创伤患者优化组(NST) 较传统胰岛素治疗方案组(CIT)有效降低ICU并发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时间,(P相似文献   

9.
张长玉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6):65-65,67
目的减少高血糖对胰岛B细胞的损伤。方法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血糖较高患者(空腹血糖9.2~12.3mmol/L,餐后2h血糖12—17.4mmol/L)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每日三餐前30min以及睡前皮下注射短效胰岛素,或短效加中效胰岛素,每日早、晚餐前30min皮下注射。结果胰岛素强化治疗2用后,监测患者空腹血糖4.9-6.3mmol/L,餐后2h血糖5.8—7.8mmol/L。结论对新诊断2型DM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能阻止高血糖对胰岛B细胞功能的毒胜作用.在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时对血糖进行监测,并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是减少低血糖反应的有效措抱.  相似文献   

10.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应激性高血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SCIIT)对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近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排除影响糖代谢的疾病条件下,将120例随机血糖〉11.1mmol/L,入住ICU的重症患者随机分为短期强化治疗组(IIT组,n=60)和传统胰岛素治疗组(CIT组,n=58),治疗组在纳入研究的前7d,严格控制血糖于4.4~6.1mmol/L,此后的血糖控制及其他处理均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的血糖控制在3.9~10mmol/L。结果入选病例120例,118例纳入研究,在停止胰岛素强化治疗20d内,治疗组平均血糖为(5.92±1.24)mmol/L,明显较对照组(9.22±2.51)mmol/L低,强化治疗后每天胰岛素用量明显比对照组低;I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院内感染发生率降低,两组30d病死率无明显差异。结论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可以改善重症患者的近期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控制水平与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症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92例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目标血糖4.1~6.1mmol/L)57例、胰岛素常规治疗组(目标血糖6.1~8.1mmol/L)76例和对照组(目标血糖8.1~11.1mmol/L)59例。比较3组患者ICU停留时间,院内感染、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低血糖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ICU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院内感染、SIRS、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胰岛素强化治疗组SIRS、低血糖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控制危重症患者合并的应激性高血糖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将目标血糖控制在6.1~8.1mmol/L间获益最大。  相似文献   

12.
老年危重病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强化胰岛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老年危重病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72例老年(>65岁)危重病患者分为常规组(n=36)和胰岛素强化治疗组(n=36)。常规治疗是指当患者血糖≥12·0mmol/L时,控制其血糖水平<12mmol/L;强化治疗组则控制患者血糖水平4~10mmol/L,直到患者转出ICU或死亡,两组其余临床治疗相同。分析两组病例预后指标之间的差异性。结果两组存活病例住ICU时间、感染发生率、病死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老年危重病患者,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能更有效、更及时控制血糖,并显著改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丽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8):1152-1153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在糖尿病强化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护理资料。结果:3天血糖控制25例,5~7天血糖控制16例,10天血糖控制5例,平均空腹血糖(5.36±0.9)mmol/L。结论:胰岛素泵对血糖控制较差的糖尿病患者具有安全、有效、方便、准确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丁硕  李梅  渠时学  王雪英  赵家玉 《河北医药》2012,34(17):2570-2572
目的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入住ICU既往无糖尿病史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治疗组给予7d强化胰岛素治疗,随后给予常规血糖控制,对照组始终给予常规血糖控制。强化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在4.4~8.3mmol/L,常规血糖控制在4.4~11.1mmol/L。结果治疗组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天数、ICU最后1 d APACHE Ⅱ评分、院内感染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恢复良好率和病死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有效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漆平  李宇  凌其英  王青彦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0):3074-3076
目的:探讨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应激性高血糖患儿更佳的护理方法.方法:将血糖>10.1 mmol/L患儿4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患儿均在限糖输注基础上给予胰岛素0.1~0.2 u/kg皮下或静脉注射.观察组采取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结果:两组12例患儿中于3天内死亡,其余两组患儿进入危重恢复期时间及血糖恢复正常(<7 mmol/L)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胰岛素治疗PICU应激性高血糖安全有效,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剂量胰岛素治疗PICU应激性高血糖治疗转归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彦  张先祥  罗涌  王邦琼  王怡 《中国医药》2013,8(9):1244-1245
目的 探讨灵活设置胰岛素泵基础率控制围手术期糖尿病患者血糖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重庆三峡中心医院40例择期手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使用胰岛素泵,试验组采用固定短时间高剂量基础率代替餐前大剂量输注,对照组采用常规大剂量注射方式.观察2组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空腹血糖、非空腹血糖、血糖监测次数、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3.5±2.2)d]短于对照组[(6.1±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5.3±1.5)mmol/L]、非空腹血糖[(7.5±2.2) mmol/L]、血糖监测次数[(31±4)次]、低血糖发生率[(5.1±2.4)%]与对照组[(5.6±1.2) mmol/L、(8.1±1.5) mmol/L、(29±6)次、(5.1±2.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灵活设置胰岛素泵,采用固定短时间高剂量基础率代替餐前大剂量输注控制围手术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郭红  白玲  米尔班 《中国医药》2014,(3):342-344
目的 探讨1型糖尿病患儿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治疗及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强化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08年7月至2012年12月45例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纠正后需要强化治疗的患儿.将其完全随机分为2组,CSII组20例给予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治疗,MSII组25例给予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比较2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糖达标时间、使用胰岛素总量、低血糖的发生率情况.结果 CSII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分别为(14.3±3.0)、(5.9±0.7)mmol/L,餐后2 h血糖分别为(21.6±3.8)、(8.3±0.9)mmol/L;MSII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分别为(13.1±2.1)、(6.0±0.8)mmol/L,餐后2 h血糖分别为(19.8±3.0)、(8.9±1.1)mmol/L,2组患儿治疗前后血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治疗后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使用胰岛素总量、低血糖发生次数分别为(6.0±1.5)d、(49.6±14.9)U/d、(0.6±0.2)次,MSII组分别为(8.1±1.9)d、(57.9±12.2)U/d、(1.1±0.7)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CSII 治疗较MSII 可更有效、更便捷地控制高血糖,低血糖发生次数较低,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8.
张颖  赵小兰 《中国药房》2014,(22):2091-2093
目的:总结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泵的管理经验及护理要点。方法:从胰岛素泵使用的管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饮食及运动指导、血糖监测等多个方面,对我科12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评估。结果:124例糖尿病患者置泵710 d后,血糖水平控制良好,空腹血糖4.410 d后,血糖水平控制良好,空腹血糖4.47 mmol/L,餐后血糖5.67 mmol/L,餐后血糖5.610 mmol/L,无低血糖发生,无皮肤感染及堵管等现象发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患者血糖控制明显优于治疗前。结论:胰岛素泵护理程序的规范化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达到临床缓解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2年7月住院初诊为2型糖尿痛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口服药联合长效胰岛素组28例、速效联合长效胰岛素组20例、预混胰岛素组36例、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周组12例,分别给予相应治疗,以空腹血糖(FPG)〈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hPG)〈8.0mmol/L出院。出院后坚持原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3个月后停止所用治疗并连续监测1个月血糖,每周测3次FPG、2hPG,如1个月内有3次或以上FPG≥7.0mmol/L或2hPG≥10.0mmol/L视为治疗失败,否则视为治疗成功。根据治疗结果,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在入院后第2天和3个月随访期结束时空腹测患者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抽血查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e)、三酰甘油(TG)、空腹C肽(FCP)、C.反应蛋白(CRP),口服75g葡萄糖粉后2h抽血查2hPG.餐后2小时C肽。统计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成功缓解率并分析影响成功的因素。结果治疗后总成功率为73.9%。口服药联合长效胰岛素组成功率为82.1%(23/28);速效联合长效胰岛素组为80.O%(16/20);预混胰岛素组为61.1%(22/36);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周组为83.3%(10/12)。口服药联合长效胰岛素组、速效联合长效胰岛素组、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周组成功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与预混胰岛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FPG、2hPG、HbAle、TG、CRP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FCP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与失败组年龄,治疗前BMI、FPG、FCP、TG、CR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2.98±4.68)、(56.79±7.65)岁,(25.03±2.46)、(28.16±2.09)kg/m2,(11.89±2.61)、(14.75±2.75)mm01/L,(1.85±0.70)、(0.88±0.54)ng/mL,(1.05±0.68)、(2.41±0.84)mm01/L,(8.19±0.74)、(10.62±1.19)mg/L,P〈O.05]。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进行胰岛素治疗有较高的·临床缓解率。1;/服药联合长效胰岛素或速效联合长效胰岛素治疗3个月、胰岛素泵2周强化治疗较预混胰岛素治疗3个月的缓解率高。患者年龄、BMI、FPG、FCP、TG、CRP可能成为胰岛素治疗能否成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