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和汤在外科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和汤出自清代外科名医王洪绪《外科全生集》,由熟地、白芥子、鹿角胶、肉桂、炮姜、麻黄、生甘草等7味药组成。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为治疗外科一切阴疽证的著名方剂。王洪绪在阴疽治水法中强调“阴疽色不明而散漫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结也,治之之法  相似文献   

2.
“浸淫疮”一证,临床上并非少见。本病主要由于内湿郁遏,郁久化热,湿热浸淫所致。其证起病较快,传变迅速,以起泡破裂,黄水不断外渗,患面迅速蔓延为特征,故又有“黄水疮”之名。本病主要病位在脾。常以颈部,腰部,背部及下阴等处为好发部位。临床表现常兼见高热、阴伤,或气阴两伤等证;甚则热毒浸犯心营,可出现高热神昏、吐血、衄血等危重证候。治疗上应本着《内经》“湿淫于内,……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的精神,采用苦寒清热、淡渗利湿之法。我共治愈三十余例,现举一例于下: 患儿钟×,男,年龄二月余。  相似文献   

3.
放射性肺损伤是胸部肿瘤放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其病理基础是气阴两伤,致病主因是热毒之邪;病理特点是本虚标实,以气阴两虚为本,火热毒邪为标。气虚、阴虚、热毒是放射性肺炎的三大基本病机。临床上采取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方法辨证施治,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医基本病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4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进行了中医基本病机分析。结果表明,MDS无论哪种类型(期),在其生存期内,发病重者,开始就表现为气阴两虚、血瘀内阻;起病较轻者,开始先伤及气血兼有血瘀,而随着病程的延长,逐渐伤及阴分形成气阴两伤、血瘀内阻。因此气阴两伤、血瘀内阻为MDS之基本病机。提示中医药治疗MDS时,应以益气养阴活血为大法。  相似文献   

5.
益气养阴清热法治疗生殖器疱疹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发病机理是"淫毒夹湿毒致病导致气阴两伤"的病因病机学说。在治疗上应遵循"扶正祛邪"的原则,采用"益气养阴,清热利湿解毒"之法。初发性生殖器疱疹,应用经方甘草泻心汤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应用参芪止疱方治疗。  相似文献   

6.
尿毒症是今之名,水毒证是古之称,它是水肿、肾风的继发病,也是肾衰之早期综合征或谓证候群,有急、慢之别。本病之诊断,一般依据病史、临床病象及有关现代检测即可确立。正确的诊断确立后,遂据八纲辨证。本证在临床上常见类证是:阳气两伤候、气阴两伤候、风阳妄动候和血极气散候。水毒证以其急危重而危及病人的生命,多呈轻度、中度中毒症,合并症亦多。而无并发病者约  相似文献   

7.
介绍国医大师刘嘉湘教授治疗胃癌术后的经验。认为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阴两伤、邪毒留恋,其中脾胃虚弱贯穿疾病始终,且强调胃阴虚对疾病的影响。在“扶正治癌”的基础上以益气养阴法治之,选方四君子汤合益胃汤,临证加减,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并附验案2则。  相似文献   

8.
周孜 《北京中医》1991,(2):49-52
阳和汤出自清代外科名医王洪绪所著《外科全生集》一书,由熟地、白芥子、鹿角胶、肉桂、炮姜、麻黄、生甘草等七味药组成,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为治疗外科一切阴疽证的著名方剂。王氏在阴疽治法中强调“阴疽色不明而散漫者乃气血两虚也。患之不痛而平塌者毒痰凝结也,治之之法,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寒凝。此三味虽酷暑不可缺一也,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乃行,毒亦随之消矣。”用于阳虚阴寒之证,  相似文献   

9.
“彰之之法”,原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衰而彰之”。李念莪注曰:“衰者不补,则幽潜沉冤矣。补则再生,故曰彰。”可见彰之之法就是温补之法。具体运用,《内经》有明确论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但是关于此句经文的解释,历代医家则不尽相同。王冰注:“气谓卫气,味谓五脏之味也”。张景岳则曰:“此正言彰之之法,而在于药食之  相似文献   

10.
浅析阴阳理论在<伤寒论>药物煎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载方 1 1 2首 ,配伍严谨 ,用药精当 ,后世尊称为“方祖”。笔者在对《伤寒论》的学习中 ,深感用《内经》阴阳理论指导药物的煎法乃医圣用药之一大特点。现不揣卑陋 ,简介如下。1 《内经》阴阳理论对药物性味功效的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阳为气 ,阴为味。阴味出下窍 ,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 ,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 ,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泻 ,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 ,厚则发热。”又云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泻为阴。”故药物以气味划分阴阳 ,则辛甘者总属阳 ,酸苦者总属阴 ,又可据其气味之厚薄而复分为阳中之阳、…  相似文献   

11.
真气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气”一词首见于《内经》,对其组成历来就有争论,见仁见智,各执已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①真气是由先天之气与水谷之气相合而成;②真气是由先天之气、水谷之气、空气相合而成;③真气是由水谷之气与空气相合而成。这些不同见解,主要是对《灵枢·刺节真邪》:“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的理解有明显分歧,而分歧的焦点又集中于一个“天”字,有的理解为“先天”;有的理解为宇宙天地之“天”;有的理解为“先天”和宇宙天之“天”。查《内经》各篇章中之“天”,无一处是指“先天”而言。如《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日人”;《素问·生气通天论》:“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以及运气七篇大论中之“天”等,不胜枚举。《内经》中虽然也有“先天”、“后天”的记载,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素问·五常政大论》:“阳胜  相似文献   

12.
三才汤方生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由人参、天门冬、生地黄3药组成,主治暑温日久,气阴两伤,睡卧不安,不思饮食者。本方气阴双补,系本于育阴以除热、益气则阳生而阴长的理论。笔者根据明代张景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旨,以三才汤...  相似文献   

13.
妇人妊娠,胎堕之虞,如芒在背,惶惶不可终日者,有之;下血而致小产者,多矣。故言治妊娠病,以安胎为要。古今圣贤皆明于此,著书立说者不乏其人。何以安胎,诸说纷坛,吾今所言者,乃遵循古训而索骥,验证临床而立法。一、安胎法源安胎之法,渊源流长,溯其根源,当推《内经》,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指出:“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此说开安胎法之先河,为历代医家安胎准绳。其后言胎动病机者,有如《诸病源候论》所述:“阳施阴化,故得有胎,荣卫调和,则经养周足,故胎得安而能成长。  相似文献   

14.
甘温除大热法出自《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后世《名医方论》中柯琴(柯韵伯)在论补中益气汤方论中这样评价:“至若劳倦形气衰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证同外感。唯东垣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盛,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谓风寒外伤其形为有余,脾胃内伤其气为不足。谨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大忌苦寒之药:诜用甘涡之品.升其阳气以行春牛之今。  相似文献   

15.
总结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肺癌术后患者的临证经验。认为肿瘤的发生主要归结于癌毒致病,正气亏虚。对于肺癌术后患者而言,证型多属痰瘀郁肺,气阴两伤;治疗上以化痰祛瘀,益气养阴为主;组方用药上主张审因用药,多配合解毒、攻毒之归经药,并重视虫类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益气养阴法为主治疗胸痹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琳 《西部中医药》2005,18(12):12-13
笔者导师林钟香教授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对许多疾病有独到的见解,尤喜以益气养阴法为主治疗胸痹。我有幸随师学习,颇有所获,现总结如下:1病机探讨胸痹的发病人群多为中老年,年过半百,脏腑虚损,机能紊乱,阴阳气血亏虚,而诸虚中又以气阴两虚为要。故提出胸痹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虚”为心气、心阴亏虚。阴者,阴血、阴津也,气能生血、行血和摄血;血能载气;气能生津、化津;津亦能载气,气阴关系极为密切。《内经》云:“五脏主藏精气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相似文献   

17.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为少阳和解之主方。该方达表和里,宣通内外,升清降浊,调和肝脾,理气活血,降气止咳,为治疗外感内伤之通用方。清末名医唐容川谓之治疗各种血证之活剂。急性白血病属气阴两伤,热毒内蕴之证,发热是其常见症状,以其既有阴血损伤,但见发热则不宜纯用汗、清、泻诸法,惟用和解之法,能扶正祛邪,散解热毒。笔者在临证中使用小柴胡汤加减治愈急性白血病高热多例,兹将临床治疗经验作一归纳总结,希冀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8.
吕仁和教授多年从事糖尿病、肾脏病的治疗和研究工作,倡导遵从《内经》“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即消渴病发病即有气机失调。进而气阴两伤,后期“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吕教授认  相似文献   

19.
风湿病,在《内经》称为痹,在《金匮要略》既称痹,又称风湿,又名历节病。《内经》首先提出风寒湿痹和热痹,而《金匮要略》则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治疗方药,这些对指导临床有很重要的价值。《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又说:“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明,故为痹热。”痹热,即热痹;阳遭阴,是指病人阳气素盛,而遭受阴寒之气,但阳气多,阴气少,阴气不胜病气,所以成为热痹。以上痹症的分型及其主证、病因和病机,和《金匮要略》关于风湿病的分类也是一  相似文献   

20.
臌胀之治 ,首先宜细辨寒热虚实。寒者温之 ,热者清之 ,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本病呈现虚证者 ,以虚寒者为多 ,多采取温补脾肾、化气行水之法。然验之临床 ,阴虚膨胀并非罕见。若辨证不清 ,误用渗利之剂 ,或治不得法 ,必重伤其阴 ,或延误病情。病案 1北京人王善甫 ,为京兆酒官 ,病小便不利 ,目睛凸出 ,腹大如鼓 ,膝以上坚硬欲裂 ,饮食且不下 ,甘淡渗利三药皆不效。杲谓众医曰 :“疾深矣。”《内经》有云 ,膀胱者 ,津液之府 ,必气化乃出焉。今用渗利之剂而病益甚者 ,是气不化也。启玄子云 :无阳者阴无以生 ,无阴者阳无以化。甘淡渗泄皆阳药 ,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