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来源于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发现的消化道SMT进行超声检查,对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来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SMT 10例,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1例,胃平滑肌瘤1例,胃间质瘤6例,直肠平滑肌瘤和间质瘤各1例.病变最大直径0.5~3.0 cm(平均1.4 cm).9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1例创面肿瘤残留接受外科手术.ESD手术时间30~150 min(平均73.5 min).1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未转开腹手术修补.术中平均出血量约40 ml,术后均未出现出血,亦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ESD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大多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肠镜检查诊断为LST且直径>2 cm的32例病变进行ESD治疗,回顾性分析病变特征(如病变类型、大小、部位)以及手术结果(一次性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病理诊断、随访情况等).结果 32例大肠LST,肿瘤直径2.5 ~8.0 cm,平均(4.1±2.1)cm,29例(90.6%)一次性完整切除.ESD手术时间25 ~300 min,平均(75.7±66.0) min.术中5例(15.6%)出现动脉血管出血,行止血夹或电凝成功止血;迟发性出血2例(6.25%);穿孔3例(9.4%),均行内镜下金属夹闭合,内科治疗成功.术后病理诊断为低级别瘤变19例、高级别瘤变6例、癌变7例.病变局限于黏膜层25例,黏膜下浅层(sm1)5例,黏膜下深层(sm2)2例追加外科手术.20例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7.0±3.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对直径>2m的LST,选择ESD治疗切除彻底,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胃间质瘤的认识,评价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与疗效,探讨内镜下治疗并发症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内镜下治疗且病理确诊为胃间质瘤的136例患者的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 136例胃间质瘤患者中共发现胃间质瘤138个,34例(34个瘤体)行EFTR治疗,一次完整切除率100%(34/34),其中2例发生术中活动性出血,1例发生术后穿孔及迟发性出血; 102例(104个瘤体)行ESD治疗,一次完整切除率99. 0%(103/104),其中10例发生术中穿孔,1例发生术中出血,3例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 ESD组术后感染率小于EFTR组(P=0. 001);单因素分析显示:ESD治疗发生迟发性出血在不同病灶部位(P 0. 001)及瘤体大小(P=0. 003)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间质瘤内镜下治疗安全、有效,ESD与EFTR治疗疗效相当,对位于胃底胃体交界处、直径在2~5 cm之间的瘤体易出现ESD术后迟发性出血。  相似文献   

4.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有临床症状的结肠巨大脂肪瘤(≥5 cm)的疗效和安全性。2018年12月—2021年12月,上海市东方医院消化内镜科收治巨大结肠脂肪瘤患者8例,患者均成功行ESD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100%,切除病变长径5.5~9.0 cm,平均6.0 cm。ESD操作耗时25~80 min,平均41 min。术中极少量出血均通过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成功,2例术中发生小穿孔,均成功缝合。患者术后无腹痛、发热,亦无迟发性出血或迟发性穿孔;住院时间3~5 d,平均3 d;随访8~36个月,无一例病灶残留或复发。可见,ESD治疗结肠巨大脂肪瘤安全有效,可避免行外科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病灶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处理上消化道病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胃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病灶及黏膜下病灶作为入选对象,通过超声内镜和(或)活检病理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范围、性质,应用钩刀、IT刀、氩气刀及高频电凝电切术进行ESD操作,步骤包括:(1)胃镜及黏膜染色确定病灶,针刀或者氩气刀标记病灶;(2)黏膜下注射含靛胭脂及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抬高病变;(3)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一圈;(4)自病变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术后应用抑酸、黏膜保护剂治疗,术后第1、2、6个月内镜随访,评价溃疡是否愈合以及病灶有无残留与复发.结果 2006年8月至2008年1月,共153例患者进入观察研究.黏膜病变85例(溃疡型病灶2例,隆起型病灶48例,糜烂型病灶35例),病灶直径0.4~5.0 cm,平均2.0 cm;手术时间15~210 min.平均55min.所有病例均切除病灶,其中1例迟发性出血行内镜下紧急止血,7例穿孔均保守治疗愈合.随访期溃疡创面均愈合,其中4例复发,3例再次ESD完整切除病灶,1例手术切除.黏膜下肿瘤68例,52例术前行超声内镜检查,其余病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病灶直径0.4~4.0 cm,平均1.2 cm;手术时间10~182 min,平均41 min;68例完整剥离黏膜下肿瘤,1例改行尼龙绳结扎治疗.1 1例穿孔均保守治疗,1例术后出血未控制行手术治疗.结论 ESD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能实现较大病变的一次性大块剥离,剥离的病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病变局部的复发率低,并发症少,为上消化道黏膜层病灶尤其是早期肿瘤以及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 采用ESD方法对19例上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进行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疗效,随访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结果 肿瘤直径0.4 ~1.5 cm,平均0.9 cm,均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15~ 50 min,平均20 min,无严重出血及穿孔发生.术后18例病理诊断为神经内分泌瘤,其中G1级16例、G2级2例,基底和切缘均未见病变累及;另1例病理显示有浸润性生长倾向,诊断神经内分泌癌(G3级),行外科扩大切除,术后病理未见肿瘤组织残留,无淋巴结转移.平均随访28个月,无一例出现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ESD治疗上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指导内镜下剥离联合圈套结扎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上消化道SMT行EUS,对其中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行圈套结扎后应用针形切开刀行对应内镜下剥离治疗:内镜下圈套结扎病变;预切开病变表面中央的黏膜;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完整切除病变。结果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的SMT共13例,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2例,胃平滑肌瘤3例,胃间质瘤7例,胃血管球瘤1例。病变直径0.8~1.5cm,平均1.2cm。13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其中1例术后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封闭,未转外科手术。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指导内镜下剥离联合圈套结扎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直径≤1.5cm的SMT是安全、有效的,可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可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安全性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大小、临床表现、治疗经过以及病理结果等,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病变直径在0.8~4.0cm,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开始至完整剥离病变的时间)在35~150min,平均64.5min,术中创面均有少量出血,经氩离子凝固术、电活检钳凝固治疗或金属夹闭合创面止血成功,有4例术中并发穿孔,穿孔发生率18.1%(4/22),应用金属夹夹闭缝合穿孔,术后经胃肠减压、质子泵抑制剂抑酸、抗炎等治疗后,其中3例腹胀缓解,余1例腹胀严重者追加经腹壁穿刺排气后缓解。22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术后出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后住院3~10d,平均4.5d,穿孔患者术后1个月胃镜复查见穿孔均闭合,所有患者接受随访3~18个月,未见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是安全和有效的,虽然出血和穿孔仍是其主要的并发症,但经积极地对症治疗后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是一种治疗早期胃癌较为安全、微创的方法、近几年ESD治疗胃部病变的疗效逐渐得到认可、逐渐成为胃部癌前病变、早期癌症、间质瘤等的一线疗法。但ESD会引起出血、穿孔、狭窄等术后并发症,术后迟发性出血是ESD主要的不良事件之一,如不能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引以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后果,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因此,了解胃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做好预防措施至关重要。本文就胃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相关危险因素、预防及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探讨推进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pushing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PESD)在大面积早期贲门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内镜诊疗中心确诊早期贲门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且病变最大径>2.0 cm的患者纳入研究。术中应用注水黏膜切开刀(黄金刀)行PESD的患者纳入PESD组(26例),与同期该医师以普通黏膜切开刀行常规ESD治疗的患者(常规ESD组,17例)进行对比,分析2组剥离时间、病变完整切除率、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2组病变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SD组剥离时间为(53.7±18.2)min,常规ESD组为(91.5±26.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ESD组7例(26.9%)术中出血,常规ESD组8例(47.1%)术中出血,2例(11.8%)术中穿孔,无迟发性出血及迟发性穿孔。2组出血及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可见,大面积贲门病变应用注水黏膜切开刀行PESD与常规ESD相比可有效提高剥离速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内镜手术更安全、更快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短期内再行胃镜检查在防治迟发性出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11月间,行ESD治疗的67例胃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1~84岁,中位年龄63岁.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常规胃镜复查,观察有无创面迟发性出血,并给予适当处理及随访.结果 67例患者中,病变位于贲门5例、胃体6例、胃底3例、胃窦35例、胃角16例、残胃2例.病变最大直径2.0 -7.0cm,平均(3.73±1.24)cm.ESD术中无大量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术后9.0%(6/67)的患者发生迟发性出血,5例发生在术后第3天,1例在术后第4天.迟发性出血者中Forrest分级Ⅰb2例,Ⅱb4例,均经内镜下成功止血.本组中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远高于既往仅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判断迟发性出血所得的出血发生率,但从随访结果看,两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相当.结论 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实际发生率较高,但大多无临床症状,无严重不良后果,故可以不常规行ESD术后短期内胃镜检查,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精神负担.  相似文献   

12.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用张氏剥离刀采用远视距法ESD治疗的20例患者资料,病例均符合食管ESD治疗适应证。病变均完成了整块切除,切除标本大小3.0~11.0 cm;手术时间13~67 min。所有病例术中出血情况与常规方法相同,均可通过电凝或止血钳成功止血;术后无迟发性出血及穿孔病例发生。术后食管狭窄3例,但均为轻度狭窄不影响进食。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发生。张氏剥离刀初步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诊治胃上皮内瘤变(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GIN)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收治的32例行ESD治疗的GIN患者,并比较ESD治疗前后的病理差异,总结整块病灶切除率、切除病灶直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复发率。结果 (1)完整切除率100%(32/32);切除病灶直径1.1~5.2 cm,平均(2.3±1.2)cm;从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结束时间10~75 min,平均(35.0±16.5)min;术中无穿孔发生,术中出血率12.5%(4/32),予以止血等对症治疗后好转。无迟发性出血,32例患者均完成3~12个月随访,无病变残留或复发。(2)32例GIN患者行ESD治疗,术前低级别GIN 26例,高级别GIN 6例。行ESD后病理发现26例低级别GIN中有1例黏膜内癌,3例高级别GIN;6例高级别GIN中有2例黏膜内癌,癌变发现率为9.4%(3/32),总病理升级率为18.8%(6/32)。结论 ESD治疗GIN能及时发现胃早癌,且能安全、有效地根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内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病灶病例患者为入选对象,术前行染色内镜和超声内镜检查,确定病变范围和深度,常规行术前评估,观察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 2008年12月~2009年6月我院共实施ESD手术56例进入观察,切除标本平均直径(2.56±0.69)cm,平均手术操作时间(70.24±28.35)min;手术完整剥离成功率94.6%,术中穿孔发生率5.4%,迟发性穿孔率3.6%。1例发生迟发型出血,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率92.9%,随访患者中6个月内切面愈合率91.3%,12个月内切面愈合率达100%。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灶病变局部的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治疗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近2年电子胃肠镜发现的15例胃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肿瘤,内镜超声检查和/或病理活检进一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及性质,ESD操作步骤;黏膜下注射液体以抬高病灶,接着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之后使用Hook刀或IT刀沿病灶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病变直径1.0~3.5cm,平均2.3cm,ESD手术时间30~175min,平均73min,ESD治疗过程中创面均有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或金属钛夹止血,无术后延迟出血发生,穿孔发生率为6.7%(1/15),术后随访1~8个月,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作为一种内镜微创治疗,能实现较大病灶的完全剥离,为临床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也为消化道早期黏膜及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胃食管结合部(EGJ)息肉样隆起性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111例(114处病变)ESD治疗的EGJ息肉样隆起性病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包括ESD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病变大小1.0~6.0 cm,平均(2.47±0.80)cm。表面光滑30处,充血糜烂59处,结节样粗糙11处,分叶状3处,绒毛状8处,浅溃疡1处,局部凹陷2处;术后病理提示上皮内瘤变19处、腺癌2处,瘤变及癌变率为18.42%(21/114)。ESD治疗整块切除率为100.0%(114/114),完整切除率为99.1%(113/114),完整治愈切除率为97.4%(111/114)。操作时间17.0~60.0 min,平均为(32.45±7.32)min。3例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发生术中穿孔,均在内镜下治疗成功。术后2例追加手术治疗。随访96例,平均随访28.8个月,有1例(1.04%,1/96)复发。结论EGJ息肉样隆起性病变的上皮内瘤变及癌变发生率较高,采用ESD治疗整块切除病变,完整治愈切除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内蒙古消化病研究所内镜中心行肠镜检查发现的45例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患者,应用IT刀、Hook刀行ESD治疗。将ESD成功率、剥离病变大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及复发率等纳入观察范围。 结果45例结直肠病变接受ESD,其中,2例病变黏膜下注射后病变托举差,术中剥离困难且容易出血转外科手术。术后病理证实,3例癌变且基底仍有肿瘤残留,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ESD成功率88.9%(40/45)。病变直径为1.5~6.3 cm,平均3.6 cm;ESD手术时间为31~125 min,平均67 min。3例术后有便血,其中1例保守治疗失败,内镜下成功电凝止血,ESD术后出血发生率7%(3/43)。4例在ESD治疗中有小穿孔,应用软组织夹成功缝合穿孔,未转开腹手术,ESD穿孔发生率为9.3%(4/43)。术后40例患者均随访,创面基本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 结论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息肉疗效可靠,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复发率低。出血和穿孔是其主要的短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体内牵引技术在右半结肠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的辅助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8年间,因右半结肠病变内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ESD治疗,其中采用体内牵引技术辅助的11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包括线圈牵引辅助6例(线圈牵引组)和弹力环牵引辅助5例(弹力环牵引组),总结手术时间、剥离时间、病灶完整切除情况以及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线圈牵引组(n=6)病灶直径2.0~3.5 cm,手术时间15~35 min,其中剥离时间10~30 min;弹力环牵引组(n=5)病灶直径3.5~5.0 cm,手术时间20~60 min,其中剥离时间15~55 min。11例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创面无穿孔和迟发性出血等并发症。结论体内牵引技术辅助ESD切除右半结肠病变安全可行,其中弹力环具有自身弹力回缩特点,尤适合用于病灶较大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隧道法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早期癌或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及操作技术要领.方法 2010年1月~ 2011年10月在我科内镜中心通过胃镜活检及超声胃镜诊断食管早期癌及上皮内瘤变、深度未超过黏膜下层者7例,应用隧道法ESD(病变黏膜下层建立隧道)治疗.结果 7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直径2.0~4.0cm,手术时间为37 ~ 110 min,经病理证实基底部及切缘未见病变累及,2例出现术中出血量较多,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无迟发性出血者,所有病例均无穿孔者,术后3个月及半年复查创面愈合良好,均无复发.结论 隧道法ESD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良好方法,隧道法ESD与传统ESD相比,缩短了内镜手术时间,简化了操作步骤,使得内镜手术更安全更快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胃镜发现的食管早癌和上皮内瘤变、深度未超越黏膜卜层者15例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变;(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沿病变下方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变.结果 15例食管早癌和上皮内瘤变病变,最大卣径2.5~4.5 cm(平均3.2 cm).14例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成功率93.3%(14/15).所有剥离病变全部得到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ESD手术时间(白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45~150 min,(平均7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0 ml,均经电凝、氙离子凝固术和止血夹成功止血,未出现需再次内镜下治疗的出血;ESD穿孔发生率0(0/15).术后随访14例,随访期6~18个月(平均11.5个月),创而完全愈合,无一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是治疗食管早癌和癌前病变的新方法,不仅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