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几十年来随着传统鱼类资源衰退,具有短生命周期特性的鱿鱼类资源量和捕捞产量出现了增长,并已成为世界海洋捕捞业的重要捕捞对象,因此对鱿鱼类资源进行科学评估和管理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但由于鱿鱼类具有生命周期短(通常为一年)、产完卵即死、资源量极易受海洋环境影响等独特的生活史特征.使得世界各国对鱿鱼类资源评估和管理的研究处在发展初期.目前,在鱿鱼类资源评估和管理的研究中,应用较多的是经过改进的传统鱼类资源评估方法,如衰减模型、剩余产量模型和群体分析模型等,但这些模型主要适用对象为具有长生命周期的种类.考虑到鱿鱼类既是大型鱼类和哺乳动物等的蕈要饵料,又是人类未来重要的开发对象,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需结合目前已有研究基础,加入海洋环境变量,发展基于生态系统的鱿鱼类资源评估模型与方法.同时,应采取实时动态的产出控制管理方法,以确保来年一定的资源补充茸,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褶柔鱼是重要的大洋性经济头足类资源,其资源变动极易受海洋环境的影响。本研究将影响太平洋褶柔鱼种群变化的内禀自然增长率(Intrinsic natural growth rate,r)和最大环境容纳量(Carrying capacity, K)与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结合分别构建四种剩余产量模型(SP、S_r-EDSP、S_K-EDSP、S_r-S_K-EDSP),来研究SST影响下的太平洋褶柔鱼种群资源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四种评估模型中加入环境因子的资源评估模型(S_r-EDSP、S_K-EDSP、S_r-S_K-EDSP)的偏差信息准则(DIC)的值要小于传统的剩余产量模型(SP)的值,S_r-S_K-EDSP 模型的DIC值最小(132.6),表明该模型精度最高。2007—2018年,太平洋褶柔鱼的捕捞死亡率Ft普遍低于捕捞死亡率FMSY, 最大可持续产量MSY普遍低于MSY水平下的生物量BMSY。目前太平洋褶柔鱼冬生种群资源状况受环境影响较大,且有必要留意因捕捞过度而造成的资源生物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3.
剑尖枪乌贼Uroteuthis edulis为暖温性的近海头足类,主要由春生、夏生和秋生群体组成。该物种主要分布在东海及日本海西南部海域,其中,东海南部及外海海域为主要产卵场,为了全面认识剑尖枪乌贼资源,本文从其渔业、基础生物学、渔场与海洋环境及资源评估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剑尖枪乌贼的捕捞海域主要集中在中国东海,但其年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不同繁殖群体间的洄游路线存在差异,并且受到海洋洋流的影响明显;针对东海海域剑尖枪乌贼的繁殖、生长、摄食等生物特性仍需进行长期有效的调查与研究;海洋环境对剑尖枪乌贼资源丰度的影响较大,通过资源评估能够更加合理地利用与管理该资源。本研究可为尖枪乌贼资源开发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头足类种群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头足类不仅是重要的经济软体动物,同时在海洋生态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开发和利用已引起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重视。从形态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以及分子遗传学等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世界各国在头足类种群鉴定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认为,头足类种群结构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传统的形态学和生态学方法为其鉴定提供了基本的手段,其中利用耳石对其生长和产卵季节等进行推算是当前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生物化学技术和分子遗传学标记的应用,为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分析认为,头足类种群鉴定还应结合其基础生物学,特别是分类学、生活史和洄游分布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头足类种群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头足类不仅是重要的经济软体动物,同时在海洋生态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开发和利用已引起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重视。从形态学、生态学、生物化学以及分子遗传学等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世界各国在头足类种群鉴定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认为,头足类种群结构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传统的形态学和生态学方法为其鉴定提供了基本的手段,其中利用耳石对其生长和产卵季节等进行推算是当前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生物化学技术和分子遗传学标记的应用,为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分析认为,头足类种群鉴定还应结合其基础生物学,特别是分类学、生活史和洄游分布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头足类年龄与生长特性的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头足类是软体动物门的重要类群,了解头足类的年龄和生长特性,有助于掌握其生活史、估算种群数量及其资源变动。研究头足类年龄和生长的方法主要有长度频度分析法,利用角质颚的长度及其轮纹、耳石的结构及轮纹、内壳等。长度频度分析法并不太适合用来研究生命周期短、生长快的头足类,耳石等硬质材料因其具有生长轮纹且信息较为稳定而被广泛应用。头足类的年龄与生长研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生物学问题,同一种类不同种群个体之间生长差异明显,因此,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可以根据年龄、捕获日期等资料先分种群,然后按各种群分别研究其生长特性。  相似文献   

7.
大洋性柔鱼类资源开发现状及可持续利用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大洋性柔鱼类是重要的渔业资源,商业性开发的种类主要有太平洋褶柔鱼、柔鱼、阿根廷滑柔鱼、茎柔鱼和双柔鱼等。据统计,1992-2010年柔鱼类产量占世界头足类的比重稳定在51.15%~62.19%,平均达到55.40%。对重要柔鱼种类的资源现状及开发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根据大洋性柔鱼类生命周期短、生长快等特点,提出了4项需研究的问题,即:(1)全面了解大洋性柔鱼类的生态地位和作用;(2)全面掌握环境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对大洋性柔鱼类资源补充量的影响;(3)深入研究大洋性柔鱼类短生命周期资源评估模式;(4)发展基于生态系统的大洋性柔鱼类资源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头足类是我国海洋中重要的渔业资源;但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大力发展海洋捕捞业和沿海化工产业,导致海洋环境破坏,头足类种质资源急剧减少,头足类的研究受到极大关注。本文就头足类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需求方面的研究做了归纳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头足类繁育、人工养殖和资源保护等方面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头足类和鱼类一样,它的耳石微结构的形成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包含着许多丰富的生态信息.借助扫描电镜和核微探针技术可研究环境因子对耳石总长、轮纹和耳石中微量元素等微结构的影响.通过文献阅读,总结了温度、盐度、食物等环境因子对耳石微结构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认为目前温度对耳石中微量元素含量和分布影响的研究较多.多数学者采用耳石Sr/Ca组成作为温度影响的指标,但尚未见用实验室饲养法的证实报道,因此,这种方法可能不适用于所有头足类.此外,盐度和食物等环境因子对耳石微结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盐度对耳石微结构的影响尚无相对一致的观点,但耳石总长与饵料丰富水平正相关,其微量元素组成和含量与饵料中成分基本相对应,取得了一致性的结论.随着头足类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建议结合海洋生物化学等学科,系统地开展环境对头足类耳石微结构形成及其机理的比较研究,以便为头足类生活史的重建,以及资源量科学评估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卫星遥感在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管理与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管理与保护需要大量的海洋环境数据。由于卫星遥感能大面积、长时间、近实时地获取海洋环境数据,其在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管理与保护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回顾了卫星遥感数据在海洋渔业资源评估、渔情预报、鱼类栖息地分类与保护、渔船监测、渔业安全、渔具渔法等方面的应用,探讨了在这些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为相关学者了解卫星遥感在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管理与保护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运用生物量动态模型评估印度洋长鳍金枪鱼资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生物量动态模型因所需数据量少、结构较为简单,是常用的渔业资源评估模型。多年来,这类模型一直被用于评估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金枪鱼鱼类资源。然而,这些评估均未考虑模型的重要结构即剩余产量模式和模型拟合标准对资源评估结果的影响。运用典型的非平衡生物量动态模型-ASPIC模型,以渔获量和标准化CPUE为主要数据,评估印度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资源,重点比较FOX与LOGSITIC两种剩余产量模式、最小残差平方和(SSE)与最小残差绝对值和(LAV)对资源评估的影响。结果显示,剩余产量模式和拟合标准的选用对渔业管理生物学参考点估计(包括MSY、FMSY、BMSY)有明显影响,且总体而言,前者的影响更大;但在资源开发状态的定性判断上(即过度捕捞与否),上述选用未有明显影响。研究表明,在生物量动态产量模型运用中,应根据鱼种和渔业特点,考虑剩余产量模式和模型拟合标准这两个不确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科学有效的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是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重要保障。传统的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基于不变性假设,认为关键种群动力学过程不随时间发生变化。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种群的关键动力学过程可能随时间发生系统性的变化,形成非静态种群动力学过程,并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不变性假设。本文结合近年来国际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系统地阐述了非静态种群动力学过程的形成机制以及其对渔业资源评估模型、生物学参考点和渔业管理理念的影响。分析认为,在非静态种群动力学过程下,渔业资源评估模型和生物学参考点都需要考虑到关键种群动力学过程的时间变化,需要通过引入外部环境变量或者随时间变化的种群动力学参数,来应对非静态种群动力学过程对资源评估与管理带来的影响。研究建议,基于弹性的渔业管理是我们未来应对非静态种群动力学过程、维持渔业社会-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剩余产量模型中的Schaefer模型与Fox模型在渔业资源评估中被广泛应用,但这两个模型是剩余产量模型一般形式Pella-Tomlinson模型的两个特例,分别由形状参数的两个不同值确定。由于形状参数直接影响种群的生产能力,并与种群的年龄结构、繁殖能力等紧密相关,将形状参数固定为某个值,可能会影响剩余产量模型评估结果的可靠性,为此,本文利用印度洋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数据,分析剩余产量模型形状参数对渔业资源评估的影响。结果表明:(1)形状参数较难估计,并随数据时段的不同,形状参数的最佳取值范围会有很大的不同;(2)形状参数会对承载能力、内禀增长率的估计产生显著影响;(3)随形状参数值的增加,资源被掏空率与过度捕捞程度会不断增加,因此,不同形状参数的设置会对渔业资源状态及过度捕捞程度的判断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增殖放流是重要的海洋渔业资源恢复措施,目前该项技术在世界各国大量开展。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是 放流工作体系的核心环节之一,根据评估结果,可以不断改进放流技术,使放流效果不断改善。从增殖效果、生态效 果、社会效果3 个方面对国内外海洋渔业生物放流效果评估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成果进行论述,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 究趋势进行展望,可以为放流效果评估工作的高效开展、放流技术的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分布于东、黄海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为我国主要经济鱼种之一,其资源现状和开发潜力日益受到重视。加强东、黄海日本鲭的资源评估研究是其科学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与基础。为此,本文基于1979—2019年中国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及辽宁6省2市与日本、韩国的日本鲭捕捞产量以及相关文献的资源丰度指数数据,利用贝叶斯动态产量模型对日本鲭进行了资源评估。结果表明:由于r与K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的先验分布影响模型的参数估计,给出合理的r先验有利于提高模型评估的质量;渔获量数据观测误差精度对模型参数估计及资源状态的判断具有重要影响;东、黄海日本鲭种群结构的划分仍存在争议,目前无法按种群分别进行资源评估,若按数据统计单元对日本鲭进行资源评估将不利于日本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日本鲭有较大概率(大于60%)被过度捕捞,总可捕捞量(Total Allowable Catch,TAC)低于4.82×105 t时,10年后其未被过度捕捞的概率大于60%。基于当前东、黄海日本鲭种群划分存在争议的现状及相应数据收集存在的困难,本文建议将东、黄海日本鲭作为同一个种群处理,以满足渔业资源评估模型的基本假设、提高该渔业资源的评估质量。而将渔获量控制在4.82×105 t以下则有利于该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世界头足类资源开发现状及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5  
头足类是世界上最具开发潜力的渔业种类之一,已成为世界海洋捕捞业的重要组成。根据1970—2016年世界各国头足类生产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世界头足类渔业及其组成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发展状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分析认为:1970—2016年世界头足类捕捞产量总体上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年增长率达到3.68%,远高于同期世界海洋捕捞产量的增长率,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2010—2016年,头足类捕捞产量占世界捕捞产量的比重稳定在4.5%~6.0%。不同年代柔鱼科、枪乌贼科、乌贼科和章鱼科的产量组成及其比重有所差异,主要生产国家和地区的产量排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0年代各科所占比重依次为柔鱼类(58.41%)、枪乌贼类(11.98%)、章鱼类(8.92%)、乌贼类(8.40%)。亚洲在40多年的世界头足类渔业组成中地位极为重要,日本头足类产量从1970年代到1990年代的第1位下降到2010年代的第5位,我国从1970年代的第5位上升到2000年代和2010年代的第1位。对大洋性鱿鱼资源的认知能力、开发能力和掌控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为此提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远洋渔业资源调查与生产性探捕的监测体系,研制全球远洋鱿钓渔业渔海况信息服务系统,建立自主产权的渔具及标准化装备体系,研发渔获品质控制技术与溯源体系,开展基于物联网工程的远洋渔业信息化建设,建立起我国主导研究的头足类渔业资源评估体系等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赵妍  刘淑霞  潘梓权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551-17553
[目的]研究利用玉米制备多元醇及多元醇使用对环境的影响,为开发利用可再生生物质资源代替传统化石资源提供思路。[方法]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玉米制备多元醇工艺整个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排放、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噪声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多元醇制备过程产生的环境影响比重较大;与石油产品多元醇相比,玉米多元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影响。『结论]应积极推进玉米多元醇催化反应、氢裂解反应条件控制等技术改进,以促进新型生物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资料、采用基于Bayes方法的Pella-Tomlinson模型对东海区小黄鱼(Pseudosciaenapolyactis)渔业资源动态进行了科学评析,同时,在不同渔业政策选择下,对2004-2020年的资源量与渔获量进行了预测模拟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东海区小黄鱼渔业资源的环境容纳量K为394 514 t;内禀增长率r为1.146;1991年的资源生物量为338 493 t、尔后持续上升到1994年的370 923 t。1994年以后又持续下降,到2003年下降到最低值111 253 t;最大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为107 806 t左右;支持MSY所需的渔业资源生物量为197 503 t;支持MSY所需的捕捞努力量为441 097 6网次;当前资源量与环境容纳量K的比值为0.282,即当前资源量已不足原始资源量的30%;若2004年以后使用0.4的捕捞死亡系数,该渔业资源可以实现持续最优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