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局麻下掌部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手术方法 和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8月本院收治的35例(39侧)腕管综合征患者,采用局部麻醉下掌部小切口,切断腕横韧带、屈肌支持带远侧纤维束、前臂远端深筋膜,行腕管减压,局部注射激素,部分重度患者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行正中神经外膜间断切开松解减压。结果 术中无神经、血管、肌腱损伤,术后无感染,无血肿形成,切口全部一期愈合,术后2周拆线。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均未出现柱状痛,无屈肌腱弓弦样畸形发生,无手部握力下降。至随访结束:麻痛症状完全消失37侧.明显缓解1侧,仍有部分麻痛症状1侧。优33侧,良5侧,可1侧,差0侧,优良率为97.4%。结论 局麻下掌部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方法 安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例1,患者,女,37岁。因左腕掌尺侧进行性肿胀7年,影响小指和环指屈曲活动入院。发病前无任何诱因。查体见左手掌尺侧小鱼际和腕部分别有3×3cm和5×3cm椭圆形肿物,囊性感。按压肿物时,有冲击感传至另一肿物,肿物界限清楚。无红、热、痛等特征。胸透正常,血沉5mm/h。术中做掌腕联合S形切口,打开腕管,见肿物包绕环指、小指屈肌腱,于腕管内相同,呈哑铃状,囊壁光滑,囊内充满冬瓜子样黄色游离体。清除游离体,囊壁与肌腱无粘连,予以彻底切除。创口内置卡那霉素1g,闭合切口,术后抗痨治疗,切口Ⅰ期愈合。病理诊断:结核性滑膜炎。随访7年8个月无复发,手指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2005年11月至2010年4月,采用双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24例.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20例症状完全消失,4例大部分症状缓解.拇、示、中指指腹两点辨别觉恢复正常.术后9例大鱼肌萎缩者,肌萎明显改善.拇指对掌功能恢复正常.无一例产生腕掌部瘢痕痛及尺神经、掌浅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双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切口小,可操作空间大,并发症少,术后美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腕管综合征减压、正中神经松解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位患者,112例腕管综合征均采用平行鱼际纹至腕横纹,沿腕横纹远侧向尺侧横行1~1.5cm的类"L"形切口。术中切开鱼际间筋膜及腕横韧带,注意保护正中神经掌支及返之。正中神经一般不做外膜切开松解,如有明显狭窄及外膜纤维条索化,显微镜下单纯局部、阶段性外膜切开、切除,不做束膜松解,不缝合腕横韧带及鱼际间筋膜。采用无创伤可吸收线缝合皮肤。结果 105例患肢明显改善,麻木、无力、夜间疼痛感消失,手部推捏力正常。4例患肢夜间疼痛症状改善,手部对掌功能、握捏力恢复可,但仍有麻木无力。3例患肢显微镜下行神经外膜切开,松解后,麻木有改善,但疼痛感对掌功能及手部推捏力恢复欠佳。112例患肢随访3~18个月,均无术后墩柱部疼痛或复发加重,优良率为93.7%。结论改良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临床上完全能达到减压,松解得要求,能解决临床上腕管综合征常见的发病原因。如果存在正中神经狭窄或外膜纤维条索化,可显微镜下松解切除。如发现占位,腕骨结构异常,滑膜增生等造成的狭窄卡压,可适当延长切口解决致病原因。112例患肢经改良小切口腕管综合征,术后随访3~18个月均无墩柱部疼痛及复发再卡压形成,优良率为93.7%。因此,改良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疗效可靠,外形美观,创伤小,无术后墩柱部疼痛,减少了术后复发及二次压迫的发生率,是值得推荐的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科从 1992年 8月~ 2 0 0 0年 4月 ,采用切断胸锁乳突肌起止点及松解颈动脉鞘膜的术式共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 5 3例 ,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 5 3例 ,男 31例 ,女 2 2例 ,左侧有18例 ,右侧 35例 ;年龄 1~ 14岁。依据年龄大小将其划分为三组 :甲组 1~ 4岁 33例 ;乙组 5~ 10岁 18例 ,丙组 11~14岁 2例。1 2 手术方法 采用全身麻醉或基础麻醉加局部麻醉。病人仰卧位 ,两肩胛下垫枕 ,使头稍向后仰 ,下颌转向健侧 ,耳廓用胶布固定于面部。在锁骨上 1厘米处 ,在胸锁乳突肌起点部位与锁骨平行作一横切口。切开皮…  相似文献   

6.
氧氟沙星注射液致严重呃逆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例1男,39岁。因“咽喉肿痛,咳嗽气紧,发热2d”,于2005年1月10日来我院门诊就诊。既往身体健康,无药物过敏史。查体:BP100/70mmHg(1mmHg=0.133kPa),T38.5℃,R22次/min,扁桃体II度肿大,听诊心肺无异常。血常规:WBC11×109/L,中性粒细胞0.9。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予柴胡注射液2ml肌内注射,氧氟沙星100ml(200mg)静脉滴注,2次/d。首次静脉滴注后2h患者出现呃逆现象,第2次静脉滴注氧氟沙星过程中呃逆加重,被迫停止治疗。停用氧氟沙星改用克林霉素静脉滴注,并进行对症治疗,给予哌甲酯20mg肌内注射,2次/d。2d后呃逆减轻,3d后停用哌醋酯,5d后呃…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 1 996年 8月至 2 0 0 0年 8月 ,在婴幼儿腹股沟斜疝和鞘膜积液手术中 ,采用皮下两针法缝合切口 2 80例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2 80例中 ,年龄 1个月~ 1岁 95例 ,~ 2岁1 0 5例 ,~ 3岁 80例。腹股沟斜疝 2 2 0例 (其中男性 2 0 0例 ) ,鞘膜积液 60例。二、方法 在病儿腹横纹处作 2~ 2 5cm长的横切口 ,切开皮肤 ,用拉钩将切口下缘皮肤向下拉开 ,暴露外环口。鞘膜积液病儿需斜形切开腹外斜肌腱膜 ,腹股沟斜疝的病儿则不需要。男患儿 ,切开提睾肌 ,在精索血管前内方找出疝囊或鞘状突。疝囊切开证实后 ,将…  相似文献   

8.
周毓 《哈尔滨医药》2004,24(4):31-32
为防止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 (特别是坏疽性阑尾炎及阑尾穿孔继发腹膜炎者 ) ,自 1999年 1月至 2 0 0 1年 ,笔者对189例阑尾炎手术切口采用本方法处理 ,结果无切口感染发生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189例 ,男 10 4例 ,女 85例 ;年龄 10~ 78岁。阑尾病理分型 ,单纯性 5 7例 ,化脓性 96例 ,坏疽性 36例 ,其中 89例阑尾穿孔形弥漫性胜利膜炎。结果 186例甲级愈合 ,3例切口轻度缝线反应 ,经提早拆线、75 %酒精敷治疗 1~ 3d即消失。全组无切口感染及脂肪液化、无切口疝发生 ,均于术后 7~10 d痊愈出院。2 方法2 .1 切口以麦氏切口…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1988年以来,移植伤指屈指浅肌腱,重建鞘内屈指深肌腱共15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手术方法于腕横纹上方作S 型切口,找出损伤的屈指浅肌,再于掌横纹处切开,分离残端,从腕上切口内抽出,根据需要切取足够长度的肌腱,切除部分残端,顺行而下,移到手指上,行常规肌腱移植法。术后屈腕位石膏固定,锻炼屈指活动,3周后解除固定。临床资料本组男10例、女5例,年龄17~25岁,平均21岁。致伤原因及部位:电锯伤9例,切割伤6例;位于Ⅴ区9例,Ⅳ区6例;食指6例,中指4例,环指3例,伤其两指者2例。修复时间:伤后2个月修复者7例,3个月者4例,6个月者4例。术后半年~2年内全部随访。治疗效果:应用Eaton 法进行功能评价,优良  相似文献   

10.
亚低温能减轻脑水肿、降低 ICP,已广泛应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4月 ,我们应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5 2例 ,现将亚低温治疗期间温度管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男 39例 ,女 13例 ;年龄 2 5~ 6 0岁 ,平均 4 5岁 ;伤后 0 .5~ 10 h入院。入院时 GCS3~ 5分 33例 ,6~ 8分 19例 ,其中脑挫伤、颅内血肿 30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 12例 ,弥漫性轴索损伤 10例 ,一侧脑疝 2 9例 ,双侧脑疝 11例 ,手术 36例。 4 3例病人入院 2 4 h内气管切开 ,输液泵持续推注冬眠肌松合剂 (生理盐水 5 0 ml+氯丙嗪 10 0 mg+异丙嗪 1…  相似文献   

11.
患者刘×,男39岁,2年前右手腕部长一蚕豆大小,质地中等之包块,逐渐增大,无自觉症状,关节活动正常。曾用强的松等治疗无效,于1982年7月5日入院。检查:右腕屈侧肿胀隆起,见8×3×1cm~3之棒状包块,质地中等,无压痛,不活动,边界清楚,扪时有磨擦感,腕关节活动正常。X线片示右腕骨与关节未见异常。血沉8mm,抗O<500。7月10日在臂丛麻醉下行包块切除术,切口呈“S”型,由掌长肌与尺侧屈腕肌间隙进入长9cm,在屈指浅肌间见8×3×1.5cm~3之滑囊,囊壁肿胀、肥厚与肌腱粘连,切开囊壁见滑膜表面粗糙,腔内为大量米粒状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生素在耳后扩张器植入术围手术期感染预防中的合理应用。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2月4日至7月10日在北京协和医院行耳后扩张器植入术的连续病例63例。2月4日至6月9日住院的手术患者术前30min至术后第2天连续3d应用头孢美唑钠1~2g、2次/d静脉滴注(用药3d组);6月13日至7月10日住院的手术患者仅术前30min一次性静脉滴注头孢呋辛0.75-1.50g,30min内滴完(单次用药组)。用药3d组32例,男性26例,女性6例,年龄6~38岁,平均(11.5±6.5)岁,其中〈14岁26例,14~17岁3例,≥18岁3例。单次用药组31例,男性26例,女性5例,年龄6~32岁,平均(12.3±6.3)岁,其中〈14岁22例,14~17岁5例,≥18岁4例。2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所有患者均植入50ml肾形扩张器。术后均放置负压引流管,至引流液变为淡黄色血清样液体且〈5ml/d后拔除。观察2组患者围手术期切口感染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用药3d组患者术后4~5d拔除引流管,平均4.4d;单次用药组患者术后3.5~4.5d拔除引流管,平均4.2d,2组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出现感染、血肿等并发症。用药3d组和单次用药组各有1例患儿拆除包扎敷料后耳后皮肤出现湿疹或疱疹样改变,单次用药组1例患儿术后出现颈胸部皮疹,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结论耳后扩张器植入术前30min一次性应用杀菌性抗生素足以预防术后感染,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抗生素合理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3.
例1,男,50岁。因右腕掌部包块伴疼痛一年余于1990年3月5日入院。患者于一年前右手撑地外伤后右腕部肿胀疼痛,经治疗好转,但数月后伤部渐起肿胀疼入院前一个月疼痛加重伴手指发麻。入院检查;右腕部有11×4cm~2范围的哑铃形包块,呈囊性,边界不清,轻压痛,手指和手腕作屈伸活动时包块变形,试穿为黄色清亮液体。诊断为左腕腱鞘滑膜炎。作腕管探查,术中切断腕横韧带后见9×3cm~2范围的囊性包块,横跨腕管,包绕屈指肌腱,囊内有黄色稠液体,囊壁有绒毛状颗粒。彻底切除囊性包块。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4.
198 7年以来采用提上睑肌缩短改良术 ,矫正重度上睑下垂 ,获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对象和方法一、对象 :本组 112例 ,142眼 (其中 30例为双侧 )。男6 8例 ,女 44例。年龄最小 3岁 ,最大 2 6岁。均为先天性上睑下垂。二、手术方法 :1.用龙胆紫按设计高度画出皮肤切口标志。眼睑局部浸润麻醉。 2 .翻转上睑在上穹窿及睑板上缘结膜下注入少量 2 %利多卡因行水压分离。在睑板上缘内、外侧各作 5mm纵形切口 ,用虹膜恢复器潜行分离结膜及提上睑肌 ,并穿入一根缝线作标记。 3.切开皮肤 ,并在切口下切除一条眼轮匝肌 ,暴露睑板。 4.用肌肉夹将…  相似文献   

15.
血栓通注射液可致过敏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患者 ,男 ,60岁 ,因言语不清 9d,加重伴饮水呛咳 ,右侧肢体活动不利 1d,於 2 0 0 1年 7月 19日入院。查体 T3 7℃ ,Bp190 /90 mm Hg,神清 ,不完全运动性失语 ,头颅 CT示 :双侧基底节区脑梗塞。给予三组液体静脉输入。 (1) 2 %甘露醇12 5 ml,Bid;(2 ) 0 .9%生理盐水 3 0 0 ml,洲邦 160 mg,qd;(3 )5 %葡萄糖盐水 5 0 0 ml,2 5 %硫酸镁 10 ml,脑复素 2 0 ml,10 %氯化钾 10 ml,胰岛素 6u,qd;用药后 13 d加用 5 %葡萄糖盐水3 0 0 ml,血栓通 2 0 ml,qd;输入此组药液 2 h后 ,患者突然出现发冷 ,全身寒战 ,体温达 3 8.4~ 3 9.3℃ ,Bp:190 /95 mm…  相似文献   

16.
李敏  叶运廷 《河北医药》2001,23(7):537-537
我院自 1998年 9月~ 2 0 0 0年 9月采用改良腰部切口治疗肾输尿管上段结石3 6例 ,效果良好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3 6例 ,男 16例 ,女 2 0例。年龄2 8~ 65岁。单侧结石 3 2例 ,双侧 4例。肾结石 6例 ,输尿管上段结石 3 0例。2 手术方式侧卧位 ,抬高腰桥。切口自十二肋与骶棘肌交界处 ,略呈S形止于髂嵴上缘[1]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显露背阔肌和腹外斜肌。髂嵴上缘、背阔肌和腹外斜肌交会中心是腰三角。在腰三角钝性分离背阔肌和腹外斜肌 ,即可见腰背筋膜 ,沿切口方向剪开腰背筋膜 ,向上切断腰肋韧带 ,向下切口相交于髂嵴上缘。…  相似文献   

17.
1998年我们经右腋前外胸部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10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全组10例中男3例,女7例,年龄5~37岁,有房缺7例,室缺2例,房室缺1例。方法与结果 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病人仰卧位,右背部抬高45度,右上臂固定于头架,6例年龄5~9岁看自腋后线与腋前线之间行皮肤切口,4例25~37岁者自右腋下至锁骨中线做弧行皮肤切口,切开部分胸大肌和前锯肌经第4肋间进入胸腔,向后下方牵开肺组织于右肺神经前2cm纵行切开心包并固定,游离上下腔静脉及主动脉,肝素化后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不阻断主动脉,在常温下心脏跳动经右房切口行房缺…  相似文献   

18.
谢晓明  谢黎明 《江西医药》2003,38(5):384-384
脐尿管闭锁不全系罕见疾病,我院外科近年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53岁,脐肿疼2周,脐孔流脓1d,无发热,大小便正常。检查见脐孔有脓性分泌物,脐周皮肤红肿,有压痛,血常规:WBC9.5×109/L,N0.78。B超检查:脐周脓肿(大小3×2cm),局麻下于脐孔处切开引流,10d后出院。出院1周后,原切口部位红肿,疼痛再次入院,入院后切口部位刮搔数次不见好转,且脐孔处有清亮无异味之液体溢出,量多时1d需更换3块尿不湿。膀胱注入美蓝40ml,1h后脐孔有淡蓝色液体溢出,考虑脐尿瘘。在连硬外麻下,取下腹正中切口,于腹膜前,脐与膀胱之间有一直径约0.4cm之…  相似文献   

19.
韩久卉  张英泽  张斌  韩聚川  李宁 《河北医药》2007,29(12):1336-1336
任何原因引起的腕管内的压力增高,使位于腕管内的正中神经受压,产生神经功能障碍,即称为腕管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手外科病征,尤以中年女性多发[1]。近年来由于电脑应用的普及,腕管综合征的发病率有所增加[2]。通过对该病发病机制的分析,我们首次采用了腕管造影技术,并将该方法用于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并用于与颈椎病、脊髓病变的鉴别诊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组3例(4手),女性,年龄36~60岁,平均47岁,3例为右手,1例双侧发病。症状持续时间为6个月~1年,平均9个月。职业类别:2例为手工业者,1例为电脑操作员。均出现患手的拇、示、中指疼痛、麻木感,并有夜间麻木加重的表现,1例出现明显大鱼际肌萎缩,手指握持无力及拇短展肌、拇对掌肌肌力下降。3例肌电图表现为腕管以下正中神经运动及感觉传导减慢。1.2穿刺与造影方法在双腕部远侧腕横纹近侧1cm与桡侧腕屈肌桡侧相交点为进针点,垂直向腕背侧方向进针,深度为1cm,缓慢注入造影剂碘海醇5ml,注射持续时间为2min。注射完毕后嘱患者静坐并双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约10min,然后行两侧腕部正侧位X线投照。2结果健手造影剂可顺利通过腕管进入手掌中部,还有少...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39岁。以阴茎疼痛性持续勃起1天,于1984年9月10日入院。检查外生殖器发育良好,阴茎呈持续性勃起,较正常显著粗大、坚硬,伴有触痛。阴茎头及尿道海绵体大小、硬度均属正常。给冰水灌肠、针灸、局部封闭、应用镇静剂等治疗均无效。入院后第三天,在局麻下行阴茎海绵体纵形切开减压术,流出暗红色血液50~60ml后,阴茎海绵体迅速变软,但缝合切口后,阴茎又迅速恢复到原来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