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胡志云  姜长斌  尹林  张文娣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0):145-147,i0002
目的:氟桂利嗪是通过血脑屏障的细胞钙超载阻滞剂。探其对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发发生后沙上鼠空间分辨学习的影响及对脑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06在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实验室完成。将健康雄性蒙古沙土鼠56只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n=8),缺血再灌注组(n=24),氟桂利嗪组(n=24),后两组又分为缺血5min后再灌注2d及7d组和Y迷宫组3个亚组,每亚组8只动物。缺血再灌注组和氟桂利嗪组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仅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不夹闭。氟桂利嗪组术后胃灌氟桂利嗪5mg/kg,1次州,直至处死前1d;其他两组胃灌生理盐水0.5mL。术后第4天利用Y迷宫检测动物空间分辨学习能力,包括学习获得所需天数及条件反射次数。实验沙土鼠脑组织结构变化及细胞内显微结构变化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电镜技术桧测观察。结果:经补充56只动物进入结果分析。①Y迷宫学习获得所需天数:缺血再灌注组多于假手术组和氟桂利嗪组(5.88&;#177;0.99,2.00&;#177;0.76,2.13&;#177;0.64,P〈0.01),假手术组和氟柱利嗪组比较无差异(P〉0.05)。②Y迷宫学习获得条件反射次数:3组间无差异(P〉0.05)。③术后7d脑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缺血再灌注组少于假手术组和氟桂利嗪组[(8.95&;#177;2.29),(65.04&;#177;8.09),(42.13&;#177;5.90)个/视野,P〈0.01],氟桂利嗪组仍少于假手术组(q=10.94,P〈0.01)。④脑组织病理变化:电镜观察可见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早期形成大量的多泡体,并广泛分布于CA1区神经元树突,是凋亡早期的特征性表观,5mg/kg氟桂利嗪可明显减少CA1区神经冗的脱失。结论:脑缺血5min造成海马CA1区神经元选择性迟发性死亡,同时产生空间分辨学习能力的可逆性损害。5mg/kg的氟桂利嗪治疗性用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同时对学习、记忆等高级神经功能具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深入研究一氧化氮在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四血管闭塞复制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不同类型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抑制剂治疗组及对照组海马CA1区一氧化氮浓度及CA1区锥体细胞密度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后6h海马CA1区一氧化氮浓度犤(3.83±0.90)μmol/L犦即开始升高犤缺血前为(0.93±0.08)μmol/L犦,至3d达到高峰犤(8.99±0.90)μmol/L〗;左旋硝基精氨酸甲脂(L-NAME)能降低各时相点的一氧化氮水平,氨基胍能降低再灌注后6~24h的一氧化氮水平;但两种NOS抑制剂均不能防止再灌注后3d发生的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其中L-NAME加重了神经元的损害,而氨基胍可明显地减轻神经元损害,有神经保护作用。结论:前脑缺血海马CA1区的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与缺血/再灌注后的一氧化氮水平增高有关,特别是选择性诱导性NOS的作用可能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氟桂嗪(FNZ)对沙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行为及海马区形态学改变的影响.方法取沙土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FNZ治疗组.术前3d训练沙鼠跳台实验,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复制脑缺血模型.术后7d重复跳台实验,观察其记忆能力及空间定向能力及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学的改变.结果FNZ能明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所致CA1区神经细胞形态的损伤,并促进沙鼠记忆能力及空间定向能力的恢复(P<0.05).结论FNZ对血管性痴呆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氯化锂能抑制各种原因引起的神经细胞凋亡,其确切的脑保护作用较复杂。目的:观察氯化锂预处理后,短暂前脑缺血沙土鼠脑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及促凋亡基因P53、核转录因子κB蛋白表达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南京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10/2004-03在南京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实验室完成。选择清洁级雄性健康沙土鼠54只,体质量55~70g。方法:54只沙土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氯化锂组,每组18只。各组又分别依假手术后或脑缺血再灌注后处死动物时间的不同分为1,3,7d组,每组6只。氯化锂组腹腔注射氯化锂3mEq/kg,1次/d,连续7d。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以生理盐水代替氯化锂。于第8天晨开始制作前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沙土鼠经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应用微动脉夹同时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夹闭5min,松开动脉夹恢复脑血流即为再灌注。假手术组仅游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夹闭。各组沙土鼠于脑缺血再灌注后各规定时间点处死,于视交叉后1.7~4.0mm行冠状切块,切片,片厚4μm。测定凋亡细胞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染色法,测定P53、核转录因子κB阳性细胞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计数单位面积(1mm2)内凋亡细胞数及P53、核转录因子κB阳性细胞数。主要观察指标: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及P53、核转录因子κB蛋白的表达。结果:54只沙土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海马CA1区凋亡细胞表达情况:缺血再灌注3d组显著高于氯化锂3d组犤(552.0±145.5,142.4±103.5)个/mm2,(t=5.623,P<0.01)犦。脑缺血再灌注7d组凋亡细胞有所减少,但仍显著高于氯化锂7d组犤(408.0±119.8,156.0±108.2)个/mm2,(t=8.242,P<0.01)犦。②脑海马CA1区P53阳性细胞表达情况:缺血再灌注1,3,7d组表达显著高于相应的假手术组和氯化锂组(F=37.668~89.545,P<0.01)。③脑海马CA1区核转录因子κB阳性细胞表达情况:缺血再灌注1d,3d组表达均增高(78.5±25.2),(176.5±35.5)个/mm2,再灌注7d组表达消失。氯化锂3d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3d组犤(64.5±30.8)个/mm2,(t=5.824,P<0.01)犦。结论:氯化锂预处理能显著减轻沙土鼠短暂前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下调促凋亡基因P53蛋白及核转录因子κB蛋白的表达可能是氯化锂产生脑保护作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前脑缺血再灌注海马CA1区神经元死亡与一氧化氮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目的:深入研究一氧化氮在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四血管闭塞复制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不同类型一氧化氮合酶(nitrie-oxide synthase,NOS)抑制剂治疗组及对照组海马CA1区一氧化氮浓度及CA1区锥体细胞密度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后6h海马CA1区一氧化氮浓度[(3.83&;#177;0.90)μmol/L]即开始升高[缺血前为(0.93&;#177;0.08)μmol/L],至3d达到高峰[(8.99&;#177;0.90)μmol/L];左旋硝基精氨酸甲脂(L-NAME)能降低各时相点的一氧化氮水平,氨基胍能降低再灌注后6—24h的一氧化氮水平;但两种NOS抑制剂均不能防止再灌注后3d发生的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其中L-NAME加重了神经元的损害,而氨基胍可明显地减轻神经元损害,有神经保护作用。结论:前脑缺血海马CA1区的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与缺血/再灌注后的一氧化氮水平增高有关,特别是选择性诱导性NOS的作用可能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缺血预处理对沙土鼠前脑缺血后海马CA1区延迟性神经元死亡的影响。方法 :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阻断双侧颈总动脉 5min ,然后松开 ;沙土鼠缺血预处理模型 :在 5min缺血前 2d行 1或 2次 2min缺血。 30只沙土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h组 ) ,缺血组 (Is组 ) ,预处理组 (Po组 ) ,缺血预处理 1组 (Ip1组 ) ,缺血预处理 2组 (Ip2组 )。末次缺血后第7d用组织学检查海马CA1区存活的锥体细胞数。结果 :缺血预处理能明显减少沙土鼠前脑缺血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死亡的数目 ,且 2次缺血预处理的保护效果优于 1次缺血预处理。结论 :缺血预处理能明显减轻沙土鼠前脑缺血后海马CA1区延迟性神经元死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胰岛素(insulin,RI)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及其相应基因的调控作用,评估RI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健康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盐水组(NS)、缺血再灌注胰岛素组(RI)。采用pulsinelli4血管阻塞模型,观察RI、NS在4,24,48h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目,TUNEL阳性细胞数目,Bcl-2蛋白的表达,以观察比较缺血再灌注阶段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再灌注NS组CA1区神经元数目(36±6)个/mm2较再灌注RI组(88±9)个/mm2少(t=3.34,P<0.01)。再灌注后CA1区细胞凋亡数:4h时再灌注NS组(12±3)个/mm2高于再灌注RI(8±1)个/mm2和假手术组(2±1)个/mm2:组间比较,F=127.66,P<0.001。Bcl-2对海马CA1细胞凋亡评估4h时,再灌注NS组43.0±9.8,高于再灌注RI组24.0±5.4和假手术组2.7±0.8。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时急用RI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凋亡,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神经元延迟性坏死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iNO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缺血脑组织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四动脉血流阻断法制作大鼠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开始时经腹腔注射EPO(3000U/kg);48h灌注取脑。苏木精—伊红染色和TUNEL法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坏死和凋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NOS蛋白的表达。结果:短暂性全脑缺血15min再灌注后48h,苏木精—伊红染色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细胞数正常组(211.28±7.95)个/视野,假手术组为(209.28±11.34)个/视野,EPO治疗组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细胞数为(170.28±8.12)个/视野,缺血组为(146.84±8.35)个/视野。EPO治疗组与缺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TUNEL法凋亡细胞测定,正常组无阳性细胞,假手术组阳性细胞(152.48±18.52)个/视野,EPO治疗组有(1797.51±151.35)个/视野,缺血组有(2250.41±180.06)个/视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iNOS蛋白的表达测定,正常组无阳性细胞,假手术组海马CA1区阳性细胞区灰度值为5.36±1.54,EPO治疗组为31.80±6.42,缺血组为49.46±8.96。EPO治疗组与缺血组比较,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EPO可减少大鼠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死亡和凋亡,抑制iNOS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胰岛素对大鼠脑缺血后酪氨酸羟化酶和多巴胺-β-羟化酶表达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1/2003—05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完成。①选用纯种健康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6只、缺血对照组24只、胰岛素治疗组24只。Y型迷宫箱(张家港生物医学仪器厂制造,MGM-2型)。②缺血对照组、胰岛素治疗组采用改良四血管闭塞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双侧翼孔及颈动脉,各血管不行闭塞。⑧各组大鼠在麻醉状态下钻开颅骨,于前囟后1.2mm、左旁1.5—nm处用微量加样器进针3.5mm穿刺脑室。成功后胰岛素治疗组于开放动脉夹行再灌注后立即注入1&;#215;10^5U/L的速效基因合成人胰岛素10μL,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④分别于全脑缺血再灌注1,3,5d,假手术组(1只/时相点)、缺血对照组(6只/时相点)、胰岛素治疗组(6只/时相点)大鼠断头取脑,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和多巴胺-β-羟化酶表达的变化。⑤全脑缺血再灌注8周后,用Y型迷宫箱对假手术组(3只)、缺血对照组(6只)、胰岛素治疗组(6只)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检测,以其测试时达到连续lO次中9次正确反应所需的电击次数表示。并计数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结果:实验选用纯种健康雄性SD大鼠54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各组脑海马CA1区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和多巴胺-β-羟化酶的表达:假手术组海马CA1区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和多巴胺-β-羟化酶呈阴性表达。缺血对照组于缺血再灌注1d海马CA1区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和多巴胺-β-羟化酶表达阴性;3,5d时均呈阳性表达。而胰岛素治疗组于缺血再灌注1,3,5d海马CA1区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和多巴胺-β-羟化酶表达均呈阴性。②全脑缺血再灌注8周后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胰岛素治疗组记忆力损害较轻,达到9/10正确反应所需电击次数明显少于缺血对照组(9.43&;#177;1.8),(18.6&;#177;2.7)次,P〈0.01]。③全脑缺血再灌注8周后各组大鼠脑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计数结果:假手术组神经元形态正常,细胞核无固缩或溶解,正常神经元计数为(174.6&;#177;10.7)个/mm。缺血对照组神经元大部分死亡,正常神经元计数为(10.6&;#177;0.6)个/mm。胰岛素治疗组可见部分神经元死亡,死亡神经元胞体缩小或脱失,正常神经元计数为(113.4&;#177;9.1)个/mm,明显高于缺血对照组(P〈0,01)。结论:胰岛素可通过调节儿茶酚胺合成与分解酶系的活性及含量来影响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成分,纠正其代谢紊乱,减少神经元的凋亡,减轻脑缺血造成的学习记忆能力损害,从而发挥中枢的直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胰岛素对大鼠脑缺血后酪氨酸羟化酶和多巴胺-β-羟化酶表达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1-01/2003-05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完成。①选用纯种健康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6只、缺血对照组24只、胰岛素治疗组24只。Y型迷宫箱(张家港生物医学仪器厂制造,MGM-2型)。②缺血对照组、胰岛素治疗组采用改良四血管闭塞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双侧翼孔及颈动脉,各血管不行闭塞。③各组大鼠在麻醉状态下钻开颅骨,于前囟后1.2mm、左旁1.5mm处用微量加样器进针3.5mm穿刺脑室。成功后胰岛素治疗组于开放动脉夹行再灌注后立即注入1×105U/L的速效基因合成人胰岛素10μL,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④分别于全脑缺血再灌注1,3,5d,假手术组(1只/时相点)、缺血对照组(6只/时相点)、胰岛素治疗组(6只/时相点)大鼠断头取脑,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和多巴胺-β-羟化酶表达的变化。⑤全脑缺血再灌注8周后,用Y型迷宫箱对假手术组(3只)、缺血对照组(6只)、胰岛素治疗组(6只)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进行检测,以其测试时达到连续10次中9次正确反应所需的电击次数表示。并计数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结果:实验选用纯种健康雄性SD大鼠54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各组脑海马CA1区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和多巴胺-β-羟化酶的表达:假手术组海马CA1区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和多巴胺-β-羟化酶呈阴性表达。缺血对照组于缺血再灌注1d海马CA1区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和多巴胺-β-羟化酶表达阴性;3,5d时均呈阳性表达。而胰岛素治疗组于缺血再灌注1,3,5d海马CA1区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和多巴胺-β-羟化酶表达均呈阴性。②全脑缺血再灌注8周后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胰岛素治疗组记忆力损害较轻,达到9/10正确反应所需电击次数明显少于缺血对照组[(9.4±1.8),(18.6±2.7)次,P<0.01]。③全脑缺血再灌注8周后各组大鼠脑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计数结果:假手术组神经元形态正常,细胞核无固缩或溶解,正常神经元计数为(174.6±10.7)个/mm。缺血对照组神经元大部分死亡,正常神经元计数为(10.6±0.6)个/mm。胰岛素治疗组可见部分神经元死亡,死亡神经元胞体缩小或脱失,正常神经元计数为(113.4±9.1)个/mm,明显高于缺血对照组(P<0.01)。结论:胰岛素可通过调节儿茶酚胺合成与分解酶系的活性及含量来影响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成分,纠正其代谢紊乱,减少神经元的凋亡,减轻脑缺血造成的学习记忆能力损害,从而发挥中枢的直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脓毒症大鼠小肠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目的 探讨脓毒症大鼠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及其蠕动功能的变化。方法 以 Wistar大鼠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制备动物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 ( N)、肠系膜上动脉夹闭 1h后再灌注 1h( I/ R1)、2 h( I/ R2 )和 4 h( I/ R4 )以及再灌注 2 h后复合内毒素 2 h( I/ RL)共 5个组。分别测定各组动物血或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 ( DAO)、D 乳酸、D 木糖水平及肠蠕动 ,同时进行小肠普通光镜检查。结果  I/ R1、I/ R4和 I/ RL组血浆 DAO活性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小肠组织 DAO在 I/ R2和 I/ RL 组均显著降低( P均 <0 .0 5 ) ,从 N、I/ R1、I/ R2、I/ R4到 I/ RL,各组血浆 DAO和小肠 DAO的相关分析可见呈高度负相关( r= 0 .90 9,P<0 .0 0 1) ;I/ R 1、I/ R 2和 I/ RL组血浆 D乳酸均显著升高 ( P均 <0 .0 5 ) ;与 N组比较各组肠传输速度显著加快 ( P均 <0 .0 5 ) ;I/ R 1和 I/ RL组血中 D木糖浓度较 N组高 ,3h后仍高于 N组 ;血 DAO浓度与血 D乳酸浓度变化相关 ( r=0 .5 5 9,P<0 .0 5 )。结论 缺血再灌注后小肠的屏障、吸收、通透和蠕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缺血再灌注复合内毒素血症时再次加速或加重了小肠屏障、吸收、通透和传输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13.
胡国忠  何存弘  邱凤梅 《疾病监测》2011,26(12):993-996,1003
目的 为掌握浙江省岱山县海岛地区居民健康状况和主要疾病死亡原因,评价居民健康水平,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岱山县1986 -1988年和2009-2010年两个时期居民死亡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法进行编码,以2000年全国标准人口构成比进行死亡率标化.结果 岱山县两个...  相似文献   

14.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and injuries of the hip joint in both children and adults has been a major area of interest for surgeons treating injuries and non-traumatic conditions of the organs of locomotion. The work of prominent Polish surgeons and orthopaedists has contributed to progress in this branch of medicine over the last century.  相似文献   

15.
16.
论护理工作中的“慎独”与“慎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慎独"一词出自《礼记·中庸》中"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即当君子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总是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慎众"则是指在许多人违反原则时,君子却不随波逐流,不盲目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