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2008年正值《中国科技术语》杂志创刊10周年,改刊1周年。刊物特发出了主题为“我与《中国科技术语》”的征文,得到读者朋友们的热情支持和参与。现特辟“刊庆专栏”选登部分来文。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13,(19):34-34,36
郑州大学及所属的“全国磷肥与复肥信息站”、《磷肥与复肥》杂志(CN41-1173/TQ,ISSN1007—6220)编辑部、国家钙镁磷复合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负责人汤建伟教授、博导主持,四川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单位参与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高纯磷化工产品数据库、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术语》2007,9(5):58-58
2008年正值《中国科技术语》杂志创刊10周年,改刊1周年。为了回馈广大热心读者和作者,刊物特向全社会征文,主题为“我与《中国科技术语》”。体裁、字数不限。来信、来稿均可。参与者将有机会获邀参加于2008年年初举办的刊庆庆典活动,获奖文章也将有机会刊登在刊庆纪念专刊中。热忱欢迎广大读者热心参与,畅谈自己的想法,与更多朋友共同分享您与《中国科技术语》的故事。来信、来稿请发送至编辑部邮箱:csttj@263.net.cn,并注明“刊庆来稿”。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  相似文献   

4.
《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走过的三十年,正是中国元科学研究迅猛发展的三十年。三十年来,《自然辩证法通讯》对于中国元科学研究的发展不仅起着见证和记载的作用,更是起着引领和推动的作用。如果说,《自然辩证法通讯》在20世纪80和90年代“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的综合性、理论性杂志”的定位,以及“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技术史”栏目的设立,极大地推动了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历史学在中国发展的话,那么,  相似文献   

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10):17-17,51
《医学与哲学》创刊于1980年,为月刊(大16开),至2004年已出版25卷,《医学与哲学》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亦是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编委会评定)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定),为国内同类期刊中仅有的一份同被选人上述两种核心期刊的高质量、高品味杂志;同时,是国际上仅有的两本同名杂志(另一为美国的《医学与哲学杂志》)中的一本。  相似文献   

6.
在这不同寻常的2008年里,我们迎来了《中国科技术语》杂志创刊10周年。  相似文献   

7.
2006年10月29日,微生物学名词委在武汉市召开第二次审定会议,对前一阶段的选词工作进行了总结,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微生物学名词(第二版)》(草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同时,商讨了下一步工作的安排。程光胜主任主持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社和它的《科学》杂志自从1915年成立,一贯支持中国数学史研究.虽然第一任社长任鸿隽对中国知识遗产怀有轻视态度,但是比他年轻的社员对中国数学史有浓厚的兴趣.桥梁专家茅以升起了尤其关键的作用,先后介绍李俨、钱宝琮到《科学》杂志去发表他们研究成果.《科学》在1915到1939年间发表的中国数学史文章,占了全国这方面的论文的将近20%.科学社之所以跟数学史研究者关系如此密切,可能有以下原因:1)数学史作为现代学科在世界上被建立,成为一种模范,也创造了中国对国际学术贡献的机会.2)1890年代出生的中国科学家希望在国际上提升中国的形象.3)中国传统数学属于“安全的”历史遗产,尤其是跟当时的中医相比.  相似文献   

9.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科学出版市场兴盛,许多传播通俗科学知识的期刊在市面上互相竞争,争取城市里新兴的中产及工人阶级读者的青睐.本文以1830至1840年代期间出版的《钱伯斯爱丁堡周刊》《便士杂志》《科艺杂志》《自然史杂志》与《自然史年鉴》为代表案例,探讨不同类型期刊的出版策略,以及编辑对于公众参与科学的态度如何影响期刊...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microorganism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之统称。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细菌学bacteriology研究细菌等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和进化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应用的微生物学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microorganism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之统称。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细菌学bacteriology研究细菌等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和进化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应用的微生物学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正在改写人类起源学说》的文章,谈到在现代人起源问题上,中国学者同世界主流学界的分歧。如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现代人的祖先全部来自于非洲;而大多数中国学者则坚持认为,现代东亚人的祖先是以"北京人"为代表的亚洲直立人,同来自非洲、欧亚等其他地区的人种混合繁衍而来。其实有关中国人起源问题,早在晚清时期,就多有争论。后来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及现代科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社和它的《科学》杂志自从1915年成立,一贯支持中国数学史研究。虽然第一任社长任鸿隽对中国知识遗产怀有轻视态度,但是比他年轻的社员对中国数学史有浓厚的兴趣。桥梁专家茅以升起了尤其关键的作用,先后介绍李俨、钱宝琮到《科学》杂志去发表他们研究成果。《科学》在1915到1939年间发表的中国数学史文章,占了全国这方面的论文的将近20%。科学社之所以跟数学史研究者关系如此密切,可能有以下原因:1)数学史作为现代学科在世界上被建立,成为一种模范,也创造了中国对国际学术贡献的机会。2)1890年代出生的中国科学家希望在国际上提升中国的形象。3)中国传统数学属于"安全的"历史遗产,尤其是跟当时的中医相比。  相似文献   

14.
公元6世纪时后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一部杰出的农业科学典籍,其中比较全面、系统地记载了23种制醋工艺。这是迄今有关制醋的记载。该文运用现代微生物学和酿造学的知识在讨论黄衣曲的使用和制备的基础上,从制醋工艺中原料的处理、发酵水份、温度、湿度、酒精度、卫生和成醋的保存方法等条件入手对书中前15种制酢法的工艺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还对贾思勰选自《食经》的八种苦酒法的工艺也进行了概述对比。  相似文献   

15.
“科学论战”中的皮尔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尔·皮尔逊[1](KarlPearson,1857-1936)是英国著名的哲人科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有科学哲学名著《科学的规范》(1892)。皮尔逊的思想在本世纪初应运而来,通过中国科学社的《科学》杂志的介绍、科玄论战和《科学的规范》的翻译在中国学术界广为人知。本文着重论述在科言论战中,以丁文江[2]为首的科学派对皮尔逊思想的引用。介绍、理解及引申,和以张君劢为首的玄学派对皮尔逊思想的反诘、批评、误解与曲解,对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这一独特的插曲作了某些探讨。作者从中看到:1.本世纪初叶,批判学派对中国科学界、思想界和学术界的影响超出了人们的想像;2.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科学哲学和科学精神的理解远远超过50-70年代的学人,在对科学文化意蕴的把握上乃至高于今人。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观园》2010,(5):53-55
据美国《大众机械》杂志报道,好莱坞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最新科幻大片《阿凡达》正在全球热映。实际上,卡梅隆还是美宇航局的科学顾问.参与研究用于火星探测任务的相机。他对待科学的态度素来严谨,《阿凡达》中所展现的先进技术场景也就不足为奇。以下是该片中对这些技术的描述及其在现实世界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术语》2009,(5):F0004-F0004
《辞源》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部大型语文性工具书,也是商务印书馆的标志性品牌辞书。1908年《辞源》开始编纂,1915年正式出版,1931年《辞源》续编出版,1939年又出版了《辞源》正续编合订本。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活动为研究案例,在分析英国皇家学会图书馆所藏档案、《哲学汇刊》(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等杂志所刊文章的基础之上,主要通过来华耶稣会士和英国皇家学会秘书这一中介,来探讨17、18世纪英国皇家学会和中国所建立的科学合作关系,试图从当时的背景下对这种交流关系加以说明,并初步分析英国人对中国科学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由英国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表的一篇与人类进化突变率相关的论文,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英国《自然》杂志、美国《科学日报》相继重点报道了这一发现,《自然》杂志评论说“这是人类首次直接测出人类进化突变率”。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陆续出版后,引起了国际科学史同行的关注。王作跃、胡大年等学者向国际科学史杂志Isis编辑部和丛书主编张柏春建议,邀请国际同行对丛书进行评介,并将书评发表在Isis上,以扩大中国学者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2008—2010年间,Isis(图1)先后刊登了17篇书评(表1),对丛书中的20部著作分别进行了介绍和评论。这一系列书评,加上2007年9月Isis组织的"科学与现代中国"专题讨论,使得中国近现代科学史成为当时国际学界关注的亮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