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探索适合国情的城市化道路——城市规模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邓卫 《城市规划》2000,24(3):51-53
在对城市规模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不同规模的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不存在某种最佳规模的观点 ;从而对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方针进行了重新检讨 ,认为适合国情的城市化道路是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合理、健康、有序地发展 ,形成结构良好的城镇体系。  相似文献   

2.
刘雨 《中州建设》2003,(1):74-74
城市规模的大小是由一定的经济社会和自然条件所决定的。在城市体系中.不同规模的城市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中小城市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也是城市发展必须经过的客观阶段,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3.
付彦 《山西建筑》2008,34(18):215-216
通过对我国人口规模结构变化的分析,找出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城市人口增长方式的内涵规律,提出了不同城市人口规模结构所面临的问题,反思我国过去推行的城市人口规模发展战略的得失,为当今我国城市化人口战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及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推动特大城市的发展、完善大城市的中心功能、积极发展中小城市以及加强重点中心镇的建设是江苏省的城市发展道路 ,但由于苏南、苏中、苏北的城市化发展环境不同 ,因此 ,各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沿长江地区是江苏省最发达的地区 ,加速城市一体化的进程可发挥城市的集合规模效益 ,推动江苏省的城市化进程 ,增强城市的辐射能力。  相似文献   

5.
我们讨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思路,第一步是了解世界城市化的历史,可以从美国和欧洲两类国家模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已经在上篇评论文章中讨论过);第二步要庖丁解牛,将中国数量众多的城市分门别类,依据不同的城市规模和特点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发展之路。我认为中国城市化要遵守的最高原则是:土地至上原则。在大城市建设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一方面控制住大城市的规模,集约化高效发展;另一方面农民在向城镇居民转变的过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济南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空间呈现出了蔓延的态势。结合对国外城市规划中关于控制城市蔓延相关理论的分析,对济南城市空间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规模也得到了扩大。很多中小型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了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这就产生了社会问题,本文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以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社区”是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而出现的一种社会意识[1]。19世纪中后期,在像伦敦、巴黎、纽约、芝加哥等大都市中,来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人口集聚,在高密度的城市中形成了很多规模很小的邻里。当时大多数早期城市社会学家,都认为这  相似文献   

9.
当前,围绕着十六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国各地正在加速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这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但我们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出现了一些误区,需要认真对待。 误区之一: 城市的规模编制得越大越好 推进城市化离不开城市规模的扩大,因此,在编制和调整城市规划时,根据发展需要,适当扩大城市发展的规模是必要的。但现在有的地方存在一种盲目的趋势。不讲实际,不顾现有的城市规模及发展潜力,规划时盲目扩大城市的规模,使得一个农业经济成分比重较大的城市…  相似文献   

10.
方琴美 《建筑知识》2013,(11):40-40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加大,建筑行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和污染。因此,低碳城市的发展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本文通过对低碳城市与智能建筑电气工程的关系、低碳城市环境下智能建筑中电气工程的特点以及发展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杨秀珠 《城市规划》2003,27(2):22-27
对浙江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的背景进行了分析 ,介绍了浙江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群规划、县 (市 )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内容、主要特点以及所发挥的作用。提出今后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建议 :要适应区域城市的发展要求加强研究 ,探讨可能带来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重视相对均质化发展的城镇连绵区的研究 ,探讨城镇规划引导和调控的办法 ;尽快明确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法津地位 ;强化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职能 ,从体制上解决对规划实施的监督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快速和巨量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正不同程度上经历着空间急剧拓展和街区肌理的剧烈变化,呈现在大尺度空间形态上,则体现为结构形态的尺度变化和显著外拓,平原型城市的普适性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以郑州总体城市设计为样本,通过梳理平原型城市的国际规划理论和实践,对其整体空间形态的影响要素进行分析,尝试提出总体城市设计中平原型城市的空间形态规划理论和设计方法,以应对此类城市发展过程中典型的增长边界、城市骨架、结构模型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城市建设是城市的供给基础,是城市化的质量保证。将CES生产函数应用于城市建设经济分析,推导并建立了用于测定城市建设投资的二级常数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模型,提供了从数量角度研究城市建设投资对城市经济拉动的方法,反应了城市建设的特殊性,克服了城市建设投资统计资料不健全的缺陷,弥补了以往对城市建设投资规律认识的不足。并对我国城市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我国城建投资对城市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城市生产函数模型的建立和相关经济技术指标的比较分析,对三大地区城市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促进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从而更好地带动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制度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蔡军 《城市规划》2006,30(1):67-72
分析了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监管、政绩考核、城市财政、土地使用制度对城市政府执政行为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城市政府的执政行为与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借助城市化扩大内需、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市集约化发展的初衷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背离,使城市倾向于集聚生产,城市的人口集聚功能相对弱化,从而在制度层面上造成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建议通过科学的政绩考核以及合理的城市规划监管、城市用地、财政收支制度使政府平等对待城市的生产与生活功能,使城市政府有动力、有能力、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这样才能合理降低城市化门槛,从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城市的集约发展。  相似文献   

15.
曲艳丽 《山西建筑》2008,34(18):204-205
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民工进城潮为背景,在观察农民工城市居住环境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探讨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的生存状况对城市生态系统不可忽视的影响,指出构建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急需关注农民工群体的居住环境并解决其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改革城乡行政管理体制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浦善新 《城市规划》2006,30(7):16-21
中国的城乡管理体制经历了城乡不分、城乡分离、城乡合一三个发展阶段。为了克服长期以来形成的条块分割的弊端,1980年代初开始实行城乡合一体制。20多年的实践证明,城乡合一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思维模式的产物,相应的市领导县体制、整县改市模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城乡分治的成功经验,全面改革行政区划,理顺城乡管理体制,构建跨行政区协调合作机制,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7.
探索新的城市建筑类型,织补城市肌理--以济南古城为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张杰  邓翔宇  袁路平 《城市规划》2004,28(12):47-52
通过在济南古城的实验性设计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营造城市特色和生活空间的重大课题,指出城市肌理的延续、新的城市建筑类型的探索、富有特色的城市场所的建设应成为城市建设工作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探索全面与理性的研究框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谷凯 《城市规划》2001,25(12):36-41
城市形态 (urbanmor phology)作为一门跨学科课题 ,虽然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密切关系已得到广泛的认识 ,但城市形态的定义 ,研究内容及其方法长期以来在学术领域还未有共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 ,尝试建立新的理论研究框架。在强调以政治经济学 (politicalecono my)为基础的“城市化过程”理论的体系内 ,“形态分析”(morphologicalanalysis)与“环境行为研究” (environmentalbe havior)被强调作为主要的城市形态的分析方法。这一动态与开放的研究框架 ,将抽象的政治与社会经济因素与实体的物质环境、局部的建筑环境与整体的城市联系在一起 ,从而使城市形态研究更趋于理性与客观。同时阐述了建立系统与全面的城市形态研究框架对充实城市规划方法及建立和完善城市设计基础理论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莉 《城市建筑》2013,(22):57-5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无论城市周边还是郊区还存在很多的城乡结合地区,并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本文以我国城乡结合地区特点的基础,强调了城乡结合地区居住环境设计的重要性,并阐述了相关的新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