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用亲和层析法纯化了棕尾别麻蝇幼虫和蛹血淋巴凝集素。以兔红细胞吸附幼虫血淋巴凝集素为抗原制备的抗体、球球蛋白和甲状腺蛋白等三种亲和层析吸附剂纯化得到的幼虫凝集素是相同的,其分子量73kD左右。用甲状腺球蛋白为亲和配基纯化的蛹血淋巴凝集素由二种亚基组成,其分子量分别为30和32kD。幼虫和蛹血淋巴凝集素活性的抑制糖明显不同:乳糖、岩藻糖和N-乙酰半乳糖胺对幼虫血淋巴凝集素活性有抑制作用;而甘露糖胺、半乳糖胺和葡萄糖胺则对蛹血淋巴集素有一定抑制。而且,用兔红细胞吸附幼虫血淋巴凝集素为抗原制备的抗血清对蛹的凝集素活性无交叉反应,表明这两种凝集素是不相同的。虽然本文所纯化的麻蝇蛹血淋巴凝集素的分子量和Komano等报道的麻蝇蛹以及幼虫体壁 伤害诱导的凝集素SPL相同,但其糖的抑制特性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 walker)是膜翅目的一种寄生性昆虫,其幼期阶段寄生于蝇蛹体内,取食蛹内组织,起到灭蝇作用。该蜂在寄主蝇蛹内进行胚胎期、幼虫期和蛹期各阶段的发育。蜂卵孵化出幼虫,经过三个龄期、预蛹与蛹再羽化出成蜂啮破蝇蛹壳而出,整个过程都是在寄主蝇蛹内进行。羽化出的成蜂再交配、寻找寄主、产卵寄生。因此,作者认为丽蝇蛹集金小蜂的寄主蝇蛹就是该蜂生长发育的微生态环境(Microen vironment)。蜂幼并在寄主蝇蛹内越冬,所以,蝇蛹自然成为蜂幼虫越冬的微生态环境。关于丽蝇蛹集金小蜂的生物学与生态习性的研究报告很多,但对该蜂的微生态环境及其对个体发育的影响报告很少。对该蜂微生态环境及其对个体发育的影响研究有助于其生物学与生产实践利用的探讨。作者于1984年4月至1985年12月对该蜂的微生态环境及其对个体发育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羽摇蚊第四龄幼虫分为蛹前前期和蛹前期。蛹前前期又可分为1~7期。1~4.5期主要由第2胸节的翅原基和腿原基的形态变化作为分期标准。从4.5期到7期由第一胸节的呼吸器官原基和腿原基的形态变化为分期标准。蛹前期可分为8~10期,主要由生殖器官的发育特征作为分期标准。根据器官原基发育特征进行分期,比按幼虫体长来推算龄期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对于凶杀案件中死亡时间判断有重要意义的蝇类幼虫的形态特征变化规律,分别在12、16、20、24和28℃下饲养了巨尾阿丽蝇Aldrichina grahami (Aldrich)并定期取样,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后气门形态、表皮、消化道等随时间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可作为幼虫日龄的标志。据此将幼虫期划分为:1龄期、2龄早期、2龄后期、3龄叠气门期、开环期、浅闭环期、深闭环期、圆锥期。到达上述各发育阶段的时间决定于温度。  相似文献   

5.
豌豆彩潜蝇幼期各虫态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豌豆彩潜蝇Chromatomyia horticola (Goureau)是我国蔬菜上常见的一种重要害虫,目前尚未见该虫幼期卵到蛹各虫态形态特征的系统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野外取样和室内饲养的方法收集豌豆彩潜蝇的卵、不同龄期的幼虫以及蛹,对该虫从卵期到羽化成成虫的全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通过测量幼虫口钩和头咽骨的长度对幼虫龄期进行了划分。【结果】卵期观察到了豌豆彩潜蝇及其他潜蝇科昆虫中从未记述过的卵的呼吸角。利用口钩和头咽骨长度将幼虫划分为3个龄期,并对不同龄期幼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和描述,确定了通过骨化结构对幼虫龄期准确鉴定和通过外部形态快速鉴定的方法。根据豌豆彩潜蝇蛹期发育的形态特征变化将蛹期划分为5个明显的发育阶段。【结论】本研究记述了豌豆彩潜蝇卵到蛹期的形态特征并对幼虫龄期进行了划分,为潜蝇幼虫和蛹的形态学及豌豆彩潜蝇生物学、生理学和防治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
前裂长管茧蜂个体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裂长管茧蜂Diachasmimorpha longicaudata(Ashmead)是许多双翅目实蝇类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为繁育寄主,系统观测了前裂长管茧蜂个体发育过程中各虫态的特征及其相应的发育历期。观察结果表明,前裂长管茧蜂整个生活史由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阶段组成。其幼虫可划分为四个龄期,一龄幼虫具几质丁的坚硬头壳和镰刀状的颚,形态特征与行为习性与二、三、四龄幼虫完全不同。前裂长管茧蜂约需20天完成世代发育。卵、一龄幼虫、二龄幼虫、三龄幼虫及四龄幼虫的历期依次为1.91、2.02、1.75、2.04和2.31d;蛹的历期介于8~10d,雌性个体发育时间长于雄性。前裂长管茧蜂通常比未被寄生的寄主迟3~5d羽化,雌、雄蜂在羽化后即能交配、产卵,被寄生的桔小实蝇幼虫体表上会留下明显的深褐色产卵孔,寄主化蛹后产卵孔仍保留在其蛹壳上。  相似文献   

7.
柑桔爆皮虫幼期各虫态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田间观察和室内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使用Leica MZ 16A研究型体视解剖镜,对柑桔爆皮虫Agrilus auriventris Saunders幼期各虫态的形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结果发现:卵初产时为乳白色,后变为浅褐色并开始皱缩,末期变为黄褐色,孵化前部分卵壳分离为白色蜡质外层和黄褐色内层两层;幼虫孵化的同时直接从卵壳贴近树皮的一侧蛀入韧皮部,同时将大量虫粪排入卵壳;幼虫随着虫龄的增加钳状突的阶数和口上片的宽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末龄幼虫在木质部作一椭圆形蛹室化蛹,身体的头部和尾部以3∶7的比例对折; 化蛹前的幼虫经历一个身体缩短的预蛹状态;刚化的蛹为乳白色,复眼颜色与身体相似,化蛹后蛹的颜色逐渐变为淡黄色,复眼颜色变为浅红褐色,后期复眼变为红褐色,口器变黑,羽化前蛹的复眼、口器和体表全部变黑;羽化过程中,成虫体表的膨胀导致蛹表皮脱裂,前翅变黑和腹部背面变成碧蓝色后羽化成完整的成虫。本结果进一步支持将柑桔爆皮虫幼虫期分为5龄。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完善铃木氏果蝇Drosophila suzukii(Matsumura)未成熟期的形态学研究,为双翅目果蝇科未成熟期的形态学及铃木氏果蝇的生物学、生态学及田间综合防治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解剖镜下详细观察了卵、幼虫、蛹3个虫态的发育变化过程,使用解剖镜自带测量尺对该虫的卵粒长宽、不同龄期的幼虫体长宽及骨化结构长度、蛹粒长宽进行了测量。【结果】卵期观察到了3个标志阶段:初产卵、预孵卵、破壳卵;卵粒长0.57~0.61mm,宽0.18~0.21mm,且具有两条长于卵粒长度的呼吸丝。幼虫期通过Crosby生长法则验证幼虫的骨化结构长度指数均小于0.1,说明幼虫龄期划分为3龄是合理的;1~3龄的幼虫平均体长宽分别为0.72mm×0.23mm、2.17 mm×0.51mm、4.06mm×0.94mm,相邻龄期的体长宽范围较为接近,其中1龄与2龄幼虫的体宽范围有重复;1~3龄的口钩平均长度分别为0.08、0.15、0.24mm,头咽骨平均长度分别为0.04、0.08、0.16mm,相邻龄期的口钩、头咽骨长度范围无重复;同时,对比了不同龄期幼虫的形态差异。蛹期观察到了2个标志阶段:预蛹、蛹;蛹粒长为3.1~4.1mm,宽为0.9~1.3mm,且具有两个呼吸角。【结论】本文详述了铃木氏果蝇从卵至蛹羽化为成虫的全过程以及未成熟期各虫态的形态特征,测量了幼虫骨化结构的长度作为龄期划分的精确依据,提出了通过观察体长宽、体色、体形、骨化结构及后气门的形态差异对幼虫龄期进行快速粗划分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小地老虎变态期脂肪体变化及保幼激素类似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emberg)从四龄幼虫开始经预蛹和蛹的变态期及羽化为成虫后的脂肪体出现的超微结构变化,蛋白质含量的变动,以及蛋白质颗粒的形成和消失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表明:(1)在幼虫期的后期,脂肪体扩大成宽带状,细胞体积增大的同时出现双核和多核。进入预蛹期,细胞内开始出现嗜碱性“蛋白质颗粒”,血细胞吞噬部分脂肪体细胞。蛹龄一天时,脂肪体转变成块状,细胞内充满大型蛋白质颗粒。在蛹龄5—10天内,“幼虫脂肪体”逐步崩解,围膜及细胞膜消失。至蛹龄12天时转变为预成虫,脂肪体细胞重新出现,并以气管分支为中心聚合成花朵状圆球体,再组成串状“成虫脂肪体”,仍充满蛋白质颗粒。幼虫期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至预蛹期则衰变成几种类型的蛋白质颗粒。(2)六龄幼虫在1—5日龄期间,每克脂肪体的蛋白质含量稳定在7.1—8.4毫克之间,随后逐步升高,至预蛹期达16.3毫克的峰值。蛹初期,雄蛹和雌蛹的含量分别增高到预蛹期的1.63和2.4倍。但在蛹龄2—8天内迅速下降到六龄幼虫期的水平。至蛹龄9—13天时间(包括预成虫),含量又突然猛增,雌蛹尤为显著。蛹期脂肪体细胞充满着的几种蛋白质颗粒,在羽化为成虫后的24小时内全部消失。在六龄幼虫期用保幼激素类似物ZR-515(20微克)作体壁处理,可使幼虫期延长4天,并使九日龄幼虫的脂肪体仍保持幼虫型状态。  相似文献   

10.
班氏跳小蜂个体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氏跳小蜂Aenasius bambawalei Hayat是扶桑绵粉蚧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扶桑绵粉蚧雌成虫为寄主,系统观察了班氏跳小蜂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特征变化及相应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班氏跳小蜂有过寄生现象;个体发育可分为卵、4个幼虫期、蛹和成虫共4个阶段;在温度27 ±1℃、相对湿度70±5%、光周期L12∶D12条件下,班氏跳小蜂的生命周期为14.5 d,其中卵、1龄幼虫、2龄幼虫、3龄幼虫、4龄幼虫、预蛹和蛹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5d、1d、1d、2d、2.5d、1d和5.5d;卵和幼虫主要通过卵柄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直至4龄幼虫后期.  相似文献   

11.
陈汉彬  张春林 《昆虫学报》2002,45(Z1):70-72
 记述采自贵州雷公山的蚋属一新种, 显著蚋Simulium (Simulium) prominentum, 新种 。根据其蛹和幼虫的特征显著而命名, 对其幼期形态进行描述并与其近缘种作分类讨论。  相似文献   

12.
【背景】对寄生蜂与寄主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寄生蜂有效利用的基础。寄生蜂雌蜂通常选择最适于子代蜂发育的寄主进行产卵。【方法】在室内26℃条件下,研究了橘小实蝇蛹体型大小对蝇蛹俑小蜂产卵和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饥饿方法处理3龄橘小实蝇幼虫以获得体型大小(用体质量表示)差异较大的寄主蛹,供寄生蜂选择寄生。【结果】蝇蛹俑小蜂显著偏好寄生体型中等的寄主蛹,然而,随着寄主体型的增大,后代雌性比率增大,且寄主蛹个体大小与后代雌蜂体型大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橘小实蝇蛹个体大小对蝇蛹俑小蜂后代发育历期和寿命无显著影响。【结论与意义】蝇蛹俑小蜂雌蜂能够根据寄主蛹质量来调整后代数量和性比,以使后代适应度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非形态特征在粉虱分类中的运用(同翅目:粉虱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粉虱的分类主要利用第四龄幼虫 (蛹壳 )的特征而非成虫特征 ,而有的种类的形态有很大变异 ,完全依赖形态特征对某些种类 (特别是近缘种 )进行鉴定或鉴别是有困难的。因此 ,非形态特征的应用在粉虱分类中有一定的特殊价值。本文列举了一些可以用于昆虫分类的非形态特征 ,介绍了主要以非形态特征进行分类的特例——烟粉虱 Bemisia tabaci ( Gennadius)和银叶粉虱 Bemisia argentifolii Bellow &Perring的鉴别 ,并对非形态特征在分类中的合理运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直蜉金龟Phaeaphodius rectus(Motschulsky)是一种常见的粪食性甲虫,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地区,其幼虫粪食性,对降解牲畜粪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采集和人工饲养获得了直蜉金龟卵、幼虫和蛹,运用扫描电子显微技术,对直蜉金龟3龄幼虫进行了形态观察。直蜉金龟3龄幼虫具有一系列特殊的超微形态特征,包括:内唇前惊刺由三叉状、二叉状及独立不分叉的3种惊刺组成;端感区具有一对三瓣状感器;覆毛区钩状刚毛形态为片状。  相似文献   

15.
对常见麻蝇早期幼虫的形态观察研究有助于蝇类早期幼虫的分类及其所致蝇蛆病的诊断。有关蝇类早期幼虫形态的扫描电镜研究报道很少。菊池滋(1972,1974)及作者先后对肠胃蝇(Gasterophilus intestinalis)、牛皮蝇(Hypoderma bovis)、纹皮蝇(H.1ineatum)、羊狂蝇(Oestrus ovis)及7种丽蝇与绿蝇(景涛1985)的早期幼虫与三龄幼虫用扫描电镜作过观察研究。但对麻蝇幼虫的观察至今尚未见详细报道。为此,1981年至1983年对常见4种麻蝇早期幼虫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材料与方法标本来源从野外采到怀孕的雌性麻蝇,或用诱蝇笼在旁边开一12×12cm的口,缝…  相似文献   

16.
赵斌  张文忠 《昆虫学报》1984,(4):401-405
本文首次研究了我国13种蝇蛹的呼吸角形态(8种有角,5种无),运用统计学方法论证了角参数的分类学价值,描述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显微结构。发现呼吸角呈管腔结构,它借呼吸角内导管将蛹内虫体的前气门与外界沟通。  相似文献   

17.
麻疯树柄细蛾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麻疯树柄细蛾Stomphastis thraustica Meyrick是在我国新发现的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潜叶蛾类重要害虫。通过室内饲养与野外调查相结合对该虫形态、发育习性及生活史进行了研究。本文对麻疯树柄细蛾成虫、卵、各龄幼虫和蛹的形态及大小进行了详细描述。95.54%(n=426)的老熟幼虫在10点至18点结茧。89.19%(n=111)在夜间20点至次日凌晨6点羽化。交配在清晨进行, 持续30~210 min不等。87.53%(n=441)的卵在夜间20点以后至次日6点以前产出。卵多产于叶脉边缘与叶片形成的凹陷处。66.77%(n=8 266)的卵产于叶片背面, 其余产于叶片正面。每雌产卵平均60.03粒(n=32)。麻疯树柄细蛾在攀枝花全年均可发育。以成虫在每年2月至5月越冬。一年发生10代以上, 世代重叠明显。以6月室外平均气温25.15℃条件下, 全世代发育需18~20 d。卵期3~4 d, 1龄幼虫期1 d, 2龄幼虫期1~2 d, 3龄幼虫期1~2 d, 4龄幼虫期1~2 d, 5龄幼虫期2~3 d, 预蛹期1 d, 蛹期4~6 d, 成虫产卵前期1 d。  相似文献   

18.
记述采自贵州雷公山的蚋属一新种, 显著蚋Simulium (Simulium) prominentum, 新种。根据其蛹和幼虫的特征显著而命名, 对其幼期形态进行描述并与其近缘种作分类讨论。  相似文献   

19.
石吉朝 《昆虫知识》1993,30(3):132-134
<正> 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is(Walker)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县一年发生3~4代,第三代部分幼虫滞育越冬,形成局部的下一世代。目前对三化螟成虫发生期的中短期预测多采用分龄分级推算法,即根据田间调查幼虫、蛹发育进度(分龄、分级),统计各龄、级虫数占调查总虫数的百分率,然后从最高发育期(蛹壳)向下依次逐级(龄)累加百分率,以调查日期加上累加百分率达16%、50%、84%的蛹级(或虫龄)的相应历期(不足部分从下级蛹或虫龄取出补足),推算出成虫羽化始盛、高峰和盛末期。这种预测方法,是以当代幼虫全部能转化为蛹并羽化为依据的。在本地,用此法预测越冬代及  相似文献   

20.
肥须亚麻蝇幼虫不同发育阶段气门形态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玲  刘彬  王贺  李泽民  赵静 《昆虫学报》2008,51(7):707-713
为了满足实际工作中利用蝇类幼虫日龄推断尸体死后间隔时间的需求,本文采用显微镜观察不同龄期肥须亚麻蝇 Parasarcophaga crassipalpis (Macquart)幼虫气门的形态学变化,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幼虫的前、后气门等可用于判断幼虫生长发育的形态学指标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肥须亚麻蝇幼虫前、后气门随时间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幼虫前气门色素管部的平均光密度及其长宽比,以及后气门的平均光密度这 3 项指标是推算幼虫日龄较理想的指标,对法医学中尸体死亡时间的推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此外,叠龄期作为幼虫发育的必经阶段,可为特殊时间点的推测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