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岩石物理横波速度曲线计算技术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横波速度是地震勘探中的重要参数。针对实际生产中缺乏横波速度测井曲线资料,利用经验公式计算精确度不高的问题,通过对横波速度计算理论模型的研究分析,选择Blot-Gassman模型法,利用岩石矿物成分、流体成分、孔隙度及密度等测井曲线进行横波速度测井曲线的计算,并对横波速度计算技术和流程进行研究。在实际工区进行了横波速度曲线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横波吻合程度较高,误差小于10%,该技术在储层和流体识别预测的应用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横波速度是进行叠前地震反演和叠前地震属性分析的必要资料,但目前绝大多数钻井都缺少横波测井资料。本文通过常数胶结模型分析了岩石速度的影响因素,岩石固体部分的黏土成分、孔隙度、胶结分数、沉淀模型以及配位数等参数都会影响计算结果,流体部分的饱和度、气油比以及流体混合方式也会影响计算结果。结合Gassmann方程和常数胶结模型,本文将固结分数作为反演过程中的可调因子,利用岩石的纵波速度反演得到岩石的胶结分数值,进而进行横波速度预测。通过对实际测井数据的处理,证明该方法能准确有效地预测出横波速度。  相似文献   

3.
由常规声波测井仪测得的纵波信息要受地层水和/或泥浆滤液矿化度、溶解气、井眼温度、地层温度、孔隙压力、低饱和自由生物气及烃类等因素的影响。关于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声波测井的用户们还不能很好地估计。这些因素对声波时差测量值有重要的影响,从而对利用声波测井资料估测孔隙度产生显著影响。此外,这些因素对纵波传播时间与地震速度或幅度的关系也有明显的影响。文中实例证实了在非固结砂岩中这些因素对测量时间与地震速度  相似文献   

4.
通过页岩样品的等温吸附实验,计算了延长组页岩的吸附气含量,通过建立公式和测井综合解释计算了延长组页岩的游离气含量和溶解气含量,结果表明延长石油探区延长组页岩总含气量为2.25~5.08 m3/t,其中吸附气含量为1.75~4.21 m3/t,游离气含量为0.20~0.60 m3/t,溶解气含量为0.05~0.52 m3/t.通过不同赋存状态页岩气与多个地质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认为吸附气含量主要受控于温度、压力、总有机碳含量和含水饱和度,游离气含量主要受控于孔隙度和含气饱和度,溶解气含量主要受控于残余油含量、温度、压力、天然气相对密度和原油相对密度。建立了延长石油探区不同赋存状态页岩气总含气量综合预测模型,用现场解吸法获得的总含气量的实测值进行检验,证实页岩总含气量综合预测模型可靠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在石油地震勘探中,地震测网密度为勘探程度的函数。勘探程度越高,测网的密度越大,地下地质构造四闭被检测到的概率也越大。本文根据顺序取样模型矩法中的H-T估计子介绍一种概率模型。在给定地震勘探测网密度的情况下,利用该模型可预测出探区中未被发现构造圈闭的个数及其构造规模分布的概率。此方法对优化测线布局和工作量测算均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实例介绍了该方法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页岩储层具有一定密度和连通性的天然裂缝,而对复杂天然裂缝网络的描述非常困难。目前还没有针对页岩气藏的渗流模型,其模拟模型还基于常规的黑油模型或双重介质模型。黑油模型适用性广、解法完善,是目前油气藏数值模拟中最经典的模型,但是它不能考虑气体解吸附作用;因此,对页岩气藏的适用性比较差。文中建立以溶解气模拟吸附气的模型。即利用溶解气油比曲线模拟朗格缪尔等温吸附曲线,将油相视为不可流动相,黑油模型中的气相即为页岩气藏中的自由气。考虑了气体的解吸附作用和扩散作用,对比了其与单一介质的模拟结果,与传统的双孔单渗模型模拟结果相比,二者均能较好地进行页岩气产能预测。  相似文献   

7.
对加油过程中储罐内静电场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分别建立了油/气界面有无电荷积聚时罐内静电场计算模型,并利用模型对油/气界面有无电荷对油面电位和油内电荷密度的影响及油面上电荷和罐顶所构成的"电容效应"进行了分析.油/气界面上的静电荷对油内电荷密度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对油面电位则有显著的影响;当储罐接近装满时,油/气界面上的电荷和罐顶间将形成很强的"电容效应",严重影响其泄漏速度.利用模型对一实验油罐在加油过程中油面电位和油内电荷密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油/气界面上无电荷积聚的计算模型得到的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8.
中国石油溶解气的分布特点和富集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石油溶解气研究中丰度具有重要的意义.若以储量计算丰度多会出现较大偏差,甚至在采出程度并不高时使溶解气剩余可采储量和丰度呈现负值.以石油和溶解气累计产量计算丰度则可消除因年度具体情况不同带来的影响,使溶解气丰度更有代表性.溶解气丰度值在中国全国大区间表现为西北最高、海域最低,大盆地一般高于相邻的小盆地.但在同一盆地的不同单元、不同油田间,同一油区(田)勘探开发的不同时期间丰度值可能会有相当大的差异,显示出溶解气丰度的控制因素是复杂的.总体看来,石油溶解气丰度与区域富气性有较强的相关性,保存条件对其亦有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对溶解气的研究还相当薄弱,但溶解气利用潜力很大,建议以合理的政策促进对溶解气的利用.  相似文献   

9.
原油密度是油藏工程计算和石油储量评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性参数,但目前其模型预测方法还较少。通过对瑞利模型和指数预测模型公式的推导,利用济阳坳陷东辛油田辛11断块区实际流体性质的开发动态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原油相对密度随开采时间变化的地质预测模型。模型研究表明,原油密度随开采时间的变化具有瑞利模型和指数模型2种变化规律,且瑞利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原油相对密度的开发动态,但2种模型在对原油密度进行预测时均受到油藏构造部位、开采层位以及油源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邓继新  王尚旭  俞军 《石油物探》2005,44(5):495-498
在实验室高频条件下,对储层砂岩样品采用常规吸入饱和法得到的纵波速度与饱和度的相关性表现出复杂的变化趋势,在压力较低时纵波速度随饱和度的增加表现出非线性增大,而压力较高时纵波速度先减小后增加,实验结果与地震勘探中用有效流体模型得到的理沦值不同。对基于有效流体模型和斑块模型的弹性波速度与饱和度的相关性理论进行了讨论,指出不均匀斑块饱和方式对速度的影响是频率相关的,它包含了多个孔隙的一种更大尺度上的频散作用。对低压力下的部分饱和储层砂岩样品的速度实验值进行了Blot流和喷射流频散作用校正,实验所得的纵波速度值落在了有效流体模型的下限速度值斑块模型和上限速度值所围成的区域内。  相似文献   

11.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塔河地区盐下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塔河油田南石炭系巴楚组盐体分布面积约1500km2, S106井在盐下奥陶系获工业油气流,表明盐下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针对塔河油田南盐下勘探目标的特点,通过综合研究,结合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深度偏移、层析成像等速度建模工具,建立了目标区准确的浅深层速度模型,实施了目标盐体区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成像处理,提高了盐下目的层的成像精度,突出了与塔河油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溶洞发育有关的地震信息,提高了地震属性的保真度,对提高塔河油田盐下储层预测精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哈拉哈塘油田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原油成藏期次复杂、部分单井原油密度多变。通过原油物性特征及分布规律、碳同位素值、饱和烃色谱特征、包裹体均一温度、原油成熟度等研究表明:原油来源于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具有北东构造高部位密度高、降解程度强、成熟度低,南部构造低部位原油密度低、降解程度低、成熟度高的特征。哈拉哈塘油田经历了3期成藏过程,分别为加里东晚期、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加里东晚期原油成熟度较低(4-/1-MDBT<3.0),遭受强烈降解,在志留系以残余沥青为主,在奥陶系为重质油,一间房组烃类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55~85℃,主要分布在哈拉哈塘地区西侧的艾丁地区。海西晚期原油成熟度中等(4.0<4-/1-MDBT<5.5),以中质油为主,一间房组烃类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85~115℃,在哈拉哈塘油田东北地区与加里东晚期原油混合,同时也是哈得逊油田和东河塘油田东河砂岩油藏的主要油源。喜马拉雅期原油成熟度较高(4-/1-MDBT>6.0)、密度低,一间房组烃类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5~135℃,主要分布在哈拉哈塘地区南部。导致单井原油密度多变的原因主要有3种:①多期充注与降解。不同期次原油成熟度和密度差异明显,且降解程度不同,混合不均匀导致原油密度多变。此类型单井较为常见,多分布在大型断裂附近。②"轻质油洗作用"。轻质油与重质油混合导致原油胶体失稳,产生组分分异,沥青质沉淀,据此提出了"轻质油洗作用"概念以解释此现象。沉淀物中沥青质主要来源于早期重质油,而混染的饱和烃和芳烃组分主要来源于晚期轻质油。此类井主要分布于轻质油和重质油混合带。③原油乳化。原油与地层水混合形成油包水,为假稠油。在中质油井和重质油井区多有发现。  相似文献   

13.
开展储层描述和油气预测工作,横波资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测井资料中,通常缺乏的就是横波资料,这给地震波正演模拟和地震反演都带来很大的困难。文中利用常规测井资料中的声波、密度、电阻率和自然伽马曲线计算的泥质含量、孔隙度、含水饱和度等参数,在砂泥岩剖面中,同时应用标准井的全波资料,建立了某气藏的横波时差拟合模型。为计算气藏的横波速度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压力预测技术主要是应用了地震层速度计算出地层孔隙压力及压力系数,据此,设计出钻井液密度,从而实现近平衡钻进;同时,根据层速度与深度的交会关系,确定低速高压异常带,则可判断油气层的位置.中原油田自1988年应用压力预测技术以来,已预测了120口重点探井及开发调整井,实现了近平衡钻井及钻前油气预测,节约了大量钻井成本,防止了井喷、井涌等钻井事故,防止了油气层污染,保护了油气的顺利开采.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石油地质志》编撰为契机,在系统梳理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理论、勘探领域及勘探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回顾和钻井、地震、储量等历史数据分析,将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划分为南缘地面地质调查与钻探(1954年以前)、克拉玛依油田发现和扩展(1955—1977年)、东部油气田勘探战略展开(1978—1989年)、腹部沙漠油气田快速突破(1990—2002年)和盆地富烃凹陷规模发展(2003年至今)5个阶段。以油气勘探各阶段重大勘探成果和里程碑式的勘探事件为依据,系统总结了各个阶段的勘探启示以及对勘探产生重要影响的油气成藏模式:逆掩断裂带构造含油模式、源外沿梁断控阶状成藏模式、源内自生自储型火山岩成藏模式、凹陷区源上扇控大面积成藏模式和南缘上、中、下3套成藏组合模式,期望对以后勘探工作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运移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运移关系的研究,认为:a)油气物理性质可以宏观地反映油气运移的方向;b)原油轻烃、生物标记物和含氮化合物可以较好地反映油气运移方向,饱和烃生物标记化合物反映了相对轻质原油的油气运移方向,含氮化合物则主要反映了相对早期原油的运移方向;c)塔河油区存在着早期由南向北、晚期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油气运移充注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石油开发地震技术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发地震技术是勘探地震技术向油田开发阶段的延伸.开发阶段地震技术主要用于提高分辨率、提高储层描述和烃类检测精度、建立精细三维油气藏模型.其难点是目前的地震分辨率难以满足开发需要,利用常规地震资料进行流体预测的精度较低,基础研究有待加强,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的一体化尚处于探索阶段.针对油田开发开展了高精度三维、高密度、储层精细描述等技术研究与应用,但应用效果与地质需求仍有差距,地震预测精度亟待提高.为此,对未来开发地震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立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推动地震-油藏一体化平台建设以及人员和软件平台的整合;强调生产时效性和技术创新性并重,在着力推广成熟技术的同时,组织力量攻关瓶颈技术;以试验区项目运作带动技术系列、技术流程和技术规范的形成及推广,为开发阶段大面积应用地震技术奠定基础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 ,井约束地震反演常用于预测油、气层的分布范围和含油、气饱和度或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地质参数 ,但是油、气层反映在测井与地震资料上的信息差异 ,却使得反演结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文中分析了含油、气对地层性质的影响和油、气层在地震和测井资料上产生信息差异的主要原因 ,提出了在地震有井约束反演前 ,必须要根据其反演目的决定对测井资料进行油气信息补偿与消除 ,并从非理想气体定律和Richard公式出发 ,给出了对密度测井和声波测井的油气信息补偿与消除的方法。应用实例显示了油气信息补偿前、后井约束地震反演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9.
煤系地层油气资源发育潜力较大,现有地震岩石物理建模方法欠缺对储层含煤后岩石物理性质的系统研究。为此,利用自洽(SCA)模型耦合煤的影响,将其以包含物的形式加入背景介质中,构建一种适用于含煤储层的地震岩石物理模型;通过分析煤层占比、泥质含量、含水饱和度及孔隙度等微观物性参数对岩石弹性模量的影响,优选表征储层物性特征的敏感弹性参数;推导出以纵波速度为约束的岩石物理反演目标泛函,利用模拟退火全局寻优算法实现了横波速度的预测。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测井数据,预测横波速度与实测数据吻合度较高,证明了该模型对煤系地层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剩余静校正问题一直制约着地震资料分辨率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基于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低幅度构造解释、岩性油气藏描述及储层物性研究。目前长垣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在剩余油挖潜研究中对地震资料的品质要求极高,剩余静校正的精度问题也越显突出。以长垣油田高密度工区地震资料处理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低频模型道的剩余静校正方法。该方法利用振幅属性对地震道进行处理,形成振幅包络道集并构建低频模型道。采用互相关法求出地震道与模型道间的时移量,在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剩余静校正的精度。该方法在长垣油田高密度地震资料采集区取得较好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