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外加磁场作用下,采用水热工艺,利用水合肼作还原荆,还原氯化铜(CuCl2·2H2O)和氯化钴(COCl2·6H2O)制得纳米级的Cu/Co双金属混合物.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所得粒子的结构、形貌和磁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热反应过程中引入外磁场,不仅对...  相似文献   

2.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1.05CrxMn1.95-xO4(x=0,0.05,0.10),焙烧温度为650、700、750℃,用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对产物的结构和形貌作了表征,并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考察,在室温下恒流充放电38次.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的正极材料为单一...  相似文献   

3.
采用直流与射频双靶共溅射的方法在石英衬底上制备Cu掺杂的ZnO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霍尔测试仪(HALL8800)以及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分别对样品的结构、表面形貌、电学特性和磁性进行表征,研究了AZO缓冲层以及不同气氛下退火处理对薄膜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缓冲层的样品结晶质量有所改善,但不利于磁性的产生;空气退火使样品中氧空位大量减少,同时磁性减弱;真空退火使样品中氧空位得以保留,磁性增强,氧空位缺陷对磁性的产生有很大贡献。样品中载流子浓度不高,电阻率较大,载流子浓度对样品磁性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针对超(超)临界电站锅炉高温受热面材料蒸汽侧氧化问题,该文开展国产镍基合金C-HRA-1在620~650℃/25 MPa以及C-HRA-2在650℃/25 MPa超临界水环境的氧化实验研究。利用精密电子天平、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以及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等对材料氧化动力学、氧化膜微观形貌以及氧化膜物相组成进行分析。同时,开展600℃/25 MPa超临界水环境氧同位素标记实验,探究镍基合金C-HRA-1在超临界水中的氧化机理。结果可知,C-HRA-1与C-HRA-2氧化后的主要物相为Cr2O3和NiCr2O4,NiO、CoO、MoO3以及NiFe2O4也被检测到;合金中阳离子向外...  相似文献   

5.
以通过阳极氧化法在铜基体上所生成的Cu(OH)_2纳米针阵列为基体,采用脉冲电沉积法制备得到Cu(OH)_2-SbSn前驱体,将其在400℃下煅烧2 h后即得到Cu-O-Sb-Sn复合电极。对所得电极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分析,利用BTSDA Version软件进行充放电测试,对其组织形貌、物相组成及电化学性能等进行分析。经热处理后所得复合电极具有较优良的性能,当电流密度为0.15 mA/cm~2、电压为0.01~1.8 V进行充放电时,首次可逆比容量为1.75 mAh/cm~2,第50次循环的可逆比容量为1.16 mAh/cm~2。  相似文献   

6.
冯传启  李琳  汤晶  周天兴  陈骁 《电源技术》2015,39(2):242-244
以碳酸锂(Li2CO3)、二氧化钛(Ti O2)、磷酸二氢铵(NH4H2PO4)为主要原料,采用流变相反应法成功地合成了Li Ti2(PO4)3,并探讨不同合成温度对Li Ti2(PO4)3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技术对合成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采用恒流充、放电系统及交流阻抗测试法对合成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小电流密度下两种温度合成的产物电化学性能差别不大,但在较高倍率下充、放电时,600℃下合成的样品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较好的循环性能,还对合成温度影响Li Ti2(PO4)3性能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采用不同温度下合成P2结构的Na_(2/3)Ni_(1/3)Mn_(2/3)O_2正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及CV等测试,分析温度对材料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以900℃合成的样品具有较好的层状结构、颗粒粒径较均一,电化学性能最好。该材料在0.1 C倍率下,2~4 V电压范围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81 mAh/g,库仑效率为116.4%。并且在不同倍率下循环10次后的容量保持率均在98%以上,倍率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8.
以大规模电弧放电法制得的纳米Cu粉为原料,通过PdCl2溶液部分置换的方法合成了PdCu纳米颗粒。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法(TEM)的结果表明PdCu纳米颗粒是通过自组装的方式形成了直径约为50 nm左右的空心结构。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结果证明Pd进入Cu的晶格,形成了PdCu合金。甲酸的循环伏安法与计时安培法测试表明Cu的存在能够大幅度提高Pd对甲酸的催化氧化性能和稳定性。Pd∶Cu比例为2∶1的PdCu合金催化剂具有最高的稳定性和活性。X射线光电子光谱法(XPS)结果表明Pd与Cu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可能是催化剂活性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2)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中高温部件合金材料的腐蚀问题,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种类合金的抗腐蚀性能,该文选取镍基合金GH 3128和马氏体合金AISI 616,研究其在550℃、20MPa的S-CO2环境下的腐蚀行为(最高900h),并利用四点应力装置研究应力加载对合金腐蚀行为的影响。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等表征方法对实验后样品的微观形貌、氧化物的物相以及氧化膜厚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镍基合金GH 3128生成单层的Cr2O3氧化膜;而马氏体合金AISI 616生成双层氧化膜结构,外层主要是Fe3O4,内层是富Fe、Cr氧化物。随着腐蚀时间增长,两者氧化膜厚度都有所增长,但GH 3128最终厚度远小于AISI...  相似文献   

10.
以纳米硅粉、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人造石墨为原料,采用喷雾干燥和高温热解制备了Si/C/石墨复合负极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恒电流充放电等测试方法,研究了热解温度对复合材料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复合材料电极电化学测试显示,当热分解温度为600℃得到的复合材料,以电流密度为100 mA/g充放电时,电极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为953.5 mAh/g,首次库仑效率为85.3%,5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为87.2%。聚乙烯吡咯烷酮热解形成碳包覆的结构,以及石墨基体能有效地改善硅基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Ni/CeO2和Ni-Cu/CeO2催化剂上的乙醇水蒸汽重整制氢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共沉淀-焙烧法和共沉淀-熔盐法分别得到了Ni/CeO2和Ni-Cu/CeO2等3种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布鲁瑙尔-埃利特-特勒法(BET)比表面测定等分析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性能进行表征,并在常压固定床流动体系中进行乙醇水蒸汽重整反应,讨论和评价催化剂的性能.结果表明:3种催化剂在较低的温度范围内对氢气均有较高的选择性;尤其是熔盐法制备的Ni/CeO2催化剂,其物相均匀,粒度约10 nm左右,300℃时即具有了催化活性,450℃时氢气选择性高达70.9%;催化剂在60 h内的稳定性好,具备了实际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含钨50wt%、60wt%、70wt%和80wt%的CuW合金的耐磨损性能及磨损机制。  相似文献   

13.
AgCdO/Cu复合片状触头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一种生产AgCdO/Cu复合片状触头的工艺。指出了生产过程中的控制要点,采用本工艺生产的产品已批量应用于交流接触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利用超声纵波对CuW复合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测,第一部分根据CuW复合材料的缺陷特点,分步采用垂直粗探伤法和衰减精探伤法对CuW复合材料进行探伤,对比分析了探伤过程中灵敏度的确定、探头的选择以及不同牌号材料的探伤问题,从而确定了对CuW复合材料进行超声波探伤的最佳方法和参数条件。  相似文献   

15.
本文比较了添加和未添Cu,Ni的Ag- W系合金的性能,指出添加Cu和Ni的Ag-W系合金在浸透烧结过程中形成一个多元系有限固溶相,用电子显微镜观察W-Ni-Cu-Ag合金时,发现除Ag相与W相外,存在一个环形结构物包裹颗粒,用扫描透视电镜(STEM)和能谱仪(EDS)进行微区分析,证实了这个固溶相的存在,给出了一种含50wt%W,余为Ag和Cu,Ni的四元合金(简称AW50合金),装配在电器开关DW9-440及DW10-200上进行通断试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以自制的1,2—二氰基—1′,2′—二硫丁基乙烯为单体,用板模法合成了八联(硫丁基)四氮杂卟啉H2C16N8(SCH2CH2CH2CH3)8及其镁(Ⅱ)、铜(Ⅱ)配合物MgC16N8(SCH2CH2CH2CH3)8、CuC16N8(SCH2CH2CH2CH3)8.三种新化合物由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表征,并对这三种化合物的溶解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对开断电容电流的真空开关、开合电容器及相关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采用W-Cu触头材料可减少重燃的概率,从而可降低过电压。  相似文献   

18.
电触头材料制造工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兰岚 《电工材料》2002,(3):24-30
本文介绍了一种制造Cu-Cr电触头材料的工艺,该工艺包括,制备氧含量<0.1wt%的Cr粉,制备Cu-Cr合金熔液并经雾化制成Cu-Cr合金, 粉末进行压裂,烧结。在此工艺中,还可加入某些金属(其熔低于铜的熔点,如Bi,Pb,Te,Sb和Se的一种或几种),制备出含有不同添加金属的Cu-Cr电触头。  相似文献   

19.
钱晖  胡旭  申积良 《湖南电力》2007,27(5):14-16
对几台变压器油介损值超标原因及铜含量成因进行分析,指出油中铜含量异常是引起油介损值增大、绝缘电阻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试验室各种净化处理试验,寻找处理变压器油铜金属异常的最佳方案,并应用于实际,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0.
W/Cu和Mo/Cu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采用粉末冶金法对W/Cu和Mo/Cu材料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W/Cu和Mo/Cu材料的制备工艺、组织结构类似,前者的硬度、密度和热导率较后者的高;而后者的电导率高于前者。故不同的应用场合应选择不同的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