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2例骨关节创伤患者进行螺旋CT薄层扫描,并用容积再现法(VR)重建三维图像,结合横断面二维CT(2DCT)及多平面重建(MPR)图像进行分析。结果三维重建图像能通过旋转及分离技术直观、立体、任意角度地显示骨折全貌、碎骨块及错位情况,方便了临床医师对病变的立体理解,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关节损伤诊断和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EKS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16(10):1496-1496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及三维重建(3D)技术在小儿隐性脊柱裂诊断中的应用。材料与方法:使用GE prospeed AI型螺旋CT机对80例小儿隐性脊柱裂扫描后进行MPR、3D重建观察,并与二维CT(2DCT)比较结果MPR、3D重建图像清晰显示了脊柱裂的裂隙缝位置、范围及程度。结论:螺旋CT的MPR、3D是诊断小儿脊柱裂的有效手段,有助于病变的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SSD、VRT)及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骨关节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四肢骨关节创伤患者的CT影像资料36例.均行螺旋CT薄层扫描及三维和MPR重建。结果:36例患者中髋关节骨折6例、骨盆骨折4例、膝关节骨折9例、肘关节骨折2例,肩关节骨折2例,重建图像中可以显示骨折和脱位的立体形态。多平面重建可清晰显示微小骨折,MPR图像可行任意方向、任意角度重建.以最佳视角显示骨折及周围软组织情况。多层螺旋CT三维后处理图像可以提高四肢骨关节骨折的诊断准确率,为临床判断伤情及手术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成像在脊柱创伤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X线平片诊断为椎体压缩骨折或轻度楔形变57例患者进行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并进行容积再现法(VR)三维重建,结合横断面二维CT(2DCT)及多平面重建(MPR)图像进行分析。结果三维重建图像能通过旋转及分离技术能够直观、立体、任意角度地显示骨折全貌、碎骨片及错位情况,方便了临床医师对病变的立体理解。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在脊柱创伤诊断和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等重建技术在诊断脊柱骨折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45例脊柱外伤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然后骨算法薄层重建,再在工作站上行MPR、VR重建,分析影像资料。结果:45个病例共检出73个椎节骨折,多层螺旋CT轴位图像结合MPR、VR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骨折部位、骨折线走行、骨折类型、程度、碎骨片移位及椎管狭窄等。结论:多层螺旋CT能快速、准确、全面地对脊柱骨折作出诊断,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评价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鼻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9例鼻骨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重建并分析鼻骨多平面重组(MPR)图象、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结果:29例在MPR技术下,均能发现不同程度骨折。其中,单侧鼻骨骨折21例,双侧鼻骨骨折8例。结论:螺旋CT后处理技术能够直观、立体、清晰、多角度地显示鼻骨骨折,包括骨折类型、骨折块移位程度以及对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情况有一个直观印象。三维重建在诊断鼻骨骨折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对临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1例临床病理确诊的、直径小于3cm的周围型小肺癌病例进行螺旋CT扫描,进行薄层冠状位多平面重建(MPR)和和横断高分辨薄层图像。结果MPR对肿瘤分叶征、细支气管气相、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的显示率明显高于横断位薄层,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小肺癌的的诊断可提供定性、定位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8.
螺旋CT三维重建对骨盆环骨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表面遮盖法重建和多平面重建对于骨盆环骨折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骨盆环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T薄层扫描,并进行SSD与MPR重建。结果SSD与MPR重建图像能够立体而直观地显示骨折的部位、形态,骨折块移位特点和类型等空间关系信息。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对于显示骨盆环骨折的空间关系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能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各部位骨关节创伤患者53例,行螺旋CT扫描并行容积再现(VR)、表面遮盖(SSD)、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等后处理手段重建后进行观察。结果53例患者包括肩关节12例,肋骨骨折5例,骨盆骨折13例,四肢骨折11例,脊柱(包括椎体附件)骨折12例。SSD图像能直观地显示骨折、移位等病理改变,但对微小骨折的显示不理想。MPR能在矢状面、冠状面及任何斜面显示骨折的病理特征,对某些微小骨折的显示比较满意。结论16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的综合应用能直观、准确地显示骨关节创伤的病理形态变化,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提供更丰富的影像信息,有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对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临床疑诊阑尾炎收治入院的患者32例,术前均作了常规横断面轴扫和三维重建技术处理,诊断阑尾炎的标准包括阑尾体增粗,阑尾结石、钙化,伴有阑尾周围的炎性改变等.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对照手术病理,术后30例确诊为阑尾炎,诊断阑尾炎准确率高达93%.CT多平面三维重建MPR技术图像直观,能从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斜面清晰地显示阑尾体的改变及其周围炎症、并发症等的征象.结论 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MPR技术显著提高了对临床症状模棱两可、临床疑诊阑尾炎患者的术前诊断能力.CT检查对阑尾炎的诊断具有较高准确度及敏感度,而且能发现除阑尾炎以外的其他病变,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方法及其在脊柱损伤诊断中的价值.对120例脊柱损伤患者进行CT容积扫描,层厚1~3mm,层距1~3mm.将所有原始图像进行低对比及高对比薄层重建,然后将重建图像分别导入CT 3D工作站,利用后处理软件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表面遮盖法成像(SSD)分别对脊柱进行成像,由两位CT诊断医生一起对各种后处理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全组病例的薄层重建及三维重建,尤其是MPR及MIP能很好的显示相应的骨折、脱位及椎管情况.螺旋CT的MPR图像显示脊柱损伤情况较轴面更清楚,但不能显示三维空间关系;SSD图像可准确显示骨表面结构的空间改变,但对细小无移位的骨折线显示不佳.表明螺旋CT对脊柱骨折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轴位、MPR、MIP及SSD图像联合应用,能明确损伤程度,立体、直观、多方位提供临床医师所需信息,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诊断下颌骨骨折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5月~2011年5月应用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进行MPR及SSD三维重建的14例下颌骨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4例患者均较清楚地显示,并能立体地显示骨折地形态、部位及移位情况;但经螺旋CT扫描轴位图像发现23处骨折,经后处理图像可发现27处骨折,遗漏4处,漏诊率14.8%.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清晰显示颌面部的空间解剖关系,能显示骨折的全貌及骨块的厚度,从而提高下颌骨骨折的诊断、分型及手术治疗方法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指导,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和三维重建(3D)在跖跗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收集的65例跖跗关节损伤的X线片与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和三维重建(3D)图像。其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11~65岁,中位数35岁。结果:65例跖跗关节损伤中CT薄层扫描及重建显示单纯骨折30例,骨折伴排列不稳(关节错位小于2mm)15例,跖跗关节骨折伴脱位20例,A型脱位3例,B型脱位15例(B1型6例,B2型9例),C型脱位2例。X线诊断准确38例,误漏诊27例。运用CT薄层扫描及重建技术诊断全部准确。结论: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及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能够直观清晰地显示骨折及脱位的类型,为临床明确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而直观的依据,是避免漏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16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重建后的连续观察急性阑尾炎少见部位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来中山市西区医院诊治的25例行16层螺旋CT薄层扫描,并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成像(MPR)、曲面重建(CPR)图像,重建后综合分析CT表现的少见部位急性阑尾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少见部位急性阑尾炎患者经手术治疗证明确实为急性阑尾炎,24例CT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可见16层螺旋CT薄层扫描及重建后的连续观察急性阑尾炎少见部位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6%。结论:在急性阑尾炎少见部位进行16层螺旋CT薄层扫描,通过重建技术,多方位进行分析CT表现,可提高少见部位CT检查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8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在阻塞性黄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梗阻性黄疸病例行螺旋CT平扫,通过MPR及CPR技术对梗阻部位及性质进行诊断,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45例梗阻性黄疸中,胆管癌6例,胰腺癌10例,胆总管结石25例,胆总管炎性狭窄4例。CT结合MPR、CPR诊断准确率为85.6%,良、恶性梗阻的鉴别诊断准确率为88.8%。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结合MPR和CPR图像后期处理技术,能准确显示胆道梗阻的部位和程度,直观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胆道系统梗阻病变的定位、定性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16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接诊的脑血管病变患者5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其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均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处理分析。结果:本组50例脑血管病变患者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的MIP、VR及MPR三维重建图像对患者的脑血管主干及主要分支显示均为100%。其中动脉瘤患者20例,瘤体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囊状变化,直径4~15 mm,通过VR技术对图像进行任意方向、多角度旋转观察,均可清晰显示动脉瘤颈部、瘤体及截瘤动脉位置,且可获得完整的形态及和颅骨、邻近血管的解剖关系。脑血管畸形(AVM)患者11例,动脉狭窄患者5例;胚胎性大脑后动脉患者12例。结论: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病变患者中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其具有安全、快捷及准确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表面遮盖显示(SSD)、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VRT)技术针对平片诊断的可疑膝关节骨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平片X线检查诊断可疑膝关节骨损伤的病例,行螺旋CT扫描后,运用SSD、MPR和VRT技术重建膝关节三维图像.结果:所有平片诊断可疑膝关节骨损伤的病例在行螺旋CT扫描经过三维重建处理后都得到了明确的影像诊断结果.尤其是对骨折病例的骨折分型、骨折范围、移位程度的描述上大大优于平片X线检查.减少了影像科检查的误诊和漏诊率,并为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闫军  付娟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113-114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MSCT在主动脉夹层诊断的价值。方法:12列急性胸痛患者,经平扫怀疑主动脉夹层,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扫描数据行多平面重建(MRP),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结果:12列中诊断主动脉夹层,其中DebakeyⅠ型2列,Ⅱ型2列,Ⅲ型8列。结论:薄层轴位图像及MPR对提高破口显示率及真假腔有极高的准确性,VR能够很直观观察真假腔的走形,对指导临床治疗提供详细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与容积重建(VR)在髋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例髋关节创伤患者的64排螺旋CT资料,两组医师分别观察MPR与VR图像,比较两种方法显示髋臼骨折、关节腔内骨碎片、股骨头脱位的结果。结果:MPR组显示36处骨折线,其中27处骨折移位,9处无移位,5个关节腔内见骨碎片;VR组分别为25(69.44%)、23(85.19%)、2(22.22%)和2个。结论:64排螺旋CT的MPR对髋关节骨折的明确诊断、细节显示优于VR;VR对骨折线的走向及骨折片的空间移位显示更直观、逼真,有助于骨科医师优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结果: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及关节面塌陷的形状和程度。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及指导性治疗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