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通过检测不完全川崎病(KD)患儿血浆D-二聚体变化,探讨不完全KD早期诊断手段及与冠状动脉病变(CAD)的关系.方法 应用乳胶凝集法(Latex法)检测不完全KD组(n=20)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与对照组(n=30)儿童比较.结果 不完全KD组血浆D-二聚体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KD组治疗2周后D-二聚体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CAD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治疗前、后均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NCAD)组(P<0.05).结论 D-二聚体在不完全KD急性期即升高,可协助早期诊断;D-二聚体对不完全KD患儿CAD发生的预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清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探讨二者与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因ACS入院的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UAP组,72例)、急性心肌梗死组( AMI组,30例),另选取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分析血清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与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的关系。结果:AMI组血清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高于UAP组及对照组(F=3.298、5.082,P<0.05),UAP组与对照组血清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UAP组血清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与Gensini积分无关(P>0.05),AMI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523,P<0.05)。结论:ACS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与冠状动脉内的炎症反应及斑块的稳定性有关,而D-二聚体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及降钙素原在脓毒血症患儿临床检验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87例脓毒血症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儿保科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及观察组中不同严重程度患儿D-二聚体及降钙素原水平情况.结果 观察组D-二聚体为(1.43±1.32)mg/L、降钙素原为(14.33±2.42)ng/mL,对照组D-二聚体为(0.25±0.21)mg/L、降钙素原为(0.41±0.25)ng/mL,观察组D-二聚体及降钙素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轻度脓毒血症、重度脓毒血症、脓毒血症休克3组患儿D-二聚体及降钙素原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显著,D-二聚体及降钙素原水平随着脓毒血症患儿严重程度的升高而升高(P<0.05).结论 患儿血清中D-二聚体与降钙素原的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出脓毒血症症状的严重程度,D-二聚体与降钙素原含量在脓毒血症患儿临床检验及诊断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和急性时相蛋白(CRP)的动态变化,研究血浆Fib、D-二聚体和CRP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CAL)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按要求完成完整复查的43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定期血浆Fib、D-二聚体和CRP水平的检测,选择同期同年龄段笔者所在医院门诊体检的3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项目及方法同KD组,分析两组儿童血浆Fib、D-二聚体和CRP水平是否存在差别;根据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将43例KD患儿分为有冠状动脉损伤组(CAL组)12例和无冠状动脉损伤组(NCAL组)31例,分析其Fib、D-二聚体和CRP水平是否存在差异。结果:KD组患儿的血浆Fib水平、D-二聚体及CRP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AL组患儿的血浆Fib、D-二聚体及CRP水平均高于NCAL组(P0.05);Fib、D-二聚体水平与CRP呈正相关(r=1.231,0.876,P0.05)。结论:Fib及D-二聚体与KD血管损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Fib和D-二聚体水平同时升高反映了KD患儿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倾向,对冠状动脉损伤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陈艳丽  陈芸 《四川医学》2012,33(1):62-63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沉( ESR)、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测定与冠状动脉损伤(CAD)的关系. 方法 KD组65例,对照组60例,分别测其ESR、CRP、D-D水平,同时对KD患儿行冠状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损伤(CAD)组和无冠状动脉损伤(NCAD)组.结果 KD组ESR、CRP、D-D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AD组ESR、CRP均明显高于NCAD组(P<0.01),CAD组D-D高于NCAD组(P<0.05).结论 KD患儿ESR、CRP、D-D水平与冠状动脉损伤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外周血中胰岛素、血糖、乳酸、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手足口病例385例,分为轻度组、重度组、危重组,另选同期健康儿童54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胰岛素、血糖、乳酸、D-二聚体、降钙素原水平。结果重度组外周血中胰岛素、血糖、乳酸、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轻度组(P <0.05)。危重组各指标水平均高于重度组(P <0.05);胰岛素、血糖、乳酸和 D-二聚体水平与感染程度呈正相关(P <0.01),重症患儿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与感染程度呈正相关(r=0.589,P <0.05);血清胰岛素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r =0.877,P <0.01);胰岛素与乳酸水平呈正相关(r=0.932, P <0.01)。结论重症患儿血清胰岛素、血糖、乳酸和血浆 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对准确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有重要价值,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可作为判断危重病例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患儿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海燕 《中原医刊》2007,34(5):35-36
目的 通过川崎病患儿(KD)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川崎病血管损伤的机制,探讨D-二聚体改变与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测48例KD患儿,30例健康对照组儿童的血D-二聚体。结果 KD患儿D-二聚体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D-二聚体明显增高,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二聚体在川崎病血管损伤、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D-二聚体升高反映了川崎病明显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倾向.对是否合并冠状动脉损伤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乳酸、D-二聚体水平在儿童脓毒症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选取64例我院治疗的脓毒症,根据患儿病情情况,将脓毒症组分为一般脓毒症和重度脓毒症组,另选择32例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于入院后1h内测定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乳酸、D-二聚体水平。结果脓毒症患儿组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乳酸、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儿童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脓毒组血清降钙素原、乳酸水平在诊断为脓毒症后的6 h、24 h、48 h比一般脓毒症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反应蛋白水平在两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并发DIC者四项指标同时升高,且死亡组血清降钙素原、乳酸、D-二聚体水平比存活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在脓毒症患儿中联合检测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乳酸、D-二聚体水平可能可以提高诊断早期脓毒症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监测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D-二聚体及D-乳酸水平在小儿脓毒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82例小儿脓毒症患者纳入观察组(其中轻度脓毒症42例,重度脓毒症40例),同期儿保科健康儿童41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中PCT、D-二聚体及D-乳酸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急性期PCT、D-二聚体及D-乳酸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水平,恢复期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4h、48h、72h后,PCT、D-二聚体及D-乳酸水平较急性期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脓毒症患儿重症脓毒症组急性期及24h、48h、72h后比一般脓毒症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恢复期PCT、D-二聚体及D-乳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PCT、D-二聚体及D-乳酸水平,能更好地用于对小儿脓毒症患者的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0.
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川崎病并发症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血管损伤机制。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66例KD患儿[KD组,其中冠状动脉病变(CAL)组18例,非冠状动脉病变(NCAL)组48例]、30例健康儿童(健康对照组)、35例肺炎、扁桃腺炎、肠炎等其他疾病患儿(其他疾病对照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并同时检测C-反应蛋白(CRP)和血小板计数(plt)。分别于急性期(发病10d内)和恢复期(病程5~7周)进行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选择大动脉短轴切面探测左、右冠状动脉及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内径,剑下四腔心探测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末端内径。冠状动脉损害诊断标准为小于3岁者大于2.5mm,4~9岁者大于3mm,10~14岁者大于3.5mm。结果KD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D组CRP、plt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疾病对照组无明显差异;KD组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疾病对照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叶冠伦  郑伟明  罗卓章 《海南医学》2016,(14):2292-2294
目的:比较Graves病及桥本病(HHD)患者血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甲状腺素水平。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Graves病患者30例作为Graves病组,HD患者30例作为HD组,另选择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和分析三组受检者的血硒、GSH-Px、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TSH受体抗体(TRAb)水平。结果 Graves病组和HD组的硒、GSH-Px分别为(102.37±3.59)μg/L、(108.25±4.25)μg/L以及(212.75±53.26) U/L、(214.24±53.16) U/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6.96±5.68)μg/L、(390.45±84.63) 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RAb、TPO-Ab、TG-Ab分别为(54.24±11.32) IU/mL、(49.82±9.32) IU/L、(53.44±12.34)%和(51.62±12.91) IU/mL、(42.24±8.43) IU/L、(50.57±10.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25±3.16) IU/mL、(3.24±1.01) IU/L、(15.45±2.3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raves病组与HD组以上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硒与TPO-Ab、TRAb、TG-Ab呈负相关(P<0.05),GSH-Px与TPO-Ab、TRAb、TG-Ab呈负相关(P<0.05)。结论 Graves病及桥本病患者的血硒水平偏低,可能影响机体甲状腺激素的正常合成,患者通过补硒可能有利于疾病的好转。  相似文献   

12.
张福伟  陈漠水  张忆雪 《海南医学》2016,(23):3834-3837
目的 研究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新指标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行冠脉造影的患者497例,其中冠心病组333例,非冠心病组164例.记录每例患者的基本资料,以及TBIL、DBIL、IBIL、hs-CRP、HCY等检测水平,分析各项指标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的TBIL、IBIL明显低于非冠心病组[(10.54±3.5)μmol/L vs(14.03±3.78)μmol/L,(7.85±2.73)μmol/L vs(11.44±3.24)μmol/L],而hs-CRP、HCY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6.91±3.15)mg/L vs(3.24±2.21)mg/L,(11.79±3.80)μmol/L vs(6.87±2.40)μmol/L],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D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6±1.55)μmol/L vs(3.68±1.54)μmol/L,P>0.05);随着冠心病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TBIL、IBIL逐渐降低(P<0.01),hs-CRP、HCY逐渐增加(P<0.01),而DBIL随冠心病的病变支数增加则无明显变化(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BIL、IBIL与冠心病的发生呈负相关性(OR分别为0.838、0.787,P<0.01);DBIL与冠心病的发生未见明显相关性(P=0.651);hs-CRP、HCY与冠心病的发生呈现正相关性(OR分别为1.399、1.539,P<0.01).结论 TBIL、IBIL水平降低,hs-CRP、HCY水平升高与冠心病密切相关,低水平TBIL、IBIL与高水平hs-CRP、HCY均为冠心病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辅助新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头颅MRI表现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11年5月至2014年7月临床确诊的65例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头颅MRI表现.结果 65例MRI资料中,43例(66.2%)脑实质未见明确异常信号,22例(33.8%)信号有阳性表现:延髓背侧及脑桥被盖部模糊小片状分布5例,延髓背侧及脑桥被盖部对称斑点状分布4例,双侧侧脑室后角旁斑点、斑片状分布5例,中脑点状分布4例,左侧侧脑室后角后方局灶病变1例,左海马模糊小片状1例,中脑左侧及左丘脑1例,左侧大脑半球灰白质弥漫分布1例.T1WI呈稍低信号,T2wI、T2-FLAIR、ADC(6例)及DWI呈稍高信号(9例,ADC呈低信号).T2WI病灶检出率(100.0%)分别与T1WI(63.6%)、T2-FLAIR(54.5%)、DWI(40.9%)、ADC(68.2%)序列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手足口病并发脑炎MRI平扫阳性率约为33.8%;损害部位具有特征性,常位于延髓背侧及脑桥被盖部;MRI信号特点无特异性,T2WI序列对比度相对较高,对病变的检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169例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将169例KD分为A、B两组,其中A组为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B组为KD不伴冠状动脉病变;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年龄、发热天数、白细胞数、超敏C反应蛋白、血沉、血小板数、血清白蛋白、血钠、D二聚体与KD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同时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白蛋白、血钠、D二聚体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效能。结果 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36.69%。A、B组患儿血清白蛋白、血钠、D二聚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血钠、D二聚体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383、0.353和0.715。血清白蛋白35 g/L、血钠135 mmol/L、D二聚体0.92 mg/L是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 KD的主要危害是冠状动脉病变;血清白蛋白35 g/L、血钠135 mmol/L、D二聚体0.92 mg/L是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病是由β淀粉样蛋白造成的人类神经损伤性痴呆病之一,目前尚无治疗办法。朊蛋白是β淀粉样蛋白的受体,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病过程的关键蛋白之一,具有传递神经毒性和保护神经细胞的双重作用。人朊蛋白编码基因(PNRP)多态性影响阿尔茨海默病潜伏期和临床症状,而PRNP突变体小鼠的发现弥补了现有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的不足,并具有在朊蛋白疾病多项研究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总结了朊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病理中的作用及PRNP突变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响,并详细总结了PRNP突变体小鼠的发现及在蛋白沉淀样病变研究中的应用和价值,旨在为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血脂综合指数与冠心病的相关关系及其临床意义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题拟观察血脂综合指数(血脂综合指数=TC.TG.LDL-C/HDL-C)是否与冠心病相关,方法:观察冠心病102例,按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大面积心肌梗死分层观察各单项血脂指标及血脂综合指数有无相关关系。结果:各单项血脂指标与冠心病分层没有相关关系;血脂综合指数冠心病严重程度而增高,各层间血脂指数差异有显性(F=6.062,P<0.001)。结论:血脂综合指数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相关关系,在冠心病的防治工作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RP与血心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阅读近几年的文献,了解CRP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 CRP浓度的升高与心血管事件的高危险性有着密切的联系。结论 常规CRP检测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危险度的分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RA)并发间质性肺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肺功能、影像学检查,加深对RA肺间质病变的认识。方法回顾我院2003年1月至2008年4月期间26例RA并发间质性肺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类风湿因子(RF)滴度、血补体、免疫球蛋白及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含量、血气分析、肺部高分辨CT(HRCT)、肺功能检查等。结果本组患者中高滴度RF22例,血沉增高25例,C反应蛋白升高20例,免疫球蛋白IgG增高17例,IgM增高14例,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15例,补体CH50降低19例、低氧血症16例,3例死亡,死亡原因为感染后诱发的I型呼吸衰竭。结论间质性肺病的发生与重症类风湿关节炎有关联,患者应尽早作肺部高分辨CT(HRCT)、肺功能检查,以早期诊断和治疗肺部病变,尤其是高滴度RF的RA患者。  相似文献   

19.
 肺间质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的常见并发症,预后不良且死亡率高,是PM/DM患者住院和死亡的重要原因。PM/DM相关ILD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治疗上仍以激素为主,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对ILD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就参与发病的自身抗体、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组织蛋白酶、遗传因素学等方面对PM/DM相关的ILD的发病机制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胆胰疾病的价值。方法:经临床确诊或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断明确的胆管结石、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恶性胆道梗阻、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重症胰腺炎、慢性胰腺炎等患59例,进行乳头括约肌切开、网篮取石、鼻胆管引流、胆道塑料内支架引流等治疗。结果:成功59例(100%),痊愈50例(84.7%),好转8例(13.6%),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结论:内镜治疗胆胰疾病效果好、并发症少、痛苦小、费用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