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6例,对照组54例,两组患儿均给予相同的综合治疗,治疗组患儿治疗基础上给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治疗组患儿咳嗽、喘憋、呼吸困难、肺部痰鸣音、哮鸣音减轻或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婴儿毛细支气管炎,可显著减轻患儿症状,缩短病程,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血miR-302e、NF-κB RNA的表达及与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血miR-302e、NF-κB(p65)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血清IL-6、TNF-α水平,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毛细支气管炎组、喘息性支气管炎组患儿血miR-302e表达水平(1.19±0.08,1.22±0.06)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51±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NF-κB(p65)RNA的表达水平(0.63±0.13,0.78±0.11)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43±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毛细支气管炎组、喘息性支气管炎组血清IL-6[(30.68±8.93)pg/ml,(25.31±6.09)pg/ml]、TNF-α[(21.93±8.87)pg/ml,(24.34±9.18)pg/ml)]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2.48±3.32)pg/ml,(10.67±3.60)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毛细支气管炎中重度组血清IL-6、TNF-α含量均显著高于轻度组。毛细支气管炎组、喘息性支气管炎组miR-302e的表达水平与NF-κB RNA的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miR-302e的表达水平与入院时评分呈负相关;毛细支气管炎中重度组血miR-302e的表达水平也显著低于轻度组。结论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血miR-302e低表达而NF-κB RNA高表达,并与气道炎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曹其运 《中国卫生产业》2013,(23):155-155,157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相同的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孟鲁司特钠每晚1次口服,连用2周。观察两组患儿治疗7d后显效、有效、无效情况,统计出总有效率;记录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孟鲁司特钠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7d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症状体征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孟鲁司特钠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可以缩短患儿症状体征持续时间和住院天数,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sane》2014,(6)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80例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予以抗病毒、布地奈得雾化吸入及对症支持治疗,症状消失后停药。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孟鲁司特咀嚼片2.5mg,睡前口服,连用3个月。对照组除不使用孟鲁司特咀嚼片外,余治疗同实验组。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血清IL-6和IL-10水平的变化,并随访观察治疗后半年和1年内喘息复发率。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IL-6和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血清IL-6水平均显著下降(t值分别为2.95、2.26,均P0.05),IL-10水平均显著上升(t值分别为2.91、2.35,均P0.05),且实验组患儿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2.31,P0.05),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2.21,P0.05)。实验组治疗后随访观察半年和1年内其喘息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4.50、5.23,均P0.05)。结论孟鲁司特治疗RSV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确切,能明显能减少喘息的复发率,作用机制与其降低血清IL-6水平,升高血清IL-10水平,调节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失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痰热清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将16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3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结果 咳痰消失时间:治疗组4.69±1.63d对照组7.35±1.96d(P<0.01);喘鸣音消失时间:治疗组6.58±1.85d对照组9.76±2.23d(P<0.01);呼吸困难缓解时间:治疗组3.64±0.99d对照组4.76±1.18d (P<0.05);治愈时间:治疗组12.12±2.77d对照组14.24±2.47d (P<0.05).结论 痰热清能够有效缩短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生素D联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喘息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阳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喘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分组原则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孟维生素D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呼气高峰流量(PEFR)。结果试验组喘息缓解时间、肠鸣音消失时间、湿性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FEV1、PEF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D联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喘息患儿的效果显著,可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在小儿皮肤擦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创面愈合的影响,为创面愈合提供一个良好的内环境。方法采用等距随机抽样法将40例小儿皮肤擦伤患儿分为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和应用水胶体敷料治疗的观察组各20例,对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创面愈合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儿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分别为(22.20±1.20)pg/ml、(40.30±1.12)pg/ml、(22.45±1.05)mg/L、(68.24±1.36)pg/ml与对照组患儿的(22.24±1.22)pg/ml、(40.35±1.10)pg/ml、(22.41±1.07)mg/L、(68.47±1.40)pg/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白细胞介素6(10.22±1.08)pg/ml、白细胞介素10(66.37±1.33)pg/ml、C-反应蛋白(15.10±1.10)mg/L、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16.34±1.27)pg/ml与对照组患儿的(14.28±1.12)pg/ml、(59.78±1.42)pg/ml、(17.34±1.11)mg/L、(19.29±1.31)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创面愈合时间相比较,观察组3~5 d愈合55%、6~8 d愈合45%、8 d愈合0%;对照组3~5 d愈合25%、6~8 d愈合60%、8 d愈合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皮肤擦伤治疗中水胶体敷料可有效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孟鲁司特辅助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9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孟鲁司特.观察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测定血清中IL-1β、IL-6和IL-8含量,统计临床疗效,比较1年内喘息反复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儿喘息、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儿血清中IL-1β、IL-6、IL-8及1年内喘息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加服孟鲁司特可明显提高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疗效,降低喘息复发,可能与其降低炎性介质有关.  相似文献   

9.
刘艳春  王皓 《中国保健》2007,15(17):40-40
目的观察鱼腥草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12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0例给予鱼腥草注射液每次0.5ml/kg,加0.9%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后雾化吸入,每天3次;对照组52例给利巴韦林注射液每次5mg/kg,加0.9%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后雾化吸入,每天3次.常规治疗相同.连续治疗3d后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用药3d后体温恢复正常,憋喘明显减轻,肺部听诊哮鸣音消失,精神明显好转患儿所占比例)58.6%,总有效率(用药3d后体温恢复正常或≤38℃,肺部听诊哮鸣音消失或明显减少,精神好转或明显好转患儿所占比例)92.9%;对照组显效率32.7%,总有效率73.1%.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鱼腥草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甲泼尼龙联合特布他林、异丙托溴铵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9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1~2 mg/(kg·次),加入5%葡糖糖注射液30~50 ml静脉滴注,1次/h,疗程3 d。特布他林2.5 mg,异丙托溴铵250μg溶入生理盐水2 ml,雾化吸入每1次/8 h,以氧气驱动(氧流量6~8 L/min)。比较两组咳嗽缓解时间、喘憋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疗效。结果观察组咳嗽缓解时间、喘憋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25±1.28)、(3.17±0.90)、(5.98±1.65)、(7.05±2.15)d,与对照组的(5.45±1.18)、(4.80±0.95)、(7.40±1.70)、(8.60±2.14)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4.0%,高于对照组的8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滴注甲泼尼龙联合雾化吸入特布他林、异丙托溴铵对于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安全有效,疗程缩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和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绍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6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8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口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中医症候积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患儿发热消失时间、咽喉红肿消失时间、鼻塞消失时间分别为(1.53±0.51)d、(2.86±0.72)d及(2.72±0.89)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72±0.48)d、(3.21±0.87)d及(3.13±1.0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96 0,P=0.017 8;t=2.737 2,P=0.006 9;t=2.660 1,P=0.008 6)。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中医症候积分为(1.84±1.0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3±1.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2 8,P=0.036 2)。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TNF-α和IL-6水平分别为(126.28±6.76)pg/ml和(31.26±7.07)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8.89±7.18)pg/ml和(33.78±6.15)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37 5,P=0.020 7;t=2.375 1,P=0.018 8)。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44%,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92.31%,观察组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978 3,P=0.176 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7 0,P=0.513 0)。结论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和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辅助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相当,安全性均较高,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更有助于快速缓解临床症状,抑制炎症反应,降低血清TNF-α、IL-6水平,调节患儿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吸入联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小儿支原体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20例小儿支原体感染后咳嗽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吸入(1ml,每日2次,疗程为9d)治疗;联合组给予布地奈德吸入(方法同对照组)联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6岁,4mg/次;≥6岁,5 mg/次,1次/d,疗程为9d)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有效率和治疗前后各时间点咳嗽评分变化.结果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56/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4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组治疗后3,6,9d咳嗽评分分别为(1.67±0.54),(1.15±0.49),(0.39±0.1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5±0.36),(1.63±0.53),(0.95±0.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布地奈德吸入联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小儿支原体感染后咳嗽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比较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孟鲁司特钠治疗前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MCP-4)浓度的差异,为定量评估孟鲁司特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提供一种可靠的实验室指标.方法 选择毛细支气管炎患儿6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婴幼儿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MCP-4浓度的差异.观察组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1组和观察2组,每组30例,观察1组和观察2组均行毛细支气管炎常规综合治疗,观察1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孟鲁司特钠口服治疗.比较观察1组和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主要症状和体征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复发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血清MCP-4浓度[(106.56±19.41) ng/L]显著高于对照组[ (71.33±11.63)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52,P=0.000).观察1组治疗后血清MCP-4浓度从( 105.36±18.23) ng/L降至(79.21±8.33)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25,P=0.000);观察2组治疗后血清MCP-4浓度从(104.58±19.53)ng/L降至(93.15±10.74)ng/L,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5.478,P=0.024);观察1组治疗后血清MCP-4浓度显著低于同期观察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74,P=0.000).同时观察1组治疗后血清MCP-4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2,P=0.258).观察1组治疗后显效18例,有效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24/30).观察2组治疗后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50.0%(15/3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34,P< 0.05).观察1组治疗后喘憋缓解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观察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患儿出院后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1组复发率明显低于观察2组[ 6.7%( 2/30)比26.7%(8/30),P=0.038].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经孟鲁司特钠治疗后血清MCP-4浓度下降明显,血清MCP-4浓度可作为临床评估毛细支气管炎治疗效果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80例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予以抗病毒、布地奈得雾化吸入及对症支持治疗,症状消失后停药。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孟鲁司特咀嚼片2.5mg,睡前口服,连用3个月。对照组除不使用孟鲁司特咀嚼片外,余治疗同实验组。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血清IL-6和IL-10水平的变化,并随访观察治疗后半年和1年内喘息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清IL-6和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血清IL-6水平均显著下降(t值分别为2.95、2.26,均P<0.05),IL-10水平均显著上升(t值分别为2.91、2.35,均P<0.05),且实验组患儿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2.31,P <0.05),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2.21,P<0.05)。实验组治疗后随访观察半年和1年内其喘息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分别为4.50、5.23,均P<0.05)。结论 孟鲁司特治疗RSV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确切,能明显能减少喘息的复发率,作用机制与其降低血清IL-6水平,升高血清IL-10水平,调节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失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炎患儿血清和粪便上清液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IL-1β、IL-19、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6年4月住院治疗的RV肠炎患儿150例,根据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究会议制定的标准分为轻症组80例、重症组70例。同期选择体检健康儿童80例作为对照组。RV肠炎患儿均给予RV肠炎常规治疗7 d。治疗前后,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和粪便上清液标本IL-10、IL-19、IL-1β及TNF-α水平。计量资料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量资料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前,重症组与轻症组血清及粪便上清液IL-1β[(83.3±8.4)、(64.5±15.5)pg/ml,(46.7±6.8)、(38.7±12.6)pg/ml]、TNF-α水平[(62.3±16.6)、(54.5±14.5)pg/ml,(48.9±13.4)、(39.7±12.6)pg/ml]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IL-10、IL-19水平[(12.3±6.6)、(10.3±5.4)pg/ml,(11.7±4.3)、(9.1±7.5)pg/ml,(18.8±7.4)、(17.1±6.2)pg/ml,(13.5±5.6)、(11.1±7.6)pg/ml]低于对照组(均P0.05);重症组以上指标与轻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重症组与轻症组血清及粪便上清液IL-1β、TNF-α、IL-10、IL-19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V肠炎患儿血清和粪便上清液IL-1β、TNF-α水平升高,IL-10、IL-19水平降低;对其进行检测可评估患儿的病情程度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观察三种不同临床治疗方案对婴幼儿轻中度喘息急性发作期的疗效。方法 2016年4月至2016年6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门诊诊断为婴幼儿轻中度喘息急性发作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每日2次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2 ml(1 mg)+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1 ml雾化吸入;B组给予每日2次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2 ml(1 mg)+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1 ml雾化吸入+孟鲁司特钠咀嚼片4 mg/d。C组给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4 mg/d+妥洛特罗贴剂0.5 mg/d。评估三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3 d、7 d、10 d的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比较三组患儿症状缓解情况及症状持续天数,观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三组患儿经药物治疗后3 d、7 d、10 d临床症状体征均获得明显的改善,评分明显下降,但改善程度三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三组患儿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所需时间(天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A、B和C三组患儿症状及体征完全缓解时间分别为(8.68±1.56)d、(8.21±1.03)d和(8.54±1.03)d。结论三组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和妥洛特罗贴剂的方案更为方便和实用,依从性更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毛细支气管炎是小儿常见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本研究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疗效。方法选取2017-08-01-2018-08-01我院收治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04例,根据组间性别、病程、年龄均衡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雾化吸入布地奈德,观察组增加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治疗7d后,统计2组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及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15%,高于对照组的82.69%,χ~2=4.981,P=0.026。观察组喘憋消失时间为(3.50±1.42)d,短于对照组的(4.41±2.86)d,t=2.055,P=0.042;观察组咳嗽消失时间为(5.49±2.58)d,短于对照组的(7.42±3.56)d,t=3.166,P=0.002;观察组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为(5.61±1.20)d,短于对照组的(6.64±2.49)d,t=2.687,P=0.008;观察组三凹征消失时间为(4.36±1.48)d,短于对照组的(5.23±1.32)d,t=3.164,P=0.002;观察组发热消失时间为(2.10±1.01)d,短于对照组的(4.02±1.43)d,t=7.908,P0.001。治疗7d后,观察组PCT水平为(0.25±0.11)μg/L,低于对照组的(0.55±0.15)μg/L,t=11.630,P0.001;观察组CRP水平为(3.20±0.74)mg/L,低于对照组的(4.52±0.86)mg/L,t=8.390,P0.001。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吸入用布地奈德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疗效确切,可有效缩短症状消失时间,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孟鲁司特钠咀嚼片联合异丙托溴铵+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儿童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PIC患儿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连续服用10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1.25 ml+布地奈德混悬液1ml,连用10 d。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峰流速值。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62.0%,观察组9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0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EFR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对照组(72.95±5.69)L/Min,观察组(81.24±4.01)L/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21,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咀嚼片联合异丙托溴铵+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儿童PIC,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对疾病的诊断价值,为其进行有效诊断、积极治疗及评价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0月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脑蛋白质病变并接受住院治疗的早产儿45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本院新生儿科收治进行住院观察的未发现脑蛋白质损伤的早产儿45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3、7、14 d检测并比较其血清IL-6、NSE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出生后1、3、7 d观察组患儿血清IL-6水平分别为(30. 01±3. 02) pg/ml、(28. 41±2. 17) pg/ml、(25. 30±1. 35) 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 14±2. 28) pg/ml、(20. 18±1. 32) pg/ml、(20. 03±2. 21)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出生后14 d观察组患儿血清IL-6水平为(23. 03±2. 31) pg/ml,与对照组的(22. 31±1. 38) 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出生后1、3、7 d观察组患儿血清NSE水平分别为(82. 60±15. 20) ng/ml、(60. 10±18. 40) ng/ml、(36. 10±14. 60) n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 30±2. 01) ng/ml、(20. 18±1. 32) ng/ml、(30. 20±15. 40)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出生后14 d观察组患儿血清NSE水平为(20. 30±14. 30) ng/ml,与对照组的(21. 20±13. 50) n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监测早期早产儿血清IL-6及NSE水平变化情况可对早期早产儿脑白质损伤进行有效诊断,利于临床医师及时开展积极治疗,且各血清指标的变化可用于评价患儿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初步探讨IL-17和IL-23在毛细支气管炎发病中的角色, 以及特应性体质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影响, 为不同体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其中特应性体质患儿18例, 非特应性体质患儿42例)和20例门诊体检健康儿童血浆中IL-17和IL-23表达水平, 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测各组间差异。结果 1)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浆IL-17(15.79±4.82)和IL-23(34.21±14.82)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11.67±2.61, 23.89±7.15)(P<0.000 1);2)特应性体质患儿组血浆IL-17和IL-23的表达水平(21.07±4.81, 47.76±17.95) 明显高于非特应性体质患儿组(13.52±2.48, 27.89±5.59)(P<0.000 1);3)毛支组IL-17和IL-23表达水平存在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1)IL-17和IL-23可能共同参与了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2)特应性体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日后易发展为哮喘, 对特应性体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在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同时, 应强调早期干预, 预防哮喘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