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与徽州宗族文化之间关系密切,他推进了徽州宗族修谱传统的形成,徽州宗族修谱传统反过来促进了朱熹思想在徽州民间广泛渗透,受朱熹的影响,徽州宗族形成了重教兴文的传统,朱熹思想深刻影响了徽州宗族内部的礼仪规范建构和风俗习惯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徽州文化的核心是宗族,宗族的核心是宗祠、宗谱,这是一份世界级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其理由如下: 一、徽州的宗族、宗祠、宗谱不是一村一镇,覆盖一府六县及周边地区的几乎全部姓氏,这是国内唯一完整的地区,如北方大多数姓氏只能追寻到山西的大槐树和江西瓦屑坝,而徽州的宗族、宗祠、宗谱可寻到一个村。  相似文献   

3.
明清徽州的宗族管理、经济基础及其祭祀仪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卞利 《社会科学》2006,(6):163-171
明清时代的徽州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宗族管理井然有序,宗族的公共财产如族田、学田等源源不断地支撑着宗族运行的经济基础。作为程氏宗族的聚居地,祁门六都在明清徽州时代的宗族管理、经济基础和围绕祖先等为中心的祭祀活动亦十分活跃。本文以六都为例,全面深入地对明清时代徽州的宗族管理、经济基础和祭祀仪式进行探讨,以期了解和洞察明清时代徽州宗族管理和运行的一般状况。  相似文献   

4.
明清以来徽州丧葬礼俗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卞利 《社会科学》2012,(9):131-143
明清以来的徽州,人们对人生仪礼中的丧葬仪礼格外重视。徽州的丧葬仪礼,处在一种礼仪与习俗并存、厚葬与薄葬并行、良风与陋俗同在的矛盾状态之中。面对这样一种相互纠结的情形,徽州地方官府和民间宗族组织一直致力于对丧事活动中礼俗的整合,希冀以此规范丧事活动中的非礼行为。但是,这种教化与强制相结合的办法并未取得效果。  相似文献   

5.
徽州宗祠是徽州建筑中反映社会思想意识最突出的代表。徽州宗祠文化博大精深。关于徽州宗祠文化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已有的成果多从史学的角度进行探讨的,本文试图从宗教学的角度探析徽州宗祠文化所体现出的宗教特质:以祖宗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观念的宗教性;以血缘、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组织的宗教性;以祠堂为场所、祭祀为主要形式、朱子《家礼》为礼仪的活动的宗教性;以程朱理学为教条、朱子之书为经典、儒学伦理为本位的教化的宗教性。  相似文献   

6.
徽州方氏会宗统谱的修纂和真应庙的修建历史,生动地说明徽州祠堂的广泛修建是徽州宗族宗法的物化表征;徽州宗谱的普遍纂修是徽州宗族宗法的血脉延续。遍建祠堂和广修族谱是徽州宗族文化生态最突出的两个特色,对徽州地域社会有本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问题意识与个案背景前些年,在学术界关于传统中国区域社会构成的文化讨论中,徽州以其区区六县之地而被作为一区域文化类型,竟与齐鲁、燕赵、三晋、三秦、西域、巴蜀、荆楚、吴越、关东、台湾、岭南等相提并论①,这当在表明徽州的社会历史是有着丰厚的文化蕴涵。所以,当是在传统中国的社会组织形态研究方面,徽州也同样为学术界所重视,以至被认为是一典型而又发达的宗族社会。对此,见于近十余年中外学者多有专以徽州宗族为题的精深研究论文,相信已是说明了这一点。不过,平心而言,徽州宗族问题之所以能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由于徽商的成功,加之当地地痞无赖的引诱,一些不良的社会风尚逐渐盛行。徽州是典型的宗族社会,民间赌博活动猖獗、争讼之俗愈演愈烈、资产雄厚的徽商及其子弟生活奢靡等社会问题都不利于徽州社会宗族内部的稳定,因此,为了维持族内秩序的长久稳定和发展,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积极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来匡正治理宗族内部的不良风气,遏制社会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受张载、程颐、朱熹等宋儒及其后儒家学者立宗子法理论的影响,明清时期徽州不少宗族在本族内部设立宗子并建立相关的制度.在设立宗子的各徽州宗族内部,宗子拥有权限不等,或仅享有主祭权,或享有主祭权兼及其它族务管理权.设立宗子是从血缘和宗法精神的角度考虑,若宗子不胜任,徽州宗族往往弃之而择贤任能.从总体看,徽州宗族实际控制权主要掌握在族长等人手中.  相似文献   

10.
在十姓九汪的徽州,汪公是汪姓的祖先,又是徽州的地方土神,是地域之神。在清代道光年间,围绕着徽州绩溪县登源汪公庙庙产和司马墓坟业的讼争,整体性地呈现了地域崇拜、宗族认同、绅权治理、祭祀礼仪、司法实践、风水观念、地权纠纷等要素的多维度历史实践。汪公在徽州既能成为地域之神,在祭祀圈的地域范围内为里社所祭祀;又因徽州十姓九汪,形成一个个地域化村族,在此基础上的联宗组织,祭祀祖先汪华。徽州理学和科举制度结合起来所培养的官绅集团,也为儒学正统化在徽州民间的渗透提供了权力保障。  相似文献   

11.
徽州传统农村社会的宗族观念比其他地区更长,这种宗族观念不仅规范着古徽州人的言行举止,而且也体现在当地的建筑中。本文以祠堂和牌坊为例,阐释凝结在其中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对于明清时期中国宗族来说,宗族认同是由历史记忆与宗族边界共同支撑而成的。就徽州地区而言,从长时段的角度看,早在明嘉靖、万历之前,部分徽州宗族便已完成了历史记忆的整合,进而确立了自身的宗族边界。这两者并非是万年永固的,受到明清时期徽州地域社会环境的影响,宗族边界会呈现不同状态,并进而对历史记忆产生不同作用。需要看到,这一动态过程在明清时期中国不同地域展现出一般状态的同时,还有着自身的地域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善和里,位于安徽省祁门县北部。宋时,祁门县置七乡二十三里,善和里属福广乡。元置六乡二十二都,善和里为六都及善和下七都,明仍之②。至清,乃为江南徽州府祁门县福广乡善和里安仁社③。乡里行政区划,形成善和里程氏宗族的生活空间。厦门大学历史系收藏的《徽州会社综录》(上、中、下三册,据称系SO年代抄录),记录了徽州吴姓、许姓、程姓宗族的“会社”情况,其中尤以善和里程氏的“会”的资料最为详尽。这些资料为我们具体认识徽州宗族内部“会”组织的有关活动,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依据。一、关于“会”的种类稍加整理,祁门善和…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内部的伦常秩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通过制定和执行族规家法、设置排行、实施惩罚等途径,对族人的伦常关系和族内伦常秩序进行规范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维持宗族内部伦常秩序稳定的目的.在实施族内伦常秩序控制时,徽州宗族对明清封建政权制定的相关法律条文、宣扬的宗法伦理意识形态,采取主动效仿和接受的姿态,这是徽州宗族能动地适应明清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的积极步骤,体现了徽州族权与明清封建政权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家族社会,家族礼仪形式意味着家族延续与否的重要保障。其中朱子《家礼》表现出了明显的范式性地位,成为传统家族社会礼仪形式的代表,尤其是在被誉为"程朱阙里"的徽州,这种地位更为稳固。作为一个以"中原华冠"后裔自居的典型宗族社会,入明之后,各宗族便一直以朱子思想为指导,以《家礼》为范本来制作族规家礼。直到近代社会转型对徽州宗族社会产生冲击,《家礼》的范式性作用才受到一定影响。这些影响可以从这一时期《家礼》在徽州的实践中管窥一斑,民国时期绩溪家族便是其中的典型。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的徽州处于一个转型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剧烈变革导致诸多陋俗的产生,如流氓无赖横行、赌风日炽、迷信活动猖獗等。这一时期徽州社会出现的陋俗与以往相比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多与民众的日常娱乐活动和官方力量相结合,波及范围更广,危害程度更深。它们大肆活动,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污染了社会风气。尽管徽州地方官府和徽州宗族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应对陋俗,然而由于此时徽州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加之徽州宗族自身的衰弱,使得这些陋俗屡禁不止。  相似文献   

17.
明代徽州宗祠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代宗族制度最为完善和发达的地区之一是徽州,当地兴建宗祠相当普遍。嘉靖十五年祭祖今为徽州宗祠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徽州宗祠祭北始迁祖的兴盛还与汪华、程灵洗的地域神崇拜有关,元代徽州学者主张祭礼始祖也推动了宗祠建设;明代徽州宗族建祠祭祖的特点是宗祠的发展,即以祭祀始迁祖统宗合族。  相似文献   

18.
宗族组织作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控制的主体,大致经历了国家政权的压抑、默许的半合法性到许可的合法性的过程.清代的族权呈现出政权化倾向,徽州宗族组织合法地成为乡村社会控制的主体.微州宗族通过族权的政权化、集体记忆与文化权力的运作逻辑,维护了徽州乡村社会的合作与秩序.这三个方面的运作逻辑既可以独立穿透徽州宗族社会,又相互在内容上有所交叉和重叠,实质上都聚合于清代徽州不断扩大和泛化的宗族权力.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受到朱子《家礼》的影响,徽州宗族严格规定女子择偶需重视对方的家世门第与人品才学而贫富不论,形成了一套以门第为主、兼顾才学、不重财富的择偶标准,徽州女子择偶往往无自主权,全凭宗族家长决定。但透过森严的族规家法和官方文献,徽州女子也有着自己的一套择偶标准,家世才学、财富、外貌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徽州文会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清时代的徽州府,以操商界牛耳的徽商和众多的书院①而饮誉全国,这些已为人们耳熟能详。然而,曾对徽州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会却长期为人们所忽略。高寿仙先生在《徽州文化》一书中虽有所提及,但只是为了阐明“乡村管理与宗族”的关系,没有作深人的探讨。本文拟根据徽州地方志(府志、县志、乡镇志)并结合其它资料,对明清时期的徽州文会作一简单介绍,抛砖引玉,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文会,又称为文社,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具有悠久的历史。《论语·颜渊》中有“君子以文会友”一语,说明早在春秋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