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心肌钙蛋白I及心电图(ECG),评定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心肌损伤程度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入院即刻血清cTnI、24h血清cTnI,根据检测结果分为cTnI正常组(61例)与cTnI升高组(19例),入院即刻及24h行18导心电图检查;入院时NIHSS评分和第14、60天改良Rank’s评分,记录60d内临床死亡终点事件。结果第60天两组改良Rank’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TnI升高组心电图异常率100%,cTnI正常组心电图异常率5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心电图缺血样改变的比率cTnI升高组显著高于cTnI正常组(P〈0.05);第60d血清cTnI升高组的病死率(36.84%)高于cTnI正常组(8.20%)(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伴发cTnI升高的发生率较高,心肌钙蛋白I升高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急性脑梗死伴发心肌损伤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朱芳梅 《黑龙江医学》2019,44(9):1079-1080
目的研究与分析脑梗死发病前血糖控制状态对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5年1月—2018年5月间在宿迁市中医院进行治疗的合并糖尿病急性脑梗死的患者106例,在患者入院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同时对患者的糖化血糖红蛋白(HbA1c)水平进行测定,根据患者入院时的HbA1c水平分为A组(HbA1c<6.2%)、B组(HbA1c 6.2%~6.8%)、C组(HbA1c 6.9%~8.3%)以及D组(HbA1c≥8.4%),在患者入院后的第7 d再进行NIHSS评定,第30 d后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测定。结果入院后的第7 d与第30 d时,A组与B组患者的评分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D组患者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发病前血糖控制状态对合并糖尿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较大,可以作为早期预后独立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64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脱水降颅压、营养脑细胞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0.2,次,4次/d,10d为一疗程,连服三疗程,分别于入院时、第10天、第30天评定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人院时、第90天评定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入院时对照组和治疗组NIHSS评分分别为(15.10±3.44)和(15.86±3.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0天两组NIHSS评分分别为(11.25±3.18)和(8.56±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0天两组NIHSS评分分别为(9.46±2.59)和(5.25±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对照组和治疗组Barthel指数分别为(45.9±15.4)和(44.7±1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90天两组Barthel指数分别为(69.5±18.6)和(85.6±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满意,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糖耐量减低(IGT)对缺血性脑卒中病情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在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23例无糖尿病病史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规进行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查,同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来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FPG〈7.0mmol/L的108例患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结果分为正常血糖组(NGR组,对照组)、糖耐量减低组(IGT组,观察组)和糖尿病组(DM组)。在第4、12周对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NIHSS评分。结果10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45例(41.7%)IGT患者,19例(17.6%)DM患者,44例(40.7%)NGR患者。对照组NIHSS评分和死亡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对照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糖耐量减低可能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合并IGT的患者病情重、预后差。IGT可作为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对2型糖尿病( T2DM)患者血管内皮和左心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入选115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测得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HbA1c<7%组42例,HbA1c 7%~9%组42例,HbA1c>9%组31例。同时入选8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外周动脉张力测定( PAT)技术检测所有入选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计算反应性充血指数( RHI)。所有入选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bA1c 7%~9%组和HbA1c>9%组患者的RHI值存在明显减低(P<0.05),且HbA1c>9%组患者RHI最低(P<0.05);②与HbA1c<7%组相比, HbA1c 7%~9%组和HbA1c>9%组患者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 LVPW)、室间隔厚度( IVS)、左心室舒张晚期峰值速度( A)明显增加(P<0.05),左心室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E/A值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糖化血红蛋白>7%时,2型糖尿病患者的内皮功能、左心结构及功能均会出现异常,其异常程度随着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而加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观察1组、观察2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人院后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日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1组:30mg/d,每日1次;观察2组:30mg/d,每日2次)。总疗程7d,观察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损伤和NIHSS评分。结果观察1组、2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1组、2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组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均较治疗前减轻(P〈0.05)。在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中,观察1组和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均较对照组减轻(P〈0.05),且观察2组轻于观察1组(P〈0.05);但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中观察2组与观察1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依达拉奉保护急性脑梗死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效果更显著,对改善脑梗死预后更具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糖水平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将58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人院时血糖正常的对照组和血糖增高的观察组,入院时行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21天后复查血糖和NIHSS评分,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入院时观察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重于对照组(P〈O.05);治疗21天后,两组血糖值和NIHSS评分均下降(P〈0.05);观察组血糖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NIHSS评分下降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值与NIHSS评分问呈线性正相关(P〈0.05)。结论:伴发高血糖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更严重,血糖值越高其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8.
陈子龙  李先锋 《广西医学》2013,(12):1649-1651
目的观察应用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并发症及预后。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住院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0例采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对照组30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两组分别于溶栓前及溶栓后2h、24h、7d、14d按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评分(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N1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3.3%(22/30),高于对照组的36.7%(11/30)(P〈0.05)。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再通闭塞的血管,重建血流,从而挽救缺血半暗带,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及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70例,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组,正常HbA1c组(HbA1c≤6.3)32例,高HbA1c组(HbA1c>6.3)38例.2组患者于入院即时及出院1个月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 高HbA1c组入院及出院1个月NIHSS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HbA1c组出院1个月的治疗有效率均低于正常HbA1c组,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的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早期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发病时间〈24h急性脑梗死患者272例,应用自制调查表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和疾病史,检测入院后24h内hs—CRP水平,同时收集患者入院后1,7,14d的NIHSS评分、mRS评分作为患者临床病情严重程度的综合判定指标。应用相关分析进行hs~CRP与NIHSS评分、mR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找出影响患者7dNIHSS评分、mRS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hs—CRP与入院后1,7,14dNIHSS评分,入院后1,7,14dinRS评分高度相关(P〈0.001)。hs—CRP是影响7dNIHSS评分及1TIRS评分的共同危险因子。结论hs—CRP是急性脑梗死病情危重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临床预后与NIHSS评分、血管闭塞的关系。方法比较无血管闭塞组和血管闭塞组,及不同NIHSS评分与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无血管闭塞组与血管闭塞组相比较,得出两组间有差异的有:房颤史(P=0.013)、基础NIHSS评分(P<0.01)、住院时间(P=0.01)及行MRA时间(P<0.01)。且无血管闭塞组预后好转率(57.3%)明显优于血管闭塞组(25.0%)(χ2=16.959,P<0.01)。基础NIHSS评分≤7分组的预后好转率(69.0%)明显优于>7分组(14.3%)(χ2=49.194,P<0.01)。结论可运用NIHSS评分来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临床预后,简单、实用且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刘玲  刘琦  李红利 《西部医学》2014,(6):765-76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及梗塞部位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98例,对比不同开始溶栓时间、不同梗塞部位、不同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同时对比不同开始溶栓时间、不同梗塞部位患者动脉内溶栓治疗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结果 开始溶栓时间≤6小时患者和开始溶栓时间>6小时患者的再通成功率对比,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栓塞的再通成功率为65.71%,后循环栓塞的再通成功率为50.00%,前循环栓塞的再通成功率显著高于后循环栓塞(P<0.05);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0分患者和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0分患者的再通成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溶栓时间≤6小时患者和开始溶栓时间>6小时患者预后好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栓塞患者预后好的比例为77.86%,后循环栓塞患者预后好的比例为63.79%,前循环栓塞患者预后好的比例显著高于后循环栓塞的患者(P<0.05).结论 急性脑梗塞不能单纯以6小时时间窗作为是否实施动脉内溶栓治疗的依据,临床上应根据患者梗塞的部位、病情等因素,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杨洁梅  沈景霞  修春红 《黑龙江医学》2009,33(4):243-245,271
目的探讨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患者左心室长轴收缩功能的变化特点。方法观察Ⅰ组为30例正常人及符合心衰标准患者90例,按照射血分数不同分为3组:Ⅱ组30例(EF<40%)、Ⅲ组30例(40%≤EF≤50%),Ⅳ组30例(EF>50%),采用组织多普勒成像(DTI)在二尖瓣5处测量心肌长轴方向的收缩期峰值速度(Sm)、收缩期位移(DSm)、等容收缩期(IVCTm)、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和心房收缩峰值速度(Am)、等容舒张期(IVRTm),比较各组TDI指标变化规律及特点。结果收缩功能指标Sm、DSm在Ⅰ组、Ⅳ组、Ⅲ组、Ⅱ组呈逐渐减小趋势,而IVCTm呈逐渐延长趋势(各组之间比较P<0.05);IVRTm在Ⅰ组、Ⅱ组、Ⅲ组、Ⅳ组呈逐渐延长趋势(各组之间比较P<0.05),Em/Am各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E/Em与Sm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409,P=0.025。结论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存在长轴收缩功能减低,但其受损程度较射血分数减低的心衰患者轻。收缩功能与舒张功能是一个连续的、密不可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高压氧联合盐酸法舒地尔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0 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玉组(P盐酸法舒地尔组)、治疗域组(P高压氧联合半量盐酸法舒地尔组)、治疗芋组(P高压氧联合足量盐酸法舒地尔组)和对照组,每组50 例。结果治疗组各组基本痊愈率、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治疗组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 0.01)。治疗域组和治疗芋组的基本痊愈率、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治疗玉组(P < 0.01)。治疗域组和治疗芋组的基本痊愈率、总有效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 > 0.01)。结论高压氧联合盐酸法舒地尔可有效改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是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同时使用高压氧后可减少药物的用量而对治疗效果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顾建帮  顾维新  蒋云  黄飞 《西部医学》2013,25(8):1200-1202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老年急性脑梗塞进展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88例老年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4例。两组均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并给予脑梗塞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瑞舒伐他汀10mg/d,睡前口服,疗程为4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NIHSS评分、BI指数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5%,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4.5%(P<0.05);入院后,患者NIHSS评分较入院时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发病4周时治疗组的HIHSS评分显著降低,且病情进展至高峰的时间也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治疗组BI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急性脑梗塞安全可靠,可延缓病情进展,减轻脑神经损伤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白细胞水平与其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37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于入院24 h内测定血清白细胞计数,分为白细胞正常组(I组)及白细胞异常组(Ⅱ组),并于入院后24~48 h内行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为急性脑梗死。入院时、治疗后14 d以NI HSS量表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I量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90 d随访所有患者的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入院及治疗14 d时,Ⅱ组NI HSS评分明显高于I组(P<0.05~0.01),BI评分明显低于Ⅰ组(P<0.05~0.01);治疗后14 dⅠ组NI HSS评分降低趋势明显优于Ⅱ组,治疗后90 dⅠ组mRS良好预后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Ⅱ组(P<0.01)。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白细胞水平与其病情及预后有明显相关性,可用于病情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眼动脉(OA)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确定眼动脉阻力指数(RI)的最佳截断值。方法:将本院44例经CT和/或MRA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双侧梗死组(Ⅰ组)、单侧梗死患侧组(Ⅱ组)、单侧梗死非患侧组(Ⅲ组)。运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观察各组眼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并与21例正常组(Ⅳ组)比较。根据眼动脉阻力指数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绘制ROC曲线并进行分析,确定最佳截断值。结果:①与Ⅳ组比较,Ⅰ组、Ⅱ组、Ⅲ组中眼动脉阻力指数、搏动指数均增高(P〈0.01),Ⅰ组、Ⅱ组中眼动脉舒张末流速、时间平均速率值降低(P〈0.05);②眼动脉阻力指数在ROC曲线下面积为0.90;取眼动脉阻力指数0.80时,灵敏度为85.7%,特异度83.3%,准确度84.5%。结论:①无论是单侧或是双侧脑梗死,其眼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是一致的。②眼动脉阻力指数改变的最佳参考值为眼动脉RI:0.80。  相似文献   

18.
超声背向散射积分技术在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超声背向散射积分技术测定不同分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背向散射积分值及肾脏体积,进而探讨超声背向散射积分(IBS)技术对糖尿病肾病(DN)的诊断价值。[方法]将临床确诊的56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血肌酐水平分为三组。Ⅰ组(早期DN)30例,男14例,女16例,Ⅱ组(临床期DN)16例,男7例,女9例,Ⅲ组(终末期DN)10例,男6例,女4例。正常对照组48例,男21例,女27例。二维超声测量肾脏长、宽、厚三个径线,计算肾脏体积。再测量肾实质及肾窦区IBS值,以二者之比为肾实质校正IBS值,肾实质校正IBS值×100%,即IBS%,所得结果与同年龄段正常对照组肾实质IBS%对比分析。[结果]①Ⅰ组肾实质IBS%平均值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Ⅱ组肾实质IBS%平均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③Ⅲ组肾实质IBS%平均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④Ⅰ组及Ⅱ组肾脏体积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且Ⅰ组及Ⅱ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Ⅲ组肾脏体积较正常对照组明显缩小(P〈0.01)。[结论]将超声背向散射积分(IBS)技术与二维肾脏体积测量结合起来可以成为临床无痛创评价糖尿病肾病各期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9.
陈云明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6):51-52,54
目的探讨心功能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6月-2010年6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人院日行2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24h动态脉压水平分为Ⅰ组50例(动态血压〉60mmHg),1/组40例(动态血压≤60mmHg),比较两组的LVEF、SV、CO、E峰、A峰、E/A的变化结果。结果Ⅱ组E峰、A峰均较Ⅰ组明显提高,且E/A比例低于I组,随着病程的进展出现倒置(P〈0.05)。Ⅱ组的LVEF(%)明显高于Ⅰ组,Ⅱ组的CO明显低于I组,经t检验处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律失常、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以及脑血管损害(脑出血、脑梗死)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Ⅱ组的血尿酸、血肌酐的平均值均明显高于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的临床特点,以及与心功能的关系,对高血压的治疗及靶器官损害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