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0.375%盐酸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试验组应用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结果在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效果及效果维持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方面,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未见明显的差异。结论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应用于颈丛神经阻滞,具有相似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比较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0.375%盐酸罗哌卡因;0.25%布比卡因用于颈从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甲状腺次全切手术病人12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应用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B组应用0.25%布比卡因,C组应用0.375%盐酸罗哌卡因行颈丛神经阻滞,观察各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质量和镇痛持续时间,以及麻醉后对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结果: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和术中镇痛质量及麻醉后的心血管副反应方面A、C组间未见明显的差异(P>0.05);术后镇痛维持时间A、C组与B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麻醉后A、C两组发生心动过速、血压增高比例没有明显差异(P>0.05),B组明显高于A、C两组(P<0.05).结论: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与0.375%盐酸罗哌卡因和0.25%布比卡因应用于颈丛神经阻滞,具有相似的麻醉效果;镇痛时间长于布比卡因,麻醉后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轻微,心脏毒性低,用于颈丛神经阻滞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徐维安  高健 《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3):120-121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对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中颈神经丛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24例甲状腺腺瘤病人随机分为0.25%罗哌卡因组(RL,n=62)和0.25%布比卡因组(BL,n=62)分别施行颈神经丛阻滞,记录麻醉前、手术开始、手术开始后15min和30min、分离瘤体时、术后10min几个时点病人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以及麻醉效果(满意度)和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手术开始后15min及30minBL组病人的SBP、DBP、HR升高明显(P<0.05),分离瘤体标本时2组病人的血压、心率明显升高,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罗哌卡因行颈神经丛阻滞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是颈神经丛阻滞较为适应的麻醉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用于颈丛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行甲状腺腺瘤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A组为罗哌卡因-利多卡因合剂组,B组为布比卡因-利多卡因合剂组),行双侧颈丛阻滞(患侧深浅丛,对侧浅丛)。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麻醉并发症,并评价麻醉效果。结果:麻醉起效时间A组与B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并发症比较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用于颈丛阻滞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0.33%罗哌卡因与1%利多卡因用于颈丛阻滞麻醉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R组)和利多卡因组(L组),分别使用0.33%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各30 ml,行双侧颈丛阻滞(一点法即C4横突深丛浅丛)。评价麻醉效果和麻醉后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观察心率、血压变化及使用血管药物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R组发生心动过速、血压增高,使用艾司洛尔及硝酸甘油的比例明显低于L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麻醉效果确切,对心率和血压的影响较利多卡因轻微,在颈丛阻滞麻醉中更具安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观察 0 2 5 %罗哌卡因与 0 2 5 %布比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临床效果、术中并发症、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治疗用药情况。方法 选择体质评估 (ASA)Ⅰ~Ⅱ级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病人 80例 ,随机分为罗哌组和布比组 ,每组 4 0例 ,两组分别以 0 2 5 %罗哌卡因和 0 2 5 %布比卡因行双侧颈浅丛阻滞 ,每侧 9ml药量 ,记录麻醉药起效时间、观察感觉阻滞情况、术中镇痛质量 ,记录声嘶、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率及恢复所需时间。观察高血压、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及用药治疗情况。结果 术中镇痛效果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而罗哌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快于布比组 (P <0 0 1) ;声嘶、呼吸困难的恢复时间明显快于布比组 (P <0 0 1) ;术中发生心动过速、高血压的百分比及使用 β_受体阻滞药、降压药的百分比罗哌组明显低于布比组。结论0 2 5 %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具有与相同浓度布比卡因相同的镇痛效果 ,但其感觉阻滞起效快 ,声嘶和呼吸困难的程度轻、恢复快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8.
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低浓度(0.25%)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行甲状腺腺瘤切除术40例,随机分为R组20例颈丛阻滞注入罗哌卡因,L组20例注入1%利多卡因+0.19%布比卡因.观察临床效果、并发症及其恢复时间,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结果: 两组麻醉起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并发症声音嘶哑的恢复时间R组快于L组(P<0.05)。结论: 0.25%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在临床效应和安全方面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9.
10.
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特性及安全性,评价罗哌卡因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30例)与布比卡因组(30例),观察两组镇痛效果、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药物镇痛效果、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罗哌卡因组的镇痛持续时间短于布比卡因组(P〈0.05)。循环系统并发症少于布比卡因组(P〈0.05)。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与等剂量布比卡因相比镇痛效应相当,并发症少且恢复伙,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颈丛阻滞具有操作简单,对全身影响小,术中可以观察病人的发育情况,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在基层医院广泛应用。本研究运用0.25%罗哌卡因对甲状腺次全切除病人行颈丛阻滞,并与0.25%布卡比因及1%利多卡因作比较。以评价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行颈丛阻滞时麻醉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和恢复时间的不同。方法:20名颈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0.375%和0.25%罗哌卡因行颈丛阻滞,观察麻醉起效、完善和恢复时间。结果:两种浓度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时,麻醉起效和完善时间无显著差异,但0.375%组麻醉持续时间明显长于0.25%组。结论:增加罗哌卡因浓度可以延长麻醉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0.2%罗哌卡因用于双侧颈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347例甲状腺肿物切除术病人,以0.2%罗哌卡因8ml~10m1,C4横突处给药阻滞颈深丛,退针至皮下后再给予0.2%罗哌卡因10ml,行颈浅丛阻滞,以同样方法阻滞对侧颈深、浅丛,观察术中麻醉效果及呼吸、循环的改变。结果:麻醉优良率为88.5%,声音嘶哑占5.1%,霍纳综合症占1.7%,与麻醉前比较,在麻醉后5分钟(T1),15分钟(T2),30分钟(T3),心率,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均明显大于麻醉前(P<0.05)结论:0.2%罗哌卡因用于双侧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罗哌卡因作为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 ,其突出的特点是感觉与运动阻滞分离、对中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毒性低 ,在临床应用上适用范围广泛 [1 ] 。本研究观察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 ,并与布比卡因比较。1 材料和方法1.1 对象分组  2 0例择期甲状腺手术病例 ,ASA ~ 级 ,年龄 35~ 5 4岁 ,体质量 (6 0 .6 7± 4 .13) kg,随机分为罗哌卡因 (Rop)组和布比卡因 (Bup)组。1.2 麻醉方法 入手术室后监测 ECG、BP、Sp O2 。以 0 .2 5 %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左右侧各 0 .3ml/ kg行颈 4一点法注射 ,深浅丛各 1/ 2量。麻醉后…  相似文献   

15.
姜卫东  冯海 《中外医疗》2010,29(22):37-37
甲磺酸罗哌卡因是一种国产新型酰胺类长效局麻药,在化学结构上将盐酸罗哌卡因的盐酸根改为甲磺酸根,与比卡因相比,其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脏毒性较小,但其阻滞的效果可靠。临床上已广泛用于椎管内麻醉及各种神经阻滞麻醉。罗哌卡因存在内在的拟交感活性及颈丛神经阻滞可引起交感神经系统亢进,有研究表明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予罗哌卡因联合颈深丛和须浅丛神经阻滞可以改变心血管自律性,削弱心血管自动调节的稳态[1]。然而不同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行颈丛神经阻滞后,对心血管自律性的影响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低浓度罗哌卡因颈丛阻滞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62例无心脏病史、拟行甲状腺瘤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32例和布比卡因组30例。两组患者分别以0.375%的罗哌卡因和0.375%的布比卡因24 ml行一针法双侧颈丛阻滞。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程度、镇痛持续时间及麻醉并发症,同时以惠普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与罗哌卡因组相比,布比卡因组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但其异常ECG的发生率也显著升高(均P < 0.05)。两组异常的BP、HR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颈丛阻滞使用低浓度罗哌卡因可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与罗哌卡因混合用于肌间沟神经阻滞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0例ASAⅠ~Ⅱ级接受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予以以下麻醉药物:0.5%罗哌卡因30 mL、1%利多卡因15 mL与0.5%罗哌卡因15 mL、1%利多卡因30 mL。记录3组患者阻滞起效时间及感觉阻滞持续时间。结果混合液组的阻滞起效时间慢于利多卡因组,快于罗哌卡因组;混合液组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长于利多卡因组,短于罗哌卡因组。结论临床应用1%利多卡因15 mL与0.5%罗哌卡因15 mL在药效动力学上优势并不明显,需综合考虑手术、患者情况审慎使用。  相似文献   

18.
廖志敏  张晋峰  张兰  罗朝志 《四川医学》2007,28(10):1128-1130
目的甲磺酸罗哌卡因和盐酸罗哌卡因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比较。方法ASAⅠ-Ⅱ级实施臂丛神经阻滞或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78例(其中4例因操作失误改用全麻),随机分为甲磺酸罗哌卡因组(A组,n=39)与盐酸罗哌卡因组(B组,n=39)。监测血压、心率、SpO2、局麻药毒性反应及不良反应,测定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显效及完全阻滞的时间、持续时间。结果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无局麻药毒性反应发生。两组痛觉及触觉的显效时间分别为(5.14±0.82)min和(5.41±1.38)min(P〈0.05),痛觉安全消失时间(20.00±8.74)min和(20.43±8.51)min;A、B组分别有90.32%及87.1%的患者触觉安全消失(P〉0.05)。两组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5.68±1.73)min和(5.27±1.15)min(P〈0.05);分别有41.94%和35.48%的例数达到完全阻滞的效果(P〉0.05);运动完全阻滞时间分别在(21.88±9.98)min和(15.00±5.35)min(P〉0.05)。术后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分别为(521.41±162.67)min、(575.86±196.5)min(P〉0.05)。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具有与盐酸罗哌卡因相似的安全性、神经阻滞的麻醉效能、作用时效,相似感觉与运动神经分离特点等,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临床神经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罗哌卡因和布吡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2 0例在颈丛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病人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 (罗组 )和布吡卡因组 (布组 ) ,观察两种药物的阻滞起效时间 ,病人满意度 ,术后 1,2 ,3h疼痛VAS分和阻滞持续时间。结果 :两组阻滞起效时间、病人满意度和阻滞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 ,罗组术后2 ,3hVAS分较布组高。结论 :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和布吡卡因效果相当 ,没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20.
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海滨 《西部医学》2006,18(1):71-72
目的观察0.25%罗哌卡因复合1%利多卡因肌间沟臂丛阻滞的临床效果,提供一种安全、快速的上肢手术麻醉方法。方法上肢手术8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组和布比卡因组各40例。罗哌卡因组用0.25%罗哌卡因和1%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组用0.25%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观察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及维持时间,并监测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血压、心率、脉搏(P)、血氧饱和度,评价麻醉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起效和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心率无明显变化。罗哌卡因组感觉与运动阻滞分离较明显。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平稳,且运动感觉阻滞分离,术者和病人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