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及『腼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2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随访结果。结果23例在显微镜下发现责任血管23根,运用内镜观察,发现2根遗漏责任血管;1例在内镜及显微镜下均未发现责任血管,为蛛网膜囊牵拉神经所致。2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术后疼痛完全消失22例;疼痛明显缓解1例;疼痛较术前缓解1例,术后并发面部麻木、感觉减退,6个月后完全消失。随访1~1.5年,无死亡及复发病例。结论运用神经内镜辅助下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以消除桥小脑角Ⅸ显微手术的解剖死角,避免遗漏责任血管,协助调整Teflon垫片位置,能提高手术有效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神经内镜辅助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4年1月至2007年10月采用神经内镜辅助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3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3个月-1年的随访结果。结果神经内镜可以更广泛清晰地显示桥小脑角区间隙I内的解剖结构。29例患者手术后即刻疼痛均完全缓解,余2例也在出院时和出院后完全缓解;7例并发面部麻木,3个月后均完全消失;3例出现唇周疱疹;无死亡。结论运用神经内镜辅助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可以消除锁孔入路桥小脑角区显微手术的外科解剖死角,有助于正确地判断责任血管以及置人Teflon棉,可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中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内镜辅助的神经微血管减压术(附3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的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方法和技术要点.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12月间共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7例,面肌痉挛1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合并面肌痉挛2例,手术采用枕下小切口乙状窦后入路,在内镜下辅助下行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对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术中均发现责任血管压迫并予分离、减压.本组患者无死亡,术后1例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发生颅内感染,经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5个月~2年,症状完全缓解28例,症状减轻3例,无复发.结论 在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应用内镜,有助于分辨责任血管,减压彻底,具有微创、安全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阴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运用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的27例MRTA阴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中,术中显微镜下可确认责任血管19例,神经内镜确认责任血管6例,全程探查三叉神经脑池段后未见明确责任血管2例。25例可明确责任血管中,9例责任血管为动脉,15例责任血管为静脉,1例为动静脉同时压迫。显微镜难以观察责任动脉时,神经内镜可以清楚显示三叉神经根部解剖情况,明确责任动脉。术后疼痛完全缓解23例,明显缓解3例,部分缓解1例。随访4~43个月,27例症状无加重或复发。3例术后出现面部麻木,经营养神经等治疗后缓解。结论 神经内镜可提供更多的观察角度,辅助MVD治疗MRTA阴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神经内镜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结果 37例病人发现责任血管,其中4例经内镜辅助得以发现,12例利用内镜进一步调整垫片位置。1例病人未发现责任血管。术后疼痛消失30例,疼痛减轻8例。随访6~24个月,无复发及加重。结论神经内镜辅助MVD手术能够有效避免遗漏责任血管,有助于垫片的置入位置更加合理和牢固,减少术后复发,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辅助神经梳理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44例三叉神经痛病人采取显微血管减压辅助神经梳理术,并对手术路径、神经梳理平面及神经血管隔离方法进行改良。术后随访1~9年。结果手术总有效率100%.仅1型听力明显下降,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微血管减压辅助神经梳理是治疗三叉神经痛较为理想的方法,手术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复发的因素以及再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纳入本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患者17例,对患者的手术资料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 所有再手术患者术中均辅助性应用神经内镜,其中14例患者实施显微血管减压术,1例患者实施单纯蛛网膜松解术,1例患者实施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l例患者实施显微血管减压术联合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 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 17例三叉神经痛术后复发再手术者平均进行了28.3个月的临床随访,随访再手术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4.12%。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面部麻木,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面瘫。结论 影响三叉神经痛患者实施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的情况较多,但血管压迫是其发生的一个主要病因。再手术仍以显微血管减压术为首选,通过联合神经内镜符合有利于提高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提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报告了1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其中11例发现三叉神经入脑干区动脉压迫神经根,将压迫血管与神经根分离,在其间植入纤维蛋白海绵或聚四氟乙烯片维持分离状态,术后除1例疼痛减轻外,其余疼痛完全缓解,另1例术中未发现责任血管,但在神经根远侧段发现有粘连,将粘连松解,使神经根游离。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或缓解,所有病例无并发症。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去除病因的手术方式,对已行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的患者再次行微血管减压术亦可获得满意疗效,作者还认为,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顺应了当今微侵袭外科的趋势,将有望被更多地用来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9.
神经内镜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1例应用神经内镜协助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手术资料及随访结果.包括101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及30例面肌痉挛患者.手术方式为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并在垫入隔片前后均置入30.神经内镜行多角度的观察,主要目的是观察神经全程及其周围血管,判别责任血管,并观察确认垫片位置,协助垫片调整.116例在内镜下观察,显微镜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15例完全在内镜下手术操作.结果 10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97例(96%)疼痛消失,3例(3%)疼痛减轻,总有效率99%.30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后27例(90%)症状完全缓解,2例(6.7%)部分缓解,总有效率96.7%.治疗有效的12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 -82个月,平均40个月.术后3年内4例有复发,复发率3.1%.15例经神经内镜探查判定责任动脉,22例内镜探查后调整隔片位置.无一例发生颅内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神经内镜探查能避免遗漏责任血管、协助调整隔片位置,能提高手术有效性,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神经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结果 术后完全愈合61例,显效5例.随访66例,时间6~40个月,复发2例,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 MVD是目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最有效方式,神经内镜是理想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01—2016-01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采用射频热凝术治疗的5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2组患者随访1~18个月,观察2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手术并发症与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术后随访结果显示,2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面部感觉减退或麻木、听力下降或耳鸣、恶心呕吐、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为4.2%,对照组复发率为1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与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均能取得显著的疗效,但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后患者的复发率更低,应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2.
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技术,在三叉神经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我科三叉神经痛手术患者共72人,其中采用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的患者38人,其余采用常规显微镜下MVD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疗效,术后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 使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用时(165.26±22.62) min,与常规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年后随访完全缓解36例(94.7%),疼痛减轻2例,优于常规组(P<0.05).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6例(15.79%),于2周内缓解,无严重并发症,无患者死亡.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使用神经内镜可以更广泛清晰地显示桥小脑角区间解剖结构,全程观察三叉神经从REZ区至Meekel囊,有助于精确定位责任血管压迫点,并可了解置入Teflon棉后的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13.
神经内镜辅助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MVD治疗24例IT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ITN患者中,术后22例(91.7%)疼痛完全消失;1例(4.2%)疼痛明显缓解;1例(4.2%)并发面部麻木、感觉减退,6个月后完全消失。本组无术后感染、脑出血、脑梗死、死亡。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MVD治疗ITN,可以消除桥小脑角区显微手术的解剖死角,避免遗漏责任血管、协助调整Teflon垫片位置,能提高手术有效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神经内镜辅助的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在神经内镜辅助下,对68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施行锁孔入路MVD,术中通过神经内镜观察面神经根出脑干部位及局部血管的分布和走行情况,确认责任血管,并对手术入路及神经减压方式进行改良,实施减压后观察神经根的松解以及责任血管移位后的状态,术后进行追踪随访。结果手术有效率94.12%(64/68);术后无1例发生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1个月~4年,仅1例复发。结论神经内镜辅助的锁孔入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效果理想的手术方法。目的评价神经内镜辅助的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在神经内镜辅助下,对68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施行锁孔入路MVD,术中通过神经内镜观察面神经根出脑干部位及局部血管的分布和走行情况,确认责任血管,并对手术入路及神经减压方式进行改良,实施减压后观察神经根的松解以及责任血管移位后的状态,术后进行追踪随访。结果手术有效率94.12%(64/68);术后无1例发生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1个月~4年,仅1例复发。结论神经内镜辅助的锁孔入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效果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结合锁孔技术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应用神经内镜结合锁孔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资料及随访结果.手术方式为经乳突后锁孔入路,并在垫入隔片前后均置入神经内镜行多角度观察.结果 1例用神经内镜探查时发现并存的责任动脉,11例内镜探查后调整隔片位置.65例患者中术后62例(95.4%)疼痛消失,2例(3.1%)疼痛减轻,总有效率98.5%.治疗有效的6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55个月,平均34个月.术后3年内2例复发,复发率3.1%.结论 锁孔技术手术创伤小,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应用神经内镜探查能避免遗漏责任血管、协助调整隔片位置,提高手术有效性,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二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5例应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资料及随访结果.手术方式为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并在垫入隔片前后均置入30°神经内镜行多角度的观察面神经全程及其周围血管,判别责任血管,并观察确认垫片位置,辅助垫片调整.28例在显微镜下行微血管减压术,7例在内镜下手术操作. 结果 35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后32例(91.4%)症状完全消失,2例(5.7%)明显缓解,1例(2.9%)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7.1%.治疗有效的3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60个月,平均30个月.1例术后第16个月复发,复发率2.9%.6例经神经内镜探查判定责任动脉,5例内镜探查后调整隔片位置. 结论 神经内镜探查能避免遗漏责任血管、辅助调整隔片位置,能提高手术有效性,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及非典型三叉神经痛的不同疗效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寸比分析2003~2004年间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5例典型三又神经痛患者及17例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特征、术中所见年口手术疗效。结果45例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平均痛程3.1年,平均发病年龄60.3岁。其中20例(44.4%)患者中疼痛累及三又神经的单一分支,其余25例(55.6%)疼痛均累及2或3个分支。术中见39例(86.7%)为动脉压迫,6例(13.3%)为动脉和静脉混合压迫。术后疼痛完全缓解44例(97.8%),明显减轻1例(2.2)。而在17例非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平均病程8.7年,平均发病年龄55.5岁,疼痛均累及三叉神经的2或3个分支。术中见10例(58.8%)为动脉压迫,7例(41.2%)为动脉年口静脉混合压迫。术后疼痛完全缓解5倒(29.4%),明显减轻10例(58.8%),无效2例(11.8%)。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明显优于非典型患者,这可能与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病程较短、发病年龄较晚、疼痛多呈单支分布、且以动脉压迫为主以及术中能够实现充分减压有关。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附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并探讨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三叉神经痛的优点.方法 对7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实施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术,并讨论其发病机制、手术方法、手术适应证、禁忌证和手术注意事项.结果 78例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77例,仅1例仍有轻微疼痛,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一种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目前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3月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4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发现46例患者三叉神经均存在血管性压迫,责任血管为单根者共40例,其中动脉压迫34例、静脉压迫6例;多根责任血管者6例。术后疼痛完全消失39例(84.8%),疼痛明显缓解7例(15.2%)。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理想治疗手段,术前充分的影像学检查、慎密的手术计划、明确责任血管、适当的减压材料、充分的减压三叉神经以及娴熟的显微手术操作技巧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微血管减压术(MVD)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应用神经内镜辅助MVD病人的临床资料,面肌痉挛5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43例,舌咽神经痛3例。病人均经乙状窦后入路行MVD,垫入Teflon垫片前后均置入30°神经内镜多角度观察。结果 1面肌痉挛56例,显微镜下发现责任血管51例,神经内镜下发现责任血管4例,显微镜与神经内镜下均未发现责任血管1例。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43例,显微镜下发现责任血管37例,神经内镜下发现责任血管4例,显微镜与神经内镜下均未发现责任血管2例。3舌咽神经痛3例,显微镜与神经内镜下均发现责任血管。随访12~18个月,疗效确切,并发症低。结论神经内镜辅助MVD既可消除桥小脑角区解剖死角,避免遗漏责任血管,又可协助调整Teflon垫片,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