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含煤岩系赋存的特点是煤盆地类型多样,后期构造变形的时空差异性显著;决定现今煤田构造格局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地球动力学环境、构造演化历程、深部构造属性、构造应力场作用以及煤系岩性组合特征等方面。中国大陆自晚古生代主要成煤期以来,相继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的作用,大陆构造演化的时空非均匀性和基底属性的复杂性,导致煤田构造格局呈现复杂而有序的总体面貌。中国煤田构造格局可以划分为两大煤田构造区域、三条煤系变形构造组合带、五大赋煤构造区。以赋煤构造亚区为单元,总结归纳了全国五大赋煤构造区的煤田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2.
黔西地区构造演化及其对晚二叠世煤层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黔西地区构造复杂,严重制约了煤田的勘探与开发,为此,以区域构造演化为主线,结合野外地质和煤田勘探资料分析,对黔西地区构造演化及煤层聚集和赋存的构造控制进行深入的探讨。结果表明:黔西地区构造演化经历了6个阶段:基底形成阶段、被动大陆边缘阶段、陆内裂陷阶段、稳定台地阶段、陆内造山阶段和挤压隆升阶段;受NE、NNE向同沉积断裂及东吴运动形成的北西高南东低的古地形控制,晚二叠世时沉积了一套海陆过渡相为主的含煤建造,沉积相带由NW至SE呈NE向规律性展布,成煤期后受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影响,原型煤盆地遭受强烈破坏,大型向斜和复向斜成为最重要的控煤构造。  相似文献   

3.
正断层式移位断层反牵引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桂芝  吴强 《中国矿业》2002,11(2):69-71
断层附近的反牵引现象是正确判断断层性质 ,准确寻找断失盘煤层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干扰因素。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 ,提出了一期构造力形成的正断层下降盘的反牵引褶曲与逆断层上升盘牵引褶曲在形态上的区别是 ,前者沿断层面向下滑的 ,褶曲较开阔 ,不形成岩层倒转 ;后者除断层倾向与岩层倾向相反时外 ,是沿断层面向上推的 ,褶曲较紧闭 ,且经常形成岩层倒转。本文还对两期构造力复合形成的正断层式移位断层的反牵引现象提出了新的解释 ,认为前期为挤压力 ,形成逆断层附近的牵引褶曲 ;后期为拉伸力 ,使两盘沿断裂面产生相对的升降。断层落差后期大于前期。  相似文献   

4.
根据同沉积构造的方法理论,阐述黑宝山一五三含煤盆地聚煤特征受成煤初期古地理环境对成煤条件的影响,同沉积构造对成煤期间的环境控制、成煤期后遭到的破坏是由于古河流的冲刷作用。  相似文献   

5.
《煤矿安全》2016,(8):170-173
基于板块构造动力学分析陈四楼煤矿构造演化规律,结合现场实测瓦斯含量研究构造对煤层瓦斯赋存规律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陈四楼煤矿东西向构造以正断层表现为主、南北向构造以褶曲表现为主。指出大型地质构造演化(含岩浆岩侵入)导致井田整体瓦斯含量低,局部水文地质条件、顶底板岩性、断层、褶曲、顺层剪切等构造形成井田南北分带、东西分异、局部异常的瓦斯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6.
刘振东 《中州煤炭》2014,(5):106-108
钱家营矿区可分为南部、北部、中部三个构造分区,地质构造以褶曲为主,在褶曲控制下形成了较多断层。基于钻孔和矿井地质资料统计,以构造特征解析为基础,采用数学统计和趋势面分析法对钱家营矿构造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钱家营矿的断层发育程度(断层落差)有由NE向SW逐渐变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胡家河矿微震监测系统,研究了褶曲构造带附近的巷道掘进过程中的矿震时空分布规律,同时详细分析了褶曲构造区域典型的强矿震的特征,进一步对矿震的活动提出控制手段。研究表明:褶曲构造区内的矿震发生机理主要以构造应力和采动影响共同作用下导致的,矿震主要分布在A4背斜轴部两侧180 m范围内;高能量的矿震在能量释放时,具有突然爆发的特点,其震动波速度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由较低的平稳状态徒增至较高的状态;降低掘进速度、弱化煤岩体等可以有效控制矿震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赵恒春 《煤炭技术》2004,23(10):86-87
城子河煤矿井田位于鸡西煤田近东西走向的穆棱河向斜北翼中段 ,区内地质构造主要表现形式以断层构造为主 ,褶曲构造较少。断层以正断层、逆断层、枢扭断层为主。文中通过对城子河煤矿的构造特点、断层发育规律、小断层类型、判断断层的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对于煤田开采会带来较大的方便。  相似文献   

9.
宁墨奂  陈龙  李建  韦轶  田孟 《现代矿业》2018,34(9):48-53
城口锰矿整装勘查区受逆冲推覆和走滑运动影响,发育的大量断层和褶皱构造,均属成矿后期破矿构造。根据研究区内断层、褶皱的组合形式,划分为3个构造组合区,即:右行走滑逆冲叠瓦断层区、左行+右行走滑逆冲断层区和褶皱-断层区。结合研究区构造演化特征,分析认为区内矿体演化共经历了沉积期、褶皱弯曲期、断层破坏期和隆升改造期4个阶段。通过分析研究区内的构造组合特征,总结了构造控矿规律,对于指导锰矿勘查工作中钻孔定位工作,提高钻孔见矿率,实现找矿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云波  姜波 《煤炭学报》2015,40(2):412-421
在对宿临矿区不同类型构造煤中硫含量精确测定和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构造煤显微结构和典型矿物观测与分析,探讨构造煤中硫的迁移富集机理。研究发现:宿临矿区不同类型构造煤中的硫含量变化较大,以有机硫和硫铁矿硫为主,可将其分为递增、平稳和复杂等3种类型;垂向上与区域煤层中硫的变化一致,平面上受西寺坡逆冲断层控制,由高应力区向低应力区的迁移规律明显;构造煤中的硫酸盐矿物以石膏较为常见,以粒状、片状、碎屑状和裂隙填充状分布于在脆性变形煤中,其形态与应力-应变环境相关;黄铁矿是硫铁矿硫的主要赋存矿物,依据不同类型构造煤中黄铁矿的形态特征,划分出4个形成阶段12种类型;有机硫随构造煤破坏程度增加而散失,构造应力尤其是剪切应力在改变煤体结构的同时为有机硫的迁移提供了动力。分析认为,沉积作用控制了成岩阶段煤中硫的分布,成煤后的构造改造和变质变形则使煤中硫发生迁移,并在不同类型构造煤中产生分异。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华北聚煤区南缘逆冲推覆构造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和构造特征,探讨了推覆构造对研究区内煤体结构、构造应力和瓦斯含量等方面的影响或控制,认为推覆构造对区内构造煤的发育与分布具有控制作用,区内构造特征主要为逆冲推覆构造下的压性、压扭性断裂,推覆构造有利于瓦斯的保存,高突矿区的范围宏观上具有沿推覆构造带分布的规律,揭示了推覆构造与煤与瓦斯突出灾害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淮南煤田在地质构造带条件下煤与瓦斯突出防治的针对性,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淮南煤田逆冲推覆构造和煤与瓦斯突出的关系,对淮南煤田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学、动力学特征,以及该构造控制下的煤体结构、瓦斯赋存、构造应力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淮南煤田的逆冲推覆构造主要分布在煤田南北两缘,由华北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于印支-燕山期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煤田南缘逆冲推覆构造由南向北推覆,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由北向南推覆,形成了反向相背倾斜的构造系统。淮南煤田逆冲推覆构造带内构造煤发育、瓦斯含量高为煤与瓦斯突出提供了物质基础条件,而较高的构造应力及瓦斯压力为煤与瓦斯突出提供了动力条件。从逆冲推覆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影响的角度分析了望峰岗矿"1.5"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原因,分析表明:发生事故的C13煤层内构造煤发育,瓦斯含量高,构造应力集中,当主井施工揭开C13煤层时,原应力平衡状态被打破,煤与瓦斯大量喷出,导致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3.
曹代勇  聂敬  王安民  张守仁  张兵 《煤炭学报》2018,43(6):1526-1532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临兴地区是我国煤系三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从构造-热作用控制的角度,探讨临兴地区煤系气共生富集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受紫金山岩体侵入影响,区域单斜构造格局分划为中央隆起带、环形褶皱带和单斜构造带3个次级构造单元,各次级构造单元构造变形特征差异,决定了煤系气共生组合类型和煤系气富集规律。煤系地温梯度和储层压力梯度由中央隆起带向外逐渐降低,导致煤层气、页岩气等吸附气含气量依次降低,致密砂岩气则呈现出相反趋势。地下水矿化度分布特征表明环形褶皱带内水动力条件最弱,有利于吸附气保存。根据不同次级构造单元内煤系气富集主控因素特征,提出与中央隆起带、环形褶皱带、单斜构造带相对应的"岩浆侵入型→向斜与水力封堵型→缓倾单斜与岩性封堵型"的煤系气富集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4.
构造对冲击地压的控制作用及案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存文  姜福兴  刘金海 《煤炭学报》2012,37(Z2):263-268
从构造形成机制的角度分析构造区的应力环境,并运用矿山压力理论、数值模拟等探讨断层、褶皱、相变诱发冲击地压的机理,并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断层、褶皱、相变等构造诱发冲击地压的机理为构造应力与采动应力叠加;将褶皱各部位的受力状态分为5个区,其中向斜轴部、背斜轴部、翼部是冲击地压的易发区;避免应力叠加是防治构造控制型冲击地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淮南矿区C_(13-1)煤层构造软煤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钻孔测井曲线,结合井巷工程揭露情况和工作面坑透,对潘三矿构造软煤发育和分布进行了综合分析,查明了潘三矿C13-1煤层构造软煤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南北向推覆作用形成的褶皱顺层滑动对该煤层构造软煤的发育和分布起着主要控制作用,断层及其与褶皱的叠加是煤层局部构造软煤加厚的主要原因。这些认识为潘三矿突出危险性区域划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王盼盼 《山东煤炭科技》2021,(4):178-180,186
比德-三塘盆地煤体结构受构造作用影响明显,通过对比分析盆地煤体结构与构造形态、构造曲率在区域上的分布特征,发现同一构造形态中构造应力集中的地区,构造曲率较大,煤层受破坏程度较大;构造应力松弛的部位,构造曲率较小,往往煤体结构比较完整。因此,可以通过构造曲率大小反映构造应力状态和裂隙发育情况,从而预测煤层煤体结构的发育程度。  相似文献   

17.
宁超  刘益华 《煤》2012,(12):1-2
煤田构造受控于区域构造,也是区域构造的组成部分,河南地跨不同变形体制下的构造区,不同构造区内的典型构造控煤样式对构造区内各煤田的煤炭资源预测提供了依据。文章对豫西煤田的滑覆构造样式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平煤十二矿煤样为例,分别进行了压汞实验和等温吸附—解吸实验,从构造煤的孔隙结构特征及构造煤对煤层气吸附—解吸的影响来研究十二矿构造煤煤层气特征。本次研究结果如下:①构造煤孔隙结构多以小孔和微孔为主,有利于煤层气的吸附;②煤体结构破坏越严重,对煤层气的吸附越弱;③常温下,煤层气吸附—解吸可逆。研究结果表明平煤十二矿有利于煤层气的开发。  相似文献   

19.
煤田地质构造与瓦斯突出关系分形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何俊  刘明举  颜爱华 《煤炭学报》2002,27(6):623-626
采用分形几何手段,对全国范围内若干煤田中的地质构造分布特性和矿区突出危险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突出预测的构造分维指标进行了优化。各类突出矿区煤田中断层和褶曲构造的分布服从分形规律,煤田地质构造分布对突出危险性的影响可以用分维来描述,断层分维和褶曲分维与突出危险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二综合所构成的构造分维和指标是一项较为良好的突出区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采用测井解译方法,对祁南煤矿72煤层煤体结构进行了分析,编制了煤层厚度等值线图,总结了构造煤的分布特征,对构造煤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构造煤厚度在走向和倾向上均呈厚薄相间分布,其形态与褶皱现象基本一致,其形成主要受区域构造应力所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