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OTT TV(互联网视频)业务快速增长,发展速度超越了IPTV(互联网电视),带来显著的“鲶鱼效应”,业界普遍认为“IPTV+OTT”是电信运营商应对OTTTV冲击的有效手段。文章对“IPTV+OTT”的业务发展策略、终端发展策略、技术发展策略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对电信运营商网络视频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首先论述了视频业务对电信运营商的重要性,结合电信运营商视频业务运营的探索和实践,分析比较了IPTV、OTT TV、IPTV+OTT融合架构等体系架构的产生背景和优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既吸取OTT TV开放化、智能化的特点,又保持IPTV可运营、差异化网络优势的“互联网化IPTV”是电信运营商视频业务技术架构的演进方向,并针对视频编解码、流传输、CDN、多播、用户交互界面、端到端质量保障等关键技术提出技术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国内OTT TV发展趋势及其对IPTV发展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崇鲁 《移动通信》2012,36(23):14-17
文章从OTT TV产业链入手,分析了国内OTT TV市场发展的概况,探讨了OTT TV发展及对未来IPTV发展的影响,包括OTT TV影响下IPTV的发展趋势、OTT TV与IPTV未来的并存发展以及广电加入OTT TV阵营对IPTV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4.
时文 《世界电信》2013,(8):47-50,56
已拥有IPTV基础的电信运营商面临OTT的挑战时,唯有采取优势互补策略,积极引入OTT业务,才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由于OTT TV代表着未来的趋势,IPTV只是一个中间过渡产品,而IPTV与OTT TV的业务形态和使用感知上并无本质上的差异,都是基于IP网络提供的业务,二者区别只在于IPTV是在电信运营商专设的虚拟专网上运行,独享带宽,而OTT TV则"跑"在公共互联  相似文献   

5.
高巍 《广播与电视技术》2013,40(1):60+62-65,15
本文认为OTT TV是互联网向传统视频服务市场扩张的必然结果,分析了美国和我国OTTTV的发展历程和异同,讨论了我国有线网络运营商如何应对OTT TV的挑战,认为OTTTV的发展不可阻挡,有线网络必须积极融入OTT TV,在OTT产业链中寻找发展机会,要先“做管道”,大力发展互联网接入业务,并在此基础上推出有广电特色的OTT终端和OTT TV内容服务.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国内视频业务发展情况,分析了OTT TV、IPTV发展情况,并对互联网电视的发展思路、产业链、发展模式进行了梳理,对比分析了几种互联网电视建设模式,并以广东公司建设模式为案例,介绍了该建设模式下互联网电视的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7.
史琳 《世界电信》2013,(8):33-37
近年来,全球互联网电视进入快速成长期,预计今年OTT TV全球观众将超越IPTV观众数,而中国的OTT TV市场将率先在全球实现爆发性增长。全球互联网电视市场现状2012年智能电视全球出货量预计将成长15%虽然全球互联网电视是从2008年起步,整体仍处于发展初期,但互联网电视,特别是智能电视机已经显现出惊人的增长速度。Display Search数据显示,2011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国内视频业务发展情况,分析了OTT TV、IPTV发展情况,并对互联网电视的发展思路、产业链、发展模式进行了梳理,对比分析了几种互联网电视建设模式,并以广东公司建设模式为案例,介绍了该建设模式下互联网电视的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9.
杨宇  王蓉 《电信技术》2016,(3):21-25
OTT TV业务的出现加大了运营商“管道化”风险,提出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OTT TV与IPTV融合方案,该方案根据音视频内容的点击率自适应地在OTT TV服务器与IPTV服务器间调度,充分提升IPTV专网的利用率,并降低热门资源访问对城域网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
在电视智能化和互联网化的趋势下,OTT TV面临广阔的市场前景,加快内容应用发展将成为其成功的关键。OTT TV具有互联网属性,因此选择互联网应用向电视屏迁移是有效的策略。但是,互联网应用电视化不能简单地将互联网应用移植到电视屏上。如何选择合适的应用进行移植并加以改造创新从而赢得用户欢迎是业务运营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OTT TV发展思路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电视终端特点、家庭用户需求以及互联网应用发展情况和趋势,提出了OTT TV应用发展方向和应用开发中重点关注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简述OTT TV(互联网电视)业务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介绍电信运营商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业务网络现状和特点,分析OTT业务对网络建设的挑战和要求,提出电信运营商结合现有IPTV网络基础建设OTT TV业务网络的实现方案,重点论述内容注入、内容管理、网络承载、内容分发等几个重点问题的实现方式,从网络规划、建设的角度为电信运营商发展OTT业务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2.
在详细探讨OTT如何对TV市场产生颠覆性影响的基础上,预测在互联网视频领域,封闭的IPTV必将为更低成本的OTT所取代,同时根据美国的OTT发展现状,对国内OTT的发展及盈利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导言 2013年是中国互联网电视风起云涌、高速发展的一年,互联网电视OTT TV从业内走进了大众视野,OTT机顶盒、智能电视一体机迅速走进了大众的生活,互联网电视成为有线电视、网络视频、IPTV之外的新的电视收看方式。互联网电视牌照商、终端商、内容商、商业视频网站等产业链各方动作不断,纵横捭闺,整个电视产业的格局正在重塑之中。  相似文献   

14.
桂炬 《通信世界》2014,(25):26-27
OTT TV(Over The TOP TV),即在公众互联网上,面向电视机提供的互联网视频及融合应用业务,其接收终端是机顶盒+电视机或互联网电视一体机.有人形象比喻成“铁人三项”,可总结为公共互联网+智能电视/机顶盒+互联网内容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汪洋  温淑鸿 《中国有线电视》2013,(11):1249-1252
从目前的监管政策、技术层面以及运营模式等方面入手,剖析了我国IPTV与OTT TV的产业现状,并从承载的内容、受众类型和承载的网络3方面对IPTV与OTT TV作了比较。通过各方面的分析,试图进一步明确IPTV与OTT TV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发展趋势,探究未来电视产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OTT TV和IPTV的技术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OTT TV业务的快速发展,对IPTV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因此有必要从业务现状出发对两种业务采用的不同技术实现方式进行研究。分别阐述了OTT TV和IPTV在编码技术、流传输技术和终端技术上的实现原理,并对两种业务技术实现的差异性进行深入比较,最后根据这些比较分析,发掘造成IPTV和OTT TV技术差异化的主要因素以及未来TV屏视频服务技术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7.
1.互联网电视、网络电视与IPTV 互联网电视运营在公共互联网上以OTT模式工作,提供宽带接入的电信运营商并不干预:IPTV与电信运营商捆绑,运营在其专网(“带围墙的网”)上。不过,互联网电视就是完全开放的?不是。互联网电视播放所需要的终端会装入客户端软件,因此可有免费+广告和按内容收费两种模式,也可提供一个可管可控的播出环境(“带围墙的花园”),有安全播出保障,  相似文献   

18.
在视频传输通道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面对OTT的巨大潜力,数字电视、IPTV和网络视频必会采取相应策略来提升自身品质、挽留用户。今年3月2012CCBN展会时,各参展厂商纷纷推出自己的OTT产品,一时间OTT成为行业内大家争相关注的话题。6月,百视通宣布已成功研发高清3D智能云互联网电视机顶盒,标志着百视通掌握了基于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多元化、便携式智能电  相似文献   

19.
最近全球知名分析机构ABI research的研究称,他们预期到2017年OTT市场盈利将会达到320亿美元,惊人地达到了2012年82亿美元预期值的四倍之多。而谈到OTT,自然会首先想到全世界OTT TV发展最快的国家--美国。ABI最近一份报告表明,美国20%的网民正考虑以OTTTV代替传统付费电视作为收看视频的渠道。而Informa Telecoms & Media研究认为,到2013年,OTT的全球电视观众数量将超过IPTV观众数量。预测到2015年,全球将有3.8亿人是OTT TV/视频用户。预测2015年OTT电视用户将是IPTV用户数量的两倍,而到2017年OTT市场价值更是达到370亿美元。抛开具体数值不论,很容易就可以得出这样的共识,全球TV和视频市场会越来越受到OTT的影响,而OTT TV也将晋升为新一代的视频领跑者。  相似文献   

20.
张炎滨 《世界电信》2013,(8):28-32,5
当前,全球OTT TV市场快速增长,OTT模式成为互联网与传统广播电视产业融合的焦点,互联网企业、电信企业、有线电视企业及家电企业等相关各方均在争夺这一市场。未来,OTT TV将成为重要的客户接触点,是未来产业各方融合竞争的焦点。而以OTT TV为代表的互联网创新是全球融合业务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在产品设计、业务形态、合作模式等方面引导全球融合业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