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建国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中国化,形成了新的理论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维度展开了研究,并就毛泽东、邓小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思考,为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志荣 《学术交流》2002,1(1):13-17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观 ,注重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上下功夫 ;注重反对教条主义 ,注重理论创新。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是对毛泽东“有的放矢“学习方针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尚卿  黄仲芳 《社科纵横》2008,23(5):125-126
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又给后人开创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路径,对我们今天推进马克思中国化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华 《社科纵横》2009,(9):26-28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关于人口工作的指导思想、地位、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工作理论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人口思想。这种人口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我党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的人口思想,推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们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建设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农业发展道路。分析和比较毛泽东、邓小平的农业经济思想,对于今天更好地学习和领会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农业发展的地位:从毛泽东的“农业是基础产业”到邓小平的“农业是根本” 在农业发展战略地位的认识上,毛泽东、邓小平一脉相承,都深刻地看到了中国农业发展在整个社会进步中的…  相似文献   

7.
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在中国实践和发展的历史。建国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思想,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周普杰 《学术交流》2005,(12):35-37
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项重要成果,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一大法宝和成功经验。中国共产党新世纪的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是对毛泽东、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把统一战线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政治文明有机结合起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新的内容,开辟新的境界。统一战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肩负更加特殊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历史条件、理论构成、建党策略方面对毛泽东、邓小平的建党思想进行了分析研究。作者认为,毛泽东、邓小平的建党思想是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它们以鲜明的民族特点、完整的科学内容、严密的逻辑体系以及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而自立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之林。两位伟人的建党思想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发展的不同阶段形成的,既有共同遵循的规律和道路,又具有不尽一致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0.
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坚持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思想、目标及任务、内容、原则、方法、载体等做了全新的探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但是,由于多种因素,人们往往忽视实践在社会生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而走向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这就使得坚持科学的实践观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更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邓小平同志对此体会很深,因而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邓小平实践观的特色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数十年的艰难历程中,科学的实践观一直是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指南,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在毛泽东同志和  相似文献   

12.
论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三个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站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辩证运动与中国现代化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着重从理论基础、历史实践以及思维方式的转变三个角度来论述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三个走向问题从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向中国式现代化;从阶级性现代化走向社会性现代化;从封闭性现化化走向开放性现代化.力图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逻辑性和证明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性.这无疑将会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里程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里程碑李树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艰巨的事业,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两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和邓小平是站在历史时代巅峰上的两位巨人,中共七大和十四大是两个重要的里程...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发端于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则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大成者,其基本经验可概括为为四个方面: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具体化;把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形式民族化;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形式现代化;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式实践化。此外,毛泽东还紧紧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中国化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5.
许全兴 《求是学刊》2004,31(2):25-28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难免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消极因素渗入到自己思想中。论文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一 《创新》2009,3(1):24-26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邓小平同志的贡献在于:重申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进行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精辟概括社会主义本质,形成邓小平理论体系。研究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对于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以及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完整准确科学地把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王至元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再认识和再探索,作出了合乎时代要求又体现中国国情的新概括,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观。这种发展首先表现在他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概念,突出...  相似文献   

18.
林竹 《社科纵横》2006,21(8):9-10
中国的前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都有过发扬民主、重视“社情民意”的思想论断。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提炼出“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走群众路线”的伟大思想;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第二代领导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思想,提出要尊重人民的创造精神,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要关注群众情绪、尊重群众意愿等重要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人的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要“讲实情,说真话,实事求是地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  相似文献   

19.
丁卫华 《社科纵横》2013,(11):10-14
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保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性?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不可回避的课题。在现代化视野下展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和探讨,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推进。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实践的逻辑旨归;现代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视野。中国现代化的实践主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根本动力,保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保障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理论研究·邓小平对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观的继承与发展张志荣 (1 .1 3 )邓小平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社会属 性的认识研究倪宪章 (2 .7)邓小平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论述彭立学 (3 .1 2 )邓小平对西部发展的理论贡献王金辉 (5 .65 )·三个代表思想研究·江泽民创新思想体系的构建李文爽 (1 .2 1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成果新境界潘春良 ,刘光慧 ,张云峰 (5 .1 )江泽民关于社会全面发展理论的 突出特点樊文娥 (6.1 )·哲学·心理学·莱布尼茨的当代境遇刘孝廷 (1 .1 )哲学视野中的死亡超越王文科 (2 .1 8)对芝诺否定事物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