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式减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9例)与对照组(29例)。观察组患者行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式减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变化情况、术后并发症(急性脑膨出、迟发脑血肿、术后脑梗死等)发生情况及死亡率。结果 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GCS评分为(10.67±2.1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66±1.88)分(t=3.750,P<0.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急性脑膨出2例、术后脑梗死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34%,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急性脑膨出5例、迟发脑血肿1例、术后脑梗死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1.0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83,P=0.052);观察组患者中死亡6例,死亡率为20.69%,对照组患者中死亡12例,死亡率为41.3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00,P=0.089)。结论 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式减压相对于传统大骨瓣减压而言,可明显促进患者意识恢复,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因占位性损伤术后再次手术去骨瓣减压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年1月~2014年10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历,筛查第一次手术清除脑挫裂伤或硬膜下血肿等占位性损伤术后保留骨瓣但再次手术去骨瓣减压的患者,分析再次手术去骨瓣减压原因。结果 41例术后再次手术去骨瓣减压,其中术后局部脑水肿和进展性出血34例,术区新发血肿6例,远隔部位血肿1例。结论有占位效应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有14.4%的患者再次手术去骨瓣减压,对大多数没有术中脑膨出的患者保留骨瓣是安全的,但对于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伤后早期低血压和初始颅内压35mm Hg的患者可能需要去骨瓣减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中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收集58例重型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均予术中颅内压监测,动态记录术前、术中的颅内压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GOS预后评分4~5为预后良好,1~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3例,迟发性颅内血肿4例,其中2例迟发性颅内血肿出现急性脑膨出。全部病例中,出现减压后颅内压反弹升高超过15 mm Hg患者共8例(14.3%);而7例(87.5%)发生急性脑膨出和迟发性颅内出血的病例均出现减压后颅内压反弹升高超过15 mm Hg。随访6个月,GOS评分不良者占41.4%;而发生术中并发症的患者评分不良者比例高达85.7%(6/7),且3例死亡均来自发生并发症的患者。结论去骨瓣减压术中发生严重并发症与不良预后相关,术中监测减压后颅内压反弹升高幅度,有助于预防和控制术中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去骨瓣减压术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能有效解除脑疝,对抢救患者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该手术也会有多种并发症,部分表现为硬膜下积液。我院2001—10至2008—10行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48例。  相似文献   

5.
耿涛  赵青 《西南军医》2014,(1):42-43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体会并进行经验总结。方法3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都低于8分,除2例死亡外,32例患者进行开颅减压、清除血肿、颅骨碎片、去骨瓣减压。结果恢复较好的患者19例(63.3%);轻度残疾8例(25.0%);重度残疾4例(12.5%);植物生存1例(3.0%)。结论对高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应抓紧时间,尽快行开颅减压手术,早期改善脑水肿。术后加强观察,合理药物治疗,及时调整给氧方式,尽早开展高压氧治疗,防止二次脑损害的发生,使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6.
彭军  杨柏林  余超  王欢  徐其明 《武警医学》2016,27(7):658-660
 目的 探讨对冲性硬膜下血肿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预防急性脑膨出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05至2015-05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6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大骨瓣开颅减压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3例,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大骨瓣开颅减压组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大骨瓣开颅减压组患者的术中脑膨出率39.53%、术后切口疝发生率11.63%均显著地低于常规组的67.44%、34.88%(P<0.05),大骨瓣开颅减压组患者术后脑中线恢复率72.09%显著地高于常规组的46.51%(P<0.05);两组患者迟发性血肿发生率、术中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3、7天大骨瓣开颅减压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值显著地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预后效果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冲性硬膜下血肿颅脑外伤患者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对于防治术中急性脑膨出具有显著地效果,同时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将68例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89例未并发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梗死发生率为43.3%,病死率为23.5%.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岁、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陈旧性脑梗死、GCS昏迷评分<8分、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休克、急性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损伤程度、入院时间与术后脑梗死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岁、伴高血压、伴糖尿病、伴冠心病、伴陈旧性脑梗死、GCS昏迷评分<8分、有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轻度损伤、中度损伤、入院时间<4 h为相关因素,其中轻度损伤、中度损伤、入院时间<4 h为保护性因素,其余7项为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0岁、伴发心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受伤程度、GCS评分等与颅脑外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梗死相关,正确认识这些危险因素对其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儿童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并分析其远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 2010年收治17例儿童sTBI行去骨瓣减压术,采用King's outcome scale for childhood head injury (KOSCHI)评分评价生存者术后生存质量. 结果 17例患者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前GCS评分平均为5.27分.5例(29%)死亡,其中3例术后出现脑梗死.对12例生存者进行平均4.6年随访,其KOSCHI平均评分4.75分.术后出现外伤后脑积水5例(42%),手术侧和(或)对侧硬膜下积液4例(33%).结论 虽然儿童sTBI行去骨瓣减压术后的死亡率较高,但是去骨瓣减压术后生存者的预后较好.而外伤后脑积水和硬膜下积液是儿童sTBI行去骨瓣减压术后两种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颅脑损伤导致恶性颅内高压是颅脑外伤患者最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目前广泛应用去骨瓣减压术来缓解颅内高压,其并发症也逐渐开始为临床医师所重视.笔者现对2003-2008年间收治的大骨瓣减压术并发对侧硬膜下积液(SDH)患者16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改良去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并比较与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我科2008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115例重型颅脑损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患者随机分为2组,52例采用改良去骨瓣减压术,为改良组;63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为标准组.术后治疗方案基本相同,术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改良大骨瓣开颅个体化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治疗效果和手术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0年6月采用改良大骨瓣开颅个体化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81例(治疗组)与2004年7月-2007年6月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治疗同样的患者65例(对照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 伤后6个月GOS评估法判定其疗效:治疗组良好(5分)21例,中残(4分)19例,重残(3分)24例,植物生存(2分)5例,死亡(1分)12例(P<0.01),预后较好(良好/中残)占49%(P<0.05),预后较差或差(重残/植物生存/死亡)占51%;对照组良好(5分)12例,中残(4分)9例,重残(3分)22例,植物生存(2分)3例,死亡(1分)19例,预后较好占32%,预后较差占68%.治疗组并发术后颅内血肿、硬膜下积液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大骨瓣开颅个体化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有较好疗效,能有效降低大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脑积水危险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STBI)后并发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3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颅脑损伤后并发脑积水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36例重型TBI患者中:65例(19.34%)发生脑积水时间在伤后3周~6个月之间;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重度TBI患者发生脑积水主要危险因素:年龄(OR=1.070,P=0.020)、去骨瓣(OR=5.530,P=0.032)、弥散性蛛网膜下腔出血(OR=42.512,P=0.001)、硬脑膜缝合(OR=30.276,P=0.035)、腰椎穿刺放血性脑脊液(OR=2.993,P=0.000)。结论高龄患者、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硬脑膜敞开和弥散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创伤后脑积水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硬膜缝合、腰椎穿刺放血性脑脊液可以降低脑积水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去骨瓣减压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去骨瓣减压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去骨瓣减压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各种并发症发病率,比较术前GCS评分、手术时机对发病率的影响.结果共51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61%),其中30例出现超过2项的并发症(36%).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随颅脑外伤的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期手术组(<12 h)较晚期手术组(≥12 h)并发症发病率相对较低,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去骨瓣减压术的并发症较多,应尽量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争取患者获得最佳预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surgical complications secondary to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as well as the clinical factors related to these complications. Methods We reviewed a series of 83patients undergone surgical decompression and analyzed the incidence of surgical complications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mplications with GCS score and operation opportunity selection. Results There were 51 patients (61%) with surgical complications after decompression, among whom 30 patients ( 36% ) had more than two kinds of complications. The trauma severity would increase with the incidence of surgical complication,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The late operative group ( ≥ 12hours) showed higher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 than the early operative group ( < 12 hours), with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Conclusion The procedure of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develops kinds of complications which should be prevented, detected and treated early for an optimal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后并发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2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0例,女性68例;年龄18~74岁,平均51.2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00例,高处坠落伤23例,殴打伤8例,硬物砸伤10例,其他伤7例。根据伤后是否并发脑积水分为脑积水组(50例)和无脑积水组(198例)。对颅脑损伤后并发脑积水的相关因素,如患者的年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去骨瓣、硬脑膜有无缝合、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情况、血肿位置及腰椎穿刺有无引流脑脊液等,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48例颅脑损伤患者中,50例(20.2%)发生脑积水;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脑积水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OR=1.823,P=0.031)、去骨瓣(OR=1.136,P=0.000)、弥散性SAH(OR=2.288,P=0.018)、硬脑膜缝合(OR=1.711,P=0.037)、腰椎穿刺放血性脑脊液(OR=0.449,P=0.002)。结论高龄患者、去骨瓣减压、硬脑膜开放以及弥散性SAH是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脑积水的危险因素,采取硬脑膜缝合、腰椎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可降低脑积水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王荣  徐文俊  黄勇 《武警医学》2014,(5):459-461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脓肿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颅脑损伤术后发生脑脓肿2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从医源性因素和非医源性因素两方面进行研究.结果 颅脑损伤术后发生脑脓肿与非医源性因素中的年龄、术前GCS评分、开放性伤口、合并有基础病,以及与医源性因素中的手术时间(>4 h)、短期内二次或二次以上手术和脑脊液切口漏等因素有相关性(P<0.05);与性别、脑脊液耳鼻漏、引流管留置时间和气管切开等因素无相关性.结论 及早采取措施对高危因素进行干预,加强围术期处理,有助于降低颅脑损伤术后脑脓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高度严重烧伤延迟复苏大鼠脑组织损伤的特点。方法:将240只雄性Wistax大鼠建立高原(海拔3800m)与兰州地区(海拔1517m)严重烧伤动物模型(TBSA30%,Ⅲ度),并随机分为延迟、即时复苏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干湿比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并应用HE染色与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大鼠脑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高原严重烧伤后早期脑水含量呈显著升高趋势,伤后24h达峰值。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显示:延迟复苏组脑损伤后24h达高峰,7d尚未恢复。结论:高原严重烧伤延迟复苏脑组织损伤改变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