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以次硫酸氢钠甲醛副产氧化锌泥为原料,经化浆、净化、过滤、洗涤、干燥、煅烧制备饲料级氧化锌的新工艺,重点考察了制备工艺中除杂条件以及煅烧温度和时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该研究属全湿法制备饲料级氧化锌新工艺,利用廉价锌泥为原料,制造成本低,同时制备的产品质量经检测可达到HG/T 2792-1996饲料级氧化锌一级品标准,从而该方法为低品位锌资源的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新颁布的DSD酸化工行业标准HG/T 2279-2011与原标准HG/T 2279-2000的主要差异:增加了能更好体现DSD酸内在质量的重要技术指标(DSD酸纯度、铁离子的质量分数及潮品剂型DSD酸灰分的质量分数);大幅度提高潮品剂型DSD酸总氨基值的技术指标,降低潮品剂型DSD酸中杂质的含量;采用液相色谱法,能更精确的检验出有机杂质的含量;取消产品等级划分;增加了CAS登录号,使该标准更适应科技文献数字化管理的要求,检索更为方便;删除了原标准中一些已无实际意义的内容.新标准的技术水平较原标准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张琴  赵娜  翟俊  宗俊 《盐业与化工》2014,(10):12-15
超声处理技术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材料加工方法,目前已被广泛研究用于纳米/微米材料的制备工艺中。文章以卤水和氨水为原料,采用直接沉淀法制备超细氢氧化镁,并在制备后期加入超声处理。探讨了超声作用对产物晶粒尺寸和粒度分布的影响。利用SEM、XRD等手段表征其结构形貌,通过TG-DTA和物理超声分散法分析了产物的热稳定性和分散性,并分别讨论了温度、反应时间、氨水浓度、反应物浓度、陈化时间等对产物粒径和产率的影响,从而得出制备超细氢氧化镁的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超声处理有利于减小产物的尺寸。在最佳条件下可以得到厚度50 nm左右,晶形完整,纯度高,热分解温度为350℃且分散性好的片状氢氧化镁。  相似文献   

4.
根据实际鞋底材料样品情况,选择国标GB/T 3903.13-2005和化工标准HG/T 2874-1997来对其尺寸稳定性进行检测。主要对2种测试标准的试样制备程序、样品检测过程和数据处理3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同时研究了不同的测试条件对试样测试结果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GB/T 3903.13适用范围广,试样制备简便,但热处理条件单一;HG/T 2874只适用于微孔材料,试样制备要求高,但可以同时考察横、纵2个方向的热稳定性;随着热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增加以及厚度的减少,微孔材料的热稳定性能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5.
采用直接沉淀法,以氢氧化钠为碱源、六水硝酸镁为镁源用单因素实验法(温度、浓度、反应时间、搅拌时间)对纳米氢氧化镁阻燃剂合成工艺进行优化,合成了与聚合物材料相容性好,样品分散性好并且粒径分布均匀的纳米氢氧化镁,最后对产品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6.
水热法制备阻燃剂氢氧化镁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盐湖卤水为原料,采用氢氧化钠沉淀-水热改性法,制备了纯度较高、分散性较好的氢氧化镁粉体。在水热改性阶段,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确定了最佳制备条件。并对最佳条件下所得产品进行了表征,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卤水通氨法制取氢氧化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卤水为原料,氨气为碱性沉淀剂,常温沉淀法制取氢氧化镁的工艺研究.研究了反应过程中pH值的变化趋势,氨镁比及镁离子浓度对沉镁效率的影响,镁离子浓度和氢氧化镁粒度的关系.并且对制得的氢氧化镁煅烧后的氧化镁进行了XRD和ICP分析,所得到的实验数据为工业化实际提供生产指导.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制备高分散氢氧化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去离子水为底料,氢氧化钠为沉淀剂的双注沉淀—水热处理工艺是制备高分散氢氧化镁的较理想方法。在水热处理过程中,加入氢氧化钠可显著改善氢氧化镁的结晶完整性、分散性和过滤性能。合成的较佳工艺条件是:反应温度为80℃,氯化镁浓度为3 mol/L,水热介质氢氧化钠浓度为4 mol/L。在上述条件下,产品主要为片状,分散性较好,平均粒径约为200 nm。  相似文献   

9.
以盐湖卤水为原料,采用氢氧化钠沉淀—水热改性法,制备了纯度较高、分散性较好的氢氧化镁粉体。在水热改性阶段,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确定了最佳制备条件。并对最佳条件下所得产品进行了表征,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浓海水-钙法制取氢氧化镁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浓海水—钙法(轻烧白云石、石灰)制取氢氧化镁具有生产成本低、资源丰富的优势,但传统钙法生产的氢氧化镁存在杂质含量高、产品纯度低等缺陷。文章以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为基础,从原料预处理、氢氧化镁合成、硫酸钙沉降、沉淀洗涤等方面对浓海水—钙法制取氢氧化镁的工艺进行改进。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工艺制备的氢氧化镁质量符合行业标准要求,氧化钙含量明显降低,同时得到高质量的副产硫酸钙。  相似文献   

11.
硬脂酸改性氢氧化镁分散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硬脂酸在线修饰沉淀法制备的氢氧化镁颗粒,并重点考察了反应温度、加料方式和硬脂酸添加量对氢氧化镁颗粒分散效果的影响。通过粒度分析、红外、热重、扫描电镜以及活度分析等手段对硬脂酸改性氢氧化镁效果进行了详细的表征。结果表明:氢氧化钠加到氯化镁(正加方式)更有利于氢氧化镁晶体的生长,减少团聚;当反应温度为70℃时能有效促进硬脂酸的溶解,加强硬脂酸分子的扩散,改性效果明显优于常温;当硬脂酸的添加量为1%(相对于氢氧化镁)时改性效果最佳,颗粒平均尺寸减小至10μm。红外及热重分析结果表明硬脂酸通过化学键合吸附在颗粒表面;且扫描电镜和活度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通过硬脂酸改性后的氢氧化镁分散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以海水淡化获得的浓盐水为原料,进行石灰法制备氢氧化镁的实验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了反应陈化时间、Ca(OH)2与Mg2+摩尔比、Ca(OH)2加料速率和反应器搅拌速率对氢氧化镁纯度及钙含量的影响,优化了反应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影响氢氧化镁纯度及钙含量的各因素大小依次为:Ca(OH)2与Mg2+摩尔比、Ca(OH)2加料速率、反应陈化时间。并确定了氢氧化镁制备的优化条件为:Ca(OH)2与Mg2+摩尔比0.9、Ca(OH)2的加料速率10 mmol/min,反应陈化时间120 min。  相似文献   

13.
迟聪聪  张曾 《中国造纸》2007,26(8):10-12
探讨了Mg(OH)2部分取代NaOH对马尾松CTMPH2O2漂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Mg(OH)2用量的增加,浆料的漂后白度逐步降低,但漂后残余H2O2明显增加,返黄值下降。减小Mg(OH)2颗粒的尺寸,可提高漂后浆料的白度和残余H2O2。Mg(OH)2取代25%的NaOH时,漂后浆料白度变化不大,但不透明度、松厚度和抗张指数均有所增加,漂白得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以六水合氯化镁为原料,氢氧化钠和氨水为沉淀剂,采用双滴加的方法,成功制备出粒径50 nm且分布较为均匀的纳米氢氧化镁。纳米氢氧化镁经离心烘干后,通过浸渍法整理到真丝织物上,优化的整理工艺为:纳米氢氧化镁用量40.6 g/L、温度80℃、浴比1∶50、时间1 h。经优化工艺整理后,真丝织物的极限氧指数(LOI)达到31.7%,损毁长度为11.0 cm,烟密度为13.71,比市售氢氧化镁整理的织物具有更好的阻燃性能和抑烟性能。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菱苦土为原料,先采用酸解法制得硫酸镁溶液,然后以氢氧化钠为沉淀剂,常温反应得到氢氧化镁沉淀,最后经高压水热改性得到阻燃剂氢氧化镁。试验对各阶段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制得了具有规则的六方片状晶型,片径在200 nm左右,片厚在20 nm左右的氢氧化镁产品。其比表面积为14.92 m2/g,Mg(OH)2主含量达到99.06%,产率达75%。  相似文献   

16.
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碱式碳酸镁粉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MgC12·6H2O和CO(NH2)2为原料,采用均匀沉淀法合成纳米碱式碳酸镁.考察了反应温度、MgC12·6H2O浓度、反应物配比(CO(NH2)2:MgC12·6H2O)、反应时间等反应条件对碱式碳酸镁平均粒径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通过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对碱式碳酸镁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所得纳米碱式碳酸镁粒度分布均匀,平均粒径40 nm,粒子形状为球形.  相似文献   

17.
对比分析了传统草浆白泥碳酸钙、精制草浆白泥碳酸钙及商品轻质碳酸钙的物理性能及其作为填料对纸张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精制草浆白泥碳酸钙平均粒径为6.36μm,10μm以下粒径约占82%,其粒径与商品轻质碳酸钙相近;而传统草浆白泥碳酸钙粒度分布范围宽,10μm以上粒径的约占66%,平均粒径达12.78μm。精制草浆白泥碳酸钙吸油值高、沉降体积小,用于纸张加填时,精制草浆白泥碳酸钙及商品轻质碳酸钙都能使纸张白度得到提高,而传统草浆白泥碳酸钙使纸张白度降低;精制草浆白泥碳酸钙对纸张不透明度有良好提高效果,商品轻质碳酸钙次之;相对于传统草浆白泥碳酸钙,精制草浆白泥碳酸钙加填的纸张在施胶度和物理强度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因此可以代替商品碳酸钙用作造纸填料。  相似文献   

18.
In the present study caustic magnesia obtained from calcination of magnesium carbonate was tested in column experiments as an alternative material for passive remediation systems to remove divalent metals. Caustic magnesia reacts with water to form magnesium hydroxide, which dissolves increasing the pH to values higher than 8.5. At these pH values, cadmium is precipitated as otavite and to a minor amount as a hydroxide. Cobalt and nickel are precipitated as hydroxides which form isostructural solids with brucite. Thus, metal concentrations as high as 75 mg/L in the inflowing water are depleted to values below 10 microg/L. Magnesia dissolution is sufficiently fast to treat flows as high as 0.5 m3/m2 x day. For reactive grain size of 2-4 mm, the column efficiency ends due to coating of the grains by precipitates, especially when iron and aluminum are present in the so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