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4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民医院2008年12月-2011年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小骨窗开颅、尿激酶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①观察组手术时间[(93.0±14.4)min]、GCS评分((8.1±2.5)分]、COS良好率[66.7%(20/30)]明显优于对照组[(121.7±18.7)min、(10.2±3.4)分、50.0%(1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残留血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3.3%)明显低于对照组(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治疗后NDF评分均优于同组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DF评分【(25.42±5.14)分】优于对照组【(18.51±3.0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尿激酶溶解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较好,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2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入院前实施过院前急救者为院前急救组(n=110),未实施院前急救而由家属送入院的为对照组(n=100)。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等。结果院前急救组在发病后到达急诊科时间(t1)、急诊科接诊后进行初步处理时间(t2)、发病后送达科室并得到确切治疗的总时间(t5)及各类并发症发生率均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压控制率、有效率、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院前急救能有效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其抢救有效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对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为现场急救护理观察组61例;未进行现场急救护理直接送到医院救治对照组59例,对院前急救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观察,发现120例患者中进行现场急救的61例患者中死亡3例,未进行现场急救的59例患者中死亡12例,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情稳定率86.9%,对照组病情稳定率66.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脑疝1例,应激性溃疡2例,感染5例)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脑疝4例,应激性溃疡8例,感染10例)。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疾病通过院前及时、迅速、有效的急救和护理,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积极意义,提高病情稳定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桂龙通络胶囊治疗小量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及治疗组(桂龙通络胶囊组),2组均于3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44%,75.00%,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3%、16.66%,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桂龙通络胶囊加常规内科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优于单纯常规内科治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方法,比较二组患者抑郁焦虑、生活自理能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二组患者抑郁和焦虑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抑郁和焦虑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后遗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循证护理方法,可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切口联合钬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秦皇岛市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256例(298条患肢),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28例(152条患肢),对照组128例(146条患肢)。观察组采用小切口联合钬激光微创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抽剥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1年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数量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8%(10/128),低于对照组的12.5%(16/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复发率为4.7%(6/128),与对照组的3.9%(5/1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联合钬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创伤小。术后美观,恢复快,同时应密切关注术后并发症,采取合理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接受过健康教育的家属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院前急救的作用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间收治的3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家属均接受过脑出血方面的健康教育)为观察组,并与同期3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对照组)作比较;观察组患者因家属曾接受过健康教育,故均经过了院前急救后送院,而对照组患者由家属直接送人医院。两组患者人院后均经相同治疗,接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好转、死亡和总有效率指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如中枢性高热、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治疗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家属接受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在危急时刻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护理可以给院前急救争取时间,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并能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及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钟颖珠 《四川医学》2009,30(8):1340-1341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58例脑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经院前抢救)和对照组(由家属直接送入医院),对治愈、好转、死亡和总有效率等预后指标,以及中枢性高热、上消化道出血和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于此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中枢性高热、上消化道出血和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低,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对短时间内保全患者生命,减少院前患者的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微创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5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给予微创置管引流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达优25例,达良24例,优良率为89.1%;对照组达优24例,达良26例,优良率为90.9%。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无明显差异(X2=1.427,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1%;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9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x2=10.274,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佳、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应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实施院前急救护理程序的68例患者为观察组,未进行院前急救护理的5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正规治疗时间、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差异。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FMA运动功能评定肢体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正规治疗时间为(46.28±10.35)rain,短于对照组[(71.92±19.27)min],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10.3%和19.2%,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及FMA评分优于对照组(P〈O.01)。结论: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护理程序,有助于减少住院期间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王晓庆 《中外医疗》2014,(32):147-148
目的探索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5月—2014年4月该院收治的10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按不同护理方案和入院时间均分为观察组(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和对照组(未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致残率以及接受正规治疗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死亡率、致残率及接受正规治疗时间分别为13.5%、46.2%、(45.37±11.43)min,对照组为30.8%、65.4%、(76.51±17.38)min,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效果确切,能显著降低患者死亡率、致残率及治疗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王秀琼 《中外医疗》2014,(9):168-169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护理急救临床疗效分析,以期为临床护理就诊急性心肌梗塞脑出血患者提高借鉴,提高院前脑出血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的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急诊接诊的136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院前发病原因、初步诊断及急性抢救护理过程进行分析,并对比68例未经院前急救护理比68例经院前急救护理送人院的脑出血患者有效率及恶化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72.06%,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44.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可能的缩短到达现场时间,快速、准确做出初步诊断及急救护理是有效急救的关键,治疗上早诊断、早治疗,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孙波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8):103-105
目的探讨动态观察血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的变化对进展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月辽宁省鞍山市双山医院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观察组,同期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患者入院次日(第1天)、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血CRP和DD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①观察组患者入院时颈动脉狭窄的比例为43.3%(26/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0%(18/6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入院时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血糖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CRP和DD水平在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照组第3、7、14天CRP水平低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3、7天CRP水平高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14天CRP水平与第1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3、7、14天DD水平高于第1天,且观察组水平明显高于同时间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观察CRP和D-二聚体的变化有助于进展性脑梗死的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脑出血诊断标准的98例老年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助给予醒脑静治疗。2组疗程均为14 d,观察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检测TNF-α、IL-1、IL-6等炎性因子水平,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NIHSS、MoCA以及ADL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血浆炎性因子TNF-α、IL一1和IL-6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第7、14天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3.1%、95.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6%和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出血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策略下一体化急救模式在危重症院前院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创伤危重症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将2010年10月-2012年3月采取常规急救模式进行急救的4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2年4月-2013年9月采取损伤控制策略下一体化急救模式进行急救的4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乳酸清除时间及PT、APTT恢复时间(8.8 h±1.3 h、11.3 h±4.2 h、13.2 h±4.7 h、28.9 h±3.2 h),均短于对照组(分别为14.7 h±3.6 h、32.3 h±7.5 h、29.6 h±17.5 h、39.3 h±4.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27.6 d±8.6 d)、ICU监护时间(10.3 d±5.7 d)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分别为21.4 d±7.9 d、8.4 d±5.1 d),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92.86%vs.82.5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4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7.50%)(P<0.01)。结论在危重症院前院内急救中应用损伤控制策略下一体化急救模式,可显著改善生理状态,降低病死率及术后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危重症救治模式。  相似文献   

16.
艾尔肯  凌峰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6):54-55,58
目的差别化降血压治疗不同出血量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出血伴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降压治疗,实验组采用积极降压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肿体积变化情况,并对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3、6、12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治疗前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血肿体积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肿体积增大差值大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3,P〈0.05)。②实验组治疗1个月后治愈率[40.0%(24/60)]和总显效率[90.0%(54/60)]均高于对照组[28.3%(14/60)、65.0%(39/6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12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实验组[(17.82±2.09)、(7.29_+2.06)、(3.44±1.27)分]均低于对照组[(19.34±2.51)、(10.29±2.06)、(5.29±1.3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降压治疗脑出血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预后,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