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0 毫秒
1.
岩心和成像测井等资料表明,酒西盆地青南凹陷下白垩统发育北东-南西走向和北西-南东走向的一对共轭切层缝,它们是青西油田下白垩统油气藏储集层中的重要裂缝类型。通过对青西油田下白垩统沉积特征、成岩作用和构造应力场的综合分析,认为在窟窿山冲断片北部的窿7-窿4 井区以及柳沟庄冲断片,发育大量北东-南西向切层缝,其数量明显多于北西-南东向构造切层缝;在窟窿山冲断片南部的窿8-窿10 井区,发育大量北西-南东向切层缝,与北东-南西向构造切层缝相比,前者在数量上占主导。这些占据主导地位的切层缝,其雏型是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在构造应力作用下进一步发育和定型。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大邑地区须家河组裂缝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野外调查、岩心、薄片和测井等资料,在构造应力场分析的基础上,对四川盆地大邑地区须家河组裂缝类型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印支运动晚期,在北西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了近南北向和北西向的平面“X”型剪切缝及少量的北东向构造伴生缝,由于岩层非均质性,北西向裂缝发育程度较高;喜山运动中晚期,东西向水平挤压应力对早期裂缝进行改造,北西向高角度剪切缝继续发育,而少量近南北向高角度裂缝发育为具左旋走滑性质的近南北向逆断层,同时,在北东向局部应力场的作用下,研究区北东部发育近东西向裂缝。 在现今北西向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北西向裂缝张开度增大,为有效缝,而近南北向、北东向裂缝闭合。 区域构造缝叠加局部构造伴生缝的分布与局部构造密切相关,多类裂缝交织发育的地区为裂缝发育区。 北西向和近东西向有效裂缝发育区域可作为大邑地区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3.
大邑构造须二段储层裂缝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虎  秦启荣  王志萍  向俊铭 《岩性油气藏》2010,22(2):107-110,115
通过分析大邑构造带的构造成因及动力来源,总结了该区构造演化模式。利用古构造应力场二维数值模拟,对研究区岩体的破裂程度进行预测,然后计算出该区岩体的破裂接近程度,并确定了岩体破裂程度与裂缝发育的关系以及裂缝发育级别,继而对裂缝发育程度、裂缝类型和产状进行综合预测。结果表明:大邑构造须二段储层裂缝较发育,主要发育在构造高点部位及其附近区域和断层及其附近区域;储层在2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共形成了2期5组裂缝;裂缝的主要延伸方向为北西向、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  相似文献   

4.
李阳兵  张筠  徐炳高  葛祥  何会 《测井技术》2010,34(4):348-351
通过对川西地区须家河组大量的电成像及岩心资料的详细分析,识别出了研究区域裂缝成因的类型,主要包括构造缝、后期成岩改造缝、非构造成因缝等。对裂缝形成期次进行了探讨,认为研究区域裂缝至少存在3个期次,分别为北西最早、其次为北东、北东东向裂缝最晚,且走向为北东东向的裂缝为该区域最有利勘探方位。  相似文献   

5.
酒西坳陷青西油田下白垩统储集层裂缝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酒西坳陷青西油田下白垩统储集层为裂缝性致密储集层,裂缝以构造斜交缝、层间缝为主,存在北东-南西向和北西-南东向两组方位,以北东-南西向为主。宏观裂缝宽度为0.5~2.0mm,发育程度普遍较高,主要分布在下白垩统下沟组中下部,微裂缝对连通宏观裂缝及溶蚀孔洞起良好的作用,使致密储集层中形成缝-洞网络。有效裂缝主要形成于喜马拉雅期,裂缝最发育地区是青西油田的南部和东部。由于裂缝的形成、发育时期与下白垩统烃源岩的主排烃时期相匹配,裂缝成为油气良好的储集空间和有效的运移通道。图3参12  相似文献   

6.
利用构造解析技术,对罗家寨构造的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进行分析,根据裂缝预测理论,建立地质模型,对罗家寨构造嘉二1储层裂缝发育程度、裂缝类型及产状进行预测。研究及预测结果表明:罗家寨构造主要是在早期南东向和晚期南北向构造应力场影响下形成的;嘉二1储层裂缝主要发育于北东向断裂带、核部与翼部过渡带、构造高点;裂缝的主要方位为北东向和北西向;裂缝主要以高角度剪切缝、低角度剪切缝和高角度纵张缝为主。  相似文献   

7.
从贵州赤水地区官南构造现今构造形迹特征入手,利用数值分析技术,模拟计算该地区须4段气藏岩体的古构造应力场和破裂接近程度系数(η);将η与实际资料和野外观测结果对比,确定不同裂缝发育级别及其对应的η值;文章利用此标准,结合岩石力学与构造地质学理论、野外裂缝观测结果、以及实际生产资料,对官南构造裂缝发育程度、裂缝类型及产状进行综合预测。结果表明:须四段裂缝较发育,主要分布在官南构造翼部高陡带、长轴、鞍部、鼻突及断裂带区域裂缝共有2期5组;裂缝的主要方位为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裂缝类型以高角度共轭剪切缝和张性缝为主;晚期裂缝较早期更加发育。  相似文献   

8.
十屋油田营城组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裂缝能最有效地提高储层渗透率。通过岩心裂缝描述,镜下观察,对十屋油田营城组低孔、特低渗储层构造裂缝的组系和产状、裂缝长度、宽度、密度、充填特征、期次及其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十屋油田营城组主要发育四期裂缝,分别为营城末期和登娄库末期发育的近南北( 10°± 15°) 向和近东西( 290°±15°) 向的高角度共轭剪切缝、北东( 45°±15°) 向控盆断裂的伴生缝、北西( 325°±15°) 向高角度张性缝、嫩江末期和明水末期发育的北东向( 45°±15°) 派生剪切缝和北北东( 35°±15°) 向及北西( 325°±15°) 向的高角度直立剪切裂缝。裂缝发育分布主要受控于岩性、构造应力场和构造位置。通过对十屋油田营城组裂缝的研究,为十屋油田营城组勘探开发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白垩纪北东向构造与松辽盆地演化和油气成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北东向断裂是早白垩世中国东部出现的新生构造,白垩纪经历了剪切拉张-剪切挤压的里丁旋回.它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把共轭的北西向断裂、伴生的近南北(北北西)向断裂和派生的北北东向构造纳入自己的运动学体系.受其控制,松辽盆地演化可分为剪切-拉张期、断-坳转换期、初次沉陷期、局部挤压期、再次沉陷期、盆地萎缩期和反转闭合期,反映了盆地与西部的大兴安岭造山带和东部的东亚大陆边缘斜向汇聚-剪切造山带之间的耦合关系.白垩纪变形可分为三大阶段,控盆断层发育阶段、密集的低级别断层发育阶段和形成一系列背斜的盆地反转阶段,分别控制了火山岩气藏,断层-岩性(或岩性-断层)油气藏和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发育.松辽盆地成为富油气盆地的构造条件,是北东向新生构造在白垩纪的继承性发育.  相似文献   

10.
构造裂缝是影响页岩气单井产能的重要因素,查明裂缝分布规律有助于提高水平井压裂改造效果。结合岩心观察和成像测井裂缝发育情况,采用有限单元法模拟了南川地区不同构造裂缝形成时期的应力场,基于岩石破裂准则建立了构造应力与岩心裂缝密度的转换关系,对构造裂缝进行了定量预测。结果表明,南川地区主要发育2期构造裂缝,以剪切裂缝为主,被方解石半充填-全充填,第1期北东—南西走向裂缝形成于燕山中期,最大水平主应力为140~158 MPa;第2期北西—南东走向裂缝形成于燕山晚期,最大水平主应力为88~156 MPa。构造裂缝分布受褶皱及断层共同控制,平桥背斜构造裂缝发育程度最高且有效性好,天然气产量也最高。  相似文献   

11.
川东南丁山构造龙马溪组页岩构造裂缝期次及演化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东南丁山构造龙马溪组的页岩气蕴藏量巨大,裂缝对页岩气的富集及产能具有重要影响。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成像测井、包裹体分析、声发射实验以及(U-Th)/He年龄测定等,对该区构造裂缝形成期次及演化模式开展综合研究。研究表明:野外露头和岩心裂缝均主要以构造成因的剪切缝为主,以高角度、大切深、高充填为特征,据其交切关系及产状特征可划分为平面剪切缝和剖面剪切缝。龙马溪组构造裂缝可分为3期:第1期构造裂缝形成于燕山运动中-晚期(82.5~72.1 Ma),裂缝充填物主要为方解石,充填程度较高,均一温度为295.6~325.2℃,古地应力的最大有效主应力为97.06 MPa,主应力方向为135°±15°,裂缝方位主要为NWW-SEE、NNE-SSW向平面"X"型共轭剪切缝以及NE向剖面剪切缝;第2期构造裂缝形成于燕山运动末期-喜马拉雅运动中期(72.1~31.2 Ma),裂缝充填物为方解石,其次为硅质或铁质,均一温度为189.1~232.4℃,古地应力的最大有效主应力为90.71 MPa,主应力方向为45°±15°,裂缝方位主要为近SN向、NEE向平面剪切缝以及NW向剖面剪切缝;第3期构造裂缝形成于喜马拉雅运动晚期-现今(31.2~0 Ma),仅形成少量的NW向剖面剪切缝,裂缝充填程度低,充填物为少量方解石,古地应力的最大有效主应力为76.55 MPa。第1期和第2期为主要的成缝期,第3期主要对前期裂缝进行叠加和改造。结合地质力学理论,最终建立了3期裂缝发育的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2.
低渗透储层构造裂缝的成因类型及其形成地质条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低渗透储层中构造成因的裂缝包括剪切裂缝、扩张裂缝和拉张裂缝3种类型。剪切裂缝是在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理论上以两组共轭剪切裂缝的形式出现,但岩层强烈的非均质性通常可以抑制其中一组发育,而只留下另一组。剪切裂缝以高角度缝为主,具有透入性分布特征。此外,还常见有两类低角度剪切裂缝:一类为在泥质岩中发育的滑脱裂缝;另一类为在逆冲构造带中发育的近水平剪切裂缝。扩张裂缝和拉张裂缝都是垂直于最小主应力方向分布的,规模小,延伸短。但是扩张裂缝是在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因而常与剪切裂缝同时出现;而拉张裂缝的形成要求至少最小主应力是张应力,通常呈透镜状局部发育,并被沥青、方解石等脉体充填。除了岩层弯曲派生的拉张应力形成的纵张裂缝外,沉积盆地中拉张裂缝的形成通常有异常高压流体的参与,异常高压流体可以使逆冲构造带中的挤压应力变为拉张应力,从而在挤压应力环境中形成拉张裂缝。拉张裂缝是沉积盆地古异常高压流体存在的重要指示标志。  相似文献   

13.
川西彭州地区雷四段储集层构造裂缝发育,但其分布特征不清楚,严重影响雷四段天然气的高效开发。利用露头、岩心和岩石薄片观测,描述了储集层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喜马拉雅运动期的构造应力场,基于岩石破裂准则和弹性应变能预测了雷四段储集层构造裂缝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储集层构造裂缝以剪切裂缝为主,裂缝走向主要为北东—南西向、北西—南东向、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裂缝延伸长度主要为10~70 m,构造裂缝密度主要为5~10条/m,喜马拉雅运动期生成的裂缝大都未被充填。喜马拉雅运动期雷四段最小水平主应力、最大水平主应力以及差应力分别为72.30~106.50 MPa、126.00~183.47 MPa和48.51~92.46 MPa。研究区断裂带预测构造裂缝密度远超过15条/m,雷四段预测构造裂缝密度主要为5~11条/m,背斜高部位的构造裂缝密度较两翼低,说明研究区裂缝的分布同时受构造位置和断层的控制。构造裂缝密度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的相对误差为4.2%~10.7%,预测结果可靠,为彭州地区雷四段碳酸盐岩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盖层构造裂缝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沉积盖层露头区和探井岩心裂缝或节理的大量观测,以及对部分裂缝测井资料的分析,认为沉积盖层中构造裂缝较为发育。按产状将其分为直立或陡倾裂缝、倾斜裂缝、水平裂缝3种类型,但不同层系皆以直立或陡倾裂缝为主,且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裂缝系统。裂缝常成对出现,组成平面X型共轭剪节理系,其中一组常具压剪性质,而另一组多具张剪性质。先期区域性水平挤压作用和后期区域性不对称水平剪切(或力偶)作用是其形成的力学条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是特提斯构造动力体系与滨太平洋构造动力体系的强弱交替联合作用。沉积盖层构造裂缝研究对于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聚集及其低孔低渗-特低渗油气层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塔中顺西区块奥陶系礁滩复合体裂缝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岩心、薄片、铸体薄片的观察及阴极发光、成像测井的解释结果表明,塔中顺西区块奥陶系良里塔格组礁滩复合体发育复杂的裂缝系统,按其形态可分为垂直裂缝、高角度裂缝和水平裂缝。该裂缝系统在纵向上存在明显的旋回性发育,在成因上具有多期复合叠合的特点。根据其成因,可以分为非构造成因裂缝和构造成因裂缝。根据力学属性,构造成因裂缝又可分为张性裂缝、张剪性裂缝和剪切裂缝。裂缝部分被方解石完全充填或半充填,部分未被充填而呈开启状,其中以未充填或半充填的高角度裂缝较发育,对油气储聚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裂缝充填特征和切割关系,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史,构造成因裂缝可划分为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晚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喜山期3个成因期次。裂缝的发育主要受岩石自身力学特性、构造应力场、构造运动、断裂活动及火山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尕斯库勒油田跃灰1井区E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根据研究区地质特征,在建立地质模型、反演标准和力学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有限元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跃灰1井区干柴沟组油藏进行了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和裂缝预测。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基本吻合。共轭剪破裂的方位在不同构造部位和不同的埋深有一定的差别,剪切缝主要为NEE向和NWW向。纵张裂缝和横张裂缝的方位差别不大,横张裂缝主要为近EW向,纵张裂缝主要为近SN向。构造轴部和高部位裂缝比翼部和低部位发育,随着构造埋深的增加,裂缝发育程度增强。  相似文献   

17.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新生代火山岩裂缝与油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辽河盆地是中、新生代发育起来的裂谷盆地。东部凹陷是辽河盆地的一部分,频繁的火山活动是本区的重要特征之一。新生代时期,受燕山运动、喜山运动Ⅰ、Ⅱ、Ⅲ幕的强烈影响,本区喷发了多期强度不等的火山岩。本区火山岩油藏的裂缝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原生裂缝和次生裂缝。原生裂缝是岩浆冷凝结晶过程中形成的裂缝;次生裂缝是火山岩及其原生裂缝系统受后期构造运动、溶蚀、风化等作用改造而形成的裂缝。火山岩的岩石类型、喷发形式和所处的构造位置是火山岩裂缝形成的内因,构造运动、溶蚀作用、风化作用是火山岩裂缝形成的主要外因。这种内因和外因的联合作用,形成本区的原生裂缝和次生裂缝叠加的复杂裂缝系统。其中,构造裂缝是本区最主要的次生裂缝,裂缝反映出的应力场与区域或局部的应力场一致。不同级别、不同期次的断层活动过程也是局部或区域裂缝的产生和叠加的过程。本区构造裂缝的产生与燕山运动、喜山运动Ⅰ、Ⅱ、Ⅲ幕的强烈影响密切相关。裂缝的发育是形成本火山岩油气藏的关键,本区有效的裂缝为构造裂缝和溶蚀裂缝,构造裂缝预测是钻前裂缝预测的有效手段,裂缝与孔隙的良好组合是本区火山岩油气藏发育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博乐盆地具有较好的含油气远景,但地质研究程度较低,需要对其形成的构造应力场进行分析。选取构造条件复杂的博乐隆起为主要研究区,采用古构造分析方法进行构造应力场解析。通过统计分析节理、断层发育特征,确定了博乐隆起主要发育三组断裂、四期节理。利用共轭X剪节理求取最大主应力方位,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识,确定博乐盆地石炭纪以来主要经历了早二叠世NNW-SS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早二叠世末-中二叠世NWW-SE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晚二叠世末-三叠世NEE-SWW向挤压构造应力场和晚侏罗世至白垩世NNE-SSW向挤压构造应力场。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有限元法的基本理论,建立了苏10 区块合理的地质、力学模型。通过地应力场的数值模拟,给出目的层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最小水平主应力、最大剪应力、平均应力和形变能等值线分布图。根据“三维等效张应力(σT)”、“破裂值(I)”和“单位体积的应变能(u)”3 个评价指标得出综合评价系数(R),根据R得出的构造裂缝发育区与高产气井及钻井岩心裂缝的吻合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