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文章以城市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动态景观作为景观视觉审美的研究对象,通过理论与案例分析,梳理城市景观中动态景观的涵义、内容和特点,提出了城市环境设计中动态景观视觉审美的提升方法。从视觉美学的角度,研究动态景观对城市景观、城市居民产生的视觉审美效应,丰富城市环境景观理论,拓宽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环境美学的视角探讨大运河文化景观遗产审美体验,通过挖掘大运河独有的景观遗产资源和代表性运河遗产的审美特征,明确文化景观遗产的审美体验价值,从表层、中层、深层角度提出审美体验设计策略,为运河文化景观遗产的传承建立美学研究的基础,探讨中华文化弘扬的审美体验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贺慧  余柏椿 《华中建筑》2010,28(1):130-132
该文对城市景观特色审美软化的功能进行了分析,从城市景观审美主体和景观设计师的角度,重点阐述了审美时空软化和审美信息软化的倾向,并对城市景观特色审美软化的利与弊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城市景观特色的营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如果不严格地把审美当作一种主体追求无功利性的精神愉悦感的认知活动,那么,可以说当下中国城市正逐步走向功利与审美并重的道路。现代美学强调审美主体在美学体系中的重要性,作为审美对象的城市,它的审美主体是多元的,这决定了一个城市无法同时满足所有审美主体的需求。有理由认为,在城市美学体系的多元审美主体中,实际上起决定作用的是政府主要官员,城市美学倾向在极大程度上由他们决定。但是,由于官员们的职业主要不是审美,而是城市管理,再加上官员选拔中情怀、境界不是重要指标,因而,审美情感与审美理想并不是城市高层官员认知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贺慧  余柏椿 《规划师》2010,26(9):105-108
通过从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人类审美创造的需要、心理旋转理论等相关心理学角度分析,揭示了审美主体对抽象形态的城市景观和城市景观特色的偏好—在对城市景观,尤其是建筑类和园林小品类景观进行审美活动时,具有抽象简洁形态的景观较易受到审美主体的青睐。  相似文献   

6.
公路声屏障具有较大的体量,会对周围环境及行人产生巨大的视觉干扰,因此对其进行适当的美学处理和景观补偿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在讨论公路声屏障视觉干扰和景观补偿关系的基础上,从景观需求的角度对公路声屏障的空间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视野与速度、质地与纹理等方面科学地分析了公路声屏障的动态视觉审美特征,并结合行人的动态视觉审美要素,从序列与节奏、空间围合度、视觉取向力、环境兼容性和地域文化性5个方面提出了基于视觉审美因素的公路声屏障景观补偿设计方法,作为指导公路声屏障景观设计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园林与女性美学的发展历程,结合女性审美心理学理论知识,从普通女性使用者人群与女性景观设计师作品的审美构图两方面,分析了女性审美心理视角下的景观表象特质,有利于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8.
审美分异是造成乡村景观不和谐的因素,感知路径 与认知路径则是导致审美分异的重要原因。以往研究侧重揭示 不同主体的审美偏好,鲜少讨论审美路径的差异。以云南双廊 村为例,分别设计感知路径法和认知路径法,并采用结构式照 片量表获取基于感知和认知的审美判断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 感知与认知对于审美分异上的作用机制,提出利用审美分异的 规律引导规划设计实践,树立美丽乡村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9.
贺慧  余柏椿 《华中建筑》2010,28(5):21-23
在对城市景观特色相关心理学理论的分析和推理基础上,通过对审美主体的调查研究,归纳出审美主体对城市景观特色的感知中,建筑类景观具有更容易被审美主体优先感应的特点,以期为城市景观特色的定位以及城市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审美对象、审美价值和审美主体等美学概念的阐释,提出秩序是最易感悟和最具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对比现、当代绘画艺术风格的嬗变,阐明了当代建筑基于深层秩序的美学追求,是审美层次循环递进的必然规律,并提出当代建筑美学的后续发展,是新一轮简单秩序(美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王永亮 《山西建筑》2007,33(14):20-21
阐述了在新媒体时代由强大的共享性、兼容性和高效性等新的时代特征,引发的建筑审美在标新立异、拼贴重构、大众趣味、双向交流等方面的转变倾向,以体现新媒体时代传统艺术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当前城市美学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城市的形式美而进行,普遍缺少对城市审美主体的关注。本文探讨了城市审美主体与城市美的关系;明确了拥有不同审美话语权的审美主体各自面临的问题及其对城市美的作用;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审美主体过分审美、感性化审美等新的变化;说明了主体审美活动与城市美的作用机制。论文还指出城市美学研究应当关注城市审美主体,重视从审美主体的角度观察和把握城市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邹萍秀  曹磊  王焱   《中国园林》2020,36(7):105
通过文献计量法对已有的科研成果进行统计分析,验证湿地美学在景观美学心理物理范式中的研究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近40年,关于心理物理范式的湿地美学研究主题的已发表文献数量显著增加,特别是从2000—2010年达到峰值时开始呈指数增长,将近一半以上关于心理物理范式的湿地美学研究内容的出版物都在2000年后出版。这些出版物通常来自3个杂志: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环境管理杂志)、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景观与城市规划)和Wetlands(湿地);通过四大范式的分析比较,检选的136篇出版物在景观美学范式下提到了湿地美学,其中大部分概念都是等义或近义的,验证了景观美学范式同样也适用于湿地美学;在湿地美学研究中,有部分文章跨越了一个以上的范式,其中心理物理范式的使用频率高于其他3种范式,心理物理学范式的综合运用已经成为很多学者的共识。最后从心理物理范式中对湿地美学未来的主要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应该完善其理论体系,丰富其研究内容,综合考虑公众态度对湿地美学研究的影响,以期为湿地空间的可持续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湿地美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美的可知与不可知,针对建筑的特殊性,探讨了建筑美的可知与不可知,指出无论何种建筑美学思想都在于创造一个美的有人情味的生活环境,这个目的将决定未来建筑美学的发展方向,从而提高人们对建筑美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建筑审美是历史的、动态的审美体验。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建筑审美观必然从单一的注重建筑形式美,发展为建立在生态影响之下新型审美观。该文将生态美学引入到绿色建筑审美之中,简要分析了技术构件带来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6.
金勇 《华中建筑》2004,22(2):119-122
技术美学已从现代主义初期的“机器美学”走向更为复杂和人性化的美学范畴,当今的技术表现作为技术在建筑美学领域的体现,已具有更为广泛的内涵。尝试从室内环境出发,具体分析技术表现形态特征,并作出了生命力判断和若干发展趋向的结论。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技术表现的创作对策并给出创作实例。  相似文献   

17.
云南宗教环境造景特点是儒道佛思想对自然的态度、对人神的关系抽象化后,在寺庙和绿化关系、寺庙园林绿化配置方法、绿化选择等方面的综合体现。这种体现超越了单纯的植物搭配、美学行为,融合整体环境、背景、城镇聚落、文化内涵、神话传说等,以其整体气氛塑造和神化宗教环境。结合云南晋宁盘龙寺旅游区规划设计就以上特点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是以中韩传统亭子的建筑符号为基础,结合古亭符号的技术代码、句法代码和语义学代码之特点,在其表现和形式上 以及对人所造成的心理变化几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阐明传统古亭符号的表现关、形式美、心理关,同时也揭示出中韩传统古亭的美学 理念。  相似文献   

19.
金勇 《南方建筑》2004,(2):60-64
技术美学已从现代主义初期的“机器美学”走向更为复杂和人性化的美学范畴,当今的技术表现作为技术在建筑美学领域的体现,已具有更为广泛的内涵。本尝试从室内环境出发,具体分析技术表现形态特征,并作出了生命力判断和若干发展趋向的结论。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章提出了技术表现的创作对策并给出创作实例。  相似文献   

20.
李芸芸 《城市建筑》2013,(21):35-37
文章以历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的参展情况为背景,从"美学叙事"与"文化意义"的角度,以具体的作品分析文化记忆作为一种叙事资源在中国馆参展建筑师及艺术家作品中的运用,同时以中国馆的展览空间为背景,探析中国馆策展人及建筑师、艺术家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