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建设“两型”社会与发展低碳经济都是中国经济低碳转型中的系统工程,我们应促进他们并轨发展。通过分析它们在终极目标、内在要求、实施手段上的协同一致性,探索了符合建设“两型”社会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了建设“两型”社会和低碳经济并轨发展的实现途径,并考究了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蓬勃发展的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2.
《企业技术进步》2010,(11):46-47
未来几年,重庆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动“低碳城市”建设。按照重庆市的“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图,重庆市将大力发展能源生产、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LED、节能环保、建设节能等七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3.
《企业技术进步》2010,(1):44-44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最近举办的“2009中国金融论坛”上指出,发展低碳经济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首先,以低碳经济为代表的新增长模式已日渐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复苏的“曙光”,对我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虽面临巨大挑战,但已是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根据杭州市委市政府的《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决定》:探索一条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行为特征、社会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发展道路,建设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主要的量化目标则是,到2020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50%左右。  相似文献   

5.
发展低碳经济业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战略选择。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虽未直接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对低碳发展、低碳消费等做出了明确要求。所谓低碳经济,其实质就是建立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定的制度框架和采取政策创新措施,形成明确、稳定、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机制,以推动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运用,建立、培育低碳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是以“三低”为主要特征,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制度和技术创新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相一致的新经济形式,被认为是继工农业文明以后人类的又一次新文明。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国际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大背景下,充分运用法律促进和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政策,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低碳经济促进法》,完善低碳技术制度等。  相似文献   

7.
英国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时,科学界以及公众都比较信服的一个结论,就是目前大气中浓度过高的温室气体对正在上演的全球气候变暖有直接作用,并且证实这些浓度过高的温室气体是人类经济活动、生产生活的结果。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倡导低碳经济是避免灾难性气候变化的必要手段。几乎所有国家都已经认识到急需向低碳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及重要性 自进入工业化社会后,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人们逐渐认识到使用能源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为了解决发展过程中H益突出的资源与环境的矛盾,人们不断探寻保护环境和促进发展的契合点,正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发出严峻挑战的时候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  相似文献   

9.
长株潭城市群低碳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和建设“两型社会”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符合人民群众根本愿望和长远利益。通过对低碳产业及其低碳技术内涵、以及低碳产业发展路径和战略实施思路进行分析,提出政策促进、创新驱动、示范带动、高端推进和人才支撑是长株潭城市群低碳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我国整体经济形态正处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客户需求已逐步从实用层次转向体验层次,如安全感、身心愉悦等。近年来,国内一些企业片面追逐经济利益而引发的“安全事件”以及网上购物的普及,促使客户和政府要求企业对“终身服务”、“绿色低碳服务”、“投诉退换”以及废旧回收等担负更大的责任,实行有效的逆向服务。首次提出“逆向服务”的概念,并对其“客户拉动式”、个性化、绿色低碳和可循环性的特性展开阐述。综述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阐述从顾客体验视角进行研究的科学意义,包括独特性、系统科学性和绿色可持续性。最后对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和未来趋势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