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在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治疗前测定47例单纯性肠梗阻和15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值,对照130例健康成年的血清C-反应蛋白值,同时比较在绞窄性肠梗阻中经手术证实的9例肠坏死者与6例未发生肠坏死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值.结果 单纯性肠梗阻的血清C-反应蛋白值明显低于绞窄性肠梗阻(P<0.01),在绞窄性肠梗阻中已有肠坏死者血清C-反应蛋白值高于未发生肠坏死者(P<0.01).结论 肠梗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值可以作为判断肠管是否发生绞窄及坏死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
庄文  朱红  肖乾虎 《四川医学》2004,25(4):385-386
目的 探讨经腹会阴直肠癌手术(Miles)后并发肠梗阻再手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近15年来因直肠下段癌行经腹会阴术后并发肠梗阻再手术1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9例肠梗阻原因:盆底腹膜裂疝11例;乙状结肠造瘘肠管与侧腹壁问隙疝3例;粘连性肠梗阻3例;乙状结肠造瘘肠管扭曲及回缩坏死狭窄2例。全组4例发生肠绞窄。手术分别行内疝复位及绞窄肠段切除吻合、重新再次缝合关闭腹内裂隙、肠粘连松解、以及松解游离乙状结肠造瘘肠管重新再行乙状结肠造瘘。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Miles术后并发肠梗阻需再手术病例均为术中、术后处理不当所致。一经诊断应早期手术。其重点在于预防。  相似文献   

3.
粘连性肠梗阻临床较多见 ,早期大都属单纯性梗阻 ,后期可发展为绞窄性梗阻 ,但其病理演变过程常难以判断 ,因而其手术时机的选择各家存在较大差异 ,处理不当常可造成严重后果。我院自 1993年 3月~ 1998年 3月收治肠梗阻 5 11例 ,其中粘连性肠梗阻 2 0 9例 ,现将手术时机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0 9例中男 116例 ,女 93例 ,年龄 6~ 78岁 ,平均年龄 38.5岁 ,有腹部手术史 148例 (70 .8% ) ,手术治疗98例 (46 .9% ) ,其中有 3例肠梗阻发生在腹部手术后 1周内。术中发现肠管绞窄坏死 19例中 12例入院时即诊断为绞窄性肠梗阻 ,…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降钙素原和CK、CK-MB对早期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135例不同类型机械性肠梗阻患者联合检测血清降钙素原和CK及其同工酶CK-MB,比较单纯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患者及对照组血清中降钙素原和CK、CK-MB浓度变化。结果单纯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组血清中降钙素原或CK、CK-M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绞窄性肠梗阻组患者中,肠缺血组患者降钙素原浓度高于单纯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组(P<0.05);肠坏死组血清中降钙素原浓度高于肠缺血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绞窄性肠梗阻中肠坏死组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原浓度明显高于单纯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组(P<0.01)。在绞窄性肠梗阻组患者中,肠缺血组的患者血清中CK、CK-MB浓度与单纯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坏死组血清中CK、CK-MB高于肠缺血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钙素原和CK、CK-MB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敏感度分别为91.11%和33.33%,而特异度分别为94.44%和97.77%,降钙素原比CK或其同工酶CK-MB敏感度更高(P<0.01)。结论血清降钙素原反映肠梗阻的严重程度,血清降钙素原比CK、CK-MB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可以作为临床上早期判断绞窄性肠梗阻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徐吕庆 《中外医疗》2008,27(13):139-139
目的 探讨术后肠梗阻的特点和诊断治疗原则.方法 对36例术后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6例病人均治愈出院.结论 术后出现肠梗阻,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及腹部X线.CT检查,早期炎性肠梗阻应采用保守治疗,肠绞窄或怀疑有肠绞窄应及时手术治疗,反复发作的粘连性肠梗阻应积极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绞窄性肠梗阻的危险因素以及手术时机选择与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肠梗阻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手术时机不同分为绞窄性肠梗阻组(78例)和单纯性肠梗阻组(92例),分析早期诊断指标,观察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体温高(OR=2.948,95%CI 1.878~4.232)、心率快(OR=3.485,95%CI 2.482~4.785)、腹痛持续时间长(OR=2.452,95%CI 1.285~3.523)、腹膜刺激征(OR=7.875,95%CI 6.447~9.457)、C反应蛋白(OR=3.445,95%CI 2.270~4.795)、白细胞介素1(OR=11.477,95%CI 9.587~13.237)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高(OR=9.423,95%CI 7.849~10.899)、腹部手术史(OR=13.594,95%CI 3.104~5.423)是绞窄性肠梗阻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单纯性肠梗阻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卧床时间显著低于绞窄性肠梗阻患者[(1.9±0.4)d比(3.4±0.7)d,(4.8±0.8)d比(7.4±1.1)d,P<0.05]。单纯性肠梗阻患者术后1 d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为(2.8±0.5)分、术后3 d NRS疼痛评分(1.9±0.3)分、术后5 d NRS疼痛评分(1.2±0.2)分,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术后1 d NRS评分(4.8±0.7)分、术后3 d NRS疼痛评分(4.1±0.6)分、术后5 d NRS疼痛评分(2.7±0.5)分,单纯性肠梗阻患者与绞窄性肠梗阻患者治疗前后与处理存在交互作用(均P<0.05)。结论腹膜刺激征、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可作为判断和预测绞窄性肠梗阻的可靠指标,指导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后肠梗阻的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16例术后肠梗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6例病人均治愈,未发生肠外瘘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腹腔术后可出现肠梗阻,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及腹部X线、CT检查.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手术时机的掌握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术后早期炎性梗阻应采用保守治疗,肠绞窄或有肠绞窄趋势应及时手术,麻痹性肠梗阻出现腹腔高压严重影响心、肺、肾等器官功能时应手术治疗,反复发作的粘连性肠梗阻应积极手术.  相似文献   

8.
蔡国源 《河北医学》2008,14(6):698-699
目的:探讨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112例全身情况尚可,无明显肠绞窄征象,无典型腹膜炎表现的患者进行胃肠减压、抗炎、补液、纠正电解质、监测生命体征等保守治疗,9例有腹膜炎体征入院后行急诊手术治疗。结果:112例保守治疗后96例痊愈出院,其中16例2月后再次发作。9例有腹膜炎体征入院后行急诊手术治疗,术中出现有肠坏死作肠切除者4例。结论:对保守治疗无效,或怀疑有绞窄性肠梗阻可能时宜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粘连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及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治疗28例粘连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患者均诊断为粘连绞窄性肠梗阻而行手术探查,术中发现肠坏死行肠切除13例(46.4%),其余15例(53.6%)单纯粘连松解、粘连松解+扭转复位、部分小肠外排列术.本组患者均治愈.结论 CT、B超对粘连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及时的手术治疗、术后对感染中毒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及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治疗的重视、营养的支持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正> 本文对65例肠梗阻患者(其中手术证实肠梗阻肠绞窄32例)血中磷、肌酸激酶(CK)、脂质过氧化物(MDA)测定,发现对诊断肠梗阻是否发生肠绞窄有一定价值。现总结如下。 1 病例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文报告肠梗阻65例,其中经临床和X线证实单纯性肠梗阻33例,经手术证实绞窄性肠梗阻32例。年龄2个月至78岁,平均37.5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 对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30例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9例经保守治疗痊愈,用时4~20 d,平均12 d;1例通过二次手术治愈.结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及腹部X线、CT检查.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可表现为典型的肠梗阻体征,多由小肠无菌性炎症致广泛肠粘连引起,多数病例采用保守治疗,手术应慎重,肠绞窄或有肠绞窄趋势应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12.
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称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病.肠梗阻不但引起肠管本身解剖与功能改变,并可导致全身生理上的紊乱.病情严重者如绞窄性肠梗阻仍有相当高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邸文军  高飞 《基层医学论坛》2016,(24):3466-3467
目的: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方法、手术时机的选择进行总结,提高诊断及治愈率。方法分析总结我院2009年—2013年经治的16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1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8例肠坏死行肠切除+肠吻合术,3例行疝松解还纳术,4例行束带松解术,1例行降结肠肿物切除+横结肠造瘘术。结果死亡2例,为老年患者,1例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并发严重肺部感染死亡。结论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手术、合理的手术方式及损伤控制原则是提高绞窄性肠梗阻治愈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后肠梗阻的特点和诊断、处理原则。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66例术后肠梗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6例患者均治愈,未发生肠外瘘等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腹腔术后可出现肠梗阻,诊断主要靠病史、体征及腹部X线、CT检查。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手术时机的掌握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采用保守治疗,肠绞窄或有肠绞窄趋势应及时手术,反复发作的粘连性肠梗阻应积极手术。  相似文献   

15.
吴小凤  周江  丁婷  李燕 《吉林医学》2014,(8):1607-1608
目的:探讨超声对剖宫产术后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证实为剖宫产术后腹内疝并肠梗阻患者,临床均有不同程度突然下腹剧烈疼痛、腹胀、呕吐。超声主要了解腹部肠管有无扩张以及扩张肠管部位,肠蠕动状况,并追踪有无受挤压而突然变窄无法通过的肠段,然后对疑为绞窄肠管用能量多普勒探测肠壁血流灌注状况,以便评价绞窄肠管生机。结果:8例超声均提示肠梗阻及扩张肠管占据腹腔相同位置,与术中所见病变区部位一致。6例肠管局部有坏死行部分肠管切除,2例复位后系膜动脉搏动良好。结论:超声对剖宫产术后腹内疝并肠梗阻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依据,从而为手术赢得宝贵时机。  相似文献   

16.
110例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运生 《医学文选》2004,23(5):605-606
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粘连性肠梗阻继发于腹部手术者105例占95.5%。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阻85例占77.3%,绞窄性肠梗阻25例占22.7%。行绞窄性肠梗阻肠切除吻合术16例,松解复位术9例,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行粘连松解或粘连带切断术48例,肠切除吻合术10例,短路术16例,小肠折叠排列术11例。本组病例均治愈,疗效较好。结论决定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时机的重要依据是有无肠绞窄。正确选择手术方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丙二醛(MDA)、黄嘌呤氧化酶(XO)在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SD大鼠136只,随机分为下列各组:正常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单纯性肠梗阻组(C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组(D组)、急性肠系膜动静脉血运障碍组(E组).各组均在腹腔麻醉下无菌手术,制模后不同时限取下腔静脉血及受累肠管后放血处死.用比色法测定血浆MDA、XO浓度,所得数据用方差分析处理.受累肠管病理学检查损伤程度并与MDA、XO浓度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组血浆MDA、XO于缺血后0.5h时显著升高(P<0.05);E组血运障碍后0.5h时血浆XO显著升高(P<0.05),MDA于2h时显著升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肠管缺血损伤与血浆MDA、XO具有较好相关性.结论检测血浆MDA、XO对早期诊断绞窄性肠梗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肠梗阻手术时机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了解肠梗阻病程、病理发展,正确掌握肠梗阻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我院15年来417例肠梗阻手术病人的资料,对多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17例肠梗阻手术病人术中证实出现肠绞窄157例,术后出现并发症27例,其中23例为肠绞窄病人,死亡12例,均为出现肠坏死病人并以老年和小儿为多。结论肠梗阻病人出现肠绞窄或有肠绞窄倾向时应及时手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治方法。方法收集48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的手术治疗,术后充分引流,积极防治并发症,46例病情痊愈出院,2例死亡结论临床医师应重视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特征,及时作出诊断和治疗,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保守治疗14例,平均治愈时间21d,手术治疗2例,1例术后再次发生炎性肠梗阻.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一般不发生肠绞窄,宜采用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