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修正的投入产出模型和IO-SDA分解法对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评估、比较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旅游业平均直接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且旅游业在所有产业部门直接碳排放总量中占比较小,其中交通部门是其关键构成;中国旅游业碳排放量更多来自其他产业部门,且各旅游业二级部门的直接-间接碳排放结构比例差异较大;进口与国内产品之间的"替代效应"使得旅游业完全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不同旅游主体完全碳排放构成差异显著;驱动旅游业二级部门碳排放流入强度变化的因素从单一的直接能源消费强度主导模式向直接能源消费强度效应、能源结构效应、部门结构效应与技术-投入结构效应等多因素并举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2.
范丹  王维国 《系统工程》2012,(11):48-54
基于扩展的Johan恒等式及广义费雪指数分解(GFI)方法,建立了1995~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产业能源结构、产业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产出四个因素对我国能源消费的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对比拉氏指数和D氏指数分解法,姑模型具有更好的因素分解特性,能够消除分解的残差项,使得分解结果更加准确。实证结果显示:经济产出的持续增长是我国人均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该阶段总贡献比例为42.84%;产业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我国人均碳排放的增长起到了微弱的拉动效应,贡献比例分别为21.99%和21.24%;而产业能源强度对我国的人均碳排放的增长呈现显著的抑制效应,贡献比例为13.94%,并且产业能源强度的抑制作用表现出逐年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耗能行业碳排放因素分解与达峰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高耗能行业碳减排是实现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于2030年之前达峰的必经之路.通过将能源增强型技术进步和二氧化碳(CO_2)排放共同纳入传统的经济增长分析框架,构建了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模型,将我国六大高耗能行业碳排放增长率的变动分解为规模效应、能源结构效应、要素替代效应和能源技术进步效应四个部分;并以此为基础,采用情景分析方法对2030年之前高耗能行业碳排放达峰路径进行探索.结果显示:1)对所有行业而言,规模效应是促进碳排放持续增加的主要因素,且该作用在"十五"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相反,能源技术进步效应和要素替代效应对行业碳排放的增加均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抑制;能源结构效应对碳减排的影响较为微弱且在方向上存在着行业差异.2)对于化学原料及制品、非金属制品、黑色金属加工、有色金属加工四个行业而言,能源技术进步效应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尽管该效应的作用强度在时序维度上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与之相比,石油加工、电力生产供应两行业的碳减排主要依赖要素替代效应.3)在高排放情景下,高耗能行业碳排放总量持续快速增长,难以在2030年之前达峰;而在中排放和低排放情景下,六大行业的碳排放将分别于2023年、2017年前后达峰.  相似文献   

4.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结构分解技术,开展北京市能源强度的驱动因素研究,将其分解成:能源投入系数、完全需要系数、最终需求结构系数、最终需求、最终能源消耗系数五个因素.利用北京市1997-2012年实物价值型能源投入产出可比价序列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总体来说,北京市能源强度一直呈下降趋势;2)能源投入系数和最终需求的变化是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3)完全需要系数和最终需求结构在不同阶段对能源强度的降低起到了不同的促进或抑制作用;4)最终能源消费系数的影响作用较为微弱.  相似文献   

5.
估算了中国1997~2015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碳排放强度数据,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中国省际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性。结果显示:(1)我国省域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特征,碳排放强度水平相似区域倾向于集聚分布。(2)经济发展水平、所有权制度、对外开放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提高可以降低区域碳排放强度,能源结构、能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则会增加区域碳排放强度。(3)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对外开放水平、城市化、能源结构和能源禀赋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即以上变量的变动不仅对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产生影响,还会通过空间传导机制辐射至周边地区。(4)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结构、提高经济增长水平是目前实现碳减排目标的有效途径。最后,依据所得研究结论,提出了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厘清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对于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Toda-Yamamoto因果检验,在双变量和扩展CD生产函数框架下对北京市1980~2016年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因果关系进行了深入比较研究,最后使用Tapio脱钩模型评估了三次产业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研究发现,双变量框架存在遗漏重要解释变量的危害,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Granger原因;而加入资本和劳动后,扩展生产函数下存在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稳健的单项Granger原因,能源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产出弹性仅次于资本;北京市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弱脱钩状态,第一产业脱钩状态波动性较大,第二产业逐步实现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强脱钩,第三产业还表现出对能源消费一定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首批低碳试点的八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双重差分方法实证研究了国家低碳试点对试点城市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低碳试点对试点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政策影响效应随试点年限的增加逐步增强,故现阶段加强城市低碳政策的引导和控制是推动城市低碳建设进程的有效途径,此外,不断增长的城镇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等因素制约了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不利于碳减排目标的实现,而理论上预期对碳排放规模抑制作用的技术投入变量影响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能源拥挤效应是指产出随着能源要素投入的增加而减少的非正常经济现象.为了检验中国制造业是否存在能源拥挤效应,提高制造业低碳发展能力,根据产出异质性能源拥挤效应可分解为期望能源拥挤和非期望能源拥挤.利用RAM-DEA模型分别建立管理处置和自由处置下期望能源拥挤和非期望能源拥挤模型,对中国制造业28个子行业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行业非期望能源拥挤效应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到2014年制造业行业存在大约96260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浪费;大部分制造业行业的能源效率较低,且行业差异较大;从能源无效的来源来看,传统制造业主要是拥挤无效,先进制造业主要是技术无效,而传统化工行业和能源密集型产业是拥挤无效和技术无效兼而有之;近年来期望能源拥挤无论在发生频率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有了一定的改善,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制造业行业开始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研究结论对制造业节能减排产业结构优化,产能过剩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以基于自主体模拟和投入产出模型为建模手段,在宏观层面构建了中国17个部门的投入产出模型,在微观层面构建了部门细分的企业创新模型。模型通过微观企业自主体的创新驱动宏观层面部门间投入产出关系、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趋势的演化。研究发现,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使得能源消费峰值和碳排放峰值出现的年份存在不确定性。能源消费峰值年份在2025年至2036年期间呈现正态分布;而碳排放峰值年份在2024年至2033年间呈现正态分布;其中,能源消费峰值出现的概率最大年为2031年,概率为23.57%;碳排放峰值出现的概率最大年为2029年,概率为33.51%。以多次模拟的平均值分析,中国未来能源消费量的高峰约出现在2031年,高峰值为5146Mtce;中国碳排放高峰出现在2029年,峰值为2.7GtC。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京津冀地区交通部门CO_2排放的时空特性和影响因素,对推动京津冀交通部门绿色发展以及实现协同减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针对2000~2015年京津冀CO_2排放的时空特进行了分析,运用LMDI分解方法对京津冀CO_2排放时间变化因素进行总体分析,然后利用B-R空间分解方法对京津冀CO_2排放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在研究期内,京津冀交通部门CO_2排放增长较快,从1360万吨增长到4660万吨,其中,北京对经京津冀CO_2排放贡献最大,达到42.56%;河北省和天津贡献较小,分别为31.20%和26.24%.(2)收入效应的增加是导致京津冀交通部门CO_2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累计贡献度为107.15%.能源强度和运输强度效应是抑制京津冀CO_2排放的主要因素。累计贡献度为分别为-42.62%和-21.95%.(3)京津冀各地区CO_2排放差异不断扩大,主要原因是收入效应、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和交通强度差距不断增加。人均收入和交通强度高是北京高于京津冀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交通结构是天津市和河北省的CO_2排放低于京津冀的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能源强度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与影响路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路径分析模型分析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劳动力配置、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对能源强度影响,计算了能源强度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析表明:提高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既可直接降低能源强度又可间接通过能源-劳动力配置来降低能源强度;提高第三产业结构既可直接降低能源强度又可间接通过提高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来降低能源强度;降低能源-劳动力配置有助于降低能源强度;提高天然气和电力的比重,降低煤炭和油料的比重将降低能源强度。因此,降低能源强度在于提高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12.
需求侧全球碳排放强度的度量及分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提出了需求侧的全球完全碳排放强度度量方法,建立了经济体维度和最终需求类型维度变化的贡献率分解模型,以及包含碳排放系数、中间投入技术结构、增加值系数和最终需求4类影响因素的结构分解模型,分析了1998-2007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和代表性国家的碳排放强度变化.结果表明:全球完全碳排放重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完全增加值重心在发达国家,完全碳排放强度下降主要贡献仍来自欧盟和北美自贸区.各国消费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均小于出口和投资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并带动了整体完全碳排放强度的下降。碳排放系数仍是促进需求侧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导因素,其他3类因素对不同国别不同类型的完全碳排放强度影响效果不一,其中在出口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中表现出更为显著的国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立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本文就黄河流域低碳建设和区域协同减排背景下的金融发展对能源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和传导路径进行系统考察.基于包含知识产出的内生增长Romer模型,构建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的理论模型;进而通过选取2000-2017年黄河流域省际面板数据构造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金融发展驱动能源消费的空间效应展开...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能源资源过度消耗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迅速凸显,提高能源利用率是促进工业绿色转型、推动生态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基于Super-SBM及动态面板门槛模型,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国工业各行业之间绿色转型存在的异质性差异,并引入创新效应作为门槛变量,进一步探讨能源强度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中国的工业绿色转型水平较低,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且行业异质性显著,在转型期间表现出比较显著的波动趋势。值得说明的是,能源强度对于中国工业绿色转型存在明显的创新效应异质门槛作用;较低水平的创新效应并不利于降低能源强度驱动工业绿色转型。而随着创新效应水平的提高并突破“临界点”,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发挥了能源强度的影响作用,进而推动工业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15.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解了不同类型需求驱动中国制造业研发投入的模式,研究了网络特征在研发投入与创新产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论表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研发投入是国内最终需求和中间需求共同驱动的,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研发投入结构则为中间需求主导型.各类需求引致的研发投入均对中国制造业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贡献由高到低依次为国外最终需求、国内最终需求和中间需求,因此最终需求是驱动研发投入进而实现创新产出的主要动力.生产网络特征在研发推动创新产出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中心度与各类需求引致的研发投入交互促进了创新产出的增长,上游度限制了中间需求驱动的研发投入对创新产出贡献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能源效率与排放总量之间存在"杰文斯悖论",鉴于此,需要从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研究视角(Thelifestyle and social-behavioral,LSB)研究排放问题。构建碳排放投入产出模型,以2001~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数据为样本,核算个人嵌入式碳足迹(Embedded Carbon Footprints,ECF),并分析其结构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当个人消费支出高于10000元拐点时,总的ECF排放强度将会上升,这主要是由于享受型排放强度的上升,但与此同时,生存型和发展型排放强度会下降;中国正走向一条高碳消费的道路,结构性排放强度仍有上升的空间。基于以上分析,在扩大消费的背景下,为减缓碳排放,应加大需求管理。  相似文献   

17.
个人碳交易是一种直接针对个体消费者的碳减排市场机制,旨在通过引导、管制和鼓励等方式改变消费者高碳能源消费模式,形成低碳能源消费模式,以实现碳减排目的.本文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构建了个人碳交易体系下消费者能源消费效用优化模型和福利变化测度模型,并运用中国电力消费数据对模型结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碳排放权市场交易量与初始碳排放权、能源价格呈显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碳排放权市场交易量与交易成本呈负向相关关系;初始碳排放权正向影响高排放者和低排放者的能源消费量;交易成本正向影响低排放者能源消费量、负向影响高排放者能源消费量;由于缓冲效应的存在,能源价格对消费者能源消费量的影响不显著;个人碳交易体系下,高排放者是福利的受损方,而低排放者是福利的获益方,实现了高污染者向低污染者的补贴,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该研究成果对于今后个人碳交易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引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对1998–2016年中国区域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建立指数随机图模型首次对中国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识别和解释.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可分为“各司其责”的四大板块并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俱乐部”空间分布特征;各板块在样本时期内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重组,其中净溢出板块的组成省份有所减少,主受益和净受益板块的组成省份有所增加,而经纪人板块的组成省份虽然有所变化但总数保持不变;区域间的“碳排放避难所”效应有所弱化,各区域倾向于以“互惠”或“组团”的方式参与碳排放空间关联“活动”,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存在区域间各自为政的“诸侯经济”与梯度断层现象;较高的对外开放度、清洁低碳的能源结构与能源效率的提升有利于推动区域间产生更多的碳排放接收关系;碳排放的空间关联格局随能源结构的升级而呈现出“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梯度关联趋向;区域间经济发展方式在对外开放、经济集聚、产业结构、能源效率上的互补性以及紧密的区域贸易联系,促使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随着区域间分工与协作的加强而呈现出千里“碳缘”一线牵的特点.因此,加快推进实施区域一体化和...  相似文献   

19.
在DEA-Malmquist指数的基础上,考虑能源要素,进一步把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产出的增长分解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以及要素投入的增长效应.研究发现,考虑能源要素后, 2002-2009年间: 1)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产出的平均增长率为21.48%,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长; 2)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平均每年带动产出增长7.48个百分点,其中技术进步贡献2.98个百分点,技术效率改善贡献4.5个百分点,要素投入平均每年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为14个百分点; 3)要素投入增长在经济增长中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速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为了维持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 必须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包括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工业能耗变动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施凤丹 《系统工程》2008,26(4):55-60
通过对数平均D氏分解法(LMDI)将1997年和2002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及煤炭消费、石油消费分别分解为产量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997~2002年中国工业能耗的增长主要是高耗能重化工业投入产出规模的扩大引起的,工业结构的调整也对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工业各部门实际能源强度的降低则大大减缓了能耗总量的增长幅度.根据测算结果,笔者提出重化工业不应该是中国工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