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读名作家陆夫的一篇谈创作的讲稿,其中说及上世纪50年代,张天翼向他介绍的一条写作经验:写稿子的时候“老子天下第一”,稿子写好后“小子罪该万死”。陆夫解释道:“这就是说,写的时候要充满信心,写好稿后要谦虚谨慎处理。”张天翼和陆夫都是老一辈名作家。他们说的“写稿子”是指创作艺作品。但是“隔行不隔理”,新闻写作(包括我们通讯员)认真学习他们的写作经验,“消化吸收”,是不无益处的。  相似文献   

2.
谢顾问:初学新闻写作,刚知道“五个W”。为把“五个W”说全,我总是在写稿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得很详尽。可把稿子拿给编辑看,编辑老说我写得太啰嗦,为什么我的稿子总是啰嗦呢?54648部队付珂炜付珂玮同志:你刚学写作,就能按照新闻写作的规律,精心写好“五个W”,这是一个写作的进步。然而,写全“五个W”与语言啰嗦并无直接联系,更不能说写全“五个W”是语言啰嗦的必然结果。因为写全“五个W”在于把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而清楚是不能与啰嗦画等号的。既如此,啰嗦之弊源于何处呢?按照我的理解,啰嗦是下列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谢顾问:我是一个基层单位的报道员。每当我写了稿子请大机关的新闻干事或报社编辑审阅时,他们总是说:“你刚学写作,又是小单位的报道员,以后要多写小稿子,少写大稿子。”我实在不明白,难道在“小单位”就注定不能写“大稿子”吗?145医院小桃小姚同志: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清“小单位”和“大稿子”是指什么而言。你是“团级单位的报道员”,那你说的“小单位”指的就是基层单位,而不是大机关。这恐怕不会猜错的。但这个“大稿子”,理解可就不同了。其一,“大稿子”可以理解成事关大局,有大机关、高级领导人活动的稿子;其二…  相似文献   

4.
小的不做,大的又做不来,这是一些人的一种通病。我想起了我自己写稿的一些经历。记得我工作后,也是我有生以来发表的第一篇稿子是在山东省教委《中学生报》“青春短笛”栏目里发表的一首自由诗,一共16行,150多字。那时我的学生都争相传阅那期报纸,读那篇稿子。一位老哥说:“这样的稿子也能发表,好,咱也写!”我还半带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其实有些稿子很容易发表,就看你写不写。你只要写,就能发表。”而我,  相似文献   

5.
“亮”红灯     
“这稿子不能发!”小李写了篇关干制配连举行“党在我心中”庆“七一”文艺晚会的稿子。不曾想,在发稿时碰上了部长姚明林亮出的“红灯”:“这稿不能发!”原来,小李认为“七一”、“八一”之类的应景稿,等过后再写,十有八九是马后炮,只有提前写,待稿子寄到报社,正好编辑部需要这类稿子。于是,“六一”才过不几天,“七一”的稿子他就写出来了。姚部长像是瞧出了他的心事,说:“这样写稿不好,稿子见了报,官兵有意见。你看这样写行不行?”最后,姚部长帮他定了一篇言论稿。“这假不能批”小于写稿写了半年多,稿子寄走近百篇,…  相似文献   

6.
“向报道员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色”、“向报道员汇报线索急”、“解决报道员的实际问题急”——这是某师报道人员给政治部副主任王志强重视抓好报道工作总结的_:大特与,故称他为“三急”副主*。自他上任以来,经他审阅的上h篇稿件,无一篇掺有水分。大、<那说,这应归于“三急”副主任的“慢三步”。慢一步———形成事实再写稿有些报道员在写迎接节日之类的应景稿时,往往节日还差十多天,活动计划安排刚刚列出,稿子就写了出突。报道员说,安排好的活补.巴协部要搞,提前把稿子写好,邮j收辑部,这算不上失实。若是Hg邓天搞完活动…  相似文献   

7.
谢顾问谢顾问:我写了不少新闻稿,可编辑和有经验的报道员总是说我写的稿子太“空洞”,那么,我怎样才能防止这种毛病呢?五四六七五部队维铭维铭同志:所谓“稿子写得空洞”,就是指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稿子空洞的、王要原因无非是两个。一个是深入采访不够,了解情况不细,不掌握较多的生动、具体的事例,因此写作时只有靠概括和估计来成文。另一个原因是不知道怎样才能避免空洞,没有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这里,我重点讲几个避免稿子“空洞”的方法,仅供参考。一是要写细、写具体。这是防止空洞的一个有效方法。比方说,你在写某个新…  相似文献   

8.
读者,是我写稿评仪稿件的良师益友.稿子写得怎么样?成不成功?读者最有资格,最有发言权.因此,我在写稿过程中,常常把写好的初槁念给身边知情的人听,或给他们看,聘请他们当我稿件的评议员,征求他们意见:“你觉得这篇稿子写得怎么样?”他们一听一看一惊,说“写得好”!说明我槁子写得成功,上新闻单位有希望把握.如果他们吞吞吐吐,不大满意,说明我稿子不行,还需要加工补火,并征求他们意见加进那些素材内容适合?然后再修改.实践证明,这样效果很好,发出去的稿件,大部分达到见报上台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谢顾问:我是一名驻守在渤海前哨小岛上的报道员,脾气特别,平时不爱和人开玩笑,也不爱发脾气,甚至说话也低声细语的,战友们都喊我“男小姐”。自调到报道组后,我已有105篇稿子泥牛入海无消息。有经验的报道员说:“这与你的性格有关.没有阳刚2气的人写不出好稿子。”访问:写稿子真的与人的性格有关吗?55055部队郭宝富郭宝富同志:要弄清这个问题,应人人两方面看。一方面应看到,稿子是人写的,人的思想品质、性格等必然也要通过稿子反映出来,正所谓“文如其人”。比如,一个思想活泼、性格开朗的人,写出的稿子往往新、鲜、奇、…  相似文献   

10.
“丑媳妇怕见公婆”。这是初学写作时的一个通病。我在刚学写作时也有过这个毛病。那时,我在写稿之前就产生了这样的恐惧:稿子写出来得不到发表,给人知道了多丢脸。所以总是背着人偷偷地写,偷偷地寄出去。可有一次,我把刚写好的稿子放下就训练去了,当我回来时却是“满城风雨”了。原来风把稿子吹开,稿件吹  相似文献   

11.
在基层常听一些报道员叹惜:“我写了不少稿子编辑就是不用。”在编辑部又常听到编辑们议论:“能用的稿子太少了。”我想,这其中的矛盾,恐怕与写稿标准和用稿标准有很大关系。其实,写稿与编稿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发表出去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启迪思想,推动工作。应该说,目的相同,标准就应该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许多稿件难以刊用,主要是采写者对用稿的标准不清楚,编辑要这样的稿子,他给那样的稿子,这种产销不对路,显然是没有在同一标准下衡量稿件。这是出现矛盾的症结所在。为什么会出现写与用两个标准呢?关键还是心中缺…  相似文献   

12.
我们常说:“要有的放矢”。新闻报道像射箭一样,每发一篇稿子都像射出一支箭,能不能射中,就看你写稿前明不明“的”,心目中有没有靶子,这靶子就是稿子的针对性。许多稿子未被采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针对性。写稿不能老凭热情,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前,你要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要写这篇稿?这篇稿子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问题?然后,再把你要写的东西拿到全局去比较去  相似文献   

13.
谢顾问:我在采写新闻稿件时,常常因为稿件时效性不强而“告吹”。我向一位老报道员讨教,他开导我说,搞新闻要“打提前量”,估计一定要发生的事实,可以提前5—10天就把稿子写好,尽快发走。不然,稿子到了编辑手里,往往就成了“马后炮”。我不明白,为了不使稿子成为“马后炮”,就得“打提前量”吗?36232部队张景奇张景奇同志:那位“开导”你的老报道员说的话是不可听的。新闻报道稿件的确应注重时效,有时候,一篇稿子的时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稿子的成败。但是,提高稿件的时效性,主要靠快采快写快发,而绝对不能用“打提前量”的…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在青年时期曾写过一句诗,“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这句诗对我们业余写稿人来说是莫大的安慰,联想到我们这些业余写稿爱好者。写了稿子不见报。心里总感到难过。笔者自己就深有体会。“发出去的稿件,十天个把月不见稿,心里想,哎,出不来了,这篇稿子又被抢毙了”,心里总有一股说不出的感觉,其实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应当加以克服。 “文章得失不由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想写好文章,不靠别的,全凭自己的真功夫,就新闻写作而言,除了应具有一定的文字基础  相似文献   

15.
黄晖 《军事记者》2009,(2):68-68
新闻,这个字眼,我对它倾入了太多的感情。 1999年底,踏着初冬的白雪,我入伍来到东北。新兵连的时候,指导员找到我们几个高中毕业的新战士,要求我们给旅里写广播稿。晚上正逢全连组织看电影,那几个战友都去了,就我留在连队写稿。指导员找到我说:“小黄,你怎么不去看电影啊?”我说:“我想到了一个好稿子,还没有写完呢!”指导员说:“你到连部来当文书吧。”  相似文献   

16.
通讯员园地     
初学写新闻,应该把功夫下在哪里?不少新通讯员认为,只要摸到写作上的诀窍,在文字上花精力、用功夫,就能成功。我开始写稿时,也是这样想。遇事草草问问,就去加班加点,写了一次又一次,改了一遍又一遍。结果,费了气力不见报,辛辛苦苦不讨好。这是什么原因?有人说,“抓准了问题,稿件就成功了一半”,“有了点子,也就有了稿子。”还有人说,“稿子要见报,七分采访,三分写稿。”把这些话归纳起来,就是说,用七分功夫去采访,调查研究,抓问题,想点子,剩下三分功夫用在写稿上。因为,只有通过深入的采访,反复的调查研究(包括对党的方针政策的了解和全局在胸),周密  相似文献   

17.
我们三个人(古光成、田菼、沃信康)合作写稿,是从一九六一年四月开始的,到现在已经三年半了。在这以前,我们也曾一起研究和写过一些稿子,但大部分还是各写各的。渐渐地我们感到,象我们这些没有独立写稿能力的人,一个人写稿,往往情况了解不够全面,稿件质量也提不高,特别是看到很多好人好事报道不出去的时候,心里很着急,大家都想改变这种情况。正巧,那时《解放军报通讯》第三十八期上介绍了沈阳部队“石流”写作小组的经验,给了我们  相似文献   

18.
我常遇到一些刚从事新闻写作的同志,他们写的稿子象封建时代的姑娘那样羞涩怕人;他们偷偷地写,“秘密”地寄,结果,篇篇如石落大海。此时,他们又抱怨编辑“不识货”了。当初,我写稿时就吃了这方面的亏,对自己写的稿子除本人和编辑看外,别人连个“气”也闻不到。后来有位颇有名气的老通讯员到我家玩,非要看看我的稿子不行。恰巧我刚写了一篇《粉笔虽小获利多》的稿,  相似文献   

19.
谢顾问:我初学写作,什么题材都想写。可一位老报道员对我说,初学搞报道,应多写身边的兵的故事,不要写部队中心工作的稿子。对此,我迷惑不解,果真如此吗?清指点。81252$队荣吉民范奋民同志:我翻看了不少文件和有关规定,屯问过一些从事多年新闻工作的编辑记者,从未见到或听到初学写稿者“必须写什么,不能写什么”的规定。因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也是讲新闻自由的。只要你写的稿子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有利,内容又真实可靠,且不违反各种规定、法纪,写什么内容,用什么形式完全由作者自己来决定。如果你对反映部队中心工作的题材…  相似文献   

20.
谢顾问:常听人说:稿件“三分在写,七分在改”。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每逢写了稿子,除了自己反复修改几次外,还要请领导和老通讯员们帮助修改。如此七改八改,把我想要表达的思想全改得走样了,可稿子见报的并不多。于是,我对这个说法怀疑了,请帮助我弄清这个问题。81246部队焦德欣焦德欣同志:我也听说过一句话,叫“稿子是改出来的”,这与“三分在写,七分在改”大概是一个意思。修改果然比写作本身更重要吗?我的体会是──一、对于初学写作的同志来讲,多给他们讲讲文章多修改的重要大有益处。有些通讯员,虽写作基本功不大好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