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印染废水混凝脱色与染料结构及混凝剂种类间的关系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1  
在四种无机混凝剂对六大类十二种典型染料混凝脱色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染料分子结构与混凝剂种类对印染废水混凝脱色效果的影响的一般规律,并探讨部分混凝脱色机理。  相似文献   

2.
处理印染废水的复合混凝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对各种混凝剂的混凝机理与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特定的混凝剂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特性及不同混凝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论述了染料分子结构与其存在状态及混凝效果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合混凝剂处理印染废水的复配原则。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各种混凝剂的混凝机理与优缺点,讨论了特定的混凝剂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特性及不同混凝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论述了染料分子结构与其存在状态及混凝效果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合混凝剂处理印染废水的复配原则。  相似文献   

4.
采用从杭州钢铁厂采集来的钢渣(水渣),经过粉碎、碱浸、酸溶、聚合(加入不同量的Fe3+和Al3+)和过滤等方法制得脱色混凝剂PSDC-Ⅵ系列3种。研究了它们对染料废水的脱色效果,考察了影响PSDC-Ⅵ系列混凝剂混凝及脱色效果的因素,并与PAC进行比较。试验表明,PSDC-Ⅵ系列混凝剂在pH≤7和pH≥10时,对试验的染料废水脱色效果较差,在pH=8时,达到最佳脱色效果点。同时在杭州市某印染厂染料废水工程中应用,改进了原有染料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PSDC-Ⅵ系列混凝剂处理该厂染料废水的混凝和脱色效果比用PAC时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印染废水复合混凝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贺启环 《染料工业》2002,39(3):38-41
本文分析了各种混凝剂的混凝机理与优缺点,讨论了特定的混凝剂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特性及不同混凝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论述了染料分子结构与其存在状态及混凝效果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合混凝剂处理印染废水的复配原则。  相似文献   

6.
利用混凝与光催化处理酸性橙Ⅱ染料水样、碱性嫩黄O染料水样以及酸性橙Ⅱ与碱性嫩黄O复合染料水样,确定最佳的混凝剂投药量和pH。对比分析单一方法与联用技术的脱色性能,判断联用技术是否优于单一方法;并探究pH、光催化时间、盐含量、浊度等对脱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染料水样,所需的最佳脱色条件不同。处理复合染料水样时,混凝剂最佳投加量为920mg/L,最佳pH为6,经过120min的光催化脱色率可达到78.92%。混凝与光催化联用技术的脱色性能明显优于单一混凝法或光催化法,这与所处理的染料分子结构密切相关。较高的离子强度及浊度会降低混凝剂对染料的吸附电中和与吸附桥连能力,并对光催化剂的表面效应产生抑制,从而降低混凝与光催化联用技术的脱色性能。复合染料水样的盐含量为1200mg/L时,脱色率降幅可达36.87%;浊度为412.2NTU时,脱色率降幅为19.85%。  相似文献   

7.
染料废水脱色混凝剂(PSDC-Ⅲ)的开发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从杭州钢铁厂采集来的钢渣(水渣),经过粉碎、碱浸、酸溶、聚合(加入不同的量的Fe3 和Al3 )和过滤等方法制得脱色混凝剂(PSDC-Ⅲ)系列3种.试验了它们对染料废水的脱色效果,考察了影响(PSDC-Ⅲ)混凝及脱色效果的因素,并且在杭州某印染厂印染废水工程中应用.结果表明,pH≥6时,混凝剂具有良好的混凝效果.最佳脱色区为pH值6~8,在工程应用中处理效果也较好.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废水中的直链烷基苯磺酸钠混凝气浮处理的一些影响因素,包括pH、混凝剂(硫酸铝钾)用量、气浮时间,对比了混凝沉淀和混凝气浮处理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pH、混凝剂用量及气浮时间均对混凝气浮处理效果有较大影响,当pH=6、混凝剂质量浓度为667 mg/L及气浮时间为5 min时,混凝气浮对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的去除率可达78.50%.  相似文献   

9.
新型混凝剂聚磷氯化铝在水处理中的特性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通过混凝搅拌试验,采用新型混凝剂聚磷氯化铝对含油污水、有机废水、毛纺染料废水以及受污染的河水进行混凝处理。结果表明:在较少的投芭量睛,对浊度,Cr^6+的去除率在90%以上,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率也达60%以上,且适应较高的PH值。比较的结果还表明聚磷氯化铝的混凝效能显著优于聚合氯化铝。  相似文献   

10.
新型混凝剂聚磷氯化铝在污水处理中的特性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通过混凝搅拌实验,采用新型混凝剂聚磷氯化铝对含油污水、有机废水,毛纺染料废水以及受污染的河水进行混凝处理。结果表明,在较少的投药量下,对浊度、油分、Cr6+的去除率在90%以上,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率也达60%以上,且适应较高的pH值。比较的结果还表明聚磷氯化铝的混凝效能显著优于聚合氯化铝。  相似文献   

11.
草浆木质素做混凝剂处理工业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草浆造纸黑液提取木质素做混凝剂对毛纺厂、印染厂、染料厂废水进行脱色、去除CODCr试验研究,表明草浆木质素是一种有前途的混凝剂,对纺织、印染、染料厂废水中CODCr及色度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该方法以废治废,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絮凝剂-阳离子型无机微粒体系的混凝脱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啤酒厂废酵母直接提取微生物絮凝剂,与水合氧化铁微颗粒体系集成应用于混凝脱色,其脱色效果与无机微颗粒体系的电荷密度、微生物絮凝剂剂量有关,提出无机微颗粒与染料集合体的"剩余电荷"的概念解释微生物絮凝剂-阳离子型无机微粒体系的混凝机理.结果显示微生物絮凝剂-水合氧化铁微粒体系混凝脱色在试验范围内均有显著的协同效应,直接黄最高脱色率达到95.5%,分别比单独使用水合氧化铁微粒和微生物絮凝剂提高33.6%和82.6%.  相似文献   

13.
聚丙烯酰胺类混凝剂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敏  周迟骏 《工业水处理》2004,24(11):33-35
利用聚丙烯腈在碱性条件下水解为含有酰胺基团和羧酸基团的聚电解质的反应,通过控制腈纶丝水解时间和条件。使水解度处于最佳范围内,所得到的水解产物对废水有最佳的处理效果,成为价格低廉,性能优越的混凝剂。  相似文献   

14.
我国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含油废水的处理特点及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的发展现状 ,着重综述了我国在处理含油废水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的性质、制备方法及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矿渣复合混凝剂处理造纸黑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硫酸和盐酸的混合酸分别搅拌浸取粉煤灰、锅炉渣和水淬渣,制得矿渣复合混凝剂,并用其对造纸黑液进行处理。实验表明,各种矿渣复合混凝剂中,粉煤灰混凝剂效果最好;较高温度、适宜的酸浓度处理后所得的混凝剂有利于对造纸黑液的处理;去除1kgCODCr1#混凝剂的费用仅占PY型的3.6%;另外提出了具有实用价值的处理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新型无机复合混凝剂ISF-01对日用化学工业废水的絮凝、破乳效果及混凝剂用量和体系pH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并与其它无机絮凝剂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ISF-01混凝剂有较宽的pH适用范围,对日用化学工业废水具有良好的混凝效果,与传统混凝剂相比,它具有破乳性能好、投药量少、絮体沉降速度快、上清液透光性能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双效水处理剂高铁酸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靖宇  陈国平 《化工时刊》2005,19(12):67-69
高铁酸盐是一种集氧化杀菌、絮凝去污为一体之安全、双效的水处理絮凝剂。综述了高铁酸盐独特的性能、制备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讨论现有制备方法的局限性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8.
内电解法处理印染废水的效果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印染废水成分复杂、色度高、CODCr高且难降解,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印染废水处理一般采用生化一混凝沉淀法、混凝气浮法、化学氧化及活性炭吸附法等,但这些方法存在运行费用较高、不易管理等缺点。内电解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铁屑中的铁和炭组分构成微小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以充入的废水为电解质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原电池。利用内电解对印染废水进行预处理,脱色率可达75%。90%,CODCr去除率达55%左右。另外还可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废水的BOD5/CODCr值从原来的0.23提高到0.57,为后续生化处理和处理后达标排放奠定了基础,且运行成本低,易于管理。  相似文献   

19.
采用自制粉煤灰混凝剂对DDNP废水进行预处理试验,通过色度去除率和CODCr去除率考察了混凝剂投加量、废水pH值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用正交试验优化了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废水pH=9,混凝剂投加量为40g/L,温度为30℃时,处理后废水的CODCr可降低54%以上,色度可降低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混凝在绿磺隆农药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以脱硫后的绿磺隆农药废水为对象,以硫酸铝为混凝剂,聚丙烯酰胺为絮凝剂,研究了混凝剂用量,pH值,搅拌速度,水流速度梯度,絮凝剂用量对CODcr去除率的影响,并且从理论上对混凝条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