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城市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动因、机制及达成来论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城市与自然和谐的动因是两者在中西方都代表着2种不同的,但具有互补性差异的生活理想;和谐的机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科学话语下的“生态和谐”,而和谐的达成便是“以山水为体、以文化为魂”的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2.
道德与法律两者属于上层建筑,具有同质性,因而道德法律化得以可能;但是由于两者又具有异质的一面,故道德法律化又存在限度;实行合理的道德法律化有利于我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这一治国方略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审美意识对民间文学的生成具有重要的建构作用.土家族人将生态认知融入民间文学作品中,一方面关注现实生活,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共生共荣的三重和谐之美;另一方面关注人们的心灵世界,探求土家族人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平衡,表达了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终极关怀,在悲剧与壮美的平衡中最终形成了土家族独特的生态美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美学生态位     
美学在人文社科领域里占据着一定空间,存在着“生态位”.与美学有关的“生态位”以及相关概念有生态适宜度、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美学在发展中生态位会发生移位,出现生态位特化与生态位泛化.美学要获得良好的生态发展位,就要遵循生态生存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今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联合国环境署确定2006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莫使旱地变荒漠”.为呼应这一主题,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决心和行动,同时普及生态安全知识,进行环境警示教育,提高广大公众的生态安全意识和参与维护生态安全的积极性,环保总局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6.
成都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新三最”近期目标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文章基于对UELDI的评析,以“过程-结果”二维向量模型为工具,揭示成都生态宜居现状问题,分析了达成近期目标的核心思路,提出了以平衡建设强度与生态成效为总原则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7.
《关雎》向来被认为是用“兴”手法创作的典范,它的用“兴”特点是“兴中兼比”。《关雎》之“兴”的意义,不仅表现为一种诗歌创作手法,也是一种审美的认知方式,具有认知功能。“兴中兼比”的特点是“兴”具有认知功能的主要原因。“兴”和“比”都具有认知功能,但两者的认知思维过程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四个世界”是王希杰先生的“三一”理论体系的三组基本概念之一,它与零度/偏离、显性/潜性这两组概念既对立区别又相互联系;“四个世界”是整个修辞学理论的基础,语境、同义手段、得体性原则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9.
刚刚过去的2007年,对中国、对世界都是非同寻常的365天。就在这一年,中国,这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养育着全球20%以上人口、创造了世界6%GDP的泱泱大国,为一个事关人类可持续生存的命题,作出了足以告慰先祖、造福后代的科学解答,为人类未来的年轮之树,刻画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印痕,这就是: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0.
孟子与亚里士多德作为东、西方的思想巨人,他们的政治思想中具有浓厚的政治生态意味.前者侧重"中庸",主张德治与民本,强调"时—养—制";后者偏向"中道",主张法治与民主,强调"多样—制".两者的政治生态思想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彼此相得益彰,都是宝贵的思想财富.在梳理孟子与亚里士多德政治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两者关于政治生态思想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两者都是为了解决目前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从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出发的生态文明就是一种遵循自然的文明。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AutoCAD与高级语言联接接口“DXF”和“SCR”的特点,扬长避短。提出了两者联合使用的新方法。使AutoCAD与高级语言的转换能快速、灵活方便地实现。这对于AutoCAD的开发和应用都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自互为对偶     
“自互为对偶”是一个新概念。它是既有利于“自行对偶”,又有别于“互为对偶”.而与两者又都不能绝然划清界限的一种“亦此亦彼”的对偶。  相似文献   

14.
现代生态危机使人类的生存陷入了困境之中,这一困境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践观,在还原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理清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涵义,分析了造成生态危机的不是“人类中心主义”本身,是人在与自然辩证关系中的失衡,进而反驳了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加以分析,在各种不同讨论层面对“人类中心主义”概念使用造成的不便和混乱。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生态失衡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危机,生态失衡根源于人与人性失衡——人与自身真正需要的失衡,人与人性的失衡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组织结构失衡。这3个方面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前后贯通,构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失衡”理论,这一理论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社区党建和社区文化从哲学视角看,具有辩证矛盾性,呈现为对立统一关系。其对立或差异表现为:社区党建和社区文化两者在内涵、目的、功能和地位上是有明显区别的;其统一表现在:社区党建和社区文化两者都以“三个代表”为指南,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以人为本”为立足点,并在相互依存中为社区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萌芽于西周时期。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具有丰富博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知性通天、天人和谐、以人顺天、天人感应等主要方面。“天人合一”范畴蕴含着天人一体的生态整体观、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平等观、尊重与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和遵循客观规律的生态实践观,对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生态学”(ecology)一词来自德文kologie,词根源于希腊文“oikos”,原义是指人们居住的房屋,在生物学上,指动物的巢穴,或者棚舍。“生态”一词已经含有环境的意思;“生态环境”的说法,从修辞学和逻辑学的角度来看都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9.
惩罚神话中的集体意识:吴刚伐桂与西西弗斯推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一种繁重、不断重复并且单调乏味的劳作,对人进行一种劳力惩罚和身体及精神的双重折磨,也许是最残酷的一种惩罚方式了。在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神话中,西西弗斯手推巨石与吴刚持斧伐桂正是这样一种苦差事,两者不停地消耗着自身的气力,却毫无成果,这样的劳作只能一直进行重不停歇。中西方两个不同世界里诞生的具有相似意味的神话,让我们看到了对于人类自身命运的思考和人类普遍的生存现实。在两个典型的惩罚神话中,体现着原始先民日常生活中强烈的集体意识,也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和“转型期”双重语境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已成为必然.“结合”的路径和切八点都是对社会生活的深度追问、历史反思与批判性建构。两者“结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即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两个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