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调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unit,NICU)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7年7月1日—12月31日,采用自行设计的NICU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资料收集表对某三级甲等医院NICU中384例患儿的医源性皮肤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为15.1%;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包括撕拉胶布、持续气道末正压通气以及气管插管压迫鼻部皮肤、经皮血氧饱和度探头压迫皮肤、臂部皮肤保护不当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CU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患儿的住院时间及出生体重(P<0.05)。结论 NICU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高,患儿出生体重越小、住院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 相似文献
2.
吕元红周雀云刘惠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21,26(3):272-273
目的:分析导致危重症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ISIs)的因素并为避免非必要伤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9年8月份至2019年12月份入住我院新生儿科的337例危重症患儿ISIs进行调查、统计、记录,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危重症新生儿ISIs的发生率为9.5%;主要原因包括医用粘胶、医疗器械、外科手术、尿布皮炎、药物外渗等,可能与肤温探头的使用、PICC置管、气管插管以及住院时间等多种因素相关。结论:NICU重症患儿发生ISIs与医疗器械的使用以及住院时间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危重症新生儿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ISIs)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发生ISIs危重症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纳入发生组,并收集同期医院收治的40例未发生ISIs的危重症新生儿临床资料,纳入未发生组。设计基线资料填写表,详细填写两组危重症新生儿的基线资料并比较,重点分析危重症新生儿发生ISIs的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危重症新生儿的出生胎龄、使用医用黏胶、尿布性皮炎及药物外渗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医用黏胶、尿布性皮炎及药物外渗伤均是危重症新生儿发生ISIs的危险因素(OR>1,P<0.05),胎龄大是危重症新生儿发生ISIs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 胎龄小、使用医用黏胶、尿布性皮炎及药物外渗伤危重症新生儿发生ISI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谢彬艳叶茹明李婉婷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20,21(7):79-82
目的调查NICU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主要原因。方法收集2019年7—12月厦门市儿童医院NICU 85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分布特征及主要类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NICU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11.37%(79/853),出生体重越低、出生胎龄越小、住院时间越长的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越高(P<0.001);医源性皮肤损伤的主要类型前三位依次为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尿布皮炎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鼻塞压迫(CPAP),分别占医源性皮肤损伤的39.02%、24.39%和20.73%。结论NICU患儿出生体重越低、出生胎龄越小、住院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MARSI、尿布皮炎和CPAP是NICU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主要类型,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皮肤薄嫩,其屏障功能较弱,在诊疗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医源性皮肤损伤。特别是危重症新生儿,其原发病严重、体质虚弱或体重轻、生长发育差。在救治过程中由于侵袭性操作的增加,极易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自2018年1月起,在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患病新生儿护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并从2017年9~12月、2018年1~4月收治的患病新生儿中各选40例,针对持续质量改进应用前后的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持续质量改进在新生儿护理中应用后的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5.00%与应用前的32.5%相比明显偏小;持续质量改进在新生儿护理中应用后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与应用前相比明显偏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可以降低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降低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的689例住院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皮肤护理;将实施风险管理后的929例住院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对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进行护理风险识别,采取针对性护理风险控制措施,比较两组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新生儿发生医源性皮肤损伤分别为13例和38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重症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预防策略。[方法]将2018年8月—2018年10月入住新生儿科的21例重症新生儿设为观察组,对医源性皮肤损伤采用统一、规范的预见性集束化护理;回顾性总结2018年5月—2018年7月入住新生儿科的16例重症新生儿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9.52%)低于对照组(8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医源性皮肤损伤的主要原因采取预见性集束化护理可以有效降低重症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提高重症新生儿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预防中的应用。方法 87 例 2019 年 1 至 12 月住院诊治的新生儿,依据住院顺序分为对照组(42 例)和干预组(45 例)。对照组予常规新 生儿皮肤护理,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分析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护理满意 度和护理效果。结果 对照组的医源性皮肤损伤发生率(33.14%)低于干预组(的 6.66%)(P<0.05)。 对照组的服务态度、护理知识、沟通能力、家长感受评分均低于干预组(P<0.05)。对照组的护 理优良率 80.95%低于干预组的 95.56%,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通过对新生儿 医源性皮肤损伤常见因素进行前瞻性、针对性的干预,有效降低了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发生, 进而利于护理满意度和护理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MARSI)危险因素和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483例为研究对象,统计其发生MARSI例数和损伤类型,依据是否发生MARSI将患儿分成MARSI组61例和未发生MARSI组422例,记录患儿温箱、胎龄、抢救台、出生体质量、潮湿多汗、蓝光治疗、感染、留置胃管、禁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水肿及皮肤干燥情况,对影响患儿发生MARSI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患儿皮肤受损类型依次为表皮剥脱伤(6.21%)、皮肤撕裂伤(3.73%)、接触性皮炎1.45%。蓝光治疗、留置胃管、出生体质量<2200 g、胎龄<30周及皮肤干燥为患儿发生MAR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新生儿MARSI发生率较高,且影响因素多,医护人员应采用有针对性护理措施,加强防范,以降低新生儿MAR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心内科行心脏介入术后使用弹力胶布加压包扎后引起医用粘胶剂相关性皮肤损伤(medical adhesive-related skin injury,MARSI)的发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横断面调查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2018年8-10月行心脏介入手术后使用弹力胶布加压包扎的163例患者,分析MARSI的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 163例患者中,发生MARSI 57例(35.0 %),按MARSI损伤类型分为表皮剥脱15例(26.3%),皮肤撕裂伤8例(14.0%),张力性水疱17例(29.8%),刺激性接触性皮炎10例(17.5%),过敏性皮炎7例(12.3%)。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P= 0.014,OR=1.065),医生撕除粘胶手法(P=0.001,OR=4.502),患者BMI(P=0.024,OR=7.103),胶布粘贴部位(P=0.044,OR=2.657)为MAR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脏介入术后使用弹力胶布加压包扎后引起的MARSI发生率高,患者年龄越大、医生撕除手法不当、患者消瘦、胶布粘贴于前胸及左肩部为MAR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应针对其高危因素采取预见性护理,以降低MAR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重症医学科(ICU)医院感染率、病原菌检出分布及危险因素,为持续质量改进和提高ICU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ICU住院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结果共收集病例981例,发生医院感染100例和104例次,总体感染及总体例次感染率分别为10.19%、10.60%;与2014年比较,2015年医院感染率、例次感染率、日医院感染率和日例次感染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特别是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发病率显著下降5.78‰;2014年和2015年医院感染均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居首位,占比均≥5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使用呼吸机、留置导尿管、抗菌药物使用和免疫抑制剂使用等与医院感染发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呼吸机、抗菌药物使用和免疫抑制剂使用是ICU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3.692,95%CI:3.829~7.027,P=0.012;OR=1.756,95%CI:1.191~2.590,P=0.000;OR=3.457,95%CI:2.019~5.971,P=0.000);ICU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平均检出率最高,但与2014年比较,2015年该菌检出率降低了10.89%。
结论与2014年比较,2015年ICU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和质量有了持续改进和提高;此外,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指征,尽量避免免疫抑制剂使用,能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特别对老年患者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评分系统分析患者ICU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440例患者分别在入ICU即刻与出ICU时应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抑郁自评量表( SDS)及ICU谵妄筛查表( ICDSC)进行评价,同时记录发生ICU综合征的各种可能危险因素及入ICU及出ICU时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Ⅱ)。分别对危险因素与出ICU时SAS、SDS及ICDSC评分的关系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患者转出ICU后,APACHE Ⅱ评分、SAS、SDS及ICDSC各项评分分别为(9.8±3.2),(43.8±11.3),(43.1±10.8)与(2.43±2.00)分,进入ICU时分别为(17.3±5.5),(48.3±12.7),(48.5±12.3),(1.36±0.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549,3.004,3.780,-3.329;P<0.05)。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SAS评分与住院天数、出院 APACHE Ⅱ评分、引流管数量相关(R2=0.515,F =14.139,P<0.001);SDS评分与住院天数、引流管数量相关(R2=0.444,F=16.395,P<0.001);ICDSC评分与文化程度、住院天数、机械通气时间、出院APACHE Ⅱ评分相关( R2=0.803,F=39.769,P <0.001)。结论 ICDSC诊断ICU谵妄的敏感性较高,可用于ICU谵妄的筛查。随着住ICU天数的增加,发生ICU谵妄的可能性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院内获得性肺炎(HAP)病原学特点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2018年3月至2021年8月入住RICU病房患者160例,并发HAP患者54例。分离培养HAP患者病原菌,采用微生物鉴定系统分离鉴定病原菌;采用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HAP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AP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HAP感染患者54例中,分离病原菌81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62株,革兰氏阳性菌6株,真菌13株。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头孢他啶(85.19%)和头孢唑啉(77.78%)耐药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94.74%)和头孢哌酮/舒巴坦(78.95%)耐药率较高。经单因素分析显示,HAP组与无HAP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和高血压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P组与无HAP组年龄、糖尿病史、机械通气时间、口腔清洁状况、白蛋白水平、合并肺内疾病、住院时间和广谱抗生素应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机械通气时间>7 d、糖尿病史、口腔清洁状况、白蛋白<30 g/L、合并肺内疾病、住院时间和广谱抗生素应用为影响RICU的HAP患者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RICU的HAP患者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中年龄、机械通气时间、糖尿病史、口腔清洁状况、白蛋白水平、合并肺内疾病、住院时间和广谱抗生素应用为影响RICU的HAP患者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护理人员对住院患者跌倒预防评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138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护理人员对医院护理管理部门要求的各项跌倒评估内容知晓率、完成情况和必要性认识。结果:138名护理人员对医院要求评估项目知晓率最高的内容是"患者年龄",知晓率最低的内容是"化疗药";评估完成情况最好的内容是"患者年龄",完成情况最差的内容是"抗癫痫药";对评估项目必要性认识中完成最好的内容是"患者年龄",完成最差的内容是"健康教育依从性";护理人员各评估内容完成情况与护理人员对各项跌倒高危因素内容的必要性认识有相关性;年龄、工作年限与护士对医院跌倒预防评估必要性认识得分有差异。结论:医院应采用案例分析等各种形式、各种方法加强对护士培训,提高护士对跌倒高危因素的认知水平,同时还应完善住院患者跌倒评估表,增加"害怕跌倒"和"患者对健康教育依从性"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肿瘤外科ICU室上性心律失常(SVAs)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ICU 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间收治5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SVAs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13例有心房颤动病史的患者被除外,入选557例.SVAs发生率为12.93%(72/557).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66,95%CI:I.034~1.099,P<0.001)、冠心病病史(OR=2.644,95%CI:1.459~4.790,P<0.05)、转入时确诊为脓毒症(OR=2.374,95%CI:1.098~5.135,P<0.05)和胸部外科手术操作(OR=2.322,95%CI:1.061~5.084,P<0.05)是SVA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SVAs患者与非SVAs组住ICU时间[2(1~77)、3(1~40)d,Z=-3.505,P<0.001]和APACHEⅡ评分[9(0~37)、11(3~38)分,Z=-3.33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VAs组死亡9例(12.5%),非SVAs组死亡19例(3.9%),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73,P=0.002).结论 肿瘤外科ICU患者术后SVAs的发生率较高,年龄、冠心病病史、转入ICU时确诊有脓毒症和胸部外科手术操作是术后SVA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SVAs增加患者住ICU时间,是反映患者病情严重性的一种标志.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ncidence and to investigate risk factors of supraventricular arrhythmia (SVAs) in postoperative cancer 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 ICU ). Methods Data of 570 patients consecutively admitted to oncologic surgical ICU of Cancer Hospital of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from Nov. 2008 to Oct. 2009 were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for potenti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SAVs. Results Thirteen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 were excluded and 557 patients were eligible for the study. SVAs occurred in 72 patients ( 12. 93% ).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four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SVAs including age ( OR = 1. 066,95%CI: 1. 034 - 1. 099,P <0. 001 ) ,a histor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s ( OR = 2. 644,95% CI: 1. 459 - 4. 790,P < 0. 05), sepsis ( OR = 2. 374,95% CI: 1. 098 - 5. 135, P < 0. 05 ) and intra-thoracic procedure ( OR =2. 322,95 % CI: 1.061 - 5.084, P < 0. 05 ) . ICU length of stay, severity ( APACHE Ⅱ scores in SVAs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patients who were not affected by SVAs ( ICU stay: [2 ( 1 ~ 77 )]vs [3 ( 1 ~ 40 )]days,P < 0. 001; APACHE Ⅱ score: [9 (0 ~ 37 )] vs [11 (3 ~ 38 )], P = 0. 001 ). Nine cases died in SVAs patients ( 12. 5% ) and 19 died in the non-SVAs patients (3.9%),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x2 = 9. 673, P = 0. 002). Conclusion In oncologic surgical ICU, the incidence of SVAs is high. Age,histor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s, sepsis and intra-thoracic procedure were independent rsik factors of SVAs. SVAs prolong ICU length of stay. SVAs is a marker of critical illness severity.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医院感染提供有效的参考。方法对NICU2007-01-2009-02121例医院感染患者送检标本细菌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121例患者1280份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202株,主要来源于下呼吸道、各种引流管、泌尿道等。其中G-菌占61.38%,以杆菌为主;G+菌占27.22%,以葡萄球菌为主;真菌占11.38%。结论 NICU医院感染主要以G-杆菌引起的下呼吸道为主,可能与侵入性操作、神经功能受损致生理功能受到抑制、颅内压高致频繁的呕吐导致误吸、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下降、广谱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等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