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食管黏膜下肿瘤的超声内镜诊断与内镜下微创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检查中发现的4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行超声内镜检查.2例起源于黏膜层的食管息肉;34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4例起源于黏膜下层,包括脂肪瘤2例,食管囊肿1例,孤立静脉瘤1例(内镜下呈蓝紫色,未予处理).根据食管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性质及病变大小决定行内镜下EMR或ESD治疗,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40例食管黏膜下肿瘤,病变最大直径0.4~2.5 cm,平均1.45 cm.29例行内镜下EMR治疗,6例病变最大直径超过1.5 cm者行内镜下ESD治疗,ESD手术时间15~45min,平均30min.4例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黏膜下肿瘤考虑穿孔可能性大未予内镜下治疗.2例术中出血较多,经内镜下喷洒止血药物、电凝、氲离子凝固术治疗及金属钛夹钳夹止血,无术后出血,无ESD穿孔.所有EMIL、ESD切除病变全部送检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1.5及6个月随访,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超声内镜能够对食管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可指导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大多数食管黏膜下肿瘤行EMR治疗简便、安全,对于痛灶较大、EMR难以完整切除的病变行ESD治疗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食管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灶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4例患者,其中消化道黏膜病变8例,黏膜下肿瘤16例,进行ESD治疗。结果 ESD手术时间为30~150 min,平均55 min。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率为95.8%(23/24);术中少量出血经内镜下电凝等处理出血停止,1例因术中出血较多,难以止血,转外科手术。2例术中出现穿孔,术后予钛夹夹闭裂孔,经保守治疗痊愈;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再次内镜下止血术后出血停止。未出现消化道迟发性穿孔。所有病例随访,术后3个月复查胃肠镜创面愈合率达100%,半年后复查局部无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为消化道病灶提供了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能实现较大病变的完整剥离,局部的复发率低,并发症少,但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处理食管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2009年2月~2010年2月内镜发现的食管黏膜下病灶作为入选对象,通过超声内镜(EUS)检查明确病灶大小、位置、性质,进行ESD治疗.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共计20例,18例(90%)完整剥离,2例ESD术后创面仍有肿瘤残留且病理报告低度恶性,后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治疗.病灶直径0.4~2.9 cm(平均1.3 cm),手术时间30~190 min(平均55 min).其中1例穿孔经保守治愈.术后随访1~12个月,18例完整剥离患者均未见复发.结论 ESD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对食管的SMT具有可完整剥离病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对直肠类癌的诊断与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肠镜发现直肠黏膜下肿块后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对诊断为类癌的患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灶,使病灶与肌层分离;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灶。结果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5~55min;术中创面出现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不需再次肠镜下止血。术后全部经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一种新方法,以往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胃镜、肠镜发现的较大直径消化道肿瘤性病变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包括标记、黏膜下注射、边缘切开、剥离病灶及创面处理.结果 50例消化道肿瘤性病变患者,因出血终止操作1例,余49例患者顺利完成ESD治疗,所有病灶均1次完整切除;术中出血少,使用钛夹止血2例,术后无迟发出血.无穿孔发生.随访病灶目前均无复发.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不仅能切除较大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治疗,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具有微创治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的应用价值和经验.方法 对内镜检查发现的28例消化道肿瘤性病变应用针刀或钩刀进行ESD治疗,具体方法为:黏膜下注射含有亚甲蓝及0.005%肾上腺素的甘油果糖或生理盐水,使病灶充分抬举;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沿病变下方黏膜下层逐步剥离,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切除病灶直径1.0~ 3.5 cm,胃窦异位胰腺2例,直肠类癌7例,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8例,结肠脂肪瘤1例,直肠腺瘤癌变4例,食管平滑肌瘤2例,胃窦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胃窦黏膜内癌2例.ESD手术时间40~ 110 min.2例迟发性出血接受再次内镜下止血治疗,未出现穿孔并发症.28例ESD完整剥离病变,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残留.结论 ESD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性病变安全、有效、微创,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上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IT刀、HOOK刀通过ESD治疗经胃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30例。具体过程为:(1)黏膜下注射0.9%氯化钠液抬高病变处黏膜层;(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充分剥离病变周围结缔组织,完整剥离病变。结果:病变直径为0.8~4.5 cm,平均(2.6±1.3)cm。术后病理证实,2例经ESD剥离病变后创面仍有肿瘤残留,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其余28例病变全部完整剥离,完整剥离病变的成功率为93.3%(28/30)。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为29~110 min,平均(48±11.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约为45 mL,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术成功止血;1例(术前停用阿司匹林5 d)术中创面出现少量渗血,术后给予保守治疗后成功止血,ESD出血发生率为3.33%(1/30)。3例在ESD治疗中发现有约1.0cm的穿孔,均应用金属夹成功缝合穿孔,未中转开腹手术;ESD穿孔发生率为10.0%(3/30)。术后16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3~6个月,平均(4.5±1.2)个月。16例的创面基本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采用ESD治疗上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可靠,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并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黏膜内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6年6月-2018年2月收治的25例结直肠黏膜内癌及癌前病变行ESD治疗的患者资料,评价ESD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 25例结直肠黏膜内癌及癌前病变,病灶大小1.1~6.9 cm,平均3.2 cm,手术时间35~240 min,平均85 min,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21例,完整切除率为84.0%(21/25),3例病变部分剥离后高频电圈套器分次切除,1次术中出血转外科手术。所有病例术中均未发生穿孔,2例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再次内镜止血成功。所有ESD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创面愈合率达100.0%,平均随访半年,局部无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治疗结直肠黏膜内癌及癌前病变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能实现较大病变的完整切除,术后复发率低,并发症相对较少,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通过隧道技术治疗24例食管中下段隆起性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4例患者中,男7例,女17例,年龄40~69岁,平均(51.75±9.19)岁。常规给予超声内镜检查,使用常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与材料,在距离食管隆起性病变近端5.0 cm处开口,建立隧道直达病灶,对病灶进行剥离,记录切口方向、病变位置、病变起源、剥离的时间、肿物的大小、病理类型及并发症情况。术后放置胃肠减压管,分别于术后1、3、6及12个月复查胃镜。结果超声内镜显示有6例起源于黏膜下层,18例起源于固有肌层。24例患者病灶直径为0.6~3.5 cm,平均大小(1.34±0.64)cm,切除时间为30~100 min,平均52.42 min,病灶均完整切除,术后有3例出现纵膈、腹腔、皮下气肿,1周后自行吸收,未见明显穿孔,余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1、3、6及12个月复查胃镜,均未见复发。结论隧道技术治疗食管中下段隆起性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消化道病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黏膜下切除术的患者,行ESD治疗,在病灶周围标记、黏膜下注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剥离病灶、处理创面及术后追踪.结果 ESD治疗了11例消化道病变.病变直径2.0~6.5 cm,ESD手术时间为70~180min,10例病变为整块剥离切除,1例为分块切除.术后病理显示增生性息肉2例,腺瘤性病变7例,中级别内瘤变1例,早期癌1例.除1例ESD术后6 h出血外.其余病例均无严重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ESD术后随访1~3个月,创面愈合良好,均未见肿瘤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变安全有效,并且具有整块切除率高、便于病理学评估、复发率较小、患者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切除食管神经鞘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9年7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科收治的11例食管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内镜下表现、术后并发症和病理特点。结果男患者占54.5%;年龄40~81岁,平均(57.5±12.4)岁;食管神经鞘瘤多位于胸上段(45.5%,5/11)和胸中段(27.3%,3/11);11例(100.0%)病灶的白光内镜分型均为隆起型,表面黏膜光滑、无溃疡。肿瘤直径为0.3~5.0 cm,平均(2.5±1.8) cm;超声内镜(EUS)显示10例(90.9%)起源于固有肌层,11例均为低回声,9例(81.8%)回声均匀;11例EUS下均无血流信号,6例(54.5%)为腔内生长,5例(45.5%)腔内外生长。完整切除率为100.0%(11/11),中位手术时间41 min,11例患者(100.0%)均未出现穿孔、迟发性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首次进流食时间为(1.2±0.6) d;平均住院时间为(6.9±2.5) d。所有组织标本中S100均为阳性;中位随访时间为53个月,期间未发生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死亡。结论 ESD和STER用于诊断和治疗食管神经鞘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与早期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116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与结直肠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1例患者采用EMR治疗,为EMR组,55例采用ESD治疗,为ESD组。比较EMR与ESD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与早期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EMR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ESD组患者,两组患者的病理情况、异型增生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病变最大径≥2 cm的整块切除和病变最大径≥2 cm的组织治愈性切除的患者明显多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病变最大直径≥2 cm的患者明显多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和ESD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6.56%和2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和ESD组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5(8.20%)例和3(5.4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操作经验和病变大小(P0.05)。结论 ESD术和EMR术均能较好的整块切除病变最大径≥2 cm的早期结直肠癌与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率较低。ESD术相对于EMR术更适合较大的病变,但术后复发率较高,且手术医师的操作经验和病变大小为ESD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的圈套器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结直肠息肉及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2月-2016年5月利用改良的圈套器完成ESD切除结直肠息肉、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和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改良的圈套器进行ESD术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治疗时间和并发症等,并与HOOK刀完成ESD术进行比较。结果共20例病例24处入选并完成ESD术,其中16例病例共20处病灶均顺利完成改良的圈套器行ESD术(实验组),4例病灶采用传统HOOK刀完成ESD术(对照组)。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0%,病灶整块切除率100.0%(24/24);实验组息肉长径为1.2~4.0 cm,平均长径(2.4±0.9)cm,对照组息肉长径为1.5~3.0 cm,平均长径(2.2±0.6)cm;实验组手术时间为45.0~120.0 min,平均时间(83.3±23.9)min,对照组手术时间45.0~80.0 min,平均时间(66.2±15.4)min,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耗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术后病理:结直肠腺瘤15例(其中3例腺瘤伴局部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增生性息肉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NETs 2例共4处病灶,间质瘤1例,两组中除1例来源于固有肌层间质瘤全层切除术以外,无1例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无1例术中、术后转外科治疗。结论改良的单圈套器能够安全、有效地完成ESD术切除巨大结直肠息肉及黏膜下肿瘤,拓展了圈套器在内镜切除术中的使用方法及适应证,但需要更长时间来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在食管黏膜下肿物(SMT)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13例胃镜下发现的食管SMT并行超声内镜(EUS)检查的患者,收集患者115处SMT病变的临床特点、内镜检查治疗和病理组织学结果等资料,并对术后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SMT好发于食管上段44处(38.26%)和中段(38/115,33.04%);病理结果显示,84.35%为平滑肌瘤(97/115),另外5处食管囊肿(4.35%),5处黏膜下固有腺体增生伴导管扩张(4.35%),2处间质瘤(1.74%),2处脂肪瘤(1.74%),1处神经鞘瘤(0.87%),1处血管瘤(0.87%),1处浆液性腺瘤(0.87%),1处颗粒细胞瘤(0.87%);EUS诊断符合率分别为平滑肌瘤93.00%(93/100),食管囊肿55.50%(5/9),间质瘤0.00%(0/3),脂肪瘤100.00%(2/2),血管瘤100.00%(1/1)。EUS诊断起源于黏膜肌层者,主要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76.12%,51/67)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23.88%,16/67)治疗,起源于黏膜下层者,主要选择EMR(35.71%,5/14)和ESD(64.29%,9/14)治疗,起源于固有肌层或累及固有肌层者,多选择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84.85%,28/33)治疗。免疫组化结果示平滑肌瘤98.97%(96/97)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97.94%(95/97)结蛋白(Desmin)表达阳性。结论 EUS对SMT的病理性质可进行较准确的诊断,并指导食管SMT内镜下微创手术方式的选择,能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但对食管间质瘤、神经鞘瘤等少见食管肿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剪刀型内镜切开刀在困难部位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发现的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29例,拟于该科行ESD,但术前判断预计操作比较困难的患者应用剪刀型内镜切开刀(日本住友电木株式会社MD-47703 Jr型VS刀)进行ESD。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了ESD操作并获得整块切除,未发生消化道穿孔、大出血等治疗相关并发症。病灶平均大小(3.70±1.09)cm,平均治疗时间(64.83±17.77)min。病理判断:术后所有患者垂直切缘及水平切缘均为阴性,其中6例食管病变及1例胃体病变患者发现癌变,其血管、淋巴管及神经均阴性,且浸润深度均未超过黏膜下层200μm,均判断为治愈性切除,无需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治愈性切除达100.0%。结论剪刀型内镜切开刀进行ESD治疗操作简单、整块切除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大大降低了ESD操作的门槛,有利于临床的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6.
Lee IL  Lin PY  Tung SY  Shen CH  Wei KL  Wu CS 《Endoscopy》2006,38(10):1024-1028
BACKGROUND AND STUDY AIMS: Subepithelial tumors of the stomach used to be considered as benign, but they do have malignant potential, especially when they originate from the muscularis propria layer.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termine the feasibility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for the removal of subepithelial tumors from the muscularis propria layer an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SD for this indication. PATIENTS AND METHODS: A total of 12 lesions in 11 patients were eligible for inclusion in the study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December 2004 and February 2006. ESD using an insulated-tip knife was used to remove gastric subepithelial tumors from the muscularis propria where this was possible.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using a suction and cap method ("EMR-c") was used to obtain a sufficiently large specimen for tissue diagnosis if complete resection by ESD was not possible. RESULTS: Nine tumors were resected completely by ESD (success rate 75 %). The mean tumor size as determined by endoscopic ultrasound as 20.7 mm (range 6 - 40 mm). The histological diagnosis was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for eight lesions and leiomyoma for four tumors. The mean operation time was 60.9 minutes (range 20 - 170 minutes), and the average blood loss was 30 ml. No patient developed perforation or massive hemorrhage requiring surgical treatment, and there were no other immediate postprocedure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S: ESD can be used for the resection of intraluminal gastric subepithelial tumors and could replace treatment by surgical resection in some cases. EMR-c is an alternative method that can be used to obtain sufficient tumor tissue for histological diagnosis if complete resection by ESD fail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十二指肠癌前病变及十二指肠早期癌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21年3月16例于该院发现并行ESD及EMR治疗的十二指肠癌前病变或十二指肠早期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ESD及EMR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16例患者中,14例病变位于降段乳头对侧或偏对侧,2例病变位于球降交界部,病变大小0.8~2.6 cm,平均(1.2±0.7)cm,切除标本大小1.5~3.5 cm,平均(2.2±0.8)cm,手术时间54~127 min,平均(68.6±25.9)min。9例一次性整块切除病变;7例沿病变外周3 mm环形切开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用圈套器圈套切除,残留组织用碗状热凝钳切除;用止血夹对吻缝合或止血夹联合尼龙绳行荷包缝合创面。术后1例患者行ESD整块剥离后发生术后穿孔,追加腹腔镜下局部修补手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出院,其余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效果良好。结论 对于十二指肠黏膜的癌前病变及十二指肠早期癌,内镜微创切除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定,术后迟发性穿孔是主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注水型电刀行推进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PESD)切除大面积贲门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并分析总结相关技术要点。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2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内镜诊疗中心通过胃镜活检及放大染色内镜检查考虑贲门早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且病变最大径 > 2.0 cm的病例,术中用注水型电刀行PESD治疗,并选取该中心同期该医生以普通黏膜切开刀行贲门常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病例,对比分析两组病例的单位面积剥离速度、病变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迟发性出血和穿孔)等。结果 PESD组(n = 32)病变直径2.0~8.0 cm,平均(5.1±2.9)cm;其中1处病变位于前壁,16处位于后壁,3处位于大弯侧,12处位于小弯侧;30处病变为一次性切除,2处病变(贲门大弯侧)为分块切除;剥离时间19~112 min,平均(65.5±48.3)min;术中出血8例(25.0%),无迟发性出血及穿孔发生,术后住院3~5 d;ESD组(n = 17)病变直径2.0~6.5 cm,平均(4.2±2.2)cm;2处病变位于前壁,10处位于后壁,5处位于小弯侧;所有病变均为一次性切除;剥离时间26~157 min,平均(91.5±26.5)min;术中出血8例(47.1%),术中穿孔2例(11.8%),均给予金属夹夹闭并内科保守治疗取得成功,无迟发性出血和迟发性穿孔发生,术后住院3~6 d。结论 应用注水型电刀行PESD是一种基于贲门解剖结构的创新术式,与常规ESD相比,可有效提高剥离速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内镜手术更安全和快捷。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早期食管癌患者应用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multi—band mucosectomy,MBM)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早期食管癌患者68例,依据内镜下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行MBM者35例(MBM组)与行内镜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者33例(ESD组),比较2组病灶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结果MBM组手术时间((31.3±4.0)min)低于ESD组((47.2±4.6)min)(t=-15.195,P=0.000),2组病灶治愈性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24个月,2组均无病灶局部复发。结论早期食管癌患者应用MBM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手术前后标本病理特点。方法 69例研究对象术前经胃镜活检标本检查确诊为早期食管癌或食管癌前病变,均经ESD治疗,观察其临床特征、并发症、病灶大小、术前及术后病理特点等。结果手术整块切除率100.00%(69/69),完整切除率95.65%(66/69),治愈性切除率95.65%(66/69)。切除标本最大直径7.0 cm。术前钳取活检总正确率为69.57%(48/69),与活检相比,手术标本诊断更准确。结论 ESD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ESD可一次性完全切除病灶,且可以提供完整标本进行进一步病理学评估,以提高病理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