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栽培模式对水稻主要害虫种群发生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探明不同栽培模式对水稻主要害虫种群发生和为害的影响,为轻简化栽培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从2013—2015年,采用田间定位试验,于水稻生长季调查3种栽培模式的主要害虫种群发生量。采用SPSS 21.0数据分析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各栽培模式间的差异显著性。3种栽培模式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的影响差异不明显。比较3种栽培模式下的水稻螟虫(大螟为主,二化螟较少)发生和为害可知,机械直播田的螟虫前期株为害率较高,且后期仍维持较高的为害率,明显高于人工栽插和机械插秧田(P0.05)。推广机械直播时,应考虑调整播期,尽可能地避开或减少螟虫为害。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常规水稻的栽培方式一般是人工育秧手工移栽、人工育秧机械插秧、旱直播三种方式。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人工费用的增加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户选用育秧机插和旱直播。随着近年杂草的传播和蔓延,严禁用旱直播方式繁育水稻种子,只能用手工移栽和机械插秧这两种方式,而这两种方式繁育出来的水稻种子在发芽势和发芽率上是否有区别呢?本文通过对3个品种、两种栽培方式繁育的种子进  相似文献   

3.
通过水稻翻耕直播、抛秧、栽插3种栽插方式对比试验表明,在同等生产水平下.产量没有明显差异.直播667m^2能减少人工投入2~2.5d,能减少投入100~125元,是值得推广的一种轻简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水稻机插秧软盘育苗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是一项定量有序、宽行浅栽的轻型精确种植技术.符合我国水稻生产的特点,有利于提高水稻的生产能力。该技术作为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年来正在大面积的推广应用。由于机械插秧对育秧要求较高.因此培育适合机械栽插的秧苗是实现水稻栽培机械化的关键。江苏省练湖农场自2001年以来在育秧方面一直采用软盘育苗技术。根据近5年生产实践.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5月31日,"易两优华占"父母本同田同期机械直播制种示范现场会在湖北浠水县竹瓦镇召开,记者从现场获悉,经过近15年的研究和选育,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仁山教授团队首次实现杂交水稻父本和母本同田同期机械直播,意味着我国在杂交水稻轻简化栽培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杂交水稻制种方式有望迎来重大变革和飞跃。据该项目负责人朱仁山介绍,当前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水稻组合,其父本和母本生育期相差较大,大多数组合是父本生育期长,母本生育期短,必须采用父  相似文献   

6.
《种子》2020,(8)
为了缓解杂交水稻制种劳动力不足的现状,研究杂交水稻制种机械替代人工技术,用现代装备武装现代农业,很有必要。本文以杂交水稻新品种正优538制种技术研究为例,重点介绍该品种机械化制种过程中的机械育插秧、无人机喷施"920"与授粉技术和试验效果。明确了正优538父母本机育秧、机械栽插、无人机喷施"920"和授粉的技术要点,可为规模化机械化制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近几十年来,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下,科学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尤其是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机械插秧技术的运用,能够减缓农民劳作强度,使水稻增产,但是在乡下推广机械插秧时遇到了巨大困难,一是农民相信传统插秧技术,对机械插秧技术抱有怀疑态度;二是农民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学习能力比较低下,大大影响机械插秧的推广,导致无法进行机械化生产。论述了机械化插秧推广遇到的问题及对策,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随着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北方寒地水稻产区种植面积发展较快,新型农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使农田分散经营模式逐渐走向规模化。在寒地水稻集中栽培地区的农户迫切需求育秧工厂化,来适应机械化插秧、收割及大面积种植的需求,于是水稻工厂化育秧模式应运而生。寒地水稻工厂化育苗确保了秧苗的品质且满足了机械插秧的技术要求。育出的秧苗根系健壮、有效分蘖率高,利于水稻高产高效,有利于北方一年一作地区抢农时,确保在插秧黄金时段结束插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江苏省常规粳稻生产应用发生巨大的变化,水稻新品种不断涌现,大面积农业生产上产量相继突破9000kg/hm2,人们种植水稻的耕作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步由原来的手工插秧转变为机插秧与直播稻为主的栽培模式。因此对粳稻品种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优质高产以外,灌浆速率快、出米率高、熟期早和抗倒性强等也作为衡量水稻品种在农业生产上有没有推广前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混制1号机械化混播制种生产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混播制种是指将杂交水稻的父、母本亲本种子混合播种,扬花授粉后再通过化学方法去除父本,收获杂交种的一种机械化制种方式[1][2][3],是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发展方向。本文从机械旱直播、机械水直播和机械插秧等3个方面阐述了杂交水稻混播制种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成都平原水稻直播技术的适宜品种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以杂交籼稻‘德香4103’和常规籼稻‘金农丝苗’为材料开展了田间试验,调查测定了直播、机插秧及人工移栽等3 种栽培方式的生育期、分蘖成穗、叶面积消长、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栽培方式间产量的差异与品种有关,杂交籼稻品种直播产量与人工移栽产量相当,高于机插秧;常规籼稻直播产量最高,机插其次,人工移栽最低。此外,直播稻群体数量增长最快,成穗以主茎和一次低位分蘖为主,抽穗后光合生产能力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直播稻群体规模大,采用常规籼稻直播更有利于协调群体和个体的关系,依靠穗数优势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2.
河南沿黄稻区是我国优质粳米生产基地,随着水稻简化耕作栽培方式的发展,直播稻因其简单易行的优点而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目的]为研究沿黄稻区直播稻稻米品质与常规插秧稻米品质的差异,[方法]本研究选取6个直播水稻品种和8个插秧水稻品种以及7种优质商品稻米,对其加工品质、外观品质、食味品质以及营养品质性状进行系统比较。[结果]结果表明:整体上,直播稻的精米率高于插秧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以及食味值低于插秧稻,高于商品稻米;蛋白质含量高于插秧稻,低于商品稻米;除此之外,相对于插秧稻和商品稻米,直播稻品种的崩解值最大,消减值最小;缬氨酸和胱氨酸含量最高,蛋氨酸含量最低,其余氨基酸含量均低于插秧稻品质,高于商品稻米。[结论]综合所有品质性状指标发现,在选取的6个直播稻品种中,新稻568、郑稻201和新稻567在河南沿黄地区直播条件下的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食味品质以及营养品质都与常规栽培的优质稻米相当,因此可以通过品种选择在保障产量与品质的前提下通过直播简化水稻栽培过程。  相似文献   

13.
育秧方式与机插密度对早稻机插栽培的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季早稻机插栽培技术研究对水稻机械化栽插及配套栽培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早稻机插育秧方式与机插密度又是该项技术中的关键点。本研究以‘中早39’为材料,对育秧播种量、育秧床土类型和栽插密度设计不同的处理,考察其对秧苗的生长、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认为,播种量为110 g/盘所培育的秧苗,出苗率、成秧率、苗重/苗高比都较其他的处理高,获得优质的机插秧苗。不同床土类型育秧对比试验表明,以“基质”或“黄泥土+基质母剂”作为床土培育的秧苗个体健壮、茎基宽大、机插质量好。移栽大田后,返青活棵较快,单位面积有效分蘖多,最终获得较高的实收产量。移栽密度试验表明,行株距为30cm×14cm和24cm×17cm,即移栽密度分别为24.45万丛/hm2和23.85万丛/hm2时,穗形较大,群体协调,实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以迟熟中粳武育粳3号为材料,塑料软盘育秧,进行落谷密度和施肥量二因素试验,并将各处理秧苗分3期插入大田,实收产量,测定其构成。主要结果如下:(1)3试验因素对苗质和产量的影响为秧龄>施肥量>落谷密度。(2)秧龄由16 d延至21 d,即使较密的落谷密度、少量施肥(处理编码M1、M2)或较稀的落谷密度、多量施肥(编码X3),均表现减产趋势,故适龄早栽至关重要。(3)秧龄21 d秧苗的发根力和茎鞘淀粉含量等指标均优于秧龄16 d的(差异显著),但因大田苗数和穗数减少,稻谷产量显著下降。可见机插秧的壮苗指标因秧龄而异。(4)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效应的通径分析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通径系数为1.1112),每穗粒数次之(通径系数为0.6517)。说明机插稻以争穗数为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不同播种量的双季机插早稻均匀度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机械化栽插是水稻生产发展的重要方向,但当前水稻机械化栽插过程中存在漏蔸、均匀度差等问题,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存在影响。本研究以籼型常规稻中嘉早17为材料,在不同播种量(50、70、90、110g/盘)条件下设置机插和手工均匀栽插(模拟机插)2种处理,研究机插均匀度对早稻群体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手工均匀栽插相比,机插处理漏蔸率高、单株苗数变异大、群体均匀度差,导致成穗率低、穗数减少、群体截获光的能力下降、物质生产量减少,产量明显降低。但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机插稻群体的机插均匀度提高,与手工均匀栽插处理的产量差距缩小。综合两年产量数据来看,当播种量增加至90g/盘以上时,机插处理的产量并未显著增加,甚至呈现出下降趋势。表明机插条件下水稻群体田间分布的均匀度是影响机插稻产量的重要因素,通过适当增加早稻用种量并提高机插的田间均匀度有利于促进机插早稻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随着栽培方式的日益简化,草害成了水稻减产的重要因素,笔者以常规除草剂除草方式为对照,研究了转基因抗草铵膦杂交早稻香125S/Bar68-1在直播、抛秧和机插3种栽培方式中草铵膦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栽培方式中,草铵膦除草效果都优于常规除草,尤其在杂草较多的直播田优势更加明显;虽然个别产量相关性状在不同年份存在显著差异,但草铵膦除草剂除草对转基因早稻的实际产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栽培方式对“绿旱1号”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生产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期育秧、同期移栽的情况下,地膜覆盖旱栽产量最高,较水栽(CK)增产6.5%,增产达显著水平;直播栽培较育苗移栽生育期缩短15~25d,产量较水栽减产9.2%以上,减产达显著水平;“绿旱1号”进行旱作栽培水分利用率高,节水效果好,其中地膜旱栽的灌溉水生产效率、水分利用率最高,分别是水栽的8.3倍、3.2倍;各处理纯收入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手工旱撒播>手工旱条播>露地手工栽插>地膜覆盖>秸秆覆盖>手工水栽。因此,在水分缺乏、劳力紧张的地区,“绿旱一号”生产上宜采用旱撒播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8.
WARM is a model for rice simulation accounting for key biotic and a-biotic factors affect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e.g., amylose content, chalkiness) aspects of production. Although the model is used in different international contexts for yield forecasts (e.g., the EC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system) and climate change studies, it was never explicitly evaluated for transplanting, the most widespread rice establishment method especially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sia. In this study, WARM was tested for its ability to reproduce nursery growth and transplanting shock, using data on direct sown and transplanted (both manual and mechanical) rice collected in 24 dedicated field experiments performed at eight sites in Jiangsu in 2011, 2012 and 2013. The agreement between measured and simulated aboveground biomass data was satisfactory for both direct sowing and transplanting: average R2 of the linear regression between observed and simulated values was 0.97 for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and direct sowing, and 0.99 for manual transplanting. RRMSE values ranged from 5.26% to 30.89%, with Nash and Sutcliffe modelling efficiency always higher than 0.78; no notable differences in the performance achieved for calibration and validation datasets were observed. The new transplanting algorithm – derived by extending the Oryza2000 one – allowed WARM to reproduce ric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for direct sown and transplanted datasets (i) with comparable accuracy and (ii) using the same values for the parameters describing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plant traits. This demonstrate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proposed transplanting simulation approach and the suitability of the WARM model for simulating rice biomass production even for production contexts where rice is mainly transplanted.  相似文献   

19.
机械化种植对杂交籼稻F优498产量构成与株型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探明机械化种植杂交籼稻高产群体的株型特征, 以F优498为材料,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 研究了不同穴苗数与播期下机直播、机插、手插3种种植方式的株型特征及其与产量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 (1) 不同种植方式株型特征差异显著, 机直播和机插上三叶叶长、叶宽和叶间距大, 但叶基角和披垂度也较大; 手插上三叶大小适宜, 叶片厚而挺直; 机直播和机插株高和着生高度显著大于手插, 但手插比叶重、单株穗数和总叶片数显著高于机械化种植; 机直播的茎蘖夹角、穗粒数和单穗重显著低于机插和手插。推迟播期和低苗处理均使叶片增大, 比叶重、粒叶比、单株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随播期延迟显著降低。单穗重与上三叶长度、宽度、着生高度和株高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以机插最高, 手插次之, 机直播最低。(2) 机直播产量显著低于机插和手插, 且随播期延迟和穴苗数减少显著降低。产量及其构成与株型特征密切相关, 机械化种植杂交籼稻高产株型的显著特征为适宜的株高、上三叶长度、群体LAI和茎集散度; 叶宽、比叶重、叶间距大和直立性好。足穗和大穗的统一是实现水稻高产的关键, 塑造个体优良的株型与优化群体结构是增产的前提, 机械化种植杂交籼稻应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尽早播栽, 穴苗数以3苗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20.
种植方式对杂交稻枝梗和颖花分化及退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利  雷小龙  王丽  邓飞  刘代银  任万军 《作物学报》2013,39(8):1434-1444
为探讨杂交稻机械化播栽技术的穗粒数形成特点,以F优498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3种种植方式和2个穴苗数水平对杂交稻枝梗和颖花分化及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精量穴直播和机插的每穗总枝梗分化数及现存数均高于常规手插,每穗总颖花现存数显著低于常规手插。机械精量穴直播的一次枝梗、颖花分化数和现存数显著高于常规手插,机插的一次枝梗、颖花分化数和现存数则显著低于常规手插。机械精量穴直播和机插的二次枝梗分化数和退化数均显著高于常规手插,二次颖花分化数表现为机插>常规手插>机械精量穴直播,二次颖花现存数则是常规手插>机插>机械精量穴直播。不同种植方式之间,二次枝梗分化数和退化数差异主要集中在稻穗基部,不同一次枝梗部位的二次枝梗现存数呈现“先升后降”趋势,主要与稻穗基部二次枝梗严重退化有关。每穗一次颖花现存数从穗基部至顶部呈逐渐下降趋势,不同一次枝梗部位的二次颖花现存数差异则与该部位分化二次颖花的能力有关。高穴苗数处理每穗枝梗和颖花分化数及现存数均显著低于低穴苗数处理。考虑种植方式和穴苗数二者的交互效应,机插和常规手插适宜配合低穴苗数,机械精量穴直播则以高穴苗数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