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成见  王琳  于询鹏  马振宇 《治淮》2011,(12):96-97
采用2010年水质监测资料,综合评价青岛市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现状,分析水质污染成因.评价结果显示:地表水供水水源地水质较好,地下水水源地污染严重,仅有38.2%的监测井水质达标.主要超标项目为硝酸盐氮、总硬度和溶解性总固体,其中硝酸盐氮超标率达到46.1%.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废水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提出了污染防治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北京西南部山前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状况和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分别采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17口监测井的水质状况进行评价,并分析了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丰台区地下水水质Ⅲ级以上占比为53%,未达标水质占比为47%。污染指标以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氮等为主,其中总硬度为水质超标最严重的指标。在空间分布上,西北山区地下水水质优于东南平原区。从自然和人为因素分析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西北山区主要受地质条件及农业污染等影响,东南平原区主要受区域降水蒸发、工业和生活污染、地下水开采等影响。  相似文献   

3.
改进的灰色聚类法在地下水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50项地下水评价指标,利用灰色聚类法对滹沱河冲洪积扇平原区地下水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发现由于参评指标中痕量指标较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通过修正其聚类权的计算方法将原有方法加以改进,得出结论:区内绝大多数地区水质状况良好,影响区域地下水质量的指标主要为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硝酸盐氮等无机指标,水质较差区主要分布在城区、城镇周围区、排污河道两侧、地表污染水体分布区及引污水灌溉农田地区。指出工农业发展及人类活动加剧是造成研究区水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基于研究区18个地下水采样点近2a的监测结果,采用单指标综合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地下水质量进行了评价,并探讨了水质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质量总体较差,但近两年有变好的趋势。研究区超标指标主要有氨氮、锰、耗氧量、氯化物、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铁、pH值和硫酸盐等9项,超标率在23.6%~77.8%之间。从时间上看,该区域浅层地下水质量雨季略优于旱季;从空间上来看,区域内各分区的浅层地下水质量互有优劣。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氯化物、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和硫酸盐等盐分指标主要受海水影响,铁、锰等重金属指标主要受氧化还原环境影响,pH值同时受酸雨和海水影响,氨氮主要受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影响,耗氧量主要与受污染的地表水有关。  相似文献   

5.
在对青岛市18处地下饮用水源地调查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地下水源地的水质状况。结果显示,有9处水源地水质达到地下水Ⅲ类标准,9处水源地水质超出地下水Ⅲ类标准,表明了青岛市地下饮用水源地的污染已经相当严重。调查水源地普遍存在硝酸盐、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的污染,部分水源地存在氟化物超标区和海水入侵区。结合调查数据和水源地的情况,查明了水源地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农业、工业及农村非点源污染所致。  相似文献   

6.
《人民黄河》2016,(6):95-98
通过实地调查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地下水环境,采用F值法和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两种综合指数法,选取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氟化物、砷、铬(Cr~(6+))11项评价指标,对该区11个地下水水样进行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F值法突出最大污染因子的影响,影响整体评价结果;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考虑评价指标权重值,减小最大污染因子的影响,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准确;该区地下水质量整体状况较差,主要超标指标为硝酸盐、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氟化物、氯化物、铬(Cr~(6+))、亚硝酸盐、氨氮,其中硫酸盐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
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大都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北京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水资源匮乏程度不断加重的同时,还面临着日趋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在五大水系中,Ⅱ、Ⅲ类水体30%以上水质超标,Ⅳ类水体水质75%不达标,V类水体水质100%超标.京郊地区地下水水质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仅为50%左右,其总硬度、亚硝酸盐氮、溶解性总固体和硝酸盐氮等卫生指标严重超标.  相似文献   

8.
利用青岛市2007年9月-2008年8月农村供水水质监测资料,采用单指标评价法,评价了青岛市农村供水的水质状况、分析了污染程度以及主要影响因素。评价结果表明,青岛市农村供水普遍存在硝酸盐氮、总硬度和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和微生物等含量超标现象。结合调查数据和农村供水工程的情况,查明了影响农村供水水质的主要因素为:农业活动的非点源污染、自然地质构造以及部分乡镇自来水厂设施不良或管理不善。  相似文献   

9.
为了掌握唐山市平原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特征,对研究区浅层地下水进行了采样分析。研究表明,唐山市平原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自北向南,溶解性总固体和总硬度逐渐升高;浅层地下水的总硬度、锰、硝酸盐-氮、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亚硝酸盐和氨氮的质量浓度较高,已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有毒有害重金属中砷和六价铬的问题值得注意。进一步分析发现,唐山市地下水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河流污染、企业排污和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焦作市2013年地下水水质为研究对象,采用F分值法对11个地下水监测井4月、8月的19个污染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焦作市全年地下水水质极差占36.36%、较差占36.36%、良好占27.27%,地下水极差和较差水质占到72.73%。地下水水质现状不容乐观,超标因子主要为总硬度,占72.73%,其次为溶解性总固体和硫酸盐,其中有3个地下水监测井评价指标全年全部达标。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水质变化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洞庭湖区14个监测断面的1991-2015年水质监测数据以及入出湖9个水文站的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结合水质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系统评价和分析了洞庭湖水质与营养状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水质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恶化趋势,由1991-1994年的Ⅱ类水质为主演变为2011-2015年的Ⅳ水质为主;洞庭湖富营养化状态由中营养状态逐步演变为轻度富营养化,导致水质变化的关键指标是TN和TP;从空间分布看,东洞庭湖污染最为严重,西、南洞庭湖污染较轻。探讨了洞庭湖水质变化的主要致污因子,点源和面源是其两大主要污染物来源,同时还受江湖关系变化的影响,尤其是受到荆江三口来水锐减的影响。最后对治理湖区水质环境提出建议和对策,为湖区水生态安全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文中介绍了国际科学院网络组织(InterAcademyPanel,IAP)新近启动(2005年)的水计划和我国参与IAP水计划的活动情况,包括2006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科学院网络组织(IAP)水计划亚太区域”国际研讨会。论述了IAP水计划的三大主题: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利用、严格控制水质、水资源管理。总结了IAP及其水计划对我国及世界水研究的意义,提出了作为水安全应对措施的水资源管理的国际培训中心(ITC)的若干议题,以及我国参与IAP水计划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面板堆石坝(CFRD)沉降值的计算准确度,引入随机有限元方法(SFEM),以考虑E-B本构模型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建立基于Cholesky分解的面板堆石坝非侵入式随机有限元方法(NSFEM)。首先,基于Cholesky分解进行堆石料材料参数的随机场模拟;其次,基于现有商业有限元软件MSC.Marc进行子程序的二次开发,通过UltraEdit在DOS环境下直接调用Marc,对每个单元赋予不同的材料参数,实现“非侵入式”随机有限元计算;随后,结合公伯峡坝体沉降计算,分析了筑坝材料参数的变异系数对沉降的影响规律。计算表明:考虑材料参数空间变异性对堆石坝变形计算结果影响明显,最大沉降值明显大于常规有限元计算值,更接近实测值,更符合工程实际情况。结论:坝体沉降值对材料参数按照敏感性从大到小排序为φ0、K、K b,对3BII区材料参数的变异性敏感性较3C区更大;采用NSFEM,考虑筑坝材料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对准确把握CFRD沉降,确保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流动结构特征进行火/核电厂优化取排水口工程布置,对于提高工程运行效率、降低工程投资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了粤东海门岬角附近海域水域温排水数学模型,对四种类型14个分列式取排水口布置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类似地形、流动结构条件下取排水口的布置原则。结果表明南取北排方案符合粤东沿岸流及海门岬角西侧广澳湾近岸潮流运动规律,是合理的布置方案。防波堤阻隔作用不足以使南取北排方案成立。其他方案不成立原因是取排水口之间的距离稍短,存在一次“短路”现象。  相似文献   

15.
2010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强化了水土保持规划的法律地位。为进一步做好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工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路东区率先开展了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工作。系统地分析了路东区水土流失的现状、特点及对城市化本身所造成的危害。在此基础上,以《亦庄新城总体规划》《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及《亦庄新城防洪规划》等为依据,有针对性地探讨了路东区水土保持规划内容.从水土流失治理、预防监督与监测角度出发,采用土方平衡调配、雨水收集与利用及植物措施配置等多种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综合规划、提出了具有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的城市水土保持规划模式.以期为其他城市的水土保持规划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4~2008年载文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对《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4~2008年发表的论文进行了综合分析,包括期刊刊容特征、出版时滞、作者系统及地区分布、基金论文、学科分布、网上下载量等。结果表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刊容量逐年增大,基金论文数量不断提高,作者系统以及地区分布中,高校占发文量的85%以上,论文主题主要报道水利工程基础科学、农业科学、建筑科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力学等学科的论文,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水科学研究的一些规律。为客观评价本刊的总体学术地位,了解我国水利及相关行业的学科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参考依据,也为今后的编辑工作及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弯道螺旋流是弯道水流的特点之一,弯道环流会造成凸岸发生淤积,凹岸遭受冲刷,对护岸工程非常不利。在弯道中布设丁坝可有效减弱弯道螺旋流强度,改善水流流态,保护岸坡稳定。采用RNGk-ε湍流模型,应用VOF法捕捉自由水面,采用半隐式SIMPLE算法求解速度与压力耦合方程组,模拟在60°弯道内布设丁坝群后弯道水流特性。研究表明:数值模拟的水位、流速和试验数值据吻合良好。弯道内设置丁坝群后,可有效改善凹岸区域的冲刷及凸岸的淤积,主河槽的水深增加,水面横比降减小,说明丁坝群的布置在稳定弯道水流,防止岸坡冲於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黄河区用水指标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区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黄河是西北和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合理、高效用水对于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和持续利用黄河水资源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调查评价成果,选择常用的用水指标进行纵向、横向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区用水水平和用水效率较以往有较大提高,但仍然还比较低;流域内用水水平和用水效率不平衡;农业用水指标偏高,既与其特殊的气候条件和下垫面因素有关,也与该区较为普遍的粗放灌溉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9.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我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战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水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对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具有引导作用,同时也是建设成效评估的重要依据;受各地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情况的影响,不同地区或部门出台的指标体系各具特色、同时差异明显。针对6个试点城市(济南、苏州、广州等)、山东省和江苏省以及水利部出台的水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进行了剖析与对比,阐述了目前水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有效性、完备性、规范性以及评估计算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和改进我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保障首都水资源供应是根治海河的重要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北京周边地区水资源形势的分析,阐述了《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制定的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简要介绍了《规划》实施要达到的目标及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