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回顾了城市街道小气候参数及其特点,从影响街道小气候气流、湿度、温度、遮阳和污染物5个因子,分析了迄今的相关研究,总结了各因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解释了4种街道空间形态类型与城市街道小气候间的影响与作用,讨论了城市街道空间中景观要素对小气候因子的影响及其有效性。旨在为风景园林城市街道空间小气候研究与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宜居环境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应性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中系列专题测试分析工作的重要环节,2015年的"单拱封闭型"街道林荫空间夏季小气候测试分析,是针对街道带状林荫空间的基本空间单元进行的剖面矩阵式布点测试分析。通过对其小气候因子变化测试数据的记录分析,描述"空气热效应场"的剖面实态变化状况,初步分析作用机制,评价小气候调节作用的实效,总结空间形态与小气候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搜索舒适性研究的中外文献,梳理了研究的数量、学科、热点,以城市街道为研究对象,从街道空间对小气候要素的影响、舒适感受评价、街道空间与舒适感受的相互作用3个方面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空间要素是风景园林小气候尺度影响舒适感受的重要因素,热舒适为目前主要的舒适性研究主题。提出风景园林小气候舒适性研究,以城市街道为例,需要建立整合空间要素、小气候要素、人的感受的具有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的舒适性评价体系,为未来城市宜居环境规划建设提供舒适性设计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建筑退界范围在某种意义上是介于城市公共与私密空间之间的空间。建筑退界范围是城市外部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景观整体性、一致性的重要体现。目前各城市执行的建筑退界标准不统一,珠海市采用道路等级进行建筑退距控制,横琴新区也是采用珠海标准进行规划控制。基于珠海现状建筑退界出现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城市标准研究,提出基于慢行活动需求和“近人尺度”街道空间景观视角测算的建筑退距修正值,同时给出街道界面空间管控、混合界面空间管控、用地出让增设许可条件、修正出让用地边界等多措施管控方法。  相似文献   

5.
城市街道是形成城市开放空间的骨架,连接城市各个功能区的重要脉络、从城市空间营造的角度来讲,它不仅将建筑群体联系起来,而且与建筑内部渗透融合。城市街道界面既是构成空间的重要元素,也是展示城市文化的载体。当前。国内城市发展软性界面相对薄弱,城市街道规划过于粗放,人文关怀缺失,空间失控现象层出不穷。通过深度分析国内外街道实例研究得出,应对城市街道软性界面系统应进行载体与要素的双向控制,结合视觉秩序、生态景观、行为活动三方面的反馈论证,把城市街道界面由基础行走表面扩展到一个空间领域,满足人们日常对街道生活的要求,以达到城市街道空间尺度事宜、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特色鲜明的远景目标。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上海市两条典型步行街为试验地,研究户外风、湿、热小气候要素,街道开敞空间风景园林要素及人群感受偏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生理等效温度(PET)、标准有效温度(SET~*)指标量化风景园林空间人体感受,开展了人体微气候环境感受结果的回归分析,得到几点结论:其一,沿街建筑立面形式影响街道冬季小气候舒适性,舒适度空间分布为骑楼区墙体区悬挑区;其二,街道下垫面材质影响街道冬季小气候舒适性,舒适度空间分布为开敞广场区滨水观景区林下休憩区;其三,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与热舒适投票值显著相关;其四,生理等效温度更适用于上海市冬季街道小气候人体舒适度感受的量化计算。  相似文献   

7.
城市街道空间是行人心理认知的核心 载体,界面虚实关系的不同自然带来空间形态的 差异,据此建立有关街道界面虚实特点的“界面 节奏—心理认知”研究框架。在心理物理学的 理论框架下,结合感受测量原理与空间知觉理 论,得到街道界面节奏的“物理量—心理量”测 算方法。以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心理认知 实验,研究发现街道界面的中断次数、界面空间 的延伸程度是最受行人瞩目的界面节奏特点,据 此构建了频率与幅度参数相结合的定量方法,可 为城市街道空间与行人心理认知相关研究提供 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活性街道居住界面是城市居住单位与生活性街道发生直接交流的连续侧(垂直)界面,公私空间的冲突,致空间功能异化畸形,使城市公共空间与居民私人空间的物理边界模糊,管理监督困难,导致空间权属关系不明确等。对研究对象做了规范定义,分别从空间功能角度、住行使用角度和人文美学角度研究城市生活性街道的典型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科  张晋石 《风景园林》2019,26(7):84-89
绿带作为管理城市空间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多个国家得以成功实践。首先对绿带的发展进行了基础研究,在此基础上,以法兰克福绿带体系规划历程为研究内容,紧密结合绿带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探索法兰克福不同城市发展阶段所采取的绿带规划方法。介绍以绿带促进城市转型、保护历史遗产的成功经验和以绿带控制城市扩张、构建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提供多功能城市服务的规划策略。通过分析法兰克福绿带的发展过程与成功经验,认识到中国绿带建设的不足,为中国已有绿带更新和新的绿带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街道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是为市民提供活动、社交和通勤的开放场所。近年来,街道的空间品质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在整合、剖析现阶段国内街道领域研究的基础上,从步行者视角出发,采用语义分析与街景图片数据测评相结合的方法,对南宁市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型街道步行空间进行了分段分析。通过对街道空间的环境界面和建筑界面进行精细化研究,希望为生活型街道步行空间界面优化策略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1.
金虹  吕环宇  林玉洁 《风景园林》2018,25(10):12-15
城市绿地对于改善城市微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有重要作用,且不同的植物配置、绿地形态以及植被结构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以严寒地区典型城市哈尔滨为例,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针对不同植被结构的居住区绿地进行冬夏两季微气候现场实测,对不同植被结构的微气候调节性能进行深入研究,比较分析不同植被结构影响下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结构趋于复杂,植被对于冬季冷风的遮挡作用和夏季的降温增湿作用均随之增强。该研究为严寒地区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古镇特有的空间布局及构成与其局部环境小气候有着直接的关联。为探究古镇环境小气候与空间特征之关系,以嵩口为例,选取包含嵩口的滨水景观、宗祠庭院、古镇街巷、古厝民居等代表性景观的2条主要游览路径,对路径上不同空间特征景观节点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小气候要素进行数据测量与搜集,计算其人体舒适度指数,并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探索古镇环境小气候影响的环境物理规律。结果表明:环镇大樟溪对局部环境具有明显降温、增湿作用,溪步道通风情况优于坡面及人工驳岸;建筑遮阴、街巷尺度、朝向、植被与材质运用是影响街巷小气候的空间要素;而空间开敞程度和植被造成的太阳辐射差异对庭院及小广场的小气候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城市空气输送通道的布置与节约城市建设用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污染源一定的条件下,城市的风(风向和风速)对城市的空气更新起着重要的作用。论述了微风条件下城市街道峡谷中的大气污染浓度变化与路面温度、街道空间结构及风等的关系。提出城市应规划顺风向的城市交通干道作为城市排气通道,其宽度、空间结构、绿化种植及路面铺装等均应以街谷内大气污染浓度快速降低为原则设置。城市应另外开辟以城市绿地为主的鲜风通道以供新鲜空气进入城市进行空气更新,并探讨了鲜风通道的布置原理和宽度计算方法;比较了不同布置形态的城市所需鲜风通道的宽度和面积的差异,得出合理的城市规划布局可以有效节省鲜风通道面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环境中,硬质景观具有表面温度高、显热通量大的特点,对城市的小气候条件、整体的绿地品质、居民的游憩质量和热舒适度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市热岛(UHI)效应。因此,对城市硬质景观的设计优化十分重要。通过文献梳理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总结了减轻UHI效应不利影响的四大硬质景观设计方法,包括空间几何形态设计、使用凉爽材料、搭配软质景观、外部机械降温。并针对以上方法的降温机制、环境适用条件、现状研究缺陷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旨在厘清硬质景观的热效应研究进展,为城市微气候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城市景观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丽  肖歆  邓小飞 《风景园林》2020,27(7):87-93
城市绿道作为调节城市气候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如何从营造良好微气候的角度出发进行绿道设计值得探究。以广州地区为例,重点研究绿道设计中铺地材质和周围景观环境2个基本要素对绿道微气候的影响,探求适宜的绿道微气候营造方法。对不同铺地材质和周边景观环境组成的16条绿道进行实测,定量分析水体、树荫以及铺地性质等对绿道微气候的影响。研究表明:铺地材质和周边景观环境以不同的方式对绿道微气候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两者组合时互相影响,共同调节绿道微气候。铺地材质主要通过加热空气调节绿道微气候,首选反射率适中、含水量较高的铺地材质,如透水砖等,利于降低空气温度并减少人行高度短波辐射,对于遮挡少的周围环境,尤其要避免与低反射率的沥青和水泥组合。不同周边景观环境调节热环境的方式各异,建议采用乔—水、乔—草等复合环境,既能有效控制太阳辐射量,又能生风、降低空气温度、改善综合热环境;应避免使用灌木,尤其是与不透水阶砖等具有高反射率的材料组合。根据周围环境和下垫面材质的特性及其相互影响来进行合理搭配,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绿道微气候。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8,(1)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many high-rise buildings and new districts have been built continuously. However, the old town of cities has gradually been forgotten by people and its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harsh. The old town usually has diversified space and func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ld town, the street canyon that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settlements is a public space where people communicate and do activities. Therefore, research on microclimate-based improvement of the street canyon in the old tow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Six typical street canyons in the White Stupa Temple area of Beijing were selected for research to explor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eet canyon. Microclimate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humidity, wind speed, and solar radiation were measured on the spot in summer. These factors were combined with two microclimate assessment indexes of physiological equivalent temperature(PET) and 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WBGT) to evaluate the microclimate of the street canyon. In the analysis of the measured data, the mean value comparison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average values of the microclimate factors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Spatial layout of microclimate included the orientation of the canyon, the ratio of the canyon height to canyon width, and green coverage of the canyon, and an in-depth study was made on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tial layout and the microclimate of the canyon.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an optimization strategy for the transformation design of the street canyon in White Stupa Temple area,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n spatial layout and microclimate improvement in the old town, so as to improve the living quality of residents in the old town.  相似文献   

17.
戴菲  毕世波  陈明 《风景园林》2021,28(2):10-15
城市绿色空间在提供舒适人居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CiteSpace进行文献分析,探讨近年与城市绿色空间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产出成果的热点内容与相应技术方法,总结存在的不足。结果表明:近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调节微气候、缓解大气污染、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景观格局、城市绿地率及促进公共健康6个方面,前两者以实测与模拟为主要研究方法,中间三者分别以模型评估、指数计算、差异分析和空间分析为主流方法,后者则以模型计算、问卷和结构方程模型为主导方法;公园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为城市绿色空间研究的新兴领域,有持续的研究前景。以此满足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国家重大发展需求,为城市绿色空间的后续研究提供思路引导与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8.
城市绿地与风的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娴慧 《中国园林》2010,26(2):82-85
监测实验结果表明,绿地与风两者之间环境效应的发挥是密切相关的,城市绿地清除大气污染的效果依赖于风的作用。风能使绿地的生态效应作用范围扩大;在绿地的协调作用下,风对大气污染的生态清除效应能得到更好的发挥。绿地与周围的建筑区之间能在大环流的风速微弱条件下,形成适宜的局地热力环流风,改善无风条件下城市局地的空气环境。  相似文献   

19.
城市街旁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街旁绿地更直接地影响着城市景观。街旁绿地一般包括街道广场绿地、沿街绿化用地等,这些绿地一般面积小、数量多、分布广、可达性强,可为市民休闲、健身、交往、出行等多元行为模式提供场所。该文通过对街旁绿地中游人的构成、活动特征及街旁绿地设计的现状问题分析,提出了设计应"以人为本",并注重以"细节提升品质",从便利性、安全性、舒适性、参与性、愉悦性、私密性和整洁性七个方面论述设计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